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学分型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方法参照TOAST分型标准将2011-08—2013-12我院收治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LAA)、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SAO)、心源性脑卒中(CE)、其他少见病因型脑卒中(SOE)、不明原因型脑卒中(SUE)患者纳入观察组,将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50例健康者纳入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及异常例数。结果 (1)观察组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对照组;(2)LAA组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同型半胱氨酸异常例数高于其余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AO组、CE组、SOE组、SUE组之间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同型半胱氨酸异常例数无显著差异。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异常升高,且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者的升高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不同病因学亚型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NP)和D-二聚体含量变化的意义。方法纳入1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TOAST分型分为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LAA)、小血管闭塞性脑梗死(SAO)、心源性脑栓塞(CE)以及不明原因性脑梗死。检测所有患者血浆BNP与D-二聚体含量,分析上述指标与脑梗死不同亚型、梗死体积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CE组BNP水平明显高于非CE组(P0.05),D-二聚体水平亦明显高于非CE组(P0.05);非CE各组BNP与D-二聚体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梗死组BNP与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中梗死组与小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7分组BNP与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NIHSS评分7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型脑梗死患者血浆BNP与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且脑梗死体积越大,病情越严重,血浆BNP与D-二聚体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是一种高致死、高致残的神经系统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大约80%的脑卒中是缺血性的.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按照TOAST分类法又可分为5种亚型:(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arteryatherosclerosis,LAA);(2)心源性栓塞型(cardiogenicembolism,CE);(3)小动脉闭塞型(small-artery occlusion,SAA);(4)其他明确病因型(stroke of other determined etiology,SOE);(5)不明原因型(stroke ofundetermined etiology,SUE).已有研究指出不同的IS亚型可能有不同的遗传机制[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病因分型构成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2010年1月~2014年6月连续登记的120例青年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同时选取同期住院的中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136例作为对照,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根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a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明确所有研究对象的病因分型及其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的病因分型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特点。结果青年缺血性卒中组男性82例(68.3%),女性38例(31.7%);中老年组男性76例(55.9%),女性60例(44.1%)。两组性别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χ2=4.183,P=0.041)。CISS分型青年组依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25.8%,原因不明(stroke of other undetermined etiology,SUE)22.5%,穿支动脉闭塞(perforating branch artery occlusion,PAO)20.8%,心源性(cardioembolism,CE)19.2%,其他病因(stroke of other etiology,SOE)11.7%。中老年组依次为LAA 40.5%,PAO 33.8%,CE 21.3%,SOE 2.9%,SUE 1.5%。青年缺血性卒中和中老年缺血性卒中两组间病因分型除CE差异无显著性外,LAA、PAO、SOE、SUE两组比较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青年组SOE、SUE病因分型比例明显高于中老年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青年组排前5位的危险因素分别是吸烟48.3%,高血压44.2%,高脂血症40.8%,饮酒36.7%,卒中家族史23.3%。而中老年组分别是高血压57.4%,糖尿病47.1%,高脂血症43.4%,颈动脉粥样硬化37.5%,吸烟35.3%。两组间相关危险因素比较,青年组吸烟、饮酒、卒中家族史明显高于中老年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青年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构成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与中老年患者分布不同。早期明确病因分型和发现危险因素有利于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TOAST分型与血尿酸(SU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收入我院神经内科发病72 h且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26例,并进行TOAST分型,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SUA、LDL-C值,并分析其与TOAST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所占比例最高(48.6%),小动脉卒中或腔隙性卒中(SAO)居第2位(31%),其次分别为心源性卒中(CE)(9.9%)、其他原因所致缺血性卒中(SOE)(5.6%)、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SUE)(4.9%);比较5种亚型SUA水平:LAA高于其他4类亚型(P0.01),其余亚型两两比较无差异(P0.05);LDL-C水平比较:LAA高于其他4种亚型(P0.05),SAO高于CE(P0.05),其余两两比较无差异;SUA(OR=1.26,95%CI 1.31~2.17)、LDL-C(OR=1.42,95%CI 1.32~1.96)是LAA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以LAA型最为多见,检测SUA、LDL-C值对进行病因分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水平与不同分型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对本院神经内科卒中注册登记的50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OCSP分型标准和TOAST分型标准进行分型,入院后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水平,分析不同分型脑梗死与两指标之间的的关系.结果 OCSP分型各亚型间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血尿酸水平差异均不明显,TOAST分型中LAA亚型Hcy水平高于SAO、CE亚型,SAO、CE、SUE亚型Hcy水平高于SOD亚型,LAA亚型、SAO亚型UA水平高于CE亚型、SOD亚型,差异均明显.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血尿酸水平对OCSP分型的提示作用有限,对TOAST分型有提示作用,两种分型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指导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IS)复发的关系。方法 选取急性IS患者200例,其中复发68例,初发132例,按TOAST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组(92例)、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SAO)组(73例)和心源性脑栓塞(CE)组(35例)。选取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20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浆Lp-PLA2水平。结果 IS患者血浆Lp-PLA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复发脑卒中患者血浆Lp-PLA2水平高于初发组(P<0.05)。各亚组比较,LAA 组Lp-PLA2水平明显高于SAO组及CE组。结论 复发性脑卒中患者血浆Lp-PLA2水平明显升高,其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预测因子。Lp-PLA2升高可能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卒中(IS)及不同亚型与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及Lp-PLA2基因I198T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228例IS患者按急性卒中Orgl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组(123例)、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SAO)组(71例)和心源性栓塞(CE)组(3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Lp-PLA2水平,应用PCR及基因直接测序法确定Lp-PLA2基因I198T位点的多态性;计算IS相对危险度.并与202名正常对照者比较.结果 IS组及其LAA亚组的血浆Lp-PLA2水平、Lp-PLA2基因I198T位点突变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及其IS相对危险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1~0.001);SAO和CE亚组以上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不同基因型之间血浆Lp-PLA2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S及其LAA亚型患者的血浆Lp-PLA2水平明显升高,Lp-PLA2基因I198T多态性与LAA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而与SAO和CE的发生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TOAST分型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方法收集我院2014-02-2016-02收治的164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按照TOAST分型,有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50例,小动脉性闭塞性脑卒中(SAO)56例,心源性栓塞(CE)14例,不明原因性脑卒中(SUE)36例,其他原因所致脑卒中(SOE)8例;并收集同时期健康者84例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不同TOAST分型患者Cys-C、Hcy、LDL-C水平并不相同,LAA组水平最高,CE、SOE组水平较低。结论联合检测血清Cys-C、Hcy、LDL-C水平,可有效评估脑梗死病情,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正>国际上缺血性卒中分型中急性脑卒中Org 10172治疗实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Treatment,TOAST)分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病因学分型。根据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病因分型各型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心源性栓塞(cardioembolism,CE)、小动脉闭塞(small-artery occlusion lacunar,SAA)、其他病因(stroke of other determined etiology,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型探讨人尿激肽原酶(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9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给予尤瑞克林治疗(除常规治疗外,静滴尤瑞克林0.15PNA单位/d)14d,结合TOAST分型观察各组治疗前后中心区及半暗带区脑灌注成像相对比值,对比各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同时进行颈动脉、椎动脉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电图(动态心电图),以及头颅和颈部MRI/MRA等检查;并行血常规、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凝血常规等检测。结果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中心区及半暗带区的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达峰时间(TTP)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与小动脉闭塞性(SAO)、心源性(CE)、其他原因(SOE)及不明原因(SUE)组相比,微循环灌注改善程度和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尤瑞克林对LAA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SAO、CE、SOE、SUE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急性脑梗死不同分型方法各亚型之间的关系,了解Hcy与脑梗死发病及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进行TOAST分型和OC-SP分型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测定患者的血浆Hcy水平,各亚型Hcy之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有1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组,其中男114例(57.6%),女84例(42.4%),平均年龄73.67±11.91岁。TOAST分型中,LAA型及CE型患者NIHSS评分较SAO型及SUE型高,LAA亚型患者Hcy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CSP分型中TACI型患者NIHSS评分较其他型显著增高,PACI及POCI次之,LACI型患者NIHSS评分最低,OCSP分型中各亚型Hcy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OAST分型中LAA型患者Hcy水平高于其他亚型;而OCSP分型中各亚型Hcy之间无明显差异,从而推断,Hcy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密切相关,而与脑梗死部位及严重程度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脑梗死TOAST各亚型的关系。方法7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TOAST病因分型方法分类后,检测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以及各亚型之间的血浆FIB水平。结果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缺血性卒中(SOE)因例数少未作分析外,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各亚型中的FIB浓度增高均有显著意义;其中,FIB浓度在大动脉粥样硬化亚型(LAA)中的浓度最高,但与心源性亚型(CE)无明显差异,与腔隙性亚型(SAA)相比,两组均有显著意义。结论血浆FIB水平在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与LAA、CE型的发生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病因亚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Fbg)的变化,探讨三七通舒胶囊的干预作用。方法将208例ACI患者按照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OAST)分型标准分为5大亚型并行NIHSS评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三七通舒胶囊+疏血通注射液+拜阿司匹灵组)108例,对照组(疏血通注射液+拜阿司匹灵组)100例;检测治疗前后各亚型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结果①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心源性脑栓塞(CE)、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SAO)血清Fbg与其他明确病因的脑梗死(O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CE、SAO与不明病因性脑梗死(U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与SA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TOAST亚型中LAA、CE、SAO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15d后治疗组LAA、CE、SAO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bg在LAA、CE、SAO的发生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三七通舒胶囊可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可作为脑梗死患者的有效辅助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TOAST分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糖变异性及其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接诊的11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据血糖监测将其分为血糖变异组和非血糖变异组,对所有患者的TOAST分型各亚型血糖变异性、TOAST分型各亚型血糖变异性两两比较情况、NIHSS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患者预后的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史以及NIHSS评分患者例数具有明显差异(P<0.05)。血糖变异组患者的LAA患者例数明显多于非血糖变异组(P<0.05),LAA组血糖变异性与SAO组和CE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而SAO组和CE组的血糖变异性没有明显差异(P>0.05)。入院半个月后血糖变异组患者的NIHSS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没有明显差异(P>0.05),而非血糖变异组患者的NIHSS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均有明显的变化,且2组患者在入院半个月后的NIHSS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有明显差异(P<0.05)。年龄、NIHSS评分以及血糖变异等因素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有关。结论 年龄、糖尿病史、LAA患者等均是影响患者血糖变异性的相关因素,且血糖变异性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影响,是其独立的危险因素,即血糖变异性异常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恢复较缓慢,预后情况不良。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D-二聚体( D-dimer)水平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急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病程判定及疗效观察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对6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和37例正常人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 脑卒中急性期D-二聚体含量较正常人明显升高,恢复期下降,急性期和恢复期比较有显著差异,而脑出血(CH)急性期和脑梗死(CI)急性期间比较D-二聚体的差异不显著.结论 提示CH和CI是高凝状态的两种不同表现,即使是CH也不是原发或继发的纤溶亢进所致,而是高凝造成的血管硬化破裂所致,血浆D-二聚体检测可作为急性脑卒中病程判定疗效观察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各TOAST亚型的危险因素及短期预后。方法连续收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0例,按照TOAST分型标准进行病因分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评分标准(NIHSS)对所有患者入院当天、3 d、7 d、14 d、出院当天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治疗期间筛查并记录各亚型患者的危险因素。对比分析各亚型患者治疗期间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各TOAST亚型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TOAST分型情况:心源性脑栓塞(CE)4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47例;小动脉卒中(SAA)143例;其他原因引发的缺血性卒中(SOE)5例;原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SUE)65例。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和高血脂(P<0.05);与小动脉卒中(SAA)相关的危险因素仅为高血压(P<0.05)。心源性栓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最严重,恢复较慢,预后最差;小动脉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最轻,恢复最快,预后最好;其他类型卒中介于两者之间。结论 TOAST作为一种病因分型方法可以有效地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估计及危险因素预防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各亚型的关系。方法收集51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131例非缺血性卒中对照组个体的血脂情况,包括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等指标,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并将其中13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TOAST分型标准进行分型,将各亚组的血脂水平与对照组再进行比较。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的HD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C/HDL比值明显高于较对照组。其余血脂成分,包括TC、TG、LDL则未发现存在显著差异。亚组比较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组、心源性脑栓塞(CE)组、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SAO)组的HDL水平明显低干对照组,而他们的TC/HDL比值则明显高于对照。其余血脂成分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其他原因卒中(SOE)及不明原因卒中(SUE)均显示与血脂各成分无相关性。结论HDL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明显降低,其保护因素降低可能是卒中发生的原因之一。TC/HDL比值可作为衡量血脂异常与缺血性卒中关系的指标之一。需要进一步进行基于卒中分型基础上的更大样本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与D-二聚体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病例资料完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2例为观察组,82例身体健康的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人群红细胞分布宽度与D-二聚体的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1.96±0.57vs 0.51±0.4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RDW水平显著高于观察组(13.66±0.68vs 14.81±0.75)。结论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与D-二聚体在缺血性脑卒中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分型与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与不同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登记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记录其危险因素,并按急性卒中治疗试验(TOAST)标准将缺血性卒中分为5种类型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对其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在纳入分析的205例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100例(48.9%)、心源性卒中(CE)17例(8.3%)、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AO)38例(18.5%)、其他原因所致卒中(SOE)12例(5.8%)、不明原因卒中(SUE)38例(18.5%)。分析显示,高血压与LAA的发生有关(OR=2.40,P=0.0028);心房颤动对CE发生有显著作用(OR=365.90,P〈0.0001);饮酒与SAO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关联(OR=2.73,P=0.036),而白细胞则在CE患者显著升高(OR=8.00,P=0.0013)。结论不同类型缺血性脑卒中与不同的危险因素有关。该结果对临床个体化预防与治疗有一定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