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收治的HDCP患者167例作为观察组,按HDCP诊断分级标准分为A、B、C 3组,另选广东佛山市妇幼保健院60例体检健康的妊娠孕妇作为对照组。测定D-二聚体(D-D)、凝血功能指标以及纤溶实验室指标。结果 A、B、C组与对照组比较,D-D、纤维蛋白原(FIB)、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值依次升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标准比值(PT-INR)、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计数(PLT)依次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间凝血酶时间(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检测HDCP患者D-D、凝血功能指标以及纤溶实验室指标,有助于及时发现凝血功能异常,对HDCP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孕妇分娩前凝血、抗凝、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50例分娩前孕妇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抗凝指标: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指标: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D-D).并与非孕健康妇女对照组比较.结果 PT、PT-INR、FIB、AT-Ⅲ、FDP、TT、D-D分娩前孕妇组分别为(11.86±0.63、0.89±0.058、4.75±0.84、194.89±41.45、4.73±0.79、18.70±2.23、0.48±0.279).非孕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3.20±0.54、1.02±0.055、3.00±0.13、249.64±38.60、3.57±0.72、17.00±1.94、0.30±0.095).以上各指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APTT两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 分娩前孕妇凝血、纤溶活性增强,抗凝活性减弱,分娩前孕妇作凝血,抗凝、纤溶指标检测对预防产后大出血,降低合并病理产科发生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浆凝血及纤溶指标表达及疗效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UC患者作为UC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同疾病活动度、治疗前后患者血浆凝血及纤溶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UC活动度与PT、APTT、TT、Fg、DD相关性,以Logistic分析影响UC Mayo疾病活动指数评分的因素,并采用接收者操作特征(ROC)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指标预测总有效的价值。结果 UC组PT、APTT短于对照组,TT、Fg、DD高于对照组(P0.05);缓解期、轻度、中度及重度活动患者PT、APTT依次降低,TT、Fg、DD依次升高(P0.05);PT、APTT与UC活动度无关(P0.05);TT、Fg、DD与UC活动度呈正相关(P0.05);低PT、低APTT与UC Mayo疾病活动指数评分无关(P0.05);高TT、高Fg、高DD是影响UC Mayo疾病活动指数评分的危险因素(P0.05);总有效者TT、Fg、DD均低于无效者(P0.05);预测总有效的AUC TTFgDD。结论 UC患者血浆凝血及纤溶指标异常变化明显,TT、Fg、DD与UC活动度有关,治疗UC应兼顾炎症、凝血、纤溶指标调控,检测TT、Fg、DD水平可为临床提供一种简单、快速的疗效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4.
85例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玲  马芳芳  王厚照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8):1928-1928,193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ILACL-TOP全自动血凝仪对85例肝硬化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PT、APTT、FIB、TT及D-D的检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PT、APTT、TT均延长,FIB减少,D-D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的检测,对判断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出血危险性及治疗预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凝血-纤溶-抗凝系统功能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84例AECOPD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4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凝血-纤溶-抗凝系统功能,对比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水平。结果观察组凝血四项检测指标PT、APTT、TT和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DP和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AT-Ⅲ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ECOPD患者常存在较为明显的凝血-纤溶-抗凝功能系统失衡状态,故在AECOPD患者治疗中需密切监测凝血、纤溶、抗凝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5例肝硬化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与5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PT、INR、TT和APTT明显延长(P<0.001), FIB和PLT比对照组显著减少(P<0.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液处于明显的低凝状态,凝血相关指标检测对于了解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预防继发性出血、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凝血与纤溶相关指标临床应用价值,进一步探讨纤溶活性增强与COPD病情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来酉阳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320例COPD患者,其中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170例、COPD稳定期患者150例;另外同期选取酉阳县人民医院体检中心50例健康正常体检者。分别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水平。结果 (1)COPD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T、APTT和TT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IB与D-D值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AE-COPD组分别与COPD稳定组和对照组比较:PT、FIB、APTT、TT和D-D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COPD稳定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FIB和DD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T和TT有较显著变化(P<0.05);而APTT值略有降低,但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监测COPD患者体内的PT、FIB、APTT、TT及D-D水平,为COPD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和原发性与继发性纤溶亢进提供了可靠依据,为早期预防血栓形成采取必要干预措施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ⅠB)和D-二聚体(D-D) 检测在判断肝病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出血危险性及治疗预后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136例肝病患者和97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检测并作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肝癌组和肝硬化组PT、APTT、TT均明显延长,FⅠB明显减少,D-D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普通肝炎组PT、APT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FⅠB、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检测是区分不同肝病患者的比较敏感指标之一,而且对动态观察病情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4):2274-2275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行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患者溶栓前后的凝血功能变化及纤溶指标变化情况,并统计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溶栓后4h,70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时间(TT)均高于溶栓前,且纤维蛋白原(Fg)水平低于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溶栓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D-二聚体(D-D)均高于溶栓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低于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溶栓治疗期间,70例患者中发生鼻出血2例,牙龈出血1例,皮肤黏膜出血2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脑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的现象。结论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不仅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重度子痫前期孕妇凝血指标水平的变化,探讨凝血功能异常与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重度子痫前期孕妇(观察组)、正常待产孕妇(对照组)各64例,检测并比较2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PT百分活动度、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TT)、D-二聚体(D-dimer,D-D)、血小板计数;采用Shapiro-Wilk检验2组血小板计数分布范围。结果2组PT、PT百分活动度、INR、FIB、TT、D-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计数分布范围较对照组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子疴前期孕妇凝血功能除出现异常高凝外,还可能合并继发性纤溶亢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家兔心脏骤停(CA)后心肺复苏(CPR)的基本生命支持(BLS)阶段中凝血-纤溶改变以及抗凝溶栓药物的干预作用.方法 24只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交流电诱发CA后对照组只进行BLS,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尿激酶和肝素进行干预,分别于诱发CA前(0 min)、CA后5、10、15、20、25、30 min时采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活酶活化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和D-二聚体(DD).以全部实验动物诱发CA前所测值为样本估计总体均数的95%置信区间并看作各个观察指标的参考值范围;两组完全随机化设计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同组内不同时点之间资料的比较采用配伍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 对照组内动脉血PT、INR、APTT的值在CA后CPR的BLS阶段随时间延长而下降(P<0.05),TT值、Fib和DD质量浓度变化不明显(P>0.05),t-PA质量浓度随时间延长不断下降(P<0.05),PAI-1质量浓度随时间延长而升高(P<0.05).实验组经抗凝、溶栓药物干预后,PT、INR、APTT和TT的值出现明显升高(P<0.05),Fib质量浓度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P<0.05),DD、t-PA和PAI-1质量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实验组PT、INR、APTT、TT、t-PA和PAI-1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明显不同(P<0.05),DD的变化两组相似(P>0.05).结论 在CA后的BLS阶段出现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动态改变:凝血活性增强,而纤溶活性降低.给予溶栓、抗凝药物的干预可以使血液的抗凝作用和纤溶活性增强,有可能逆转凝血-纤溶功能的失衡或保持凝血-纤溶间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判断。方法选取97例本院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实验者,另选取97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比较患者8个凝血功能指标及实验组患者不同病情归转情况。结果治疗前,实验者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酶原(Fbg)、D-二聚体(D-D)、内皮素-1(ET-1)、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抗凝血酶Ⅲ(AT-Ⅲ)和血栓调节蛋白(TM)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均下降(P0.05);预后病残患者PT、TT、Fbg、D-D、ET-1、PAI-1、AT-Ⅲ和TM均高于良好归转患者(P0.05)。结论凝血功能检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与ChⅠ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 应用Beckman coulter ACL-ADVANCE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218例肝硬化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Ⅰg)和D-二聚体(D-D).结果 (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其中PT、APTT、TT和D-D值明显增高,而FⅠg值则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按ChⅠld-Pugh分级从A→B→C显示PT、APTT、TT和D-D值逐渐延长或升高,FⅠg值则逐渐降低,且A级与B、C两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级与C级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检测凝血4项指标(PT、APTT、TT和FⅠg)同时联合检测D-D能比较全面地了解肝硬化患者凝血因子减少的程度,以及是否有纤溶系统功能亢进,并且有助于监测对肝硬化病情的判断和评估,为临床医生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孕妇分娩前凝血、抗凝、纤溶指标检验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孕妇分娩前凝血、抗凝、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50例分娩前孕妇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抗凝指标: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指标: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D-D)。并与非孕健康妇女对照组比较。结果PT、PT-INR、FIB、AT-Ⅲ、FDP、TT、D-D分娩前孕妇组分别为(11.86±0.63、0.89±0.058、4.75±0.84、194.89±41.45、4.73±0.79、18.70±2.23、0.48±0.279)。非孕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3.20±0.54、1.02±0.055、3.00±0.13、249.64±38.60、3.57±0.72、17.00±1.94、0.30±0.095)。以上各指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APTT两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分娩前孕妇凝血、纤溶活性增强,抗凝活性减弱,分娩前孕妇作凝血,抗凝、纤溶指标检测对预防产后大出血,降低合并病理产科发生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匡祖国 《临床医学》2012,32(6):41-42
目的研究肝纤维化患者临床检验血清学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信阳市中心医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肝纤维化患者162例,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的值。结果重度、中度肝纤维化与正常组比较,PT、APTT、TT、FIB、D-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轻度肝纤维化与正常组比较,PT、TT、D-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纤维化患者检测PT、APTT、TT、FIB和D-D值的变化,可从不同角度客观准确地评价肝纤维化患者的病情及凝血功能状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凝血、纤溶和抗凝指标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情进展中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于该院确诊的乙型肝炎患者164例,根据病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66例)、肝硬化组(51例)、肝癌组(21例)、肝衰竭组(26例),同时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组PT、APTT、TT、FI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肝硬化组、肝衰竭组PT、APTT及TT水平升高,而FIB水平显著下降(P<0.05),肝癌组PT、APTT、FIB均显著升高(P<0.05)。除肝癌组外,D-D及FDP水平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升高(P<0.05),AT-Ⅲ水平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下降(P<0.05)。结论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进展,凝血、纤溶和抗凝指标发生变化,有效监测这些指标对了解肝脏疾病进展、治疗和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时存在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异常。为了解急性脑卒中后凝血纤溶活性的变化。我们选择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KPTT),纤溶蛋白(Fg)作为检测指标对部分脑梗塞及脑出血病人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86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286例SLE患者中血小板正常患者占75.5%(215/286),减少患者占14.0%(40/286);239例患者检测了aCL(IgG、IgM、IgA一型或两型阳性),aCL阳性占25.1%(60/239),aCL阳性组的血小板计数、APTT、FIB、PT、TT、3P试验、FDP、D-D与aCL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伴高LDL-C组血小板计数、APTT、PT、TT与LDL-C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3P试验、FDP、D-D与LDL-C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L阳性对SLE患者的凝血功能和纤溶指标无明显影响;SLE伴发LDL-C增高的患者血小板计数较高、APTT、PT时间缩短,但纤溶指标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周血凝血指标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化疗的相关性。方法 120例胃癌患者作为观察组,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等外周血凝血指标,并对比不同临床病理特征胃癌患者的外周血凝血指标。结果2组APTT、PT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T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IB、D-D、PL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胃癌患者中,男性TT及PLT均显著低于女性(P0.05),年轻患者FIB、D-D显著低于年老患者(P0.05),肿瘤侵犯较浅者FIB及PLT显著低于侵犯较深者(P0.01),分期较低者PT、FIB、D-D、PLT显著低于分期较高者(P0.01),分化较低者TT显著低于分化较高者(P0.05),PLT显著高于分化较高者(P0.05),无转移者D-D与PLT均显著低于有转移者(P0.05);化疗后胃癌患者FIB及PLT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胃癌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且女性、老年、肿瘤侵犯较深、分期较高、分化较低、存在转移的患者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1100例健康体检者的凝血系统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并对其异常改变进行分析。方法利用IN-CVBATION-C2000多功能血凝仪进行检测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值)。结果对性别组进行了比较,TT、PT、APTJ、FIB、INR水平均无显著性改变(P〉0.05)。对青年组与老年组进行了比较,TT、PT、APTT、FIB、INR水平无显著性改变(P〉0.05),老年性FIB结果有显著性改变(P〈0.01)。结论正常人TT、PT、APTJ、FIB及INR指标无性别、年龄差异,完全可替代原出血时间(BT)和凝血时间(CT)。FIB对老年人的凝血状态和血栓形成倾向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