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应用心脑回春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86例,并设对照组70例,结果表明心脑回春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用药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总显效率(67.44%)和总有效率(93.02%)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45.71%和80%)(P<0.05),因此提示心脑回春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心脑回春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从住院确诊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加心脑回春丸组96例和常规治疗组60例,观察两组心电图改变和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心脑回春丸组在心绞痛症状控制和心电图改变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ICVD)血小板参数的变化规律 ,采用 Cell- Dyn35 0 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分别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ICVD)组及对照组的 PL T、MPV、PCT、PDW。结果 ICVD组的 PL T、PDW与对照组无差别[(1 97.8± 5 1 .8)× 1 0 9/ L、(1 6 .86± 0 .6 2 ) % vs、(1 98.5± 5 .0 5 )× 1 0 9/ L、(1 6 .79± 0 .6 3) % ,P >0 .0 5 ];ICVD组的MPV、PCT显著高于对照组 [(1 0 .6 4± 1 .5 8) f L、(0 .1 96± 0 .0 42 ) % vs (9.0 7± 1 .76 ) f L、(0 .71 7± 0 .0 41 ) % ,P <0 .0 1 ]。提示 PCT、MPV可能与 ICVD的发病有关 ,MPV、PCT的增高直接或间接导致 ICVD的发生 ,构成 ICVD发病的新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银杏叶口服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杏叶是传统中药,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其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改善心脑循环等作用,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浙江省立同德医院、金华市中医院、无锡市中医院于2005年10月~2006年6月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观察银杏叶口服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瘀证)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临床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部血管,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情况比较,看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有颈动脉粥样硬化者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较高发生率。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为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陈谅 《吉林医学》1991,12(3):139-141
<正>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尤其是对急性期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是否应用血栓溶解药物,尚无结论性的意见。慢性期预防复发而应用阿斯匹林由于阿斯匹林困境(Aspininum dilemma)的剂量仍在探讨中。治疗不能统一的原因,可能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心脑回春丸治疗高脂、高粘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从住院确诊的60例高脂、高粘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加心脑回春丸(A)组(30例)和常规治疗(B)组(30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血脂、血流变指标及24例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流变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述各项检测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24例hs—CRP增高的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hs—CRP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心脑回春丸在降低血脂、血流变指标、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稳定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取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将同期我院住院患者随机抽取82例作为对照组,同样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其稳定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和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产生及稳定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光量子血(磁)疗仪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疾病,病死率及病残率均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存与健康,其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我科于2001年2月~2002年2月对光量子血(磁)疗仪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临床观察,发现有较好的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从2001年2月~2002年2月我科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00例,男178例,女82例。年龄:28岁~86岁,患病时间从6h到8年,其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1例,脑血栓形成68例,腔隙性脑梗死86  相似文献   

10.
<正> 脑梗塞的治疗脑梗塞系指由于血管狭窄或闭塞,或供血不足而使供应部位的脑组织缺血坏死称为脑梗塞。其中绝大多数为白色梗塞,即缺血性梗塞,少数梗塞区的血管坏死,继发出血,形成红色梗塞,即出血性梗塞。脑梗塞按不同病因和发病机理,临床上又可分为以下类型: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脑内腔隙性梗塞。文献中又常统称为缺血性  相似文献   

11.
<正>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主要取决于能否及时地改善脑循环,增强脑血流量。由于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因素包括:1.动脉管壁的病损。2.血液成分的改变和/或血液流变学异常。3.血流动力学异常如血流速度过缓和/或血流量过低。其中,尤以动脉管壁病损最重要。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又可加速脑动脉硬化等血管病损的发展。现已知道,尽管脑动脉硬化可以在年龄较小时即开始发生,但假如不出现阻塞血管的血栓,或已形成足以代偿血供的侧支循环,临床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当动脉只有部分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的前、后循环缺血性病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支架在前、后循环动脉硬化性血管狭窄及椎动脉夹层支架植入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为临床介入医生提供实用的建议,不断提高临床操作水平,降低技术相关的并发症。方法 对18例经临床和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前、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或椎动脉夹层的患者支架植入的技术成功率、出血性事件、缺血性事件、临床症状与支架内再狭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支架植入的技术成功率100%,无技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6至12个月临床或头颅磁共振随访无再次缺血性事件发生;临床症状消失者16例,症状改善者2例;术后24h内并发脑出血1例;支架内再狭窄者1例,但无临床阳性症状。结论 对经过严格选择的临床患者,Wingspan支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安全有效的,而其较强的支撑力,有利于减少后期支架内再狭窄,促进夹层的解剖愈合及消除残余狭窄,对预防脑卒中再发及夹层血管的修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收集了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关于巴曲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报告 2 5 0余篇 ,经整理综合将研究结果归纳 ,发现巴曲酶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性激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学方法 ,测定 6 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性激素 :催乳素、雌二醇、孕酮、睾酮水平 ,并与 72例健康老年人进行比较。结果  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中雌二醇含量为 (16 .12± 3.5 7)ng L ,对照组为 (18.71±3.4 1)ng L ,2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女性患者雌激素水平降低明显 ,绝经期妇女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与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5.
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崔友涛 《安徽医学》2005,26(2):96-98
目的 研究阿司匹林 (ASA)预防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和最佳剂量。方法  10 0 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人随机分为ASAⅠ组 (5 0mg/d ,3 0 2例 )、ASAⅡ组 (3 0 0mg/d ,2 11例 )、ASAⅢ组 (10 0 0mg/d ,2 3 2例 )和对照组 (2 5 5例 ) ,随访2 4~ 60 (平均 3 0 .5 )个月。结果 ASA组卒中发生率 (平均 10 .9% )明显低于对照组 (19.6% ) (P <0 .0 1) ;ASA组病死率(平均 2 .5 % )低于对照组 (7.9% ) (P <0 .0 1) ;ASA组卒中与死亡危险性较对照组降低 3 9% [相对危险性 (RR )为 0 .62 ,95 %可信区间为 0 .45 0~ 0 .86] ;AS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3 4.8%。结论 ASA能降低缺血性卒中和死亡发生率 ,且最佳剂量为 5 0mg/d。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为临床常见疾病,根据全国流行病学调查,近年来ICVD有发病率上升以及发病年龄年轻化的趋势。降纤溶酶从白眉蝮蛇分离纯化得到的单组分酶制剂,具有特异性地降低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间接地促使组织型溶酶原激活剂(t-PA)由内皮细胞释放并增强其作用,同时可降低纤酶激活剂抑制物的活性,减少α2纤抑制酶(α2-PA),从而减少纤维蛋白溶酶原,增加活化的纤维蛋白溶酶,促进蛋白c活化激发机体自身的抗凝能力,从而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钟有安  吴桂连 《医学文选》2003,22(3):266-268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缺血性脑血管病 1 2 0例 ,随机分为疏血通组 60例 ,给予疏血通注射液 6ml加生理盐水 2 5 0 ml,1次 /d静滴 ;丹参组 60例 ,给予丹参注射液 2 0 ml加生理盐水 2 5 0 ml,1次 /d静滴。结果 治疗 2 0 d后疏血通组显效率 80 % ,丹参组为 61 .67% ,差异有显著意义 ( P <0 .0 5 )。疏血通组治疗后血流变学和血脂检测改善的程度较丹参组好 ,尤其是纤维蛋白原下降和改善的程度明显 ,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 ( P <0 .0 5 )。结论 疏血通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降低纤维蛋白原、改善大脑循环、改善血粘度、降低血脂作用 ,疗效显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及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龙洁 《中级医刊》1990,25(11):7-10
  相似文献   

19.
国产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国产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105例,要用量表和5级标准分别评定。结果表明,尼莫地平组2周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36h内用药疗效显著优于36h后用药,尼莫地平有降压作用,此作用与剂量和滴速有关,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脑血管病(isehemiecerebrovasculardisease,ICVD)在脑血管病中占85例”,其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及常规内科治疗(亦涉及到药物),药物治疗,神经介入治疗及干细胞移植等,但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仍是药物治疗。因此如何合理地选择治疗的药物已成为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讨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