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分析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方案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中的近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接受地西他滨治疗的中危-1组MDS患者19例,其中9例接受地西他滨15 mg·m-2 ,每周1次,共3周为一疗程的治疗方案;10例接受地西他滨7 mg·m-2 ,每周1次,共3周为一疗程的治疗方案(简称15 mg和7 mg组)。比较两组之间的总反应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9例中危-1组MDS患者经过地西他滨治疗后,1例获完全缓解(CR),7例获血液学改善(HI),11例病情稳定(SD),总反应率42%。其中,地西他滨15 mg组、7 mg组患者的总反应率分别为44%、4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地西他滨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所致的感染和出血,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1%和0%,Ⅲ′~Ⅳ′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4%、10%,同时15 mg组治疗期间分别平均输注红细胞2.2 U和血小板1.3 U;7 mg组治疗期间分别平均输注红细胞0.2 U和血小板0.2 U,比较两组患者血液学不良反应、平均血小板输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应用地西他滨治疗后三系均有所提高,其中血红蛋白改善明显(P<0.05)。结论 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方案在中危-1组MDS患者中安全有效,而且其感染及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耐受性好,提示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方案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中的近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本文共分析了19例接受地西他滨治疗的中危-1组MD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9例接受地西他滨15mg/m2 ,每周1次,共3周为一疗程的治疗方案;10例接受地西他滨7mg/m2 ,每周1次,共3周为一疗程的治疗方案(简称15mg和7mg组)。然后通过临床观察分别比较两组之间的总反应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9例中危-1组MDS患者经过地西他滨治疗后,1例获完全缓解(CR),7例获血液学改善(HI),11例病情稳定(SD),总反应率42%。其中,地西他滨15mg组、7mg组患者的总反应率分别为44%、40%,两组比较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地西他滨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所致的感染和出血,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1%和0%,III"-IV"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4%、10%,同时15mg组,治疗期间分别平均输注红细胞2.2u和血小板1.3u;7mg组,治疗期间分别平均输注红细胞0.2u和血小板0.2u,比较两组患者血液学不良反应、平均血小板输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应用地西他滨治疗后三系均有所提高,其中血红蛋白改善明显(P<0.05)。结论 本研究发现,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方案在中危-1组MDS患者中安全有效,而且其感染及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耐受性好,提示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商品名:西比灵)联合地巴唑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以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西比灵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地巴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复发率、头痛和伴随症状改善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治疗后6个月内复发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头痛症状改善时间(3.35±1.00)d及伴随症状改善时间(6.20±1.95)d均短于对照组的(5.68±1.44)、(11.95±2.0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粘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浆粘度(1.74±0.10)mPa·s、红细胞比容(42.01±2.47)%、纤维蛋白原(2.92±1.18)g/L均低于对照组的(2.08±0.19)mPa·s、(46.40±2.41)%、(3.55±1.20)...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阿米福汀滴注速度的快慢与恶心呕吐分级和骨髓保护作用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随机的分组方法将35例化疗患者分为A组17例和B组18例,均接受相同周期的化疗。2组I周期(对照组),化疗前用阿米福汀时间严格控制在15 min内;II周期(实验组),化疗前用阿米福汀时间控制在60 min内。2个周期后评价恶心呕吐分级和血液毒性。结果 A组和B组患者在I周期(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的人次、程度均明显高于II周期(实验组)(P<0.01);而A组和B组患者在I周期和II周期化疗后的外周血毒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阿米福汀滴注速度的快慢,对骨髓保护作用无明显差异,但适当延长阿米福汀使用时间,可以明显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结合依达拉奉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以及氧化应激反应指标的影响。方法 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8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丁苯酚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血流动力学和氧化应激反应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3.53%,高于对照组的69.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全血高切粘度(HSV)、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压积(HCT)、血浆粘度(PSV)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丙二醛(MD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SOD水平(113.59±16.77)U/L高于对照组的(93.37±10.52)U/L、MDA水平(3.64±0.52)nmol/ml低于对照组的(4.55±0.62)nmol/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酚注射液结合依达拉奉注射液可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降低患者氧化应激水平,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首发抑郁症患者应用中药芪参复康胶囊治疗前后的记忆功能、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指标的变化。方法:将70例首发抑郁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中药组(35例)给予芪参复康胶囊0.2~0.6g口服,每天3次,西药组(35例)给予用氟西汀胶囊(江苏常州制药有限公司)20~40(20±5)mg.d-1,每日晨口服,可酌情短期合用小剂量苯二氮芯卓类药,不合用其他抗抑郁药。2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12周进行24项HAMD、韦氏记忆评定及行P300检查,34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P300检查。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对记忆功能的影响。结果:(1)治疗第12周后患者组的HAMD总分显著下降[中药组(30.1±6.2)分vs(11.1±3.2)分;西药组(29.4±5.4)分vs(13.3±3.4)分];中药组HAMD减分率显著高于西药组[(63.1±4.6)%vs(55.1±4.1)%,P<0.05]。(2)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和瞬时记忆评分均显著升高,记忆商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短时记忆和瞬时记忆治疗后中药组差异不显著(P>0.05),西药组仍显著偏低(P<0.05)。(3)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P3潜伏期均显著缩短[中药组:(378.4±35.8)msvs(322.2±20.6)ms;西药组:(376.8±38.1)ms vs(316.8±41.3)ms,P<0.01]、波幅均显著升高[中药组:(3.3±1.4)μVvs(9.0±2.2)μV;西药组:(3.4±1.2)μVvs(8.4±1.6)μV,P<0.01]。与对照组相比,2组治疗前潜伏期显著延迟、波幅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P3潜伏期均差异不显著、中药组P3波幅差异不显著(P>0.05),西药组P3波幅仍显著降低(P<0.05)。结论:首发抑郁症患者接受芪参复康胶囊和氟西汀治疗12周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认知功能有所提高,其中记忆功能有明显改善,芪参复康胶囊改善短时记忆、瞬时记忆的疗效优于氟西汀。  相似文献   

7.
殷作佃 《江苏医药》2015,(7):845-846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 8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尼莫地平组(A组)42例和常规治疗组(B组)41例,并以35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1水平。结果 治疗前,A、B组患者血浆ET-1水平均高于C组[(89.45±12.75)pg/ml、(92.35±11.88)pg/ml vs.(68.99±10.03)pg/ml](P<0.01);治疗后,A、B组患者血浆ET-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72.29±8.46)pg/ml vs.(89.45±12.75)pg/ml、(83.01±10.51)pg/ml vs.(92.35±11.88)pg/ml](P<0.05),且A组较B组血浆ET-1降低更明显(P<0.01)。结论 尼莫地平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对急性脑梗死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2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1组除常规治疗外,给予美常安联合乳果糖进行辅助治疗,对照组则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血淀粉酶下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腹痛缓解时间(5.4±1.3)d,vs(6.9±1.56)d(P<0.01)血淀粉酶恢复时间(5.6±1.7)d,vs(6.7±1.4)d(P<0.05)并发症发生率57.8%,vs90.56%显著下降,平均住院天数(42±5.0)d,vs(49±6.8)d(P<0.01),显著缩短,提示在急性胰腺炎中应用美常安联合乳果糖可缩短住院时间和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对机械通气COPD呼吸衰竭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治疗效果。方法54例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各27例。两组患者均在营养支持前及营养支持10d后,观察体质量变化百分比(IBW%)、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TLC)、IgG、IgM、IgA、CD_3、CD_4、CD_8、CD_4/CD_8;治疗前后PaO_2与PaCO_2变化、感染持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治疗时间。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后IBW%、TSF、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增高,EN组IBW%、TSF优于PN组(P<0.05或P<0.01);两组患者TLC、CD_3、CD_4、CD_4/CD_8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治疗后EN组TLC、CD_4、CD_4/CD_8高于PN组(P<0.05或P<0.01);两组患者PaO_2、PaCO_2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EN组优于TPN组,机械通气10d内EN组感染持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明显低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均能改善机械通气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肠内营养在临床疗效上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及前瞻性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64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2例,其中观察组采取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取丹参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90%,对照组为81.7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浆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仅红细胞变形指数有明显下降(P<0.01),但相比较而言观察组降低得更为明显(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氨茶碱治疗小儿反复气管支气管炎非急性期的效果。方法 2011年1月-2016年12月选择在西安市中心医院诊治的小儿反复气管支气管炎非急性期患儿21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氨茶碱静滴治疗,两组都治疗观察7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的咳嗽、肺部罗音、喘息等症状消失时间,比较两组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8.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咳嗽消失时间、肺部罗音消失时间与喘息消失时间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FEV1值分别为(87.22±6.39)%和(78.20±7.38)%,都明显好于治疗前的(67.20±7.20)%和(66.98±6.82)%,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EV1值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36.44±5.14)分和(42.30±5.00)分,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茶碱治疗反复气管支气管炎非急性期能促进临床症状的恢复,改善肺功能,促进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总体生活质量,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小剂量地西他滨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疗效及白细胞介素-13(IL-13)、白细胞介素-18(IL-18)和白细胞介素-32(IL-32)水平的影响。方法 以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60例MD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的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地西他滨,对照组用药剂量为25 mg/(m2·d),观察组为10 mg/(m2·d)。比较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的IL-13、IL-18和IL-32水平。结果 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和7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的IL-13、IL-18和IL-3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的IL-13水平高于且IL-18和IL-32水平低于治疗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IL-13水平高于对照组,且IL-18和IL-3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西他滨对MDS的疗效明显,剂量为10 mg/(m2·d)时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可更有效改善免疫功能,并且更经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因子(G-CSF)治疗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对北京军区总医院2008—2014 年收治的62 例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研究,根据治疗方法分为G-CSF 组(37例)和对照组(25 例),对照组采用雄激素结合常规疗法,G-CSF 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G-CSF 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间的外周血指标、T 细胞亚群指标及临床疗效差异。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b、PLT 检测值差异不显著,治疗第30 天G-CSF 组的Hb(74.5±15.3)g/L、PLT(27.4±8.8)×109/L 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WBC 水平差异不显著,治疗第7、14、30 天 G-CSF 组患者的WBC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D3+、CD4+、CD8+、CD4+/CD8+值比较差异不显著,治疗第30 天G-CSF 组患者的CD8+细胞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D4+/CD8+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CSF 组患者的发热时间(7.5±3.6)d、感染持续时间(13.4±5.6)d 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 个月后,G-CSF 组的总有效率78.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00%(P<0.05),治疗过程中G-CSF 组有2 例患者死亡(5.41%),低于对照组的4 例(16%),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粒细胞集落因子治疗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对于改善患者的血常规指标、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具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汪财霞  郭丽  何丁香  张萧 《安徽医药》2017,38(2):236-239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策略在预防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术后谵妄(POD)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63例,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将病例分为对照组31例及干预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POD发生率、睡眠指数及疼痛、平均住院日。结果 干预组患者POD发生率为3.12%,对照组为22.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平均住院日、睡眠指数及疼痛评分分别为(16.82±2.82)d、(9.23±2.15)分和(3.87±1.87)分,对照组分别为(18.61±3.72)d、(11.24±4.31)分和(5.32±1.51)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实行集束化护理管理,可有效降低患者POD发生率、减轻疼痛、改善睡眠质量,缩短了平均住院日,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阿奇霉素对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1年3月-2017年12月收治的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6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成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使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布地奈德联合阿奇霉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是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体温恢复时间是(2.8±1.1)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8±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啰音消失时间是(4.2±1.3)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6.8±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咳嗽缓解时间是(7.4±1.6)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1.4±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阿奇霉素对支原体肺炎患儿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室扭转异常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北京市昌平区医院治疗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室扭转异常患者84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记录两组临床疗效.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变化.计算心底位旋转角度峰值、心尖位旋转角度峰值、扭转角度峰值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显效22例,有效17例,无效3例;对照组治疗显效10例,有效21例,无效11例,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为(49.38±5.97)%,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为(52.38±4.01)mm;对照组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为(44.78±4.46)%,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为(58.23±5.32)mm,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心尖位旋转峰值(5.81±2.86)°,心底位旋转峰值(-3.79±2.75)°,左心室扭转峰值(9.24±3.86)°;对照组治疗后心尖位旋转峰值(3.65±1.34)°,心底位旋转峰值(-2.82±1.50)°,左心室扭转峰值(5.62±1.68)°,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采用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室扭转异常疗效可靠,能够提高患者心脏功能,同时可以改善左心室重构增强左心室扭转,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益血生胶囊联合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妇科肿瘤化疗后白细胞下降的临床疗效,并探讨了其临床使用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3年4月-2015年8月周口市中医院治疗的妇科肿瘤化疗后白细胞下降患者124例,使用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2例。对照组给予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 μg/d,皮下注射,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血生胶囊,4粒/次,口服,3次/d,4周为1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细胞计数、Spitzer生存质量指数评分量表(Spitzer评分)和癌症康复评价简表(Cares-SF评分)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治疗前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出现显著升高(P<0.05、0.01),但观察组对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升高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Spitzer和Cares-SF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Spitzer评分均出现显著升高和Cares-SF评分均出现显著减低(P<0.05、0.01),但观察组对Spitzer评分的升高作用以及Cares-SF评分的减低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为22.6%(14/6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7%(24/62)(P<0.05)。对照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使用(17.24±3.52)支,显著高于观察组的(12.14±2.73)支(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不良反应率为8.1%(5/6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0%(13/62)(P<0.05)。结论 益血生胶囊联合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显著升高妇科肿瘤化疗后白细胞下降患者的血细胞,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临床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奥曲肽联合普萘洛尔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5月在安康市中心医院诊治的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后出血患者2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口服普萘洛尔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奥曲肽注射液治疗,治疗观察周期为7 d。观察两组的止血时间和输血量,监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变化。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比较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和1年生存率。结果 治疗组的止血时间与输血量分别为(21.56±3.12)h和(243.59±45.33)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80.24±5.33)h和(529.45±92.45)mL(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ALT与AST水平都明显降低(P<0.05),同时治疗后治疗组的ALT与AST水平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至2015年5月,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与1年生存率分别为(47.44±6.44)个月与97.0%,而对照组分别为(34.98±5.29)个月与89.0%,治疗组比对照组要更优(P<0.05)。结论 奥曲肽联合普萘洛尔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后出血能发挥更好的止血效果,可促进肝功能的恢复,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周用谋  李鑫  黄继化  陆颖丽 《安徽医药》2015,36(10):1206-1208
目的 比较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和20G传统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早期(术后3 d)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就诊的38例(38只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其中行23G玻璃体切割术20例(20只眼)为23G组,行20G玻璃体切割术18例(18只眼)为20G组,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观察眼压、最佳矫正视力、是否发生二次网脱及眼内炎等并发症。将最佳矫正视力转化为最小视角对数(logMAR)视力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3G组和20G组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主要并发症为医源性裂孔,其中23G组为1眼,20G组为1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1天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3天两组患者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G组术后3 d平均logMAR视力逐步提高,3个时间点分别为2.56±0.56、1.98±0.55、1.71±0.38,术后第2、3天视力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0G组术后3 d平均logMAR视力也逐步提高,3个时间点分别为2.65±0.76、2.03±0.51、1.92±0.46,术后第2、3天两组之间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视力分别在术后第2、3天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3天23G组视网膜均成功复位,20G组视网膜有1例未成功复位,两组均无眼内炎情况的发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3G与20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早期临床疗效相近,但在术后早期视力方面,23G玻璃体切除术显示出更好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贝伐单抗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1年4月-2016年4月于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晚期宫颈癌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患者仅使用多西他赛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贝伐单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生活质量以及药物经济学进行考察与比较。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和临床控制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及其他毒副反应发生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总有效率为83.72%,对照组为62.5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治疗费用为(8.3±1.0)万元,对照组为(1.8±0.6)万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贝伐单抗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晚期宫颈癌临床疗效优于多西紫杉醇单药,但费用高昂,需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