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微乳液聚合工艺,用半连续加料法合成了以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以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的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共聚微凝胶,考察了软硬单体配比、非离子和阴离子乳化剂配比和用量及MMA、DVB用量对共聚物乳液的粒径及其分布、粘度和成膜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用水作溶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以衣康酸(IA)、甲基丙烯酸(MAA)作为单体,通过水溶液聚合制备了水溶性高分子衣康酸/甲基丙烯酸(IA/MAA),用正交实验法确定的最佳合成条件为:反应温度90℃,引发剂用量8%,单体配比n(IA)∶n(MAA)=1∶7,反应时间1.5 h.用凝胶渗透色谱测定了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分布,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垢样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一种水溶性聚合物压裂液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MAA)和丙烯酸乙酯(EtA)为单体,以具有可逆加成-断链转移双重作用的双硫酯为引发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了含有亲水段和疏水段的St-MAA-EtA嵌段共聚物增稠剂。考察了影响此嵌段共聚物压裂液性能的各因素。实验结果表明,该嵌段共聚物压裂液具有优良的耐温性能。在90℃,浓度为3%冻胶体系粘度大于450 mPa.s,浓度为1.5%,冻胶体系粘度大于130 mPa.s,能够满足实际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TFEMA)与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IBDMA)在偶氮二异丁腈引发下的本体共聚合。重点研究了两种单体的竞聚率和不同单体组成制备得到的共聚物的性能。采用KT和FR两种作图法及YBR计算法对单体的竞聚率进行了计算和比较,结果表明,TFEMA与IBOMA的竞聚率分别为3.693和0.263。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阿贝折光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了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折光指数和透光率。  相似文献   

5.
IA-SSS-MA三元共聚物的阻垢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衣康酸(IA),苯乙烯磺酸钠(SSS),马来酸酐(MA)为单体,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聚合方法合成了IA-SSS-MA共聚物.静态试验条件下分别评价了其对碳酸钙、磷酸钙的阻垢性能和对氧化铁的分散性能,探讨了共聚物投加量、钙离子质量浓度、溶液pH值和溶液温度对共聚物阻垢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IA-SSS-MA共聚物具有优良的阻垢分散性能,特别适用于高温、高硬度的循环冷却水.  相似文献   

6.
采用具有f 轨道的稀土金属催化剂进行丁二烯(Bd)与苯乙烯(St)嵌段共聚得到丁苯共聚物。利用FTIR ,1H NMR和13C-NMR和TEM分别对萃取均聚物后的共聚物进行微观结构、共聚物组成和微观形态的表征,利用GPC双检测(RI,UV)表征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以及组成分布。实验结果表明:该共聚物为丁二烯与苯乙烯的嵌段共聚物,丁二烯结构单元中顺-1,4摩尔分数为97.0%,苯乙烯结合量为21.8% (摩尔分数)。共聚物中聚丁二烯(PB)链段与聚苯乙烯 (PS)链段形成了微观相分离结构。  相似文献   

7.
AA—MAA—AMPS三元共聚物的合成及其阻垢分散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丙烯酸(AA)、甲基丙烯酸(MAA)、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基磺酸(AMPS)为单体,以水为溶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按一定的比例进行聚合反应,合成了AA-MAA-AMPS三元共聚物.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单体配比n(AMPS):n(AA):n(MAA)=2:10:7(摩尔比),引发剂用量1.0%(占单体总质量),反应温度为75℃,反应时间为4h,合成的三元共聚物对CaCO3,Ca3(PO4)2有较好的阻垢分散性能。  相似文献   

8.
以丙烯酸(AA)、苯乙烯磺酸钠(SSS)和丙烯酸羟丙酯(CP)为单体,经聚合反应得到AA-SSS-CP三元共聚物分散剂,研究其对TiO2的分散效果,并用扫描电镜(SEM)、激光粒度分析仪对分散后颗粒的表面状态和颗粒大小进行了表征,合成的分散剂对TiO2具有很好的分散性能,悬浮率可达到99.15%.  相似文献   

9.
以甲基丙烯酸(MAA)、甲基丙烯磺酸钠(MAS)、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PMA45)为共聚单体,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合成了一系列聚羧酸高效减水剂.通过测定硬化砂浆早期强度以及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早期水泥石形貌,研究了不同原料配比对聚羧酸高效减水剂早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羧酸高效减水剂早强性能随着PMA45用量的增...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制备的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IBMA)-co-N-芳基甲基丙烯酰胺(N-ArMA)共聚物包括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co-N-对甲苯基甲基丙烯酰胺(IBMA-co-N-p-TMA),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co-N-邻甲苯基甲基丙烯酰胺(IBMA-co-N-o-TMA)和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co-N-对澳苯基甲基丙烯酰胺(IBMA-CO-N-p-BrPhMA)。并用~1H-NMR方法测定了这些共聚物的组成;利用Fineman-Ross方法估算了这些共聚体系中各单体的竞聚率。比较了3种不同酰胺对IBMA的反应活性。  相似文献   

11.
以甲基丙烯酸为第一配体、邻菲罗啉为第二配体、铕离子为中心离子,合成一种可聚合稀土荧光配合物单体,通过元素测试、FT-IR对其组成、结构进行分析,证明配合物中含有能够进行聚合反应的双键,并确定其结构式为Eu(MAA)3Phen.通过TGA和溶解性测试对配合物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初始分解温度达到297℃;配合物溶解性能良好,可溶于常见极性溶剂.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试配合物的荧光性能,结果表明其具有较高的荧光强度和色纯度,可作为一种高效的稀土红光材料.  相似文献   

12.
利用功能性单体甲基丙烯酸(MAA)、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SMA)和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PEG-MA),通过常规自由基无规共聚反应,合成了两亲性聚合物Poly(MAA-co-SMA-co-PEGMA).利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1H 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等测试方法对共聚物的结构、平均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进行了表征;并对一系列不同单体配比的产物在去离子水中的溶解性作了详细的探讨,找出了此系列特殊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温度和浊点.  相似文献   

13.
采用传统的共沉淀法,以Tb3+为中心离子,选择5种不同的羧酸:甲基丙烯酸(MAA)、丙烯酸(AA)、笨甲酸(BA)、丁二酸(SA)和己二酸(HDA)分别作为第一配体,以1,10-邻菲罗啉(phen)为第二配体合成一系列稀土羧酸配合物。对配合物进行红外光谱(IR)、热分析(TG-DSC)、紫外光谱(UV)和荧光光谱(PL)的测定。结果表明:各稀土配合物均能够发出Tb3+的特征荧光,提高配体的共轭性和刚性均有利于荧光强度的增加;二元酸的传能效率强于一元酸;第一配体与第二配体间的位阻效应越小、能级匹配程度越高,配合物的荧光强度越大。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和羧基单体(甲基丙烯酸和衣康酸)无皂乳液聚合,考察了引发剂(K2S2O8)浓度、电解质(NaCl)浓度和甲基丙烯酸与衣康酸配比改变对乳胶粒径和表面羧基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引发剂浓度是影响粒径大小的重要因素;当n(甲基丙烯酸):n(衣康酸)=1:1时,乳胶粒表面羧基含量最高。采用无皂乳液聚合,可制得表面羧基含量高、粒径较大且具有单分散的St-BA-MAA-IA乳液。  相似文献   

15.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分散稳定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醇或醇/水混合物为分散介质,用分散共聚合方法制备了微米级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微球。研究了功能单体用量、介质的溶解度参数、分散剂用量及温度对共聚反应速率、转化率、共聚物微球的粒径和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功能单体用量增加,聚合速率变慢,粒径增大;介质的溶解度参数增大,聚合速率增大,转化率提高,粒径减小;分散剂用量增大,聚合速率及转化率的变化不大,粒径减小;反应温度升高,聚合速率和转化率提高,粒径增大,粒径分布变宽。  相似文献   

16.
阿特拉津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阿特拉津(Atrazine)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粒径约210nm的阿特拉津纳米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微球.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确定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的最佳物质的量比为1:4.Scatchard分析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纳米微球存在两种不同的结合位点,最大表观吸附量(Qmax)和平衡离解常数(Kd)分别为Qmax1=38.08μg/g,Kd1=0.2489μg/L,Qmax2=310.33μg/g,Kd2=6.6269μg/L.此方法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对阿特拉津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新型结肠定位给药系统偶氮聚合物的合成与细菌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与表征了用二乙基偶氮苯(DVAB)偶联的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MAA)偶氮共聚物,用紫外、红外、核磁共振表征该共聚物结构.结果表明共聚物中HEMA与MAA 含量对偶氮共聚物溶涨性能有很大影响.SEM、DSC、GPC测试表明,偶氮聚合物的菌解程度取决于共聚物中亲疏水成分含量.偶氮共聚物有望成为结肠靶向药物的载体.  相似文献   

18.
以甲基丙烯酸(MAA)、丙烯腈(AN)和丙烯酰胺(AM)为原料,通过自由基本体聚合与加热自由发泡的方式制备出了一种高性能MAA/AN/AM共聚物泡沫塑料.研究了光引发预聚对其力学及工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AA/AN/AM共聚物泡沫塑料的制备中,光引发聚合只适合用作预聚反应;较热引发预聚,光引发预聚具有速度快、反应程度易于控制的优点;它不仅可以有效地消除MAA/AN/AM共聚物内部的缺陷,使其均一、透明、稳定,从而使相应泡沫塑料的拉伸强度得到一定的提高,而且还可以有效消除泡沫塑料的泡孔孔径梯度分布的现象,使其真正达到各向同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的P(AM-co-MAA)高分子微球为模板,经Cu(Ac)2溶液溶胀后,以抗坏血酸为还原剂,通过两相界面反应,制得新型P(AM-co-MAA)/Cu2O有机-无机复合微球材料.考察了抗坏血酸用量、Cu(Ac)2浓度、反应温度、NaOH用量等因素对复合微球形貌和组成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分析仪(FT-IR)、热重分析仪(TG)、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对复合微球的表面形貌和组成进行了表征.实验表明,高分子的模板作用使得复合微球整体上呈现球状结构,微球大小主要决定于模板的尺寸.由于此复合微球不仅具有微米级材料容易分离的优点,而且同时兼有纳米级颗粒比表面积大的特点,因此,这类材料有望在构筑纳米反应器、负载催化剂以及制备杀菌材料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