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超临界CO2萃取桔梗有效成分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超临界CO2萃取桔梗中有效成分的工艺,以桔梗总皂苷的产率为考察指标,对比了无水乙醇、甲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等5种夹带剂,分析了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以及夹带剂用量等4种因素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时间4 h,夹带剂用量100 mL/100 g,萃取率为0.363%.  相似文献   

2.
CO2超临界萃取川贝母游离生物碱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提取技术提取川贝母游离生物碱.选取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夹带剂用量作为考察条件进行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分析表明:压力、温度对生物碱提取的影响较大;川贝母游离生物碱的最佳萃取正交组合为:A1B3C3D2,即萃取压力20MPa,乙醇用量300mL,萃取时间2h,萃取温度45℃,萃取率达0.195%.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总黄酮得率为指标,依次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了萃取压力、温度、时间以及夹带剂用量对超临界萃取的综合影响,优选出桑叶黄酮类化合物的超临界CO2最佳萃取工艺。最佳萃取条件是: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3.0 h,夹带剂无水乙醇用量4.0 mL/g,总黄酮得率是3.2%。研究表明超临界萃取的效率远优于传统提取方法,适用于桑叶黄酮类化合物的大规模提取。  相似文献   

4.
以益阳黑茶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02萃取技术提取黑茶中的茶多酚和咖啡碱,采用正交试验对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夹带剂浓度和夹带剂用量等因素进行优化(固定萃取时间为2h).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叶中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根据正交试验极差分析结果得出茶多酚的最佳萃取条件: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20MPa,夹带剂采用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适宜用量为100mL/150g,得率为(0.190±0.004)%.咖啡碱的最佳萃取条件: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20MPa,夹带剂采用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适宜用量为300mL/150g,咖啡碱得率为(0.457±0.036)%.  相似文献   

5.
对莪术饮片中的莪术醇分别用超临界溶胀和超临界抗溶剂法进行了结晶制备研究,探索了最佳工艺条件,对比了各工艺优缺点.确定最佳工艺为超临界萃取联用溶胀结晶法.莪术饮片提取纯化结晶一步完成,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30 MPa、温度40℃;分离压力14 MPa、温度30℃;无水乙醇携带剂2%;结晶压力4 MPa、温度20℃,可获得莪术醇含量高于90%的细粉末状晶体.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以大豆毛磷脂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脱除大豆毛磷脂中的油脂,得到精制的大豆磷脂;并探讨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夹带剂乙醇的加入量、流体流量和萃取时间对萃取效果的影响,通过实验确定了最佳的工艺条件为:CO2流量为30L/h,萃取压力为30MPa,萃取温度为50℃,萃取时间为3h,在此条件下磷脂含量可由25.54%提高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7.
采用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工艺对天然重楼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偏诺皂苷进行提取.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影响偏诺皂苷得率的因素(萃取方式选择,夹带剂种类,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剂用量,萃取时间,CO_2流速)进行考察,最后选取对得率影响较大的三个因素(萃取温度,萃取压力,CO_2流速)进行进一步优化,根据Box-benhnken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原理采用响应曲面法,以偏诺皂苷为响应值,做响应面和等值曲线.结果表明,萃取温度为52℃,萃取压力为315 bar,SC-CO_2流量为39 g/min.进行三次实验,所得皂苷平均得率为16.32%.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压力、温度、夹带剂用量对茄尼醇的超临界萃取过程的影响及超临界萃取茄尼醇的动力学。通过过程优化,获得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茄尼醇的最优化萃取条件为:萃取压力25M Pa、温度40℃、95%乙醇的用量为150 mL/100 g烟叶。采用数学模型预测最优条件下茄尼醇的萃取率,预测值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就影响超临界CO2萃取效果的诸多因素,如预处理方式、萃取温度、压力、CO2流量、萃取时间、夹带剂、分离压力、温度分别作了系统讨论并整体优化,有助于更好的设计和实施超临界流体萃取实验,获得最佳的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  相似文献   

10.
采用正交实验法对超临界CO2萃取桐油的条件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在不同水平下对桐油出油率的影响,得到了桐油的最佳萃取工艺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5 h.通过对超临界CO2萃取的桐油与市售的压榨桐油的折光指数、碘值以及酸值等指标的测定表明,应用超临界CO2萃取的桐油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1.
不同夹带剂条件下超临界萃取薯蓣皂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黄姜鲜料、干粉、水解物为原料,进行超临界CO2萃取薯蓣皂素的研究.探讨了乙醇(几种不同的浓度)、甲醇、丙酮、乙酸乙酯、石油醚作为夹带剂以及在无夹带剂的条件下,对薯蓣皂素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黄姜鲜料的萃取率最低,干粉稍高,水解物最高;所选用的几种夹带剂,甲醇的萃取效率最高,石油醚最低.  相似文献   

12.
超临界CO2萃取花生油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设计和建立了一套超临界萃取试验装置,实现了用超临界CO2萃取花生油的实验,着重研究了夹带剂、萃取压力、萃取时间和花生仁粒度对萃取率的影响,并对萑取所得的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3.
采用加压提取工艺,从薏苡仁中提取多糖成分。通过对提取温度、料液比、介质pH值、提取时间、提取压力等工艺条件的研究,得出最佳提取工艺参数:浸提温度为130℃,料液比1∶40,pH值4.5,浸提时间1 h,浸提压力2.0 kg.cm-2,最佳提取率可达84.3%。  相似文献   

14.
采用冷冻干燥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相结合技术萃取大蒜油,通过均匀设计在萃取率和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CO2流量之间建立了理论模型,确定了SC-CO22萃取大蒜油的最佳工艺参数:萃取压力25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5h,CO2流量44kg/h,在此条件下萃取率可达1.19%.  相似文献   

15.
HAC-H2O共沸精馏过程中共沸剂醋酸正丁酯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聚酯生产过程中HAC浓度和循环使用HAC,以醋酸正丁酯(NBA)为共沸剂的HAC-H2O分离过程为例,运用Aspen Plus软件,对共沸精馏过程进行了全流程模拟,得出随着NBA补给量的改变,灵敏板的位置也会改变;加大NBA的补给量,精馏段温度升高,导致系统热负荷、蒸汽冷凝器冷负荷升高;恒沸精馏流过程中最适宜的共沸剂补给量。与醋酸异丁酯(IBA)为共沸剂的精馏过程比较,综合考虑技术与成本因素,用NBA做共沸剂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6.
超声强化超临界CO2萃取薏苡仁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行设计的超声强化超临界CO2萃取装置研究了超临界流体萃取(SFE)和超声强化超临界流体萃取(USFE)薏苡仁油,并对各自的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比较了在各自优化条件下的产率。实验结果证实,超声对超临界流体萃取具有明显的强化效应,与超,海界流体萃取薏苡仁油相比,超声强化超临界流体萃取可以在较低的萃取压力和萃取温度、较少的夹带剂用量、较短的萃取时间条件下获得较高的萃取率。对萃取物成分和结构的分析表明,在超临界流体萃取中引入超声不会破坏脂肪酸的化学结构和改变对脂肪酸萃取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7.
超临界CO2萃取玉米黄色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以玉米蛋白粉为原料利用超临界CO2 萃取技术萃取玉米黄色素的工艺,探索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分离温度、分离压力及操作时间、CO2 流量对玉米黄色素萃取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采用超声波法辅助提取、HPLC测定的方法,研究了豚草不同部位绿原酸的含量.并与烟草、金银花和几种南京郊区常见杂草的绿原酸含量进行了比较,将提取剩余物用间型脉孢菌进行了生物转化.实验结果表明,豚草各部位的绿原酸含量以叶最多,为1.160 mg/g;花和茎次之,分别为0.559和0.494 mg/g;豚草叶绿原酸以7月份含量最高.在50℃时用超声波辅助提取,作用时间以20 m in为宜.用间型脉孢菌转化提取剩余物,物料经生物转化后,富含纤维素酶、蛋白酶和类胡萝卜素,其中纤维素酶中CMC酶活性为5 503.9 U/g,蛋白酶活性为7 926.4 U/g,类胡萝卜素含量为126.6μg/g.提取酶和类胡萝卜素后的物料可作为生产有机肥的原料,使物料得到全部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