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β—内酰胺酶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特异灭活酶;由于酶基因存在于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转座子上,即可遗传又可在菌种间播散,因而β—内酰胺酶在细菌中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机制之一。随着结构各异的β—内酰胺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新的β—内酰胺酶还在日益增多,已对抗生素治疗构成威胁。为此,以酶分子水平鉴定与分类β—内酰胺酶,对于控制产酶耐药菌感染以及在流行病学上均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以β—内酰胺酶的历史,生物学意义,鉴定与分类的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抗感染药物。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导致耐药细菌的产生,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成为越来越突出的临床问题,表达β内酰胺酶是细菌最主要的耐药机制。金属β内酰胺酶(MBLs)可以水解包括碳青霉烯类在内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播散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目前临床中还没有药物或者药物与抑制剂的复合物可以有效治疗表达MBLs的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寻找抑制MBLs的抑制剂是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恢复抗菌效力最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随着β-内酰胺抗生素(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临床上产生细菌耐药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成为治疗上十分棘手的大问题。引起细菌耐药的因素很多,如β-内酰胺酶的水解作用,细胞壁和细胞膜对抗生素渗透的阻碍,细菌作用靶位结构的改变,代谢拮抗剂的增加以及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力的降低等。但临床上最常见的还是由于能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迅速水解而灭活的β-内酰胺酶的产生。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来说,它是对青霉素G产生耐药的唯一原因。因此,近十余年来对β-内酰胺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受到了重视,并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4.
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是儿童社区获得性感染最常见细菌病原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治疗肺炎链球菌感染最常用的药物。自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以来,人类越来越依赖于抗生素,从而导致抗生素长期过度使用,使得肺炎链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迅速增加,每年造成200万人死亡。本文拟从产β-内酰胺酶、青霉素结合蛋白基因的改变等方面综述肺炎链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5.
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肺炎链球菌是社区获得性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可以引起肺炎、中耳炎、脑膜炎、败血症等多种疾病,对肺炎链球菌的治疗也成为近年来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问题之一。β-内酰胺类(如青霉素)、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导致临床上出现较普遍的耐药现象。多个国家的调查表明,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呈逐年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6.
头孢类抗生素广泛应用及不合理应用常引起致病菌谱型的变异和耐药性的产生。1 耐药机制头孢类抗生素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病原菌对β-内酰胺类耐药,主要通过下列途径:(1)阻止抗生素通过细菌外膜进入细胞内:此点除由病原菌加固细胞膜间孔阻止抗生素穿透外,是否还与细菌周围生物  相似文献   

7.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及抗生素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铜绿假单胞菌(PA)是医院内感染的一种常见条件致病菌,当机体免疫力低下,如肺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时可导致严重感染[1],且该菌能够通过不同的机制对各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导致抗生素治疗失败。1耐药机制1.1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近年来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和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1.1.1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P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最重要的机制之一。PA可以产生几乎所有类型的β-内酰胺酶[2],质粒介导或染色体突变使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通过水解或非水解方式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活[3]。研究表明,携带各种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广谱或超广谱β-内酰胺酶、AmpC酶、金属β-内酰胺酶等)和(或)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缺失是导致P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原因[4]。1.1.1.1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大多为TEM-1、TEM-2和SHV-1的突变酶[5],β-内酰胺酶可水解不耐酶的青霉素类、第一代、第二代及绝大多数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也可水解耐酶的广谱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单酰胺菌素...  相似文献   

8.
大肠埃希氏菌是临床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属肠杆菌科细菌,常见的感染部位为泌尿生殖道、胆道、呼吸道等。近年来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升高,细菌对抗生素虽有多种耐药机制,但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80%左右的耐药是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来实现的。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已经报道的就有200余种,其分类也比较复杂,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其中之一。ESBLs是一类由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能水解氧亚氨基β—内酰胺类抗生素,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CA)所抑制。ESBLs主要由肺炎克雷伯杆菌产生,也可由其他如大肠埃希氏菌、拘椽酸杆菌属、变形杆菌属、沙门菌同等细菌产生。产ESBLs的大肠埃希氏菌株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是医院感染的重要耐药菌之一。本文分析了本院呼吸科COPD患者留取的痰液中,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的药敏情况。  相似文献   

9.
脆弱拟杆菌是临床上无芽孢厌氧菌感染中最常见的机会致病菌,这类细菌对绝大多数β-内酰胺抗生素耐药,但新近问世的某些新的β-内酰胺抗生素对脆弱拟杆菌的治疗效果令人鼓舞。因此,有必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过去几十年将细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β-内酰胺酶上,现已认识到抗生素与G菌接触后必须先越过外膜屏障,免遭浆周腔β-内酰胺酶的水解,最终作用与青霉素结合蛋合。在整个抗菌过程中三个因素是互相联系并相辅相成的。鉴于国内尚缺乏对脆弱拟杆菌深入系统的研究,本研究目的:测定临床分离的106 株脆…  相似文献   

10.
张玲霞  张沥  张欣  庄坤 《中外医疗》2007,26(24):7-9
目的 了解国内外幽门螺杆菌(HP)耐药的研究进展状况.方法 综合国内外HP耐药研究文献,分析HP的耐药特点、产生耐药的分子机理及避免HP耐药的策略.结果 不同国家和地区分离出的HP菌株对咪唑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均已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菌株的产生可能与其自发突变或其遗传信息的传递有关.结论 采用规范化治疗、严格掌握HP根除治疗的适应症及联合应用抗生素与铋剂或PPI将会避免HP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过敏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华  张辉文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0,13(3):191-192,F003
<正>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第一个品种—青霉素的引入临床,对人类控制细菌性感染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开创了抗生素的新纪元。在抗生素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青霉素类药及和它同属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头孢菌素类药由于杀菌力强、疗效高、剂量范围广等特点,在抗感染疾病治疗药中占有重要地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所有抗生素中毒性最低的,一般没有毒性反应,其最常见的副反应是过敏反应,其中青霉素类的发生率居各类药物首位,头孢菌素类发生率约为青霉素类的10~30%,在这些过敏反应中以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抢救不及时会危及生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类药物的应用。现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反应中常见问题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发生率在逐年上升,特别是近些年来,耐药株已发展多个种属,特别是革兰阳性球菌,经常是对不同类的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而且对那些已受到耐药株感染的病例,可供选择的药物治疗非常有限。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耐药在很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而现在由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国内外幽门螺杆菌(HP)耐药的研究进展状况。方法:综合国内外HP耐药研究文献,分析HP的耐药特点、产生耐药的分子机理及避免HP耐药的策略。结果:不同国家和地区分离出的HP菌株对咪唑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均已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菌株的产生可能与其自发突变或其遗传信息的传递有关。结论:采用规范化治疗、严格掌握HP根除治疗的适应症及联合应用抗生素与铋剂或PPI将会避免HP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K-B扩散法测定亚胺培南等7种抗菌药物对4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采用冻融法粗提铜绿假单胞菌酶液,用改良三维试验分析β-内酰胺酶类型。结果:46株铜绿假单胞菌均对3种以上抗生素耐药,表现为多重耐药。三维试验阳性率52.2%(24/46),其中单一产AmpC酶菌株15株,单一产ESBLs菌株6株,同时产AmpC酶及ESBLs菌株2株,1株产其它β-内酰胺酶。结论:产生β-内酰胺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其中β-内酰胺酶以产AmpC酶为主,是造成临床上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菌素第3、4代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一、品种动态:抗生素在医学临床上是一类不可缺少的药物。八十年代初世界上生产的抗生素达10万吨以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医用抗生素约25,000吨,其中青霉素类7,000吨,头孢菌素类1,200吨,四环素5,000吨,红霉素800吨,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占总产量的72.8%,而且还在逐年增长。根据预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八十年代到  相似文献   

16.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市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类非常重要和常用的抗生素,在抗生素使用中所占比例很大。本文在概括β—内酰胺类中青霉素类、头孢类、碳青霉烯类和酶抑制剂类抗生素的基础上,运用SWOT理论对此类抗生素分别进行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分析.从而得到此类抗生素发展的SWOT组合方案,为企业投资和β—内酰胺类类抗生素的生产企业以及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调整作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国内外幽门螺杆菌(HP)耐药的研究进展状况。方法综合国内外HP耐药研究文献,分析HP的耐药特点、产生耐药的分子机制及避免HP耐药的策略。结果不同国家和地区分离出的HP菌株对咪唑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均已具有一定的耐药性,原因与其本身携带的遗传信息及突变因素有关。结论采用规范化治疗、严格掌握HP根除治疗的适应证及联合应用抗生素与铋剂或PPI将会避免HP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侵入性操作不断增加以及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特别是第三、四代头孢类抗生素及多种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大量使用,使一些条件致病菌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因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而导致细菌的耐药现象也日益普遍,特别是去阻遏持续高产和质粒介导的AmpC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具有很强的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19.
β-内酰胺抗生素制剂是目前世界上最普通的细菌感染的治疗方法,但近年来,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的发生率越来越高[1],而细菌耐药性最常见的机制是β-内酰胺酶的产生[2],这些酶的种类非常多,并且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的选择压力下经常发生变异,导致了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类的发展[3]。其TEM及SHV基因发生变异的例子,主要发生在E.coli和K.peneumoniae中,特别是在医院偶发或爆发感染的产ESBLs菌株,结果造成了治疗费用的增加及住院时间的延长。为弄清细菌耐药机制,并选择适当的抗生素,给医院的治疗提供更好指导,本文就近年来β-内酰胺…  相似文献   

20.
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茵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患者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情况,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用2-巯基丙酸协同试验对两年中分离的238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产金属β内酰胺酶检测,用K—B法对13种抗生素进行敏感性测定。结果共检出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71株,检出率29.8%;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增强,耐药谱扩大,全部为多重耐药菌。结论细菌一旦获得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能力,不但对几乎所有G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碳青霉烯类耐药,而且对p内酰胺酶抑制剂、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复方磺胺类等抗生素的敏感性下降。合理、谨慎使用亚胺培南等广谱抗生素可减少多重耐药菌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