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上颌后牙区的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片(CBCT)分析,探讨上颌颊腭向骨质在不同种植植入角度下的厚度,为临床微种植钉植入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60 例Ⅱ类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患者,依照垂直骨面型分为低角、均角和高角三组,进行CBCT 扫描和三维重建.分别测量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根间区牙槽嵴顶到上颌窦底的高度,并分别测量距离牙槽嵴顶4 mm 处,与相邻牙长轴成90°、60°、45°和30°四个颊侧植入角度的骨质厚度.结果 (1)不同垂直骨面型间,上颌窦底高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66,P < 0.05,低角型最大,高角型最小);(2)不同垂直骨面型组在相同的植入角度下,骨质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低角型与高角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角型组大于高角型组(P < 0.05);(3)同一垂直骨面型组在不同植入角度下,骨质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45°、30°植入角和90°、60°植入角度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0°组、60°组大于45°组、30°组(P < 0.05).结论 相同植入条件下,Ⅱ类矢状骨面型高角型青少年患者较低角型穿通上颌窦的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2.
孙德刚  李杰  吴迪 《口腔医学》2016,(12):1132-1134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探讨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的解剖形态,了解其常规形态及变异形态。方法收集176例患者的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的CBCT影像学资料,CBCT资料使用NNT软件进行扫描观察,探究根管类型和根管分布情况。结果 352个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分型:Ⅰ型30例(8.52%),Ⅱ型92例(26.1%),Ⅳ型225例(63.9%),Ⅵ型3例(0.85%),Ⅷ型2例(0.56%)。结论上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形态多样,且根管形态的类型较为复杂。通过影像学诊断方法更加深入的了解其解剖形态,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比较Ⅰ、Ⅱ、Ⅲ类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患者上颌窦大小的差异,探讨上颌窦大小与颅面部骨骼形态的关系.方法 将60例12~16岁的青少年患者按ANB角大小分为Ⅰ、Ⅱ、Ⅲ类三种矢状骨面型组,每组男、女各10例,垂直骨面型皆为均角型.患者接受颅面部CBCT扫描,对上颌窦的长度、宽度、高度、截面积及容积进行测量分析,比较三组间的差异.以CBCT生成的头颅侧位片测量分析颌面部骨骼形态,对上颌窦大小与颌面部骨骼形态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 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患者的上颌窦长度、高度、宽度、截面积和容积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上颌窦容积Ⅱ类大于Ⅰ类,Ⅱ类大于Ⅲ类.上颌窦容积与前颅底长、全颅底长、ANB角、上中切牙一前鼻嵴点距离及前上面高呈正相关关系,与SNB角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Ⅱ类骨面型患者具有较大的上颌窦容积,青少年患者上颌窦大小与上下颌骨的矢状关系及颅底长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在上颌窦内提升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8例需上颌窦内提升行人工牙种植的患者,术前CBCT检查制定手术计划,术后CBCT检查评价上颌窦内提升效果及上颌窦黏膜情况.结果 18例患者平均骨高度为6.5 mm,上颌窦内未见囊肿等病变,3例存在冠状位骨间隔,提升后种植体尖端骨质情况可清晰显示,其中1例患者内提升后上颌窦底穿孔.结论 CBCT在种植术前评估及术后检查中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清晰显示出上颌窦内部结构及术后种植体根尖区骨质情况,对于上颌窦穿孔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使用锥形束CT(CBCT)对唇腭裂患者上颌窦状况进行分析。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2012年1~6月收治的用CBCT确诊为唇腭裂的患者进行研究,观察其上颌窦情况并分析。结果:唇腭裂患者上颌窦病变发生率为78.1%。根据病变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可分为黏膜增厚型(51.3%),粘液囊肿型(19.3%)及积液型(22.7%)。上颌窦黏膜增厚的平均厚度为2.40 mm;粘液囊肿的平均最大径为7.60 mm。上颌窦病变可发生于单侧上颌窦,也可双侧同时发生。结论:CBCT作为一种实用有效的影像学检查,在对患者唇腭裂状况评价的同时,也可以准确地判断唇腭裂患者上颌窦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统计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术术后5-9年种植体存留率,观察种植体根尖骨改建情况。方法:回访行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术5年以上107颗种植体,通过CBCT测量种植体根尖新骨形成情况。结果:种植体存留率为96.3%。对28例患者(35颗种植体)进行CBCT分析,发现20颗种植体埋于新上颌窦底下,15颗种植体突出新上颌窦底。结论: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术的种植体5年以上存留率在90%以上。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术可获得理想的长期稳定提升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应用数字化曲面体层摄影术对上颌前部埋伏牙的观察,研究其对牙齿定位的诊断价值,探求其对埋伏牙定位评判观测的规律.方法:选取2011年5~8月在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收治手术的上颌前部埋伏牙患者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龄7~18岁,中位年龄13.5岁,均采取术前数字式PTG、CBCT检查,并行手术治疗,其中开窗正畸牵引41例,外科拔除15例.对PTG采用多个因素分析法对埋伏牙进行判读分析,并且通过CBCT及术中确认,研究本观察方法的与临床的一致性.结果:对PTG采取多个因素分析观测方法对埋伏牙定位的准确性与CBCT无显著性差异,但准确的空间定位与直观性不如CBCT.结论:CBCT是埋伏牙定位的金标准,而PTG可以用来判断埋伏牙的位置,其观察宽窄定唇腭、比例定倾斜的方法具有规律性,采用多个因素分析放大率的方法分析牙体的倾斜度及唇腭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上颌窦不同气化分型的发生率及相关解剖特征的差异性.方法 选择2020年1-6月就诊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并拍摄CBCT影像患者200例,对其CBCT图像进行重建分析.依据上颌窦底与上颌后牙的位置关系将上颌窦气化类型分为正常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三维CBCT与传统上颌前部(牙合)片评价牙槽突裂植骨疗效的差异性.方法 选择唇腭裂二期牙槽突裂植骨术后三个月以上的患者39人,共计49侧裂隙.同期拍摄以裂隙为中心的上颌前部(牙合)片和牙槽突局部CBCT,根据Bergland分级标准对上颌前部(牙合)片进行植骨区牙槽突评价,并与CBCT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判断两者一致性.结果 20侧植骨区牙槽突高度为Bergland Ⅰ型和18侧BerglandⅡ型者中,牙槽突厚度分级为A1B1C1D1型者分别有9侧(45.00%)和3侧(16.67%).在上颌前部(牙合)片的评价中,45.00% Bergland Ⅰ型和16.67% BerglandⅡ型患者植骨区牙槽突情况与CBCT评价结果一致.55.00% BerglandⅠ型和83.33% BerglandⅡ型患者植骨区牙槽突情况被高估.结论 三维CBCT与传统上颌前部(牙合)片对牙槽突裂植骨疗效评价结果不一致.CBCT可以更好的评价牙槽突裂植骨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CBCT扫描分析闽南地区人群上颌第二磨牙融合根分布规律及其根管变异特点.方法:随机选取191例患者353颗上颌第二磨牙的CBCT影像资料,分析融合根、融合根管的发生率、融合根分型及其对称性等情况.结果:上颌第二磨牙融合根发生率为36.3%,其中Ⅰ型发生率最高(25%),其次是Ⅳ型(22.7%),Ⅲ型(1.6%)发生率最低;融合根中融合根管发生率为69.5%,Ⅶ型发生率100%,其次是Ⅵ型(90.5%),Ⅴ型(22.2%)发生率最低.男女之间在融合根、融合根管、C型根管及融合根对称性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年龄组在融合根管发生比例上却有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根管的发生与年龄存在一定的关系.结论:上颌第二磨牙融合根及融合根管发生率较高,根管解剖变异多,临床操作中应关注此类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CBCT检查患根尖周炎的上颌后牙,探讨牙根尖周源性上颌窦黏膜炎的特点及根管治疗后黏膜及骨质的改变。方法: 对25例患上颌后牙根尖周炎患者上颌窦进行CBCT扫描重建,确诊为黏膜炎后,根管治疗3个月后CBCT扫描明确黏膜炎消退程度,6个月后扫描通过根尖周指数评估根尖骨质愈合情况。结果: 剔除2例上颌窦炎,14例上颌窦表现为黏膜炎(61%),根管治疗3个月后,黏膜炎完全消退5例(35.7%);部分消退6例(42.9%);3例无明显改变(21.4%)。6个月后,3颗牙齿愈合(21.4%),4颗牙齿好转(28.6%),7颗牙齿未愈合(50%)。结论:上颌后牙根尖周炎易引发上颌窦黏膜炎,根管治疗是该疾病有效的治疗方法,CBCT影像能精确反映根管治疗前后上颌窦黏膜炎消退及骨质愈合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在上颌窦内提升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8例需上颌窦内提升行人工牙种植的患者,术前CBCT检查制定手术计划,术后CBCT检查评价上颌窦内提升效果及上颌窦黏膜情况。结果 18例患者平均骨高度为6.5 mm,上颌窦内未见囊肿等病变,3例存在冠状位骨间隔,提升后种植体尖端骨质情况可清晰显示,其中1例患者内提升后上颌窦底穿孔。结论 CBCT在种植术前评估及术后检查中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清晰显示出上颌窦内部结构及术后种植体根尖区骨质情况,对于上颌窦穿孔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常州地区人群上颌窦底骨性分隔的发生率、部位和形态学特点,探讨上颌后牙缺失与骨性分隔的关系,以及对上颌窦内提升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124例研究对象,于术前拍摄锥形束CT(CBCT)并生成相关数据,以NNT软件测量,获取上颌窦底骨分隔的数据,利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4例患者中,42例(33.87%)存在上颌窦骨性分隔;248个上颌窦中,68个存在骨性分隔(27.42%),其中45个骨性分隔出现于上颌窦中部(66.18%),15个出现在后部(22.06%),8个出现在前部(11.76%).窦分隔的发生与性别、年龄及是否缺牙无关.结论;通过CBCT可以观察到上颌窦底骨性分隔的位置、形态,最大限度地预判手术的难易程度,提高上颌窦内提升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在上颌埋伏中切牙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正畸临床33例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拍摄全景片和CBCT,由10位正畸医生对33例埋伏牙患者的全景片和CBCT分别进行测量、分析,填写研究表格。所得数据用SPSS 17.0软件,采用McNemar检验、Kappa检验和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BCT与全景片对埋伏牙是否弯根、近中切角距中线距离和有无多生牙等分析项目没有统计学差异,其余分析项目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上颌埋伏中切牙诊断,CBCT更直观、三维测量更精确,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拍摄锥形束CT(CBCT)结合Simplant软件,研究江苏地区汉族人群中上颌窦窦间隔的解剖学变化,为上颌窦底提升术提供解剖学依据和手术指导。方法:选取424例研究对象的上颌窦CBCT影像资料,将获取的Dicom文件数据导入到Simplant软件中,通过三维重建,测量分析上颌窦间隔的发生、位置、高度、方向及形态学变化,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24例研究对象中,190例有上颌窦间隔,发生率为44.81%;90例出现多个窦间隔(21.23%);87例双侧上颌窦同时出现窦间隔(20.52%);在所测的848个上颌窦中,277个出现窦间隔,发生率为32.67%;窦间隔的发生与性别、年龄及牙缺失无关。窦间隔主要出现在上颌窦中部,占59.94%;平均高度右侧(5.90±3.65)mm,左侧(5.54±2.87)mm;平均长度右侧(8.15±2.40)mm,左侧(7.88±2.73)mm。结论:江苏汉族人群中,44.81%出现上颌窦间隔;CBCT能全面而准确定量分析上颌窦窦间隔的解剖结构,为上颌窦底提升术提供解剖学依据,对手术操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上颌第二磨牙近颊融合根中MB2的锥束CT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灏  范兵 《口腔医学研究》2012,28(4):313-315
目的:通过锥束CT技术研究上颌第二磨牙近颊融合根中MB2的发生率。方法:收集199例患者的上颌第二磨牙CBCT数据,观察牙根融合类型、年龄以及牙位对MB2发生的影响。结果:199例患者共有380颗上颌第二磨牙,其中145颗牙的近中颊根与其他牙根融合;近远中颊根融合型(Ⅰ型)和近中颊根腭根融合型(Ⅱ型)的MB2发生率分别是5.5%、41.9%,而全融合型(Ⅲ型)则未发现MB2,Ⅰ、Ⅲ型融合的MB2发生率低于Ⅱ型;随着年龄增大,MB2发生率降低;181例具有双侧上颌第二磨牙的患者中,左右两侧融合根及MB2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与其他牙根融合时,其MB2发生率会出现变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牙颌面专用锥形束CT(CBCT)与普通X线曲面体层片在上颌后牙区种植治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89侧)上颌后牙区种植牙治疗患者采用CBCT进行种植前后的影像学检查,得到上颌骨多层面冠状及矢状位影像.将其与曲面体层片进行比较,判断其与CBCT检查结果的一致性.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牙槽骨量不足的阳性检出率,CBCT和曲面体层分别为30.34%和16.85%,P=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种植体未发生骨结合的检出率,CBCT和曲面体层片分别为4.95%和11.88%,P=0.413,差异无统汁学意义.结论:CBCT与曲面体层片相比,可以更准确评估术前上颌后牙区的牙槽骨骨量,并可在术后检查中更清晰地反应种植体周围骨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观察埋伏上颌中切牙牵引萌出前、后牙根形态的三维变化,探讨埋伏上颌中切牙牵引萌出的时机.方法:对10例经曲面体层片确诊的上颌埋伏中切牙拍摄CBCT进行精确定位,进行外科开窗和正畸牵引萌出,排齐牙列,治疗后拍摄CBCT图像对牵引效果和牙根发育进行评估.结果:10例埋伏上颌中切牙均成功牵引到位,牵引前牙根已发育完成的4例埋伏牙牙根形态未发生变化;而牵引前牙根未发育完成的6例埋伏牙在治疗过程中牙根继续发育,弯曲度和长度均有改善.结论:埋伏上颌中切牙在牙根尚未发育完成前进行牵引萌出可以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口腔医学》2017,(5):430-434
目的通过CBCT对上颌磨牙炎症期拔牙后种植病例进行影像分析,探讨上颌磨牙炎症和上颌窦炎症的关系以及种植时机对种植体存留率的影响。方法对73人73例上颌磨牙炎症期拔牙后种植病例的CBCT影像进行分析,将上颌磨牙炎症与上颌窦底的关系分为三组(A组:炎症进入上颌窦内;B组:炎症与上颌窦相接;C组:炎症与上颌窦有一定距离),观察其与上颌窦炎发生的相关性,术后通过测量CBCT冠状面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程度评定种植疗效。结果本实验中A组上颌窦炎发生率100%;B组上颌窦炎发生率77.1%;C组上颌窦炎发生率42.9%。73例炎症期的上颌磨牙种植后有2颗植体脱落,均为即刻种植病例,其他病例CBCT影像分析良好。结论炎症与上颌窦的距离越小发生上颌窦炎的风险越大。拔除病灶牙有利于上颌窦炎的恢复。炎症期拔牙后即刻种植的存留率低于早期种植和延期种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上颌窦生理及病理性CBCT影像表现,为上颌窦提升术解剖定位和操作入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涉及上颌窦的CBCT资料,分析上颌窦解剖特征及病变。结果:1.上颌窦解剖结构位置及其比邻关系复杂;2.影响上颌窦提升术的解剖因素有生理及病理性两种:生理性如上颌窦内的分隔,上颌窦外侧壁的厚度,窦壁上存在的血管影像的粗细,病理性如窦腔内黏膜的增厚,上颌窦内的黏液囊肿,上颌窦内的大量积液等等。结论:CBCT能够准确地显示完整的上颌窦影像,利用CBCT确定解剖定位标志,确定上颌窦提升手术路径和方式,更符合安全、准确、微创的口腔种植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