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凌楠 《中医药学刊》2001,19(6):585-585,590
对《灵枢》针刺补泻进行初步探讨。《灵枢》针刺补泻首先是针对虚实而言,《灵枢》制定针刺补泻原则,归纳有迎随、徐疾、捻捻、提插、开合等几种针刺补泻手法,这些针刺补泻原则和补泻手法为后世针灸学家所遵循。认为《灵枢》针刺补泻理论对当代针灸教学、临床、科研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针灸,应了解和掌握《灵枢》针刺补泻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论针法补泻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泻手法是针刺手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最早见于我国秦汉以前的医学文献《灵枢》和《素问》中。以后历代针灸书籍又提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如迎随、徐疾、提插、捻转、呼吸、开阖等单式补泻方法,以及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等复式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是针刺手法操作中的高难度技术,古人曾用四难来形容补泻手法的操作难度:“针刺容易辨证难,辨证容易取穴难,取穴容易补泻难,补泻容易辨气难,”说明补泻手法的难以掌握。这种高难度的技术是否有其实际价值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笔者综合近几年有关文献,讨论针法补泻与针刺疗效的关系,现综…  相似文献   

3.
徐斯伟 《河北中医》1999,21(2):125-128
针刺补泻手法是针刺手法的核心部分,在针灸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灵枢·九针十二原》云:“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先。”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补泻,对于针刺的补泻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近年来,对于针刺补泻手法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日趋增多与深入,考察针刺补泻的具体作用有了可循的数据。今就1990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有关针刺补泻临床与实验研究的各种文献加以整理,分析如下。1 临床观察临床上根据补虚泻实的原则,采取适当的针刺补泻手法,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马松涛[1]认为阳中隐阴法能先补其正气,后…  相似文献   

4.
补泻手法是针刺手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最早见于我国秦汉以前的医学文献《灵枢》和《素问》中。以后历代针灸书籍又提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如迎随、徐疾、提插、捻转、呼吸、开阖等单式补泻方法,以及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等复式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是针剌手法操作中的高难度技术,古人曾用四难来形容补泻手法的操作难度:“针刺容易辨证难,辨证容易取穴难,取穴容易补泻难,补泻容易辨气难,”说明补泻手法的难以掌握。这种高难度的技术是否有其实际价值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笔者综合近几年有关文献,讨论针法补泻与针刺疗效的关系,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针刺补泻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灵枢·经脉》又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这是针刺补泻的基本原则.针刺补虚泻实就是从临床具体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病情、不同的时间,选择恰当的经络穴位,运用适当的补泻手法,对正气虚弱的病症,起到扶正的作用,对病邪偏盛的病症,起到祛邪的作用,掌握针刺补泻手法是针刺获效的关键[1].  相似文献   

6.
针刺补泻法是根据《灵枢·经脉》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而确立的两种不同的针刺方法。它是针刺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针刺常用的补泻手法包括呼吸补泻、迎随补泻、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徐疾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法等。但古今对各种补泻手法及其操作的认识不一,存在很大的差异。本研究就针刺补泻及其操作方法进行探讨,以阐明古今针刺补泻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7.
针刺补泻手法的研究是针灸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早先的文献可见于本世纪二十年代。但由于对经络的研究毫无线索,加之古代相传的补泻手法的描述在某些方面很不一致。如,补泻的进针快慢问题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记载与《素问·针解》中的说法不一。有关补、泻的“方”与“圆”的问题在《灵枢·官能》中的记载也是与《素间·八正神明论》的记载不一致。进一步比较《灵枢·小针解》、《素问·离合真邪》等篇章,可见它们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描述的补泻手法是较一致的,归纳如下:1、补法——医者端正安静,取穴正确,左手按于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医家对针灸补泻手法中的“强弱刺激”的争议,提出“强弱刺激”与针刺补泻手法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以《内经》为立足点,通过总结当代针灸名家关于针刺补泻的经验,并结合当前与针刺补泻效应相关的科研进展,古今相参,认为针刺补泻手法不能简单地以“强弱刺激”一言蔽之,但是“强弱刺激论”可以对针刺补泻手法的临床实践和现代科研的标准量化起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针刺手法在针灸学科中是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一个问题.历代诸家对其认识不一,方法亦各不相同.其中分歧最多的为迎随补泻与捻转补泻.今仅就迎随补泻问题,谈谈不同的看法.有关"迎随补泻"的记载,首见于《灵枢》,由于《灵枢》的文字过于简括,涵义不够明确,因而后人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九种:(一)以针刺方向与经络循行方向而定:逆经刺为迎,顺经刺为随,又称之所谓针芒补  相似文献   

10.
也谈针刺补泻手法———读《针刺补泻手法之我见》有感210001南京市中医院陆瑾针刺补泻手法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的原则确立的,补法是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指能疏泻病邪使亢奋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凡病皆有虚实之辨。所以针刺手法亦有补泻之别。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基本法则,补泻适当在临床上确能效如桴鼓,其价值已为古今针灸家所公认,殆已毋可置疑了。《千金方》“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补泻反则病益笃。”《金针赋》的“须要明于补泻,方可起于倾危。”皆强调了针刺补泻在临床上的重要性。补是和虚证不足等情况联系起来的,泻是和实证有余等情况联系起来的。补和泻应该就治疗的结果而言,如果某些手法能起到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功能恢复正常的作用,不妨称之为补法,若某些手法能起到疏泄病邪…  相似文献   

12.
迎随是针刺补泻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寿康 《中国针灸》2003,23(12):725-727
以《灵枢·九针十二原》《难经·七十二难》等篇为据 ,说明在《内经》《难经》中 ,迎随不是某一具体的针刺补泻手法 ,只是一切针刺补泻法的代称和原则。对于迎随 ,后世大多宗于《难经》 ,发展为深浅迎随、针向迎随、流注盛衰时间迎随、补母泻子迎随等。现代多以针向迎随为补泻 ,但在临床上很少单独用。针向迎随在理论上不符合《灵枢》本义 ,在临床上只能在四肢穴作行气法用 ,没必要作为一种具体的针刺补泻手法存在  相似文献   

13.
“泻必用方”,“补必用员”释解吴绍德(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200030)图书分类号R224-051关键词针刺补泻文献“泻必用方”,“补必用员”(简称:“泻方”、“补员”)是《内经》中有关补泻手法操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因《灵枢》、《素问》载述相异,历代释...  相似文献   

14.
浅谈“徐疾补泻与提插补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从事针灸研究的学者一直强调针刺补泻手法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现代实验研究表明 ,针刺补法和针刺泻法能对人体产生不同的生理效应。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也确实发现 ,施予不同的针刺补泻手法于同一病例 ,其临床疗效有显著差别。徐疾、提插补泻是临床常用的两种方法 ,正确理解两种刺法的含义、应用以及它们的关系 ,有利于针灸医师在实践中掌握规律 ,灵活运用 ,提高临床疗效。1 徐疾、提插补泻的内容1 .1 徐疾补泻 徐疾的含义 ,一作动作的快慢 ,一作时间的久暂。《灵枢·小针解》 :“徐而疾则实者 ,言徐内而疾出也 ;疾而徐则虚者 ,言疾…  相似文献   

15.
针刺临床疗效与穴位选取、手法操作密切相关。如今针灸医生多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或某些成熟的技术进行选穴及操作,遗失了针刺选穴及治疗的基本原则。人迎寸口脉诊法去繁就简,法朴而理微,是针刺辨经论治思维的精华。《灵枢·终始》作为《灵枢》中针刺技术保存最为完备的一篇,其中对人迎寸口脉诊论述十分详尽,此脉诊是以辨别阴阳为目的的辨证体系,通过对比人迎寸口脉的大小,判定其阴阳盛衰并据此采取相应针刺穴位及补泻手法,调和机体阴阳,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本文探析《灵枢·终始》中人迎寸口脉法的诊疗方法,医者通过人迎脉与寸口的相互比较,判断“阴阳”盛衰、定位病变经脉,继而通过针刺治疗使脉象达到“气调”,使机体恢复阴阳平和,此法可达到取穴少而效专力宏的效果,对针灸临床实践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该文对《内经》中针刺五项基本原则进行论述,阐明针灸操作者唯有掌握这五项基本原则,结合病情虚实,并能正确运用针刺补泻手法,才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谈针灸补泻     
<正> 针灸补泻是根据《内经》“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理论确立的两种不同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千金方》指出:“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强调了针刺补泻手法在针灸临床中的重要性。凡是能鼓动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叫补法;凡是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机能恢复正常的叫泻法。它们都是通过刺激俞穴,激发经气来调节脏腑功能,恢复阴阳平衡的。所谓经气,即经络之气。《灵枢  相似文献   

18.
对于捻转补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补泻在临床针灸治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捻转补泻是针刺补泻最常用的手法之一。捻转补泻作为一种针刺手法始见于《灵枢·官能》篇:“泻必用圆,切而转之,其气乃行……补必用方,外引其皮……微旋而徐推之……”,文中的“转”和“旋”即指捻转针体而言。可见,在《...  相似文献   

19.
基于《席弘赋》、《补泻雪心歌》、《神应经》等,探讨我国旴江针灸席弘派的针刺补泻手法的特色与发展,不断挖掘适用于当代临床的针刺操作手法,更好的继承与发展针刺补泻手法,也期进一步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使针刺的临床疗效得到更好的凸显。  相似文献   

20.
<正>针刺补泻是针刺产生效应的一个关键因素,经云"虚则实之,满则泻之"、"补泻反则病益笃",可见正确熟练掌握针刺补泻方法对临床针灸师来说,其意义不言而喻。然而,针刺补泻手法是针灸学的一个难点。从古至今,针刺补泻手法众说纷纭,特别是一些复式手法更是存在争议,比如烧山火、透天凉、赤凤迎源、苍龟探穴等接气法,《针灸逢源》之高武、《针灸问对》之汪机,斥这些手法为"巧立名色,无稽之谈"。孰是孰非,让后学者无从师是,这严重阻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