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对不同分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手术或粗针穿刺后病理确诊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158例患者的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研究,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依据文献分为片状回声型、结节(或)肿块型、弥散型三种类型。结果 158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病灶中,误诊26例,超声诊断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符合率为83.5%。结节(或)肿块型23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30.4%(7/23);片状回声型56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7.5%(49/56);弥散型79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6.2%(76/79)。结论超声对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其诊断符合率与超声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2.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临床病理及细胞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stitis,GLM)又称肉芽肿性乳腺炎、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等,是一种较少见的乳腺炎性疾病,由于临床病理尚未被充分认识,误诊误治仍有发生[1~9].为此,对近3年的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病例进行了临床、病理及细胞学诊断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声像图特征及超声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超声分型、声像图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1例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表现和特点,依据声像图特征进行简略分型。结果31例肉芽肿性乳腺炎中,发现混合回声结节型15例、片状低回声型9例、弥散型7例;其中3例混合回声结节型肉芽肿性乳腺炎误诊为乳腺癌,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0%(28/31)。结论超声可对肉芽肿性乳腺炎进行诊断和分型,能提高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准确性,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和乳腺癌(BC)的超声造影特征,为临床鉴别诊断两者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的52例GLM和67例BC的临床与超声检查资料,分析两组超声造影特征,探讨超声造影对GLM和BC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超声造影模式下,两组在造影剂进入时间、灌注缺陷方面的声像图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增强程度、造影剂分布、增强范围、蟹爪样增强方面的声像图特征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对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和乳腺癌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idiopathic 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IGM)在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上的影像表现,提高对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认识。材料与方法收集本院均经病理证实的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20例,依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观察、记录IGM的T2W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动态增强扫描分布及内部强化特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 signal intencity curve,TIC)等,综合分析其MRI表现特点。结果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表现为肿块者1例,边界清楚,边缘强化,表现为非肿块者19例,非脓肿形成区域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为(0.93±0.15)×10-3mm^2/s,以区域分布(11/19,57.9%)、段样分布(6/19,31.6%)为主,内部强化方式主要表现为不均匀强化(14/19,73.7%),纵横比1.73±0.66,伴微脓肿(T2WI、DWI明显高信号,ADC值明显减低,无强化)形成者17例。结论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在MRI上有相对特征性的表现,微脓肿的形成更有利于此病的诊断,对IGM的正确认识和诊断,可为临床诊疗方式的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超声图像特征,及其与临床病理病程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超声图像并与临床病理病程对照,同时与同期其他类型乳腺炎图像对比。结果 29例超声图像分4型:(1)类淋巴结型;(2)弥漫混合回声型;(3)脓肿液化坏死型;(4)多脓腔多瘘道型。结论不同类型超声表现见于不同病理病程发展阶段。(1)(4)型图像最具特征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和总结囊性肉芽肿性乳腺炎(CNGM)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近5年(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诊断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病例35例,其中具有中性粒细胞的囊性肉芽肿性乳腺炎(CNGM)的组织学形态特点的病例25例,总结其临床、影像及病理特点,同时对其组织学标本行抗酸、PAS、W-S、CD3及CD20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筛选CNGM病例25例,所有病例为女性,年龄24~58岁,中位年龄33.5岁。发病部位为:左侧乳腺15例,右侧乳腺10例。16例有哺乳史。所有病例均有可触及的肿块伴疼痛。其中4例B超怀疑为恶性,随访到19例,4例复发。光镜下特点为以小叶为中心的肉芽肿性炎症,在肉芽肿内具有混合性的炎症和明显的脂质吸收空泡,内衬中性粒细胞,其中15例淋巴细胞的分布较典型,CD3阳性的T细胞紧邻空泡外侧的中性粒细胞层,CD20阳性的B细胞主要分布在肉芽肿的周边部位。在组织化学染色中,在脂质吸收空泡内发现8例PAS(+),8例银染(+),其中5例两者同时(+),1例抗酸杆菌(+)。结论 CNGM有其特有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T、B淋巴细胞及杆菌在病变发生及进展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资料。结果 8例均为单侧发病,5例为乳腺实性肿块,3例局部皮肤红肿伴波动感。5例实性肿块行钼靶X线检查提示乳腺炎症、恶性肿瘤待排除,其中1例考虑炎性乳癌,行细针穿刺活检见大量炎细胞,1例怀疑乳腺结核查找抗酸杆菌、结核DNA阴性,均经手术切除治愈;3例局部皮肤红肿伴波动感,经彩超检查及细针穿刺检查考虑乳腺脓肿,行切开引流并抗感染治疗无效,行扩大切除术治愈。8例术后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结论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少见,彩超及钼靶X线检查可助诊,确诊需手术病理检查,病变部位应完整切除以避免复发。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7):3264-3266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临床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应用。选取我院于2013年9月~2016年9月经病理确诊为肉芽肿性乳腺炎以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患者共5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肉芽肿性乳腺癌患者为1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为33例,对其进行声像学分析。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彩超显示其形态学分型、肿块形状、边界特征、内部回声强度、后方回声强度、钙化灶特征、CDFI显示血流方面均有不同的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作为临床首诊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是一种少见的、局限于乳腺小叶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却极易误诊为乳腺癌而造成误治。现对本院近5年经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并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患超声声像图特点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上颈部占位病变的临床病理类型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上颈部占位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86例患者中,颌下腺来源42例,其中肿瘤性病变27例(24例良性肿瘤和3例恶性肿瘤),涎石症15例。囊性病变共25例,包括11例甲状舌骨囊肿,7例鳃裂囊肿,4例(表)皮样囊肿,1例囊性水瘤,1例舌下腺囊肿及1例颈淋巴脓肿。另有7例颈淋巴结转移癌,5例恶性淋巴瘤,脂肪瘤4例以及血管瘤、神经鞘瘤、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各1例。【结论】上颈部占位病变临床病理类型多样,良恶性病变各占一定的比例,结合临床病史、体检、辅助检查(B超,CT,MRI等)及针吸活检一般可确诊,少数病例需切取或切除活检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提高临床对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24例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中误诊20例。治疗 7例手术+放疗,其中5例治愈,1例复发,1例失访。3例化疗后均复发后失访。4例口服强的松肿块消失后行放疗,均治愈。10例单纯放疗,其中7例治愈,1例复发,2例失访,结论 本病的诊断着重在于嗜酸性粒细胞的检查以及病理学的检查。治疗应采用药物,手术和放射治疗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灰阶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力求为这种少见的疾病提供诊断依据。方法12例手术病理证实的患者全部经过超声检查,先用二维观察肿块的部位、形态、大小等,再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探测,按照Adler半定量方法进行血流分级,用频谱多普勒测量血管最高流速(PS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结果灰阶超声可分三型:(1)不规则低回声肿块,5例。(2)低回声结节,4例。(3)混合回声型,3例。CDFI探查,大部分病例病灶内血流较丰富;频谱测量,PSV8~22cm/s,平均(15±6)cm/s;P10.8~1.6,平均1.2±0.3;R10.51~0.79,平均0.65±0.14,测值范围较宽,无特异性。结论灰阶超声对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彩色血流显示较丰富,频谱分析未见明显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病理类型非哺乳期乳腺炎(NPM)的超声表现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病理证实为NPM的病例,其中浆细胞性乳腺炎(PCM)54例,肉芽肿性乳腺炎(GLM)17例,比较这两种病理类型的超声表现和临床特征。结果两种不同病理类型非哺乳期乳腺炎具有相似的声像图表现,但GLM更常见腋窝淋巴结增大,与PCM有显著性差异意义(P<0.05)。结论 PCM和GLM本身的声像图表现相似,结合病史及腋窝淋巴结情况可以帮助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低位胆道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低位胆道梗阻病例的超声造影诊断结果,并与病理结果及 CT 诊断结果比较,分析超声造影对低位胆道梗阻的诊断符合率。【结果】53例中有25例病理诊断为恶性病例,其中超声造影确诊24例,敏感性为92.3%;CT 检查38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恶性病例18例,CT 确诊9例,敏感性为50%;超声造影与 CT 检查对低位胆道梗阻恶性病变的敏感性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超声造影对低位胆道梗阻的定性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为低位胆道梗阻的定性诊断提供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核性宫颈炎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要点。方法收集33例结核性宫颈炎病例,分析总结临床病史、病变特点,同时对结核性宫颈炎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33例结核性宫颈炎临床表现与宫颈癌相似,主要为接触性出血、宫颈糜烂、菜花样肿物。其中临床诊断为宫颈癌15例,慢性宫颈炎、宫颈糜烂12例,宫颈息肉2例,内膜结核及内膜癌的各1例,诊断不清2例。发病年龄20~62岁,平均32.1岁,多见于育龄女性。结论诊断结核性宫颈炎时要与临床病理相结合,必要时应对宫颈管及子宫内膜进行诊刮。  相似文献   

17.
良性软骨母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良性软骨母细胞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对 16例软骨母细胞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和组织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并结合文献进行临床病理分析、讨论。结果 :该肿瘤多发生于青少年。主要发生在股骨、胫骨及肱骨。组织学特征 :肿瘤由软骨母细胞瘤和多核巨细胞组成 ,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肺吸虫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64例肺吸虫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特征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64例肺吸虫病均有共同的病理学特点:肉眼可见结节形成,镜下有坏死腔穴和窦道、CharcotLeyden结晶及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在坏死腔穴周围肉芽组织包绕。2例查见未成熟虫体。结论 肺吸虫病具有独特的病理学特点,病理检查是诊断肺吸虫病的最可靠手段,流行病学资料及免疫学检查有助于诊断,X线、CT检查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输尿管癌26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和治疗,以提高其诊断的正确率及治疗水平。方法对1996年2月至2008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26例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输尿管癌21例,术后经病理检查26例均为原发性输尿管移行细胞癌。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23例,保守手术治疗3例。24例获得随访,生存5年或5年以上11例(45.83%)。结论术前采用多种检查方法可提高原发性榆尿管癌的诊断正确率,早期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以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8例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临床表现、直肠指检、直肠肛管测压、钡灌注x线、病理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28例经术前积极支持治疗,其中3例于生后28d内行结扎肠造瘘术,7例行改良Soave术;19例1—4个月内行改良Duhamel术以根治。结果3例死亡(11%),其中2例死于术前腹膜炎、感染中毒性休克、巨结肠危象,1例死于术后严重小肠结肠炎,手术后病死率为4.0%。25例随访6个月-3年,23例生长发育良好,能控制排便;2例生长发育良好,偶有污粪。结论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应早期诊断,早期选择适宜根治术.能降低死亡率和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