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基于主体间性的乌克兰危机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以来,欧美与俄并没有真正的增信释疑,为防止“威权主义”的俄罗斯再次成为控制欧亚大陆的“欧亚帝国”,欧美急需在东欧寻找一个有效制约俄罗斯的战略支点,乌克兰是其最佳选项。对于俄罗斯来说,乌克兰则是其抗衡欧美的前沿哨所和战略缓冲区。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主体间性这一哲学思维的内涵、特点、存在方式,系统梳理了历史上的乌克兰危机,发现了隐含在其中的主体间性;其次以主体间性为视角,探究了乌克兰危机发生的根源并从主体间性的物质性、社会性、历史性和实践性对2013乌克兰危机进行了剖析;得出:乌克兰危机是欧美与俄在乌克兰地缘安全博弈的必然结果,只要乌克兰作为独立国家存在未来乌克兰危机还会再出现。最后根据乌克兰危机启示给正在处于大国崛起路上的中国处理朝核危机、南海冲突等周边地缘政治事件提出地缘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2.
俄乌冲突被广泛认为是冷战后欧洲最严重的地缘政治危机之一,不仅造成两国大量人员伤亡,也牵动了整个世界,引起中国、美国、欧盟和俄罗斯之间的复杂博弈,推动世界政治经济分裂和去全球化加速,因而可能成为冷战后全球势力格局演变的一道分水岭。本文运用经典地缘政治理论——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来分析这场冲突的地理动力机制及时空规律,以助于认清复杂变局中中国面临的地缘安全风险和挑战。文章在回顾“心脏地带”理论核心要义的基础上,分别考察了该理论对俄罗斯和美国地缘政治思想和地缘战略实践的影响,最后分析了乌克兰在“心脏地带”中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及其在东西方力量博弈中的遭遇和处境。文章指出,从表面看,俄乌冲突发生于因历史问题分歧严重的两个东斯拉夫国家之间,但它的实质却是俄罗斯与北约长期对峙形成的结构性矛盾的总爆发,是“心脏地带”陆权力量与“边缘地带”海权力量两大板块相互挤压和对撞的结果,位于“心脏地带”与“边缘地带”结合部的乌克兰因此沦为大国地缘争斗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地缘安全战略探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重新构建其地缘安全战略,确立了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重振大国地位的战略目标。以俄罗斯为中心,周围形成前苏联地区、东欧地区、亚太地区等多个利益区。这些利益区构成了以前苏联地区为内圈,东欧、亚太地区为外圈的圈层结构。  相似文献   

4.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集装箱陆路运输的经济适应范围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集装箱陆路运输规模与日俱增,其中铁路在陆路运输中占据重要地位。研究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内中国国际集装箱运输现状,建立了多式联运竞争的分析模型,并利用调研收集的数据对以重庆和西安为起点的国际集装箱陆路运输经济适应区域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受海运价格的影响,中亚地区、蒙古国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区、乌拉尔区、伏尔加河沿岸区和中央联邦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铁路运输的比较优势区域,乌克兰、白俄罗斯、波兰及俄罗斯的西北联邦区、南方联邦区等是优势扩展区,而欧洲和亚洲其他大部分区域的海运(海陆联运)优势远大于铁路联运。  相似文献   

5.
陆俊元 《极地研究》2015,27(3):298-306
出于对在北极地区的地缘政治利益等因素考虑,俄罗斯积极推进其北极战略。在实施其北极战略过程中,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包括:强化对北极地区的战略控制能力,逐步建立对北极地区多层次地缘政治空间的控制权;积极推动北极"资源战略基地"建设,促进其北极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高俄罗斯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努力把控"北方海航道"交通枢纽,博取地缘战略主导权和国际关系主动权;通过科学、法律等领域的工作,积极向北极方向拓展俄罗斯的利益空间。  相似文献   

6.
乌克兰地缘文化特征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缘文化是乌克兰危机的重要诱因,深刻地影响着乌克兰的内政外交。作为地缘政治支轴国家,乌克兰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其对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推进意义重大。研究乌克兰地缘文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对厘清乌克兰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特征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乌克兰(除基辅市、塞瓦斯托波尔市)为研究区域,使用2001年乌克兰人口普查数据,2004年、2007年、2010年和2013年乌克兰对外贸易数据;2004年和2010年乌克兰总统大选候选人得票率,运用空间自相关技术,对乌克兰地缘文化进行空间统计分析,并分析地缘文化对贸易联系、政治走向的影响。研究表明:(1)乌克兰地缘文化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从而在地理空间上将乌克兰割裂。(2)俄罗斯族居民聚居的东部地区对外贸易联系较强;而西部地区对外贸易联系较弱。(3)乌克兰族人口占绝对优势的西部地区是亲西方总统候选人的政治势力范围;俄罗斯族人口众多的东部地区则是亲俄总统候选人的政治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9月9-13日,由乌兹别克斯坦教育部、农业与水资源部联合国际干旱区农业研究中心ICARDA)和国际生物盐土农业研究中心(ICBA)联合举办、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立大学承办的第二届干旱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ICAL2)"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召开(第一届干旱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在日本举行)。来自阿塞拜疆、中国、印度、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毛里塔尼亚、波兰、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土耳其、乌克兰、美国、乌兹别克斯坦、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粮农组织(FAO)、亚洲发展银行(ADB)、  相似文献   

8.
崔守军  杨宇 《地理研究》2022,41(8):2065-2075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地缘政治关系是国际地缘政治、国际关系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俄乌冲突是典型的大国影响下的主权国家地缘战略选择所引发的地缘冲突问题。俄乌冲突涉及到两国的地理区位、历史渊源以及地缘博弈等复杂问题,这正是地理学,尤其是地缘政治学对解析地缘环境变化与地缘冲突的独特视角。本文借鉴“战略三角”理论建立对俄乌冲突的理论分析框架,聚焦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地缘政治渊源和地缘战略的逻辑,系统梳理了俄乌之间的政治关系、文化渊源,探讨了乌克兰的地缘环境与地缘战略选择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从地缘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融合互鉴的视角阐述俄乌冲突的地缘政治生成逻辑,以期为大国博弈与小国安全提供新的理论认知和实践剖析。  相似文献   

9.
叶帅  胡志丁  葛岳静  黄宇  胡伟 《地理研究》2021,40(9):2591-2605
地缘环境是“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加强世界地理研究的现实需求及国内地缘政治学复兴的创新转型。当前地缘环境研究聚焦在普遍属性分析的规范化指导层面,空间异质性的客观存在要求对其进行分类讨论和解析。论文基于地缘战略实践的空间视角,尝试划分出单一战略型、战略交汇型及永久中立国型3种类属的国别地缘环境,构建了以国家危机事件为问题导向的战略交汇型国别地缘环境解析思路和分析框架,并以乌克兰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 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社会经济文化,乌克兰都呈现出显著的地域分异,为外部势力的介入提供了可能性和可操作性。② 因果关联作用下,共同的斯拉夫历史渊源导致乌克兰在社会文化领域对俄罗斯的依赖程度较高。主观建构作用下,出于对乌克兰特殊的战略位置及优越资源条件的觊觎,俄罗斯和欧美都在积极建构与乌克兰的地缘关系,但这种基于国别利益而主观建构的关系波动较为剧烈。同时,双边互构的地缘关系维系时间明显长于单边建构的。③ 俄罗斯、欧美和乌克兰之间不仅形成了空间和物质上的显性结构,还有隐性的主观理念结构以及历史演变的过程结构。显著分异的地理环境、高度依赖的地缘关系及主体间的地缘结构综合作用下的乌克兰,国家危机事件频繁出现。在中国国家崛起的关键时期,深化对地缘战略交汇区国别地缘环境的研究对处理周边地缘危机事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随着乌克兰危机的不断升级,欧洲诸国纷纷对俄罗斯进行制裁,只有塞尔维亚成了反俄浪潮中的“欧洲孤岛”。作为一直寻求正式加入欧盟的候选国,其支持俄罗斯的立场值得深究。同时,主流的理性选择理论提供的解释与该事件现实之间存在张力,群体情感理论则提供了一种更加贴切的分析框架。具体来说,塞尔维亚国内的政治基调情感形塑着其在乌克兰危机中立场偏好的基本方向,武契奇政府调动的政治即时情感进一步加深其国内民众的亲俄情结,以及俄罗斯和欧美对塞尔维亚的情感评价手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导致塞尔维亚官方在乌克兰危机中的立场偏好口头上支持欧盟,实际行动上更加倾向于俄罗斯。  相似文献   

11.
王维艳  林锦屏  沈琼 《地理研究》2007,26(4):673-684
文章运用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理论并协同共生(symbiosis)理论的分析方法,对跨界民族文化景区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作了界定,并就其共生关系、共生模式进行了模型建构;结合泸沽湖景区典型案例,构建了该类景区核心利益相关者共生博弈框架。研究表明:"S-S"理论的协同应用,对于跨界民族文化景区业已显现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问题的剖析与诊断具有较强的分析力和解释力,可为整合冲突与建立协作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对滇、川两省告别"一湖两治",共同申报泸沽湖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于后危机时期对立国家间在特定领域的合作关系的延续,“复合相互依赖”模式提供了有力的理论解释力。正如乌克兰危机陷入僵局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采取经济制裁,与俄罗斯的政治和军事关系也全面破裂;然而,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合作关系却并未完全中断,至少在北极地区的搜救、渔业、航运、北极理事会等功能性领域的合作依然继续,使得北极国际合作呈现出断裂性和连续性的动态组合。现阶段的北极地区关系反映了一个事先存在的“复合相互依赖”状态,通过联系战略、议程设置和国际机制等政治进程,避免国家间关系的全面破裂并抑制危机的外溢,同时为冲突各方保有在有限领域的沟通渠道,推动信任关系的重塑。  相似文献   

13.
后冷战时代国际地缘关系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际地缘关系是国家政策制定的基础,对国家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梳理了现代地缘政治学的思想脉络,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将其划分为帝国争霸阶段、冷战时期和后冷战时代三个阶段。基于此,运用空间观的视角将传统的综合性地缘空间解构为地理空间、政治空间、军事空间、制度空间、信息空间、技术空间、经济空间和文化空间等多个维度,并对其内涵及互动机制进行解读和分析,以助于理解和分析当前的国际地缘关系。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新时代中国国际地缘战略应加强国际地缘关系的研究;强化地缘空间领域的发展;遵循"太极式"国际发展战略;有效发展国际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14.
以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哈尼梯田核心区域2个典型的旅游村寨(大鱼塘村和普高老寨)为例,对两村寨利益相关者从网络凝聚性、网络互惠性、网络核心边缘、网络传递性、网络经纪人等5个方面展开关系数据分析,结果显示:1)大鱼塘村压力集团内部、压力集团与社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关联性和联系的紧密性不足;2)两村当地政府和压力集团与社区之间的互惠性低于整体平均互惠性;3)两村利益网络中边缘结构较核心结构更加明显,这导致了利益关系的不平衡;4)两村当地政府利益集团传递性相对较低,当地社区传递性最高;5)两村中利益集团间缺少部分协调人、守门人、代理人、联络人等角色。最后提出相应建议:1)提升哈尼梯田利益关系由弱利益关系转变为强利益关系,改变利益集团间核心边缘利益关系格局;2)进一步加强各利益集团内部及之间的关联性;3)加强以企业和政府机构为顶点的组间利益传递,让利益流动逐步打破哈尼梯田利益集团之间的核心边缘关系结构;4)重点加强社区在利益关系网络中的参与机会与权力,对社区进行增权;5)利益集团内部要重点培育协调人和顾问角色,利益集团之间要重点培育企业与政府、社区、压力集团之间的守门人、代理人和联络人角色,以及社区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守门人、代理人角色。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能源外交中的地缘政治布局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俄罗斯是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俄罗斯成为独立国家以来,政府通过不断调整能源外交战略以谋取地缘经济和政治利益。近年来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能源问题牵动着当代政治与经济全局。俄罗斯在强化国家掌控能源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了以能源为武器的全方位能源外交攻势,以提升其在国际能源市场的地位。在此背景下,俄罗斯正在构筑起“以欧洲为重点、独联体为关键、亚太为新取向、博弈全球”的能源外交地缘格局,为俄罗斯谋求成为“能源超级大国”扩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沉寂了几十年的月球又重新热闹起来。这是继冷战时期探月活动后世界上的第二轮探月高潮。今年1月,美国宣布了新太空计划,要重返月球。欧洲空间局制定了登陆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设想,并提出了分阶段的月球探测计划。日本、印度、乌克兰、德国、俄罗斯也相继提出各自的月球探测计划。我国也加紧了对月球的探索,明确提出2020年前后,分三个阶段实现对月球的无人探测。日前,我国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总设计师和首席科学家接受了记者采访,他们透露,国家第一阶段投入的14亿元人民币已经到位,绕月探测工程正式进入实施阶段。l克样品开始月球研究中…  相似文献   

17.
丝绸之路经济带(SREB)为俄罗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特别是其东部地区,可以通过更大规模、多层次的国际合作获得新的发展机会。俄罗斯东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资源开采是其传统的重点产业。在SREB的背景下,环境安全成为俄罗斯东部地区新的焦点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诊断"工具以判断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否根据绿色经济的理念进行。我们采用基于生态强度的不同指标,研究了俄罗斯东部边境地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形成的初始阶段的生态-经济发展趋势,认为如果针对中国的生产链实施合作,那么俄罗斯经济增长的质量将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进一步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世界农业资源和拓展对外农业合作潜在空间,是保障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和优化国内粮食消费结构的有效路径。本研究基于分国别潜在耕地和粮食自给率的估算,并结合上述两个指标对中国海外粮食合作国家进行分类,从而初步刻画其空间格局。结果显示,中国的粮食进口目标空间主要位于澳大利亚、北美、南美、东欧和中亚;中国粮食企业"走出去"的目标空间重点应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北部区域。研究提出,在维持好与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和澳大利亚等传统粮食贸易关系的同时,中国可以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拓展粮食合作空间:可加大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等东欧中亚国家的粮食进口量,粮食企业"走出去"的重点方向可以是撒哈拉以南非洲。  相似文献   

19.
刘丽 《地理教学》2010,(23):52-52,5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俄罗斯是世界上石油与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对欧盟的能源出口是其获取外汇的主要手段。然而,要把这些能源运输到欧盟国家,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却是必经之路。每到年底续签新合同时,俄罗斯总要跟这两个邻国就能源运输的“过路费”问题吵上一架,搞得管道另一端的欧盟国家胆战心惊。欧盟国家提出了“能源进口多元化”策略。决心开辟俄罗斯之外的石油和天然气来源。  相似文献   

20.
《地理学报》2014,(12):1736
正2014年10月31日,为时一周的首届全俄罗斯地理节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中央艺术馆拉开帷幕,来自中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芬兰等10多个国家的20多位特邀嘉宾和俄罗斯地理学家、市民一起300多人出席了地理节开幕式。俄罗斯地理学会(RGS)会长、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绍伊古,国际地理联合会(IGU)主席、俄罗斯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伏拉迪米尔·科罗索夫先后致辞。绍伊古主席说,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