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明长城军堡与明、清村堡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严  张玉坤 《新建筑》2006,(1):36-40
明朝在修筑万里长城的同时修筑了大量的屯兵“军堡”,按一定军事级别分布于长城沿线,守卫边疆。而边疆及内陆地区村民也兴建大量的“村堡”以自卫。自明代后,军堡屯兵守疆的军事制度撤销,村民入住军堡至今。以实地调研和资料分析为依托,从两者的兴筑背景与分布规律、堡与行政区划的关系、选址与地形等七个方面进行比较,解析长城军堡与村堡在物质表现形式与深层内涵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在实地踏勘、测绘的基础上,采用神格分析与模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河北蔚县明清古代村落和城市中庙宇系统的布局方法和规律进行了研究。证明了我国明清古聚落中庙宇系统的规划布局,存在着以宗教神格等级为基础,依序布局的规划方法和规律。同时,也证明了古聚落中庙宇系统的布局对聚落整体规划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张家口地区就是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地区的必争之地,特殊的历史背景孕育了数量众多的军事堡寨村落。现今,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村堡的防御属性正在不断降低,原有的空间肌理与历史记忆也在不断丧失。如何保留这一份历史成为张家口村落保护的重点问题之一。文章通过分形理论的方法,以白后堡村为例,研究张家口地区蔚县军事堡寨村落的空间肌理与历史记忆。运用计盒维数法计算老村与新村的分维数值,分析其差异并指导村落的延续与再生,为张家口军事堡寨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蔚县连环套院是冀北地区典型的民居院落形式,因现存数量较少,具有较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蔚县暖泉镇中小堡村的刘氏武举人院是典型的连环套院,院落破坏严重,亟待治理和保护。通过院落遗址、村民回忆及暖泉民居的基本构成,对蔚县暖泉镇中小堡村刘氏武举人的院落平面空间及院落历史功能进行复原。根据复原平面以及暖泉镇的发展现状对院落提出保护更新策略,使其在保留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适应现代发展。  相似文献   

5.
西古堡     
前 言 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的蔚县,至今仍保留有100多座乡村型城堡(为区别于城市型的城堡,当地文管部门将其称为“村堡”或者“民堡”)。西古堡就是此类城堡中的典型,它位于蔚县西部的暖泉镇内,距离县城约20公里。堡之形制 西古堡地处暖泉镇的西南角,其南面为壶流河畔的田地,西面临近大沙河之保障堤,北面则是名为“西市”的一条街道。暖泉集市的西券门,亦即“西市”的西端头,就位于西古堡的西北角之外,与堡墙距离仅30-40米——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层关系,西古堡除了为村民们提供居住之所外,还兼有护卫暖泉集市之重任。(图1) 西古堡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韩国通度寺3个历史时期的寺庙空间构成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出该寺庙空间构成随时代发展、文化积淀而变化的特点.即整个寺庙空间变化模式为:以塔为中心—以塔殿为中心—以殿阁为中心的寺庙空间构成的不连续变化,以及该变化的文化背景成因.通度寺空间构成的这一特点与中国传统寺庙园林布局形式、中国佛教东传以及佛教的韩国本土化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川西地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受藏传佛教影响,聚落形态多为多处村庙结合布局。寺庙对川西少数民族乡村的形成、发展以及空间组织具有显著的影响,是乡村空间中最具特色的构成要素,形成了许多独具少数民族文化特征的寺庙型乡村。以四川省九寨沟县朗寨村为例,达吉寺对其选址、布局和乡村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随着九寨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原来以寺庙为核心的"单核"发展呈现"双核"发展的转变。尝试从宗教文化承继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探索川西寺庙型乡村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宋阳 《山西建筑》2022,(7):15-19
定襄洪福寺是晋北地区一处历史悠久的寺庙,拥有较为独特的堡式寺院格局,文物价值颇高.主要以洪福寺现存文物和建筑格局为基础,通过考证寺内碑刻、经幢、题记记载,同时结合县志、访谈及相关著录资料,对洪福寺历代营建及维修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并初步探讨寺庙各时期的文物及平面布局演变情况,从而大致勾勒出洪福寺营建维修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9.
道教真武文化源远流长,其演变与社会发展、朝代更迭息息相关。由于蔚县在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尤其明代以降,蔚县战乱频发,官方主导修建堡寨以御敌自卫,适逢朝廷和道教大力推行真武信仰,上传下效,真武建筑在蔚县得以大量修建。文章对真武文化在蔚县传播、发展的原由和背景进行探究索引,通过在蔚县的踏查整理,对真武建筑进行普查,并对有代表性的真武庙进行实测分析,梳理出蔚县真武建筑在选址、布局、形制以及建筑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内在原由,对蔚县地区真武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和表现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  相似文献   

10.
古村堡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被历史学家和建筑学家誉为经典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河北省蔚县就散落存在着几百座风格独特的古堡村落.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在游览了蔚县的古村堡后,感慨地说:"在世界的东方,存在着一个奇迹,这是中国的万里长城.在长城脚下,还存在着另一个奇迹,那就是河北省蔚县的古城堡."  相似文献   

11.
道教真武文化源远流长,其演变与社会发展、朝代更迭息息相关。由于蔚县在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尤其明代以降,蔚县战乱频发,官方主导修建堡寨以御敌自卫,适逢朝廷和道教大力推行真武信仰,上传下效,真武建筑在蔚县得以大量修建。文章对真武文化在蔚县传播、发展的原由和背景进行探究索引,通过在蔚县的踏查整理,对真武建筑进行普查,并对有代表性的真武庙进行实测分析,梳理出蔚县真武建筑在选址、布局、形制以及建筑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内在原由,对蔚县地区真武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和表现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两晋至明清时期的湖北寺院为研究对象,通过湖北地方志等资料的爬梳整理,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对该时期湖北寺院的时间分布进行分析,并探讨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结果表明:(1)从两晋至明清四个时间段来看,湖北寺庙修建数量从两晋至明清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2)早期湖北寺庙大多以新建为主,随时间后移,重修寺庙比重增加;(3)佛寺分布的时间特征受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的影响,呈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两晋至明清时期的湖北寺院为研究对象,通过湖北地方志等资料的爬梳整理,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对该时期湖北寺院的时间分布进行分析,并探讨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结果表明:(1)从两晋至明清四个时间段来看,湖北寺庙修建数量从两晋至明清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2)早期湖北寺庙大多以新建为主,随时间后移,重修寺庙比重增加;(3)佛寺分布的时间特征受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的影响,呈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九华山寺庙建筑卓著,它是我国四大佛教重地之一,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境内。山上寺庙最早建于东晋,到明清极盛时期,大小寺庙有二三百座。现存寺庙56座,大都在明清时期重建,其中主要寺庙有肉身宝殿、化城寺、祗园寺、地藏禅林等。九华山寺庙众多,建筑风格独特,寺庙虽规模不大,确庄严雄伟。在建筑造型上采用宗教建筑气氛与地方格调色彩相结合,很有皖南建筑独特的风韵。九华山寺庙建筑,以它的灵活布局,建筑与自然的结合,丰富的皖南格调,而独具一格,名列于世界佛教寺庙建筑之林,成为中国寺庙建筑的光辉遗产。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8,(3)
我国民间剪纸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人们就已运用薄片材料进行镂刻。之后各地剪纸艺术不断发展、丰富,不同地域的剪纸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格,在造型、题材、技法上均有各自的特点,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蔚县剪纸就是我国民间剪纸艺术中一幅绚丽的画卷,它是全国唯一一种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点彩剪纸,有着独特的魅力。蔚县剪纸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的代表时期有第一代王老赏时期、第二代周永明时期、第三代周淑英时期,这三个时期的蔚县剪纸作品都具有独特的风格。该文以蔚县剪纸三代传承人的作品为例,分析蔚县剪纸三个时期作品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明清归化城(呼和浩特旧城)为例,从统治制度、寺院经济、宗教活动、文化信仰等方面,分析早期蒙古地区寺院型城镇形成的原因,揭示寺庙对寺院型城镇形成及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山西襄汾县丁村民居为例,从木雕、砖雕、石雕的发展进程,以及其中使用的雕刻技艺和蕴含的建筑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期揭示山西明清时期民居雕刻装饰艺术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不同时期雕刻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挖掘三门峡市陕州区地坑院型村落的空间形态特色与文化内涵,对刘寺村的村落形成发展、村落格局及形成因素、公共空间、建筑空间四个方面分析其空间形态特征与构成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刘寺村选址变迁与营建思想、人口增长、地坑院营造技艺的发展等关系密切;村落形态呈现"大分散、小聚居"格局,受地形地势、姓氏血缘、街巷格局、景观布局等影响较大;刘寺村特色公共空间为寺庙、窑皮、泊池等,就建筑空间而言,其建筑群体布局呈现出"相交""并排"两种特殊形式,其形成归因于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的广府古城作为广平府的府治城市,其空间布局形式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通过分析对比明、清两个时期广府古城内的行政空间、商业空间、居住空间、信仰空间与教育空间的布局,把握明清邯郸广府古城的空间布局特征与规律,以期为当代广府古城的修缮与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李黎  尹家琦 《中州建设》2012,(21):76-78
依据绘画、寺庙壁画、遗存实物与文献记载等资料,对唐、宋、金、元至明清时期的宫殿、祠庙、住宅及衙署等工字形平面的建筑进行分析,探讨其起源和发展演变情况,使人们认识到这种组合方式在中国古代建筑布局演进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