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许洁  王晞星 《光明中医》2016,(18):2632-2634
《伤寒论》以四方之神来命名方剂,并与风热燥寒相互联系,创造出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朱雀汤,皆寓所治之邪和方剂之效义。青龙为东神,故青龙汤为治风邪疗表证之剂,对应大、小青龙汤;白虎为西神,秋属西,故白虎汤以秋金肃杀之气降炎热烦暑,对应白虎汤;玄武为北神,玄武汤即今之真武汤,寒、水属北,故真武汤为治寒、治水之剂。朱雀为南神,热、火、暑属南,故朱雀汤应为治火、热、暑的方剂,对应黄连阿胶汤。  相似文献   

2.
《伤寒杂病论》以四方神兽命名的方剂有青龙汤、白虎汤,大量文献分析已证明玄武汤即真武汤,唯缺朱雀汤,历代医家多赞同确有此方,然其究竟为何方则莫衷一是。根据文献和对朱雀汤及黄连阿胶汤的分析,讨论两方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正>《伤寒杂病论》小青龙汤是治外感风寒、内伤寒饮证之良方,但小青龙汤尚有另一妙用少见论述。笔者在读书之余偶然悟得,故笔录于此。小青龙汤之妙用能从治肝角度发挥,理由如下。其一,据现存敦煌古籍医书残本的记载和考证,《伤寒杂病论》之青龙、白虎、玄武、朱雀(《汤液经法》中小朱雀汤实为黄连阿胶汤,大朱雀汤实为黄连阿胶汤加人参、干姜)四汤,实源于《汤液经法》中六神大小汤。而仲景出于当时社会背景与政治因素等限制,  相似文献   

4.
十枣汤乃仲景治水常用方剂之一,《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均有论述。《外台秘要》所引深师之朱雀汤,即本方。“谓疗久病癖饮,停痰不消,在胸膈上液液,时头苦眩痛,苦挛之证”。朱雀者,乃“四象”之一,其象南,属火。故从这一意义上说,其方在《伤寒论》中的地位,应与青龙(象东)、白虎(象西)、真武(象北)诸汤同等重要。然“此其最峻者也”,临床上多惧其峻猛有毒,而不敢轻投。但若应用得法,因人因证治宜,则本方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伤寒论》依《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借四方神兽为其方剂命名,包括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真武汤,唯独缺少以朱雀命名的方剂,令人生疑。在认识四方四神汤时,应融入古人的意象思维,从意象思维角度看四方四神汤,从而更好地理解、应用四方四神汤。至于朱雀汤为何方,各家所持观点各异,以治法分阴阳,符合四方的阴阳属性,朱雀汤应为泻火之剂,结合"圆运动"规律,可推断朱雀汤应为黄连阿胶汤。  相似文献   

6.
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四首方剂是以四象来命名的,它们分别是小青龙汤,小朱雀汤(黄连阿胶汤),白虎汤,真武汤。 话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是古代的方位名词,分别用四种神灵来命名,是东青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  相似文献   

7.
现行的《伤寒论》以“四兽”命名的方剂,只有青龙、白虎、玄武,尚缺朱雀汤。虽然有些医家对其曾提出过疑问,但始终没有明确解答。笔者认为仲师著《伤寒杂病论》既然取“四兽”为方名,就不可能”三缺一”,肯定有朱雀汤。《伤寒杂病论》问世,时值东汉末年政局动荡。战...  相似文献   

8.
青龙、白虎、朱雀及玄武上应天象,张仲景将其创造性地用于命名汤方治疗伤寒类疾病,创立了四象方阵并被后人沿用至今。青龙、白虎及玄武汤在《伤寒论》中均有明确记载,而有关朱雀汤的存在与否及具体何方,学术界主要持5种观点:一是朱雀汤本就不存在或已散逸;二是朱雀汤为群方说;三是朱雀汤为十枣汤;四是朱雀汤为黄连阿胶汤;五是朱雀汤为四逆汤类,并一一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白虎汤为《伤寒杂病论》中著名的方剂,被称为"寒剂之祖方",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外感性疾病出现阳明气分热盛者,药专力宏,后世白虎汤类方广泛应用于各种发热性疾病也有同样的良好效果。本方有四大主症:大热、大渴、汗多、脉洪大,而以热厥、神昏、谵语等为次症。在某些情况下由于阳明热郁反而见无汗,甚至反有恶寒等症出现。故白虎汤的临  相似文献   

10.
《湖南中医杂志》2021,(3):13-13
青龙白虎汤出自清代温病大家王孟英的《王氏医案》,由橄榄与莱菔(萝卜)组成,煮水代茶饮。橄榄色青,萝卜色白,故称为青龙白虎。王氏言其主要功效为"消经络留滞之痰,解膏粱鱼面之毒,杜春季喉恙",现常用于治疗咽喉炎,尤其是春季的扁桃体发炎、咽喉干痛、咳嗽不止、嗓干咽痒。  相似文献   

11.
医圣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集自己医验之大成,著《伤寒杂病论》。在立方命名中多从药、效、色等方面制名,其中就有以方位命名的,例如青龙、白虎、玄武等。但由于原书在晋以前转抄或误写或散乱等原因,虽经历代整理,独缺朱雀方。加之年代久远,无从查考,终成杏林悬案。今如求之,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四神汤”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盘根 《河南中医》1996,16(3):138-140
“四神汤”即青龙、白虎、朱鸟、玄武等大小8个古代经方。在张仲景著作中可见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真武汤4个经方,缺大小朱鸟汤,白虎汤、真武汤又分大小。作者通过对敦煌出土的古医书卷子本《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考察,发现其四神汤大小8个古佚经方俱在,与《伤寒伤》、《金匮要略》所记四神汤对照分析,认为《辅行诀》及仲说所记皆源于“汤液经法”,且仲景《伤寒论》中四神汤8方一方不缺,只是有的方子为避道家之称,改为方中主药而命名  相似文献   

13.
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均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临床常用的清热方剂,张锡纯善用白虎汤治疗温病,拓展了白虎汤的治疗范围,为近代应用白虎汤及其类方集大成者。本文通过对《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白虎汤及其类方的配伍用药规律进行整理,探讨张锡纯运用白虎汤及其类方辨治温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伤寒杂病论》中所载大小汤每对皆可治疗同类疾病,大看无异,细究有别。故仲景以疾病变化为底,稍改治疗之法及方药组成以成大小汤,其立法处方之妙之巧,给人颇多启迪。本文从大小青龙汤、大小柴胡汤、大小陷胸汤、大小承气汤、大小建中汤、大小半夏汤等六对大小汤的药物组成、主证病势及方剂功效等方面进行比较,阐明每对方剂的差异之处,以便对相关方剂的理解及临床应用有进一步的把握。  相似文献   

15.
戴春福  郑京 《国医论坛》1998,13(6):45-45
多少年来,白虎汤一直被公认为治疗气分证的代表方。但证之临床,仍有不少气分证经投白虎汤后疗效不显或毫无效果,如有治气分证用石膏量至14斤者(《笔花医镜》),有一证而竟用数十斤者(《吴鞠通医案》),其因何在?笔者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白虎场本身祛除热毒和养阴益气之力不足,故白虎场不宜作为治疗气分证的代表方剂。l仲景白虎汤的适应症《伤寒论》论及白虎场的原文共有3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寒”当作“热”解),白虎汤主之”(17条)。“三阳合并,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振,话语,遗尿…  相似文献   

16.
六维辨证观是北京中医药大学谷晓红教授基于理论教学与临床经验总结提出的辨证观念,强调从病因、病位、病期、病势、病理、病性6个不同维度对病证进行辨析,有利于中医临床思维的锻炼和形成。白虎汤证作为伤寒温病皆可见到的一种证态,目前对于其辨证及治疗仍需要深入探讨。文章从六维辨证角度出发,汇总了谷晓红、于河两代温病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白虎汤证治的理解和思考,并结合伤寒温病学派的不同观点对其进行重新解读。将白虎汤证所处阶段概括为因感外邪入里所致肺胃脏腑功能失调的气分期,此期邪盛而正不衰,处于里热壅盛、津液耗灼状态,症状可见大热、大汗、口渴及符合里实热盛的脉象表现。同时提出白虎汤证之病位可扩展至肺胃,治以白虎汤而有防阳明太实,土克水,预护肾阴之效。通过六维辨证观对白虎汤证愈后转归的动态辨析可知,伤寒温病虽都可见到白虎汤证,但具体病期传变、病势转归、病理兼夹、治疗方药又有区别,由此衍生的一系列白虎汤类方不仅扩展了白虎汤的应用范围,丰富了其研究价值,对临床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子和用白虎汤当属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修德 《光明中医》2001,16(5):56-57
张子和作为攻下派代表 ,其“养生食补 ,治病药攻”的观点广为人知 ,理论基础为“亢则害 ,承乃制。”《儒门事亲》中的白虎汤 ,也作为汗剂使用。1 小儿疮疱瘾疹用白虎汤张子和治小儿瘾疹母 ,多用白虎汤 ,或单独使用 ,如《懦门事亲·卷十二·二火类》“小儿疮疱瘾疹 ,白虎汤、凉膈散选而用之。”用以大解热毒驱邪外出。或作善后使用 ,如儒门事亲·卷一·小儿疮疱丹瘾惨旧蔽记五》治疗小儿初发疮疱“遇亢阳炎热之时 ,以辛凉解之 ,遇久寒凛冽之时 ,以辛温解之。辛凉之剂者 ,凉膈、通圣之类是也 ,辛温之剂 ,升麻、葛根之类是也 ,此二者 ,慎…  相似文献   

18.
白虎汤在《伤寒论》中为治疗阳明热证的主方,在温病学中是治疗气分热证的代表方。历代医论或医案均有不少温热病证用白虎汤后汗解而愈的论述,如吴有性、张锡纯、曹颖甫和赵绍琴等大家的著作中对白虎汤发汗理论及相关医案均有记载。石膏性微寒,有辛透凉散作用,白虎汤应非大寒方剂,其发汗退热效著,与石膏凉散透表之力相关,故认为白虎汤治疗温热病证当属卫气同治之法,即温热病证即使邪到气分,犹可透热达卫由汗而解。  相似文献   

19.
白虎汤化裁应用体会武进市中医医院(213161)陈耀兴关键词热证白虎汤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味药组成,是治疗阳明病经证之主方。笔者临床用之退热,功效显著,兹整理偶得如下。1表邪化热,白虎与解表药同用临证发现热病表邪化热传入阳明甚为多见,其治...  相似文献   

20.
<正> 清·吴塘所撰《温病条辨》一书,提出三焦温病的治疗原则是“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今就辛凉轻剂桑菊饮(简称轻剂),辛凉平剂银翘散(简称平剂),辛凉重剂白虎汤(简称重剂),在其方剂组成、煎服法、临床运用三个方面试加剖析,从而探讨吴氏“治上焦如羽, (非轻不举)”的含义。一、方剂组成,轻清突出“辛凉三剂”皆治上焦温病。上焦温病主要表现为肺、心二经的病变。邪在肺卫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