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6 毫秒
1.
肠出血性0157:H7大肠艾希菌(EHEC O157:H7)于1982年报告并被确认为致病菌,感染该菌可引起人类出血性肠炎,溶血性尿毒综合症以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在国内外引起过爆发和流行,造成严重危害,已为世界瞩目,广泛关注。因此我市自1998年开始在食物及腹泻病患者中开展对该菌的监测工作,并于1998年-1999年在对鸡肉的监测中检测出2株EHEC O157:H7。但是我们在对腹泻病患者的粪便标本检测中,发现由于分离到的弗氏柠檬酸杆菌与EHEC O157:H7抗血清、O157单克隆抗体发生交叉凝集反应,  相似文献   

2.
动物宿主的EHECO157H7带菌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157H7大肠杆菌是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 EHEC)的一个重要血清型.该菌可导致腹泻、出血性结肠炎(HC)、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1].自1982年在美国首次报道了由O157H7大肠杆菌引起的出血性肠炎的暴发以来,EHEC的感染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 WHO已确认O157H7为食源性疾病的病原体[2].近年来我国防疫部门也开始致力于对O157H7的检测工作,有自腹泻病人、猪粪、鸡肉、牛肉、卤肉等检出本菌的报告,但EHECO157H7 在本地区动物宿主中的带菌调查尚未见报道,其流行病学资料尚属空白.为了解EHECO157H7在本地区禽畜粪便中的带菌状况,为预防O157H7等致泻性大肠杆菌引起爆发流行提供依据,我们于2000年6-10月,在石家庄市所管辖各县采集牛、猪、鸡粪便,苍蝇体表样品共计170份.对致泻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徐州市丰县和铜山县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57:H7引起的出血性结肠炎(HC)在腹泻病患者中所占的比例,以及临床症状和肾功能变化的情况。方法 使用EHECO157胶体金快速检测试剂筛选粪便标本,阳性者使用免疫磁珠方法分离病原菌。对经过细菌学证实的EHECO157:H7引起的HC患者,进行临床症状的观察和生化检验指标分析。结果 2000年5月份,丰县由EHECO157:H7引起的HC占腹泻病患者0.98%,6月份铜山县的HC患者占腹泻病患者5.89%。在出现腹泻病症状的同时,18.5%患者的肾功能已经出现异常,表现为尿蛋白,血清肌苷或血尿素氮等指标的升高,在27例HC患者中,有14和13例分别分离到不产生志贺毒素和产生志贺毒素的EHECO157:H7菌株,根据分离菌株是否产生志贺毒素将患者分为两组进行比较,尿蛋白阳性患者的比例分别为4/13和1/14,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比例分别为6/13和3/14,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意义。提示分离到产生志贺毒素的EHECO157:H7菌株的患者,发生肾功能异常的可能性较大,结论 此次调查证实了EHECO157:H7感染所引起的HC在整个腹泻病患者中所占的比例随季节的变化而不同,感染产生志贺毒素EHECO157:H7菌株的患者,发生肾功能异常的可能性要比不产生志贺毒素的大,还证实了在该菌感染的初期,患者的肾功能就已经出现了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徐州市丰县和铜山县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EHEC)O15 7∶H7引起的出血性结肠炎 (HC)在腹泻病患者中所占的比例 ,以及临床症状和肾功能变化的情况。方法 使用EHECO15 7胶体金快速检测试剂筛选粪便标本 ,阳性者使用免疫磁珠方法分离病原菌。对经过细菌学证实的EHECO15 7∶H7引起的HC患者 ,进行临床症状的观察和生化检验指标分析。结果  2 0 0 0年 5月份 ,丰县由EHECO15 7∶H7引起的HC占腹泻病患者 0 .98% ,6月份铜山县的HC患者占腹泻病患者5 .89%。在出现腹泻病症状的同时 ,18.5 %患者的肾功能已经出现异常 ,表现为尿蛋白、血清肌苷或血尿素氮等指标的升高。在 2 7例HC患者中 ,有 14和 13例分别分离到不产生志贺毒素和产生志贺毒素的EHECO15 7∶H7菌株。根据分离菌株是否产生志贺毒素将患者分为两组进行比较 ,尿蛋白阳性患者的比例分别为 4 / 13和 1/ 14 ,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比例分别为 6 / 13和 3/ 14。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意义。提示分离到产生志贺毒素的EHECO15 7∶H7菌株的患者 ,发生肾功能异常的可能性较大。结论 此次调查证实了EHECO15 7∶H7感染所引起的HC在整个腹泻病患者中所占的比例随季节的变化而不同 ,感染产生志贺毒素EHECO15 7∶H7菌株的患者 ,发生肾功能异常的可能性要比不产生志贺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现症腹泻病人及家禽家畜的O157∶H7大肠埃希菌感染情况.方法应用流行病学、细菌学等方法调查检测.结果 1999~2000年先后3次从腹泻病人粪便中检测到O157∶H7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分别为1.92%、3.85%和4.35%,但未检出带病毒基因,故阳性腹泻病人的临床症状不严重也无并发症出现.家禽家畜O157∶H7的检出率1999年为3.24%(7/216),2000年为5.02%(13/259),且菌株的毒力基因携带率较高为70.00%(14/20).结论腹泻病人及家禽家畜中存在O157∶H7感染,做好"三管一灭"和加强O157∶H7的监测,是防治O157∶H7引起感染性腹泻病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6.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57:H7是一种新型的致病性菌,能引起人类出血性腹泻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为了掌握武汉市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在宿主动物、腹泻病人及食品中的带菌和菌株毒力基因情况,本文于2003年进行了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宿主动物带菌情况调查。并在腹泻及肾衰患者中进行病原检索和食品监测。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蚌埠市腹泻病人、动物宿主携带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EHECO157:H7)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我市市区和怀远县部分乡镇的现症腹泻病人和动物宿主(牛、羊、猪等)的粪便标本,用免疫磁珠富集法进行EHECO157:H7检测,血清凝集和生化试验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5年间共采集各种标本2955份,检出10株EHECO157:H7,检出率为0.34%。结论蚌埠市部分腹泻病人和动物宿主中存在着EHECO157:H7感染,应进一步加强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8.
O157:H7是肠出血性大肠艾希氏菌 (EHEC)的一个常见血清型。自 1982年美国首次发生由O157:H7大肠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爆发以来 ,欧美各国、日本相继有该菌所致疫情爆发的报道。我国也从猪、鸡、鸭、羊、鸽、猪肉及钻板、市售鸡肉、蔬菜、熟肉中检出O157:H7[2~ 4] ;2 0 0 0年河南省濉县发生EHECO157:H7爆发 ,发生可疑病例 35例 ,血清学确诊 8例。肠出血性大肠希氏菌 (EHEC)污染食品后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存在着潜在威胁。为了解我市O157:H7在食品中的污染情况 ,防止O157:H7病例在我市的发生 ,1998年 11月在我市城区进行了预实验。2 0 0…  相似文献   

9.
宁波市检出第一株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82年发现O157:H7大肠杆菌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主要血清型以来,由其引起的食源性爆发流行在发达国家不断发生.近年来该菌在国内检出报道不断[1],为了解宁波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流行状况,在辖区内的各县(市、区)建立了监测网络,进行联合监测,于2001年9月从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到本市首株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现将鉴定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O157:H7大肠杆菌是引起人类出血性结肠炎的主要致病菌菌.自1982年美国发现此致病菌以来,国内陆续在腹泻病人粪便和禽畜粪便中检出该致病菌.我们于1998年8月起对三明市区的各类污水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自1982年美国首次发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致病性血清型后,全球六大洲的许多国家相继发生多起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O157:H7能引起一系列人类疾病,如腹泻、出血性肠炎(HC)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等.国内自1987年徐州市[1]从腹泻病人中检出该菌以来,许多地方已发现该菌株.为此,对O157:H7感染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O_(157)∶H_7大肠杆菌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首次在腹泻病人和牛便中检出O157∶H7出血性大肠 (EHEC)杆菌。共监测水及水生动物、蔬菜、牛肉、家禽及家畜粪便、腹泻病人便 12种 6 5 7份样品 ,其中河湖水 72份、水生动物 11份、蔬菜类 74份、牛肉 44份、牛便 111份、猪便 2 1份、鸡便 2 3份、鸭便 16份、鹅便 10份、腹泻病人便 2 75份。在2 75份腹泻病人粪便中检出 2株O157∶H7大肠杆菌 ,检出率为0 73%。 111份牛便中检出O157∶H7大肠杆菌 ,检出率为1 80 % ,其它样品中均未检出。根据菌落形态、菌体形态、血清学试验、生物化学试验等均符合EHECO157∶H7大肠杆菌特性 ,并测定了其溶血素及Vero细胞毒素 (LSF) ,均为阳性。通过病例调查 ,感染因素可能为个人卫生差及生食蔬菜。  相似文献   

13.
郑州市2005年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恩平  刘灵芝  张燕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2):2455-2456
目的:了解郑州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在腹泻病人中的检出情况和宿主动物带菌及毒力基因情况.方法:对采集的宿主动物和腹泻病人粪便及食品应用免疫磁珠富集分离法进行大肠杆菌O157∶H7分离和鉴定.结果:郑州市内共发现3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病例,首次从腹泻病人中检出产毒O157∶H7菌株,采集5种以上动物粪便标本共计475份,从牛粪(247份)中分离到16株O157∶H7,检出率为6.48%,从羊粪(33份)中分离到3株O157∶H7,检出率为9.10%,并检出3株产毒O157∶H7菌株.采集5类市售食品共146份,未分离到O157∶H7.结论:郑州市存在发生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暴发或流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4.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为1982年首次在美国发现,它为产志贺样毒素(Stx)的大肠埃希菌(STEC)之一。与O157∶H7相似,非O157 STEC也能导致一系列人类疾病,如腹泻、出血性肠炎及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因而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中,作者于1999年在印度加尔各答调查了该市的住院腹泻病人、生菜牛肉及家养健康奶牛的非O157 STEC的流行及遗传谱型情况。  相似文献   

15.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以下简称O157:H7)是近些年来发现能引起腹泻等疾病的一种重要病原菌.为了提高腹泻病人粪便中O157:H7的检出率,2000年研制了检测O157:H7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协同凝集试剂,并进行了实验模拟标本检测.#  相似文献   

16.
肠出血大肠埃希菌O157∶H7与食品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主要包括O157∶H7和O26:H11,其中O157∶H7是出血性肠炎的主要致病菌,自1982年由美国首次报道了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57∶H7引起的出血性肠炎的爆发以来,EHEC的感染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1]。世界卫生组织已将O157∶H7列为新的食源性疾病病原菌。尽管EHEC已被研究了近20年,但对由该菌引起的致命的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研究发现,反刍动物是EHEC的主要宿主,人的感染方式主要为食源性或与带菌动物接触。自1986…  相似文献   

17.
中国部分地区大肠埃希菌O157的分子分型及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57的分子流行特征和遗传变异关系并完善EHECO157:H7感染性腹泻监测制度。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分析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对1988-2005年部分地区分离到的249株EHECO157:H7(其中产志贺毒素的245株,不产志贺毒素的4株)和51株O157非H7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结果stx2基因在我国的EHECO157:H7菌株中有着很高的分布率,部分菌株携带stx2基因变种。300株O157共分为161种带型,其中51株O157非H7菌株共有42种带型,4株O157:H7非产毒株分别为4种带型,245株EHECO157:H7共有115种带型。结论EHECO157间的基因变异较大;产stx2原毒素的菌株和5衄2毒素发生变异的菌株带型相差较大。部分菌株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叉,说明虽然这两大类菌株有其特有的流行克隆系,但是它们的克隆系之间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新发传染病EHEC O157:H7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河南省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情况、宿主带菌状况、食品污染程度及志贺毒素(stx)基因型,为制订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河南省监测点腹泻病人、家畜、家禽粪便,水和肉食品等标本分离EHEC菌株,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分析菌株rfbO157、rfbO111、hlyA、eaeA、stx2和stx1等毒力基因和突变基因。[结果](1)从腹泻病人、家畜、家禽、食品、水、蜣螂和苍蝇中均分离出EHEC菌株共275株,总分离率7.88%;其中O157︰H7菌株为232株(84.36%),携带stx2基因EHECO157︰H7菌株88株(37.93%);非O157︰H7菌株43株(15.64%)。(2)宿主动物中羊带菌率最高(6.96%),是河南省EHEC最主要宿主动物;多重PCR检测出8种不同毒力基因组合型,主要为rfbO157 、hlyA 、eaeA 、stx2 组合。stx2变种毒素GK探针检测出3种毒素变种杂交带型,其中stx2原毒素 stx2vha型占7.4%,stx2vha型的占72.2%,未知新杂交带型占20.4%。(3)EHECO157︰H7菌株可分为9个PFGE型,自羊、牛、鸡和蜣螂和腹泻病患者中分离的携带stx2vha菌株同属一个PFGE型。(4)144株不携带志贺毒素的O157菌株中发现O157︰H38、O157︰H42和O157︰Hund(未确定型)新菌株。[结论]河南省家禽、家畜中普遍携带EHECO157︰H7大肠杆菌,羊是最主要的宿主动物;EHECO157︰H7为我省优势菌型,其毒素基因型为stx2-eaeA-hlyA并以stx2vha亚型为主。EHEC在外环境中污染严重并可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之间传播,家畜、家禽携带stx2 EHECO157︰H7率的高低与EHEC人群感染发病呈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1999~2003年O157:H7大肠杆菌实验监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为了解我省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的病人(宿主动物)带菌情况及其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探索疾病发生的原因.方法对安徽省1999~2003年病人粪便进行O157:H7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动物宿主O157:H7大肠杆菌带菌状况调查及O157:H7大肠杆菌毒力基因的检测,并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人群血清特异性O157:H7溶血素抗体.结果家禽家畜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带菌率为10.45%、2.50%、0.14%、0.72%和0.31%;从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出O157:H7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分离率分别为0.43%和4.75%;特异性O157:H7溶血素IgG抗体总阳性率为25.87%;志贺样毒素、溶血素毒力基因检测有53.2%的EHEC O157:H7菌株阳性.结论通过血清学、病原学、分子生物学实验监测,可以认为家禽家畜为O157:H7的动物宿主,分离的O157:H7大肠杆菌大部分携带毒力因子,染菌的家禽家畜是引起人群爆发流行的的重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20.
自从1982年在美国发生了首次由大肠埃希菌O157:H7引起的出血性肠炎暴发以来,该菌在世界范围内曾有过多次食源性暴发。1996年在日本发生的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暴发,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目前大肠埃希菌O157:H7感染呈全球流行,已被认定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发现的8种传染病病原体之一。我国亦加强了大肠埃希菌O157:H7的监测,将该项指标列入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重点监测项目之一。为了解唐山市食品被本菌的污染现状,我们于2007年8月采集了40份熟肉制品进行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分离出了1株大肠埃希菌O157:H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