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外大传播》2011,(4):4-4
反映蒙古、回、藏、维吾尔、鄂伦春、哈尼等众多民族生活的30部少数民族语言的电影及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日前由北京国际电影季活动组委会选出,并即将在4月举行的第一届北京国际电影季上进行展演。这是我国首次向国内外电影界展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是世界电影历史上首次由一个国家展示众多民族的母语电影,展示多元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梳理和明确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整体态势,该文以中国知网期刊近10年发表的文献作为数据源,借助CiteSpace软件对其进行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相关科学知识图谱,从电影产业和文化传播等多角度进行考察,明确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性、价值和导向,具有其理论和实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研究经历了快速增长、稳步发展和逐渐成熟3个时期;跨文化传播和国家形象等关键词反映了该研究的现状和趋势。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研究从产出、合作到研究主题都已形成了初步的规模和范式,对于中国特色电影强国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如何让一篇对外文化报道打动读者,选题这一关非常重要。笔者试结合对外文化报道的优秀案例浅析对外报道如何选题。1.文化产业或者文化经济。像影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经营,国产影片和进口电影票房收入的变化等都是国外读者感兴趣的文化题材,关键要善于抓住国内文化热点中的国际元素。以中国电影的对外报道为例,对外部在电影《阿凡达》登陆中国市场后,先后播发稿件《〈阿凡达》首日票房创中国电影市场新高》、《〈阿凡达〉8天破3亿连续创造中国电影纪录》、《〈阿凡达〉成中国票房新冠军》等稿件,被法新社、路透社等外电和新加坡《联合早报》、《英国独立报》、美国《辰报》等境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持续崛起,现实主义动画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方式,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中国现实主义动画电影创作中,民族文化的融入不仅构建了电影的基本框架,还赋予了电影多重功能。然而,在全球动画电影市场中,我国现实主义动画电影仍然面临着多重挑战,包括发展路径、市场竞争及文化认同等方面的问题。该研究旨在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探讨中国现实主义动画电影的生成策略,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策略为中国现实主义动画电影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其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并保持独特的文化特色。这不仅有助于中国动画电影产业的繁荣,还有助于丰富全球动画电影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梦的国家。反映在电影中有表现老子的"无为梦"、孔子的"大同梦",还有表现百余年来的"强国梦",这些影像显示着人们面对个人、集体、国家时寻求和谐发展的渴望与追求。但当前中国电影在表现"中国梦"中,尤其是在具体阐释"中国梦"的文化内涵方面,如在对待民族文化经典、社会现实问题和国家形象等理解与表达上,中国电影整体上有着令人期待的上升空间,与国际电影接轨尚存在着一  相似文献   

6.
东北电影以朴素的影像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东北电影的文化色彩沉实厚重,广泛关注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而民族化的电影表现手法更使得东北电影富有意境和诗意。另外东北电影对地域文化的展示影响了人们的文化价值观,显示了东北艺术家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7.
正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文化生态已然造成重创。国际航线的限流使得各国间文化交流活动锐减,强调场景与氛围的多元文化体验难以实现。人际隔离的措施使得各国文化场所及设施被迫关闭,电影、演出、展览等文化产品走出国门之路更为艰难。当然,基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在线数字文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释上述基于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国际传播物理空间壁垒。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背景之下,民族文化与电影的关系密不可分。如何使民族文化更好地与中国电影相结合,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中国电影传统,吸取外国电影的有用经验,促进中国电影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此,则必须精准定位中国电影发展的目标和融入中国电影全球化的国际背景。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人的共识符号,也是人类结成稳定共同体的依据和内在动力。其中,精神文化的传承或再生产,是这种共同体的内聚和认同的源泉。电影艺术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电影艺术,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1948年被誉为“中国现代电影前驱”的费穆拍摄了他的巅峰之作《小城之春》,电影中浓烈的诗意韵味,透露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中国传统美学的幽香。2002年中国“第五代导演”田壮壮拍摄了同名电影《小城之春》,以跨越时空更加理性客观的感受致敬经典故事。两版《小城之春》,两代中国电影导演,在横跨54年的同题诠释中,向我们传递了如何通过电影艺术来识别民族身份的重要话题。该文拟从不同时期电影人将电影语言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不懈追求,谈对中国电影创新发展的思考与期许。  相似文献   

10.
后殖民主义的焦点和症结在"文化"层面,文化殖民是后殖民主义重要的一部分,《阿凡达》就是典型的"文化殖民"隐喻。本文借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阿凡达》电影名称的文化殖民隐喻以及电影叙事情节中对西方文化殖民的影射,借此来揭示电影《阿凡达》全球惊人票房迷雾后全球文化输出的本质,并希望能够启发国内电影界以民族电影为创作主题,确立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地位,进而促使全球化向文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努力将自己融入世界经济文化体系之中。90年代后,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申奥、举办世博会等过程中,以开放的心态,成为世界重要一极。在文化领域,积极参与各国际影展的电影也经历了“第五代”到“新生代”的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对于电影而言,它是中国电影塑造和表现民族特色、民族价值理念的根基。近年来,中国电影在向国外市场迈进的同时,其身上所独有的文化特色逐渐削弱,一味迎合市场、取悦大众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本文基于传统文化视角,提出了中国电影需要改进的三个方面:保持自身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寻求民族化与国际化之间的融合点、回归再创作的新型电影。  相似文献   

13.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向来是美国推行公共外交的重要手段之一。影片《星际穿越》热映提示我们:人类面临的共同风险已成为全球舆论关注的重要议题,如何以此催生国际责任意识,强化文化认同,是对外传播中面临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电影发展的文化创意因素谈起,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重点探讨了文化创意对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传媒艺术讲好中国故事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中国价值观的世界影响力传媒艺术包括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艺术、数字新媒体艺术,以及一些经现代传媒改造了的传统艺术形式。1在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塑造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在所有的传媒、艺术与文化领域,传媒艺术中的电影艺术、电视剧艺术、纪录片艺术、数字新媒体艺术是建构的主力,它们在国际传播中叙事的筹划是否合理,策略的设计是否得当,能力的打造是否切实.  相似文献   

16.
影视全球化推动了各国文化之间的交融共生,人们足不出户便能够从电影中了解别国文化。电影是文化的载体之一。如今,电影已然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字幕译者的需求量也快速增长。本文基于功能理论分析电影《卧虎藏龙》字幕翻译中的文化缺省,探讨运用不同翻译策略实现翻译补偿,以期对我国文化的传播及字幕翻译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2014年2月27日,"2013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全球调研数据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该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1436份,涉及99个国家,40种母语的人群。调研报告指出:一、国产类型电影依然主打动作片和功夫片,其他电影类型缺乏吸引海外观众的有效因素。在总分9分的评分体系中,功夫片和动作片得到最高的6.8分,其他类型片得分普遍较低。但功夫片创新能力不足,2013年对外国观众的吸引力有所下降。二、受访者通过观看中国电影形成的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主要是"神秘""古老""发展""独特"等中性词,对中国的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都比较低,外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18.
人类相互沟通的最好方式莫过于文化。目前,中国与123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签订文化交流执行计划430个;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形式的文化往来,与数千个外国和国际文化组织保持着各种形式的联系。对外文化交流的范围涉及文学、艺术、文物、图书、博物馆、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体育、教育、科技、卫生、青年、妇女、旅游、宗教等诸多方面。大批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名  相似文献   

19.
2012年9月14日晚上,浙江宁海县的农民朋友冒着雨从四面八方来到潘天寿广场,兴高采烈地来参加由国家广电总局数字电影节目管理中心、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和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宁波)农民电影节开幕式。电影给农民带来的文化盛会  相似文献   

20.
<正>文化报道,是国际传播之中最具生命力,但又存在众多屏障的一种传播形态。这些屏障有些是由语言、文化、宗教、社会心理、政治制度等因素造成的,有些则是由于偏见、认知维度不同和缺乏了解带来的传播屏障。相比其他文化交流,电影因其特有的娱乐性和视觉性,可以让人轻松地接受和理解一个国家的人和事,因此被称为"铁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