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朝阳沟油田部分低产区块由于储层物性差,在现有注水系统压力下水井的吸水能力差,连通油井受效差,致使区块采油速度和采出程度低,为改善低产区块水驱开发效果,选取朝45边部地区的配水间为强化注水试验区,实施强化注水技术。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低渗透储层进行正确的分类和评价,探讨了累积概率曲线的分类意义.不同性质的储集层在累积概率曲线图上,其线段的数目、交切点位置和线段的斜率等性质不同,借助累积概率曲线可直观地比较不同性质的储集层之间的差别并对储层进行分类.在朝阳沟油田不同开发区块低渗透储层评价参数优选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方法确定各评价参数的权系数,用综合评价方法计算评价指标,作出评价指标的累积概率曲线图,利用累积概率曲线图对朝阳沟油田低渗透储层进行了分类,可以明显地将朝阳沟油田不同开发区块分为3类,分类效果明显,其中Ⅰ类是相对较好的低渗透储集层,Ⅱ类次之,Ⅲ类最差.  相似文献   

3.
杨雷 《录井工程》2013,24(2):58-61
大庆外围朝阳沟油田具有储集层渗透率低、岩性变化大、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严重、存在多套油水组合等特点,油水层解释评价难度大,利用测井资料判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解释评价符合率相对较低。针对这一状况,在阐述录井、测井技术优势和录井岩石热解、热解气相色谱、荧光显微图像特征参数意义及相应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该油田已试油的55口井182层油水层的测井、录井响应特征进行分析,建立了大庆朝阳沟油田低渗透率油水层录、测井综合解释评价方法并用于20口井54层有试油结论的井段进行解释评价复查,有效提高了该油田油水层录井精细评价水平,解决了低渗透率储集层解释评价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吴湛  彭鹏商 《石油学报》1994,15(1):76-82
运用优化理论,结合油水两相渗流基本规律,对水驱油田最终采出程度进行了计算。该法运用实验测定的比较准确的相对渗透率曲线端点值,不需要假定油水相对渗透率呈某一特定函数关系,而用计算和实测累积产水量数据建立目标函数,就可以计算最终采出程度。计算表明,随着含水率不断增高,累积产水量的对数与采出程度之间就不再呈直线关系;即使采取一些增产措施,使累积产水量统计数据偏离直线,也能对最终采出程度进行计算,对不同的开发阶段进行措施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5.
朝阳沟油田低渗透储层综合定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权系数,并对朝阳沟油田低渗透储层进行了储层综合定量评价,根据累积概率曲线,将评价结果分为三类,评价结果符合朝阳沟油田低渗透储层特征。储层综合定量评价方法,解决了储层单因素评价过程中常常出现的评价结果相互交叉、不唯一的问题,为朝阳沟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动态分析,油藏数值模拟和开发方案调整等工作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运用优化理论,结合油水两相渗流基本规律,对水驱油田最终采出程度进行了计算。该法运用实验测定的比较准确的相对渗透率曲线端点值,不需要假定油水相对渗透率呈某一特定函数关系,而用计算和实测累积产水量数据建立目标函数,就可以计算最终采出程度。计算表明,随着含水率不断增高,累积产水量的对数与采出程度之间就不再呈直线关系;即使采取一些增产措施,使累积产水量统计数据偏离直线,也能对最终采出程度进行计算,对不同的开发阶段进行措施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7.
朝阳沟油田肇源区块采取矩形井网开发,在经济界限内确定合理的井网密度,结合区块的储层特点,考虑井网匹配,优化了矩形井网中油水井整体压裂规模。实践效果表明这种开发方式的产能指标和吸水指标达到方案的设计要求,同时也证明矩形井网能够适合朝阳沟油田的开发需要。  相似文献   

8.
朝阳沟低渗透油田井网加密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分析了大庆朝阳沟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差的主要原因,给出了考虑启动压力条件下,采收率与井网密度的关系式;研究了水驱控制程度、油藏渗透率下限、有效驱动系数等参数对井网密度的影响;确定了朝阳沟油田合理井网密度界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用油藏精细描述成果指导井位设计的思想方法。现场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预计水驱采收率可以提高8.9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大庆外围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同时具有储集油气的基质系统和作为渗流通道的裂缝系统,与非裂缝性油藏相比具有特殊的含水率变化趋势,常规含水率预测方法不适用。依据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油水两相渗流特征,提出了基质、裂缝系统相渗复合方法,给出大庆外围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复合相对渗透率曲线,然后根据油藏工程理论,推导出含水率、采出程度计算公式,建立了裂缝性油藏含水率预测方法,结合大庆外围朝阳沟油田低渗透裂缝发育区块进行了实例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复合相渗的含水率预测方法预测相对误差为4.47%,与现有方法中误差最小的水驱规律曲线相比,计算精度提高了2.26百分点,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含水率。研究成果为裂缝性油藏开发决策和开发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新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相渗理论,推导出了采出程度随含水变化的理论公式,分析了用采收率评价油田开发效果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应用理想系数、实际采出程度和含水关系曲线与理论采出程度和含水关系曲线对比来评价油田开发效果的新方法.利用理想系数来评价层系组合、开发方式、井网井距、增产措施等人为因素的适应性和合理性,能够较好地预见通过改善、调整这些因素,油田开发效果的可提高程度,从而为老油田潜力区块的筛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Translated from Khimiya i Tekhnologiya Topliv i Masel, No. 10, pp. 9–10, October, 1991.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