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白术规范化种植中农药多菌灵安全使用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了多菌灵在白术根、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并对其安全使用标准进行了讨论。方法:采用甲醇提取,液液分配净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不同添加浓度下回收率为86.1%~98.3%,RSD 1.0%~6.5%,满足农药残留检测要求。田间试验分别用推荐剂量(0.675 kg a.i..hm-2)和1.5倍推荐剂量(1.000 kg a.i..hm-2)进行处理,2年两地结果表明,多菌灵50%WP在白术土壤中的半衰期为6.51~7.98 d,在根中残留趋势为先升后降,半衰期为4.51~6.50 d,初加工后干样多菌灵的残留量为0.042~0.433 mg.kg-1,明显高于加工前新鲜样品残留量。结论:如果多菌灵在白术及其土壤中的MRL(最大残留限量)值推荐为0.2 mg.kg-1,建议按照常规剂量(0.675 kg a.i..hm-2)每年喷施2次,白术上最后一次使用多菌灵距收获的安全间隔期可考虑暂定为21 d。  相似文献   

2.
多菌灵在人参生长期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金改  金红宇  彭方  杜庆鹏  林瑞超 《中草药》2006,37(9):1413-1415
目的研究种植人参生长期施用多菌灵后,农药在人参叶、茎与根部的动态降解试验及人参药材中的残留情况。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试验期所采集的样品中多菌灵农药的量。结果将数据进行回归处理,Y=-0.1207X 5.1424,r=0.974(多菌灵0.5%);Y=-0.106X 4.3275,r=0.973(多菌灵0.2%),半衰期分别为多菌灵0.5%为6.61d,多菌灵0.2%为5.94d。结论多菌灵在人参茎叶中的动态曲线符合直线方程lnC=lnC0-kt,人参根部的多菌灵农药动态降解在15~20d内已全部降解。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百菌清在大青叶上的残留动态,确定百菌清在大青叶上的安全间隔期.方法: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百菌清在大青叶上的残留量.结果:百菌清三个浓度的回收率分别为88.41%、100.09%、85.28%.百菌清高、低浓度在大青叶上的降解符合双室降解模式,且高、低浓度百菌清在大青叶上的安全间隔期均为17天.结论:本方法具有选择性强,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百菌清在大青叶上的残留动态,确定百菌清在大青叶上的安全间隔期。方法: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百菌清在大青叶上的残留量。结果:百菌清三个浓度的回收率分别为88.41%、100.09%、85.28%。百菌清高、低浓度在大青叶上的降解符合双室降解模式,且高、低浓度百菌清在大青叶上的安全间隔期均为17天。结论:本方法具有选择性强,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噻虫嗪在金银花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并研究了其在金银花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以及对其安全使用标准进行讨论。采用甲醇超声提取、二氯甲烷液液分配及SPE柱净化后,通过HPLC-UV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添加浓度下噻虫嗪回收率为84.91%~94.44%,RSD为1.7%~5.0%,满足农药残留检测要求。田间试验采用推荐剂量(90 g·hm-2)和高剂量(135 g·hm-2)进行处理,2年实验结果表明,农药噻虫嗪在金银花上施用后7 d可消解90%以上,半衰期为1.54~1.66 d。农药噻虫嗪在金银花中的消解速度较快,噻虫嗪在金银花中的最高残留限量推荐值为 0.1 mg·kg-1,金银花规范化种植中建议每年施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剂量在90~135 g·hm-2,喷施3 次以下,最后一次施药和收获时间的安全间隔期可推荐为14 d。  相似文献   

6.
金线莲种苗繁育及栽培模式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地考察福建、浙江、江西、台湾、广西、云南等金线莲生产种植基地,查阅相关文献,对金线莲基原植物及主要栽培类型、种苗繁育技术、栽培模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报道。种苗繁育方式主要包括种子无菌培养、离体快繁、人工种子以及生物反应器扩繁,栽培模式主要包括设施栽培、林下仿野生栽培、盆栽等模式。最后结合自身研究对金线莲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为金线莲产业发展与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药材中农药残留量直接受栽培过程中使用农药的品种和使用方法影响。目前中药材生产中农药的使用因无章可循,非常混乱。中药材生产中农药使用安全性控制技术和标准的建立,将对提高我国中药材病虫害防治水平和中药整体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三唑酮是在金银花种植过程中应用最普遍的农药之一,本试验对金银花中三唑酮的残留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为科学安全控制金银花生产过程,达到合理安全使用农药提供科学依据。1材料与方法1.1田间试....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金线莲中六六六(BHC)和滴滴涕的残留情况。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GC)对金线莲中BHC(α-BHC、β-BHC、γ-BHC、δ-BHC)、滴滴涕(PP′-DDE、PP′-DDD、OP′-DDT、PP′-DDT)8种有机氯类农药残留的限量检测。结果 BHC、滴滴涕标准工作曲线的线性良好,相关系数0.998 8~0.999 7,平均回收率95.4%~98.9%,RSD为1.00%~2.98%。检出限为0.005 3~0.021μg/L。测定结果显示:β-BHC为0.000 9 mg/kg(其中α-BHC、γ-BHC、δ-BHC、PP'-DDE、OP'-DDT、PP'-DDD、PP'-DDT未检出)。结论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线性范围,测定结果准确可靠,科学可行,可用于金线莲中BHC和滴滴涕农药残留的质量监控。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了测定中药材人参中多菌灵农药残留量方法。方法采用RP-HPLC法,Diamonsil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四氢呋喃-水(43∶2∶55),检测波长为277 nm。结果平均回收率人参茎叶83.94%,RSD为2.42%(n=6);平均回收率人参根87.38%,RSD为2.68%(n=6)。多菌灵在1.926~192.6 ng时,r=1.000 0,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适合同类中药材中多菌灵农药残留量测定与安全监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品系及生长期金线莲的金线莲苷含量变化,为金线莲优良种质筛选和适宜采收期确定提供参考。方法:以不同产地的不同品系及不同生长时期的金线莲为研究对象,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测定金线莲苷含量的方法,测定并比较不同品系金线莲在不同生长期金线莲苷的含量。结果:金线莲苷质量浓度在31.76~1 588.00μg·mL~(–1)线性良好(r=0.999 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2.03%,RSD为2.26%。不同产地不同品系组织培养金线莲的金线莲苷质量分数为1.55%~16.14%,南靖大圆叶组织培养苗质量分数最高;不同品系及生长期栽培金线莲的金线莲苷质量分数为2.68%~21.97%。同一产地不同品系金线莲的金线莲苷含量在不同生长期内变化不同,除尖叶的金线莲苷含量在花期前随生长时间增加而升高外,其他品系的金线莲苷含量随种植时间增加波动变化。本地野生金线莲在2~4个月的生长期内金线莲苷含量均高于其他品系金线莲,最高可达21.97%;不同产地野生金线莲的金线莲苷含量极差较大,为1.51%~11.40%。结论:建立的金线莲苷含量测定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金线莲中的金线莲苷含量受种质资源和移栽生长时间影响较大,本地野生、大圆叶和尖叶品系金线莲苷含量较高。栽培有利于金线莲苷含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11.
种苗级别对金线莲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金线莲种苗的株高、地径、叶片数、全株鲜重和高径比5个形态指标进行检测,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确定分级指标,采用逐步聚类分析方法聚类分级;进行不同等级种苗盆栽试验,对植株生长指标,药材产量和品质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可以选用株高和地径为种苗分级的质量指标,并初步制定了金线莲种苗质量分级标准;不同级别金线莲种苗对植株生长发育,药材产量有影响,Ⅰ级苗的株高和地径要比Ⅱ级、Ⅲ级苗高,且药材产量也显著高于Ⅱ级、Ⅲ级苗药材产量,而对药材内在品质无明显影响,为金线莲规范化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13份金线莲种质为研究对象,对其9个性状(株高、地径、叶长、叶宽、植株叶面积、叶片鲜重、叶片数、高径比、植株鲜重)进行相关、通径和主成分分析。不同种源金线莲形态学性状变异系数为2.96%~12.59%,相关性研究表明植株鲜重与地径、株高和叶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片鲜重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株高对植株鲜重有最大的正向直接作用,并通过叶片鲜重和叶片数对植株鲜重有不同程度的间接作用。通过主成分分析,将金线莲形态学性状分为“高产型形态决定因子”和“产量的叶部决定因子”。在实际生产及良种选育过程中,应关注金线莲株高、叶片鲜重和叶片数等性状。  相似文献   

13.
高川  郭顺星  张靖  陈娟  张丽春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24):3717-3725
目的:通过蛋白质组差异研究菌根真菌促进植物生长的机制.方法:采用蛋白质双向电泳结合MALDI-TOF/TOF质谱方法研究了接种瘤菌根菌属Epulorhiza sp.的福建金线莲的蛋白组.结果:MALDI-TOF/TOF质谱分析了27个差异蛋白点,在数据库中以绿色植物为检索范围,确定了22个差异蛋白,功能大多涉及植物的信号传导、代谢调节等,光合作用及物质代谢中的功能蛋白及酶类等也有涉及.结论:菌根真菌通过影响植物的调控系统作用于植物,积极的调控使得植物物质代谢、光合作用等增强,进而表现出植株健壮、抗性增强;研究还表明植物与菌根真菌互作时可能发生某些基因的沉默.  相似文献   

14.
运用硅胶、MCI、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半制备型HPLC等色谱方法,从红大戟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NMR、MS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为1,3-二羟基-2-羧基-9,10-蒽醌(1),1-甲氧基-3,6-二羟基-2-羟甲基-9,10-蒽醌(2),1,2,3-三羟基-9,10-蒽醌(3),阿江榄仁酸(4),2α,3β,24-三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5),2α,3β,19α,24-四羟基乌苏-12-烯-28-酸(6),2α,3β,24-三羟基乌苏酸(7),2α,3β,23-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8)和胡萝卜苷(9)。化合物1~9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以活体喷雾法作对照,研究不同离体接种方法、不同接种浓度以及不同叶龄对金线莲抗软腐病的影响。结果表明离体叶碟滴接法接种后金线兰和台湾金线莲之间病情指数差异较大,能够比较明显区分其抗病性;当接种浓度为1.0×107 cfu·mL-1时,病情指数差异较明显,能够较好地区分抗、感病品种;在4个月叶龄接种时,金线兰和台湾金线莲间病情指数有一定的差异,能相对准确地反映品种间的抗性差异。采用离体叶碟滴接法,对4个月叶龄的金线兰与台湾金线莲接种浓度为1.0×107 cfu·mL-1的细菌悬浮液,放入14 h光照、28℃培养箱中培养5 d后进行鉴定,其鉴定结果与活体喷雾法一致,可用于金线莲抗软腐病离体鉴定,为金线莲抗软腐病的新品种选育及种质创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金线莲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地考察金线莲生产企业和销售市场并结合自身研究成果,发现金线莲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野生资源保护和品种选育进程滞后,质量标准体系研究薄弱,产业层次低,产品创新能力不强,市场认知度不高,品牌竞争力弱等问题。因此,通过加强种质资源保护,构建动态监测体系,推动优良品种选育进展,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制度,加强质量标准体系研究,切实提高药材品质,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提升品牌竞争力,拓展销售市场等方法,促使金线莲产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促进金线莲生长发育的优良内生真菌。方法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将金线莲试管苗与4株分离自兰科植物的内生真菌在5种供试培养基上共培养,根据菌苗共生特点筛选适宜的双重培养基。在此基础上,将17株分离自兰科植物的真菌与金线莲苗共生培养,以鲜重和增高为指标,筛选可促进金线莲生长发育的内生真菌。结果17株真菌中有1株显著促进金线莲苗增高(P<0.05),3株极显著促进金线莲苗增高(P<0.01),最高促增高可达对照的2.04倍,其中2株为金线莲有益真菌。结论双重培养基和金线莲有益真菌的筛选为研究内生真菌和金线莲的共生机制及人工栽培金线莲新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采用十字交叉法和血球计数板法分别测定不同培养温度、pH和光照条件对金线莲茎腐病菌菌丝生长状况和产孢量的影响;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5种杀菌剂对金线莲茎腐病菌的抑制作用,为金线莲茎腐病的防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该病菌菌丝生长、产孢的最适温度都为28 ℃,最适生长的pH为6~7,且光暗交替可促进菌落的生长和产孢。在5种杀菌剂中,戊唑醇乳油的EC50为10.02 mg·L-1,为多菌灵的92.50倍;其次是腈菌唑和福星乳油,EC50分别为91.23,96.68 mg·L-1。戊唑醇乳油对金线莲茎腐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SPSS正交设计在福建金线莲组织培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福生  郭顺星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20):2581-2585
目的:研究植物激素对福建金线莲茎尖与茎段生长及分化的影响.方法:选用福建金线莲的茎尖与茎段为材料,采用SPSS正交设计研究6-苄基腺嘌呤(6-BA)、萘乙酸(NAA)对茎尖的叶片数、茎节数、侧枝数、株高,茎段的侧枝数、茎节数等的影响,并用SPSS进行数据处理.结果与结论:首次报道了NAA对福建金线莲的促生长作用在低质量浓度(<1 mg·L~(-1))和高质量浓度(>1 mg·L~(-1)时各不相同.Ms+NAA 0.5 mg·L~(-1)+6-BA 1 mg·L~(-1)最适宜福建金线莲茎尖的生长;Ms+NAA 1 mg·L~(-1)+6-BA 2 mg·L~(-1)最适宜茎尖与茎段芽分化及侧枝形成.NAA与6-BA的不同浓度水平组合,对福建金线莲茎尖与茎段生长及分化的影响不同,两激素间存在着较强的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