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溶栓、抗凝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和长期抗凝治疗预防DVT复发疗效及副作用。方法:60例患应用尿激酶50万U/d,自患肢远端浅静脉滴入,疗程3~5天,第3天开始华发令抗凝治疗,3个月后54例患按华发令标准强度(INR2.0~3.0)抗凝组和低强度(INR1.5~2.0)抗凝组,统计其血栓复发率、出血率。结果:溶栓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1.7%,随访的两组患血栓复发与出血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在DVT急性期给予足够尿激酶的溶栓治疗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不同强度的华发令长期抗凝治疗疗效及副作用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可回收式下腔静脉滤器(IVCF)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导致肺栓塞中的的临床作用。方法4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预防肺栓塞置入可回收式下腔静脉滤器,随访观察无滤器并发症发生及肺栓塞的出现。结果35例在放置12~14天取出,11例患者因滤器周围血栓形成,下腔静脉置管溶栓5~7天,5例血栓消失,滤器成功回收,另6例溶栓效果不佳,长期留置滤器。在取出的40例中,12例肉眼可见絮状血栓。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能安全、有效预防肺栓塞,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滤器植入结合溶栓/抗凝预防肺动脉栓塞的长期随访结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应用静脉滤器结合栓和抗凝治疗在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及预防肺动脉栓塞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24例急性或亚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14~86岁,平均52.4岁.24例患者经皮经股静脉植入静脉滤器.2例在术中辅以深静脉导管尿激酶溶栓治疗,20例在术后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同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0 d.口服华法林6个月.结果全部病例介入操作成功.对全部病例临床平均随访15个月(10~48个月).术后一周内18例患者的下肢水肿及疼痛迅速消失,其余6例患侧肢体肿胀、无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本组没有发生滤器移位及腔静脉血栓阻塞和肺栓塞病例,也没有发生出血性并发症.结论静脉滤器植入结合溶栓和抗凝是治疗急性或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并能有效地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右心导管操作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及抗凝治疗的作用。方法:连续选择2015-01至2016-05行心内电生理检查(EPS)和(或)导管射频消融(RFCA)的患者171例,将在静脉系统可完成手术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患者随机分为抗凝组87例及非抗凝组84例。术后24~48 h行下肢血管多普勒彩超检查,比较二组间DVT发生率。结果:171例患者均为阵发性室上速患者,13例患者(抗凝组9例,非抗凝组4例)未完成术后下肢血管多普勒彩超检查而排除,共有158例患者完成术后检查及随访。抗凝组78例中有7例(8.97%)发生DVT;非抗凝组80例中有41例(51.3%)发生DVT,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8例发生DVT患者中有6例(12.5%)发生肌间静脉血栓,42例均为静脉穿刺点附近血栓。结论:右心导管操作术中未抗凝的患者DVT发生率较高,使用肝素抗凝可降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髋部骨折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术前治疗方法.方法 髋部骨折合并DVT患者134例,对58例周围型DVT允许延期手术者先行抗凝治疗2周,彩色多普勒声证实血栓机化后再进行骨科手术,术后低分肝素抗凝2周,之后改用华法林口服半年.对12例骨科手术不能延期者(小腿肌肉静脉丛及胫后静脉血栓)、11例股静脉及胭静脉血栓、53例中央型及混合型血栓放置下腔静脉临时滤器后手术,2周后取出滤器,滤器取出后改用华法林口服半年.结果 本组骨科手术皆顺利完成,术后随访6~26个月,期间无肺栓塞(PE)及严重DVT后遗症(如溃疡)出现.31例(23.1%)术后有下肢轻微水肿;15例DVT症状复发,经抗凝治疗后下肢肿胀缓解,继续门诊抗凝治疗;5例出现因抗凝治疗导致的出血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 对于髋部骨折合并DVT的患者,术前依据DVT类型进行干预可预防PE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的作用 ,以及经导管血栓内溶栓治疗深静脉血栓 (DVT)的疗效。方法 对 2 4例确诊为DVT患者均置放下腔静脉滤器 ,其中 11例患者指引导丝经健侧髂总静脉置入患侧髂总静脉 ,并置入溶栓导管 ;13例经患侧股静脉置入溶栓导管。 2 4例均经溶栓导管注入尿激酶 ,4 0~ 6 0万u/d ,连续 3~ 5d ,每例患者结束溶栓前均行造影。结果 无 1例发生肺栓塞。 2 1例造影显示小血管壁光滑 ,血流通畅 ,3例造影显示血管壁光滑 ,血流较缓慢 ;2 4例患者下肢肿胀明显消退 ,无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能有效预防肺栓塞 ,经导管血栓内溶栓治疗DVT安全、高效 ,尿激酶用量少 ,出血少。  相似文献   

7.
局部和全身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是否有优越性 ,对预防血栓后综合症是否优于抗凝治疗尚无定论 ,因此 ,作者采用不同溶栓疗法 ,并与常规肝素 /抗凝治疗对比 ,评价溶栓治疗的短期和长期效果。2 5 0例 [均龄 39.9± 10 .4岁 ]急性下肢或骨盆血栓 [平均有症状期间为 5 .6± 2 .1天 ],但无相应的肺栓塞征象者被列入研究对象 ,本研究除外下列情况 :仅一个平面的 DVT;发生 DVT超过 9天 ;在同一下肢以前曾有 DVT或仅腓肠静脉血栓 ;生殖泌尿道或胃肠道出血 ;12个月内的炎症性肠病 ;急性胰腺炎 ;3个月内的外科干预或头部外伤 ;10天内…  相似文献   

8.
肾病综合征深静脉血栓 肾病综合征(NS)患者机体内环境紊乱造成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不平衡,易发生高凝状态,导致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严重时造成肺栓塞(PE),使患者致残或死亡.1937年Rayer首先报道NS患者肾静脉血栓(RVT)形成,1949年Addis发现NS易发生DVT.成人NS血栓发生率为10%~40%,儿童NS血栓发生率为1.8%~5.0%.  相似文献   

9.
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抗凝药的抗凝治疗强度标准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适合我国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患者特点的抗凝强度标准并分别确定主动脉瓣置换(AVR)、二尖瓣置换(MVR)、双瓣置换(DVR)的抗凝强度标准。方法 对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1658例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随访,分析随访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INR)与口服抗凝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关系,总结并发症发生率最低的抗凝强度范围,即最佳抗凝强度标准。结果 完成随访1508例,随访率91.0%,随访(0.08~5.08)年,平均随访(3.8±1.3)年,随访总人年数为5731.9。随访INR 2.13±0.56,口服华法林剂量(3.09±0.85)mg,发生血栓栓塞66例(1.17%人年),抗凝有关的出血115例(2.02%人年),总事件发生率为3.24%人年,其中INR于1.3-2.3(AVR:1.3~1.8;MVR及DVR:1.8~2.3)范围内出血和总事件发生率最低(P<0.001)。结论 我国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患者的抗凝强度控制在INR1.3~2.3范围(AVR:1.3~1.8;MVR、DVR:1.8~2.3),可以减少口服抗凝治疗的并发症,获得满意的预防血栓栓塞,减少与抗凝有关的出血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对于急性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不仅要抗凝治疗,而且在前2~4天要严格的卧床休息,目的是减少肺栓塞(PE)的发生率。然而,这一理论尚未被证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心房颤动合并左心耳血栓行左心耳封堵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连续入选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11例经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确诊左心耳血栓,抗凝方案治疗,但不能耐受长期抗凝及抗凝无效时,行左心耳封堵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纳入研究。结果 心房颤动患者包括阵发性、持续性和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平均年龄为78岁(57~93岁), CHA2DS2-VASc评分平均值为6.2(4~8)分,HAS-BLED评分平均值为3.6(2~6)分。左心耳血栓2型(近端至中端)和3型(远端)分别有2例和9例。3例患者抗凝治疗左心耳血栓消失后行左心耳封堵术,8例患者左心耳血栓存在情况下行左心耳封堵术(1例为2型血栓,7例为3型血栓)。2例患者左心耳血栓消失病例采用Watchman封堵器,其他患者均用LAmbre封堵器完成左心耳封堵术。1例患者左心耳LAmbre封堵术后住院期间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院后随诊未再发生;其他病例未发生任何明显的围术期不良事件。术后8~12周TEE复查,3例发生左心耳器械相关血栓,继续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华法林或非维生素K口服抗凝药(NOACs)抗凝方案。中位随访时间为6(6,13)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生心血管和全因死亡、重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心力衰竭恶化和重大出血事件。结论 对于心房颤动合并左心耳血栓患者首选华法林或NOACs抗凝方案,抗凝无效或不能耐受、适宜左心耳封堵术的左心耳血栓患者,可选择左心耳封堵术作为替代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肺血栓栓塞症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简称肺栓塞 )是由于肺动脉或肺动脉某一分枝被血栓堵塞而引起的病理过程 ,是许多疾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栓塞后如肺组织产生严重的血供障碍 ,可发生坏死 ,则称为肺梗死。肺栓塞大多数是由发生在下肢周围静脉、包括股静脉、静脉和腓肠肌深静脉中的深静脉血栓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所致 ,故深静脉血栓形成往往是 PTE的前兆。 PTE只是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症 ,PTE的原发病则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约 5 0 %~ 6 0 %的 DVT患者可发生 PTE。另一方面 82 %的 PTE患者可发现有 DVT。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栓塞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08例确诊的肺栓塞患者进行常规抗凝治疗,早期静脉应用普通肝素24小时,之后应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5天~12天,肝素治疗第1天开始重叠应用华法林共3天~5天,此后单独应用华法林,并进行随访1年。结果108例肺栓塞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异常得到有效改善。随访期间,全部患者中近控5例,显效39例,好转45例,无效6例,恶化4例,死亡9例,总有效率82.4%。9例死亡患者有7例死于发病后14天内。华法林长期抗凝后可减少复发。结论肺栓塞患者应用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和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安全有效;口服华法林宜从3mg开始,维持量3mg~4mg以达到理想INR目标值(2.0-3.0)。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胫后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37例急性DVT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经患肢胫后静脉穿刺,置入溶栓导管至髂、股、腘静脉血栓进行溶栓治疗,并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溶栓治疗后,患者患、健侧大腿及小腿周径差均明显小于溶栓前(P均<0.01);患肢大腿消肿率为(89.74±7.16)%,小腿消肿率为(86.74±7.57)%.溶栓后静脉通畅评分明显高于溶栓前(P<0.01),溶栓后静脉平均通畅率为(75.34±7.36)%.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对33例患者随访5~12个月,均无血栓再发.结论 胫后静脉置管溶栓是治疗急性DVT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1996年3月至2004年6月间对1707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男867例、女840例,年龄47±23(12~78)岁。结果5例患者术后1~3天出现穿刺侧单侧肢体肿胀、疼痛,经双向超声证实为DVT,女性4例、男性1例,均为静脉途径操作者,年龄56~72岁,2例合并糖尿病,1例血小板增高,手术时间平均为210min。5例经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溶栓、抗凝等治疗,肢体肿胀消退,活动不受限制。门诊和电话随访未再复发。结论DVT是射频消融术后少见并发症,发生率0.29%,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溶栓、抗凝等早期综合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林毅  钟巍  张力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0):868-870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为恶性肿瘤患者常见并发症,与非肿瘤的DVT患者相比,恶性肿瘤患者发生DVT、PE后,肝素加口服双香豆素类抗凝药治疗效果不理想,血栓复发、大出血事件的发生率远高于非肿瘤患者。以下对目前国际上关于恶性肿瘤患者DVT治疗与预防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溶栓抗凝治疗后深静脉血栓(DVT)的变化.方法 从急性PTE溶栓与抗凝治疗多中心研究中选取确诊的于溶栓抗凝治疗前后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的PTE患者362例,观察治疗前后深静脉血栓的变化.结果溶栓抗凝治疗后14 d与治疗前相比,DVT明显减少(x2=22.667,P<0.001),但有11.6%的患者出现新发或再发DVT.溶栓治疗者血流改善率为56.5%,抗凝治疗者为47.8%,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35,P=0.231).3个月随访,有30.4%的患者DVT仍未恢复正常,另有10.4%的患者经超声检查发现DVT.结论 溶栓抗凝治疗后14 d,DVT的治愈率较低,新发或再发率较高,溶栓治疗的血流改善与抗凝治疗相仿.短期治疗尚不能显著改善DVT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贾伟  刘建龙  刘亚波 《山东医药》2009,49(24):10-12
目的探讨诊断治疗急性股骨干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DVT)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因急性股骨干骨折来我院住院治疗的1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监测D-二聚体。对于可疑DVT患者,均首选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必要时行静脉造影以明确诊断。全部患者均接受物理治疗和预防性抗凝治疗。结果共诊断27例DVT,其中中心型或混合型18例,周围型9例。入院时患者总体的D-二聚体值均升高。经预防性抗凝之后,非DVT的患者的D-二聚体值呈逐渐下降趋势;而DVT患者在监测的第3天和第5天D-二聚体仍维持在高水平状态。周围型DVT患者术后抗凝2周,中心型或混合型DVT患者骨科手术前放置了临时腔静脉滤器,术后继续抗凝到半年,在整个研究期间和随访期间,均未有肺栓塞(PE)报告。结论骨折患者D-二聚体监测的特异性较差,应该根据其动态变化,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综合考虑DVT可能。  相似文献   

19.
早在1865年便已有人注意到癌肿病人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机会增加。此后,大量的临床及尸解资料亦支持这一论点。作者曾报道于发生肺栓塞后两年内出现肿瘤的患者占14.7%,而没有肺栓塞的对照组发生率为零。本文欲进一步研究深部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发生肿瘤的机会是否亦增加。对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是用阻抗体积描记法(impedante plothysmograph,IPG)检测.在5年随访期间内,370例 DVT 中,6.3%发生肿瘤,而1029例没有 DVT 的患者2.4%发生肿瘤,DVT 患者发生肿瘤的相对危险度为2.7,95%可信限1.5~4.7(P<0.001).在诊断 DVT 后两年内,DVT患者发生肿瘤的机会最高.在整个随访期间内,50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创伤后继发深静脉血栓滤器使用指征及滤器种类选择。方法:遵循以往滤器使用的选择原则,对2010年度下肢创伤后继发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分别选用临时、可回收及永久性滤器进行分类比较研究。结果:共计筛查下肢创伤患者4 544例,DVT阳性968例,发病率21.3%。使用滤器296例,其中临时性121例(40.9%),可回收56例(18.9%),永久性119例(40.2%)。滤器置入过程中未发现致命性肺栓塞及明显的症状性肺栓塞。抗凝治疗随访3~6个月,复发2例。结论:下肢创伤手术术前发现急性深静脉血栓,在手术前置入下腔静脉滤器,能大大降低致命性肺栓塞的发生率。由于创伤患者的血栓栓塞症的危险是临时的,应首选临时性滤器。高龄患者或有严重心肺并发症患者,适合放置可回收滤器。术后发现的深静脉血栓及术前可以明确的陈旧性深静脉血栓患者,置入滤器不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