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中对可信计算环境进行分析,提出了可信计算环境的公理系统。在综合研究了生物科学中的进化理论后给出了可信计算环境的进化方式:提出了基于用进废退的信任输入模型、基于人的选择的信任收敛模型、基于点断平衡论的信任模型;实现了基于进化理论的可信计算环境。仿真结果表明,可信计算环境的进化为可信计算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以使可信计算环境适应变化的输入,并且收敛其信任值,对所有用户进行公正处理,进而高效率低代价就可以构建可信计算环境。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教学策略涵义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网络环境的计算机教学的优点,并提出了基于网络环境的具体计算机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一种基于Photoshop环境的平面设计已渗透到了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笔者以基于Photoshop环境的平面设计作为研究对象,先介绍了基于Photoshop环境的平面设计的基本原则,然后对基于Photoshop环境的平面设计技巧应用展开了探讨,希望有助于基于Photoshop环境的平面设计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抗恶劣环境计算机的电磁兼容与散热问题,通过对基于抗恶劣环境计算机电磁兼容与热设计的研究,提出了基于抗恶劣环境计算机电磁兼容与热设计方法。该方法中包括基于抗恶劣环境计算机电磁兼容与热设计的思路和实现过程。在该方法采用了仿真与测试的手段保证了设计的正确性。该方法已经投入应用,在应用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敏捷制造系统仿真建模的效率和效益。在讨论国内外有关系统建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敏捷制造环境下基于面向对象的柔性裁剪仿真建模的概念。然后,对基于面向对象的柔性裁剪仿真建模的形式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个敏捷制造环境下基于面向对象的柔性裁剪仿真建模框架,最后,以Arena集成仿真环境为例,提出了敏捷制造环境下基于面向对象的柔性裁剪仿真建模的一般步骤。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基于并行总线结构的抗恶劣环境计算机计算性能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VPX的高性能抗恶劣环境计算机的设计方法;该方法中包括基于VPX的高性能抗恶劣环境计算机的设计思路和实现过程;在该方法采用了仿真与测试的手段保证了高速串行电路设计的正确性,采用水冷散热方式提高了计算机的散热效率;在设计完成后,在实验室环境下通过测试软件对计算机的功能进行了可靠性测试,通过示波器对关键高速信号进行了测试,在功能测试中计算机运行稳定可靠,关键高速信号参数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适合动态环境的代理策略。基于风险的模糊策略是在Risk-Based策略基础上提出的,能够在动态市场环境下完成较高的市场效率,并且交易价格基本在市场均衡价附近波动。首先简要介绍了Risk-Based策略,分析了影响Risk-Based代理行为的关键参数,然后在此基础上将模糊理论与Risk-Based策略相结合提出了基于风险的模糊策略,最后通过实验证明了在动态环境下基于风险的模糊策略胜过其他的代理策略。  相似文献   

8.
该文提出了一个基于WWW的虚拟并行程序环境框架,并且对实现该环境的关键技术如消息传送接口、基于Java图形用户接口、可视化子系统应用等进行了研究。该环境在大型复杂工程研究开发、远程教育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叶许红 《计算机科学》2012,39(101):210-211,225
以物联网的数据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三层架构为依据,结合动力和环境监控的需求特点,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动力和环境监控系统的三层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基于物联网的动力和环境监控系统的具体设计实例。通过对动力和环境监控内容的分析,设计核心处理机功能,并给出了监控间和操作间的设计布局图。该模型和设计实例为企业实施一种可行的基于物联网的动力和环境监控系统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在面对这一环境问题时,如何改善这一严峻的环境形势,是目前我国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基于电子技术的环境监控存在的不足,阐述了在当前形势下,有效的进行在线监控系统电子技术的重要性,针对目前基于电子技术的环境监控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单介绍了多播的安全问题及其研究现状,分析了决定多播安全机制的主要因素,并给出了安全多播参考框架。以PKI信息安全体系作为安全的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PKI的安全多播方案,该方案能够很好的解决多播中的数据保密性、完整性、多播组成员的身份认证等问题;同时采用树形结构使多播成员的密钥管理非常简单,并可以很好地保证多播方案的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12.
林彤  钱华林 《计算机工程》2008,34(4):127-129
子网技术的多样化增加了网络层协议对硬件组播的访问复杂度,该文以多协议组播适配层(MAPs)的方式对硬件组播技术进行抽象,以减少上层协议对底层的假设。总结了各类硬件组播的实现方式,给出了MAPs的基本思想、服务类型及核心操作。实验证明了该框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GSAKMP 是为多播群组安全所设计的一个密钥管理协议框架.在分析了 GSAKMP 密钥相关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多播水印的知识,对包括数据保密性和版权保护的安全覆盖多播水印协议的设计进行了研究,该协议适用于需要进行泄漏跟踪的流媒体传输.  相似文献   

14.
程鹏  吴秋峰  戴琼海 《计算机工程》2007,33(21):210-212
应用层组播技术不需要网络层设备的支持,适合用于流媒体服务。在基于单播的流媒体直播系统基础上,设置应用层组播服务器,赋予客户端转发数据的能力,设计符合流媒体特点的应用层组播协议,形成了基于应用层组播的流媒体直播系统。按照该方案开发的原型系统运行状况表明,该设计方案能够稳定地提供流媒体服务。相比于基于单播的流媒体直播系统,采用应用层组播技术可以明显提高系统的用户数量,并保持较好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现有多播路由协议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动态层次小组多播路由。多播数据源可以根据自治系统(AS)中接收者的多少而动态决定发送多播数据的方式。在一个AS中,对于一个特定的多播源,当多播数据接收者的数量较少时,用单播的方式;当自治系统中接收者较多时,用组地址的方式转发多播数据。同样,AS中的分枝节点亦可以根据该策略构造以分枝节点为根的动态管理方式,从而动态地构造层次多播路由体系结构。本文还定义了动态层次多播路由算法的数据结构以及功能模块,并从网络带宽与路由器计算两方面面分析了动态层次小组多播路由协议分发多播数据时的代价。  相似文献   

16.
应用层组播作为IP组播的一个可行替代方案日益成为Internet应用研究的一个热点。如何仿真大规模、动态的应用层组播覆盖网络已经成为应用层组播方案研究人员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本文在分析当前几款主流的覆盖网络仿真软件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基于OMNet++网络仿真环境的Over-Sim覆盖网络仿真框架来模拟大规模、动态的应用层组播覆盖网络,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可扩展的应用层组播方案。最后我们采用OverSim实现了对应用层组播协议Scribe的仿真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OverSim可以在有限的硬件环境下,稳定地仿真高达上万个节点的大规模动态覆盖网络,仿真过程中内存消耗较低,且与覆盖网络规模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可缩放安全多播通信系统的研究和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许勇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41(19):116-118,122
安全多播是近年的因特网安全的一个研究热点。在分析安全多播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可缩放的多层安全多播框架HPNSM,其中位于高层的管理者采用分布式密钥协商方式,低层的管理域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密钥管理方式。高层的管理者拥有自己的多播地址,并由通过选举算法产生组管理者进行管理。组密钥的更新由低层管理域触发,由子组管理者产生新的组密钥并发送给所有的管理域。和已有的方法相比,HPNSM可以避免多播管理者单点失效问题,减少密钥更新代价,并具有较强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影响应用层组播性能的因素及这些因素的变化对组播性能的影响,指出了在组播过程中随着成员的加入退出、网络波动和结点处理能力的变化,组播的结构和性能都会发生变化。在组播开始时构建的组播树无法适应这些变化,导致了组播性能的下降。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在组播过程中根据变化调整组播树的结构,并给出了一种改善组播性能的动态调整算法。实验结果表明,动态调整算法能够有效的反映组播的结构、网络状况和结点情况,改善组播的性能。  相似文献   

19.
根据动态组播代理的移动组播算法原理,提出一种移动组播协议,采用新的快速组播切换机制,以时间量度和距离量度为依据,动态选择组播代理。仿真结果表明,该协议避免组播转发树的频繁重构,降低组播切换延迟,具有次优的组播传输路径,可以与现有网络协议相融合。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了组播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提出了一个基于IPSec安全协议体系的安全组播结构模型,该模型为解决组播安全性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然后,设计了模型的框架体系和关键组成模块,定义了 成员角色及其职责,阐述了模块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最后,对该模型在安全组播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