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臂丛神经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探讨肌电图对评估臂丛损害的意义。方法 收集2002-07/2005-05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30例臂丛神经损害患者的资料,进行临床和肌电图分析。神经传导检测时,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末端运动潜伏期、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和感觉传导速度。同心圆针电极肌电图检测时,主要观察静息状态下肌肉的异常自发活动。结果 ①130例患者中30~49岁年龄组占53.1%,男女比率3.1:1。交通意外创伤占50%。②645条神经运动传导检测有336异常;272条神经感觉传导检测有80条异常。③847块肌肉中583块出现异常自发活动。④通过肌电图定位上、中干损害30例;中、下干损害27例;全臂丛损害40例;单纯上、中、下干损害分别为13,1,11例;单纯后侧束、内侧束、外侧束损害分别为2,3,3例。结论 臂丛损害主要发生在中年男性,交通伤是创伤性臂丛损害的主要原因;肌电图检测在其诊断、病变水平定位及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臂丛神经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探讨肌电图对评估臂丛损害的意义。方法:对2002年7月-2005年5月间的130例臂丛神经损害患者进行临床和肌电图分析。神经传导检测时,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末端运动潜伏期、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和感觉传导速度。同心圆针电极检测时.主要观察静息状态下肌肉的异常自发活动,仅在少部分患者进行运动单位电位和募集形式的(半)定量分析。结果:30—49岁年龄组占53.1%,男女比率3.1:1。交通意外创伤占50%。645条神经运动传导检测有336异常(52.1%);272条神经感觉传导检测有80条异常(29.4%);847块肌肉中583块出现异常自发活动。通过肌电图定位上、中干损害30例(23%);中、下干损害27例(20.8%);全臂丛损害40例(30.8%);单纯上、中、下干损害分别为13例(10%)、1例(0.7%)、11例(8.5%);单纯后侧束、内侧束、外侧束损害分别为2例(1.5%)、3例(2.3%)、3例(2.3%)。结论:臂丛损害主要发生在中年男性,交通伤是创伤性臂丛损害的主要原因;肌电图检测在其诊断、病变水平定位及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36例肌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肌电图改变并探讨肌电图对评估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意义。方法:对2002年2月至2006年10月间的36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进行肌电图分析。神经传导检测时,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末端运动潜伏期、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和感觉传导速度。肌电图同心圆针电极检测时,主要观察静息状态下肌肉的异常自发活动,运动单位电位(半)定量分析。还进行双上肢F波检测。结果:180条神经运动传导检测有171条异常(95.0%);144条神经感觉传导检测有64条异常(44.4%);218块肌肉中125块符合神经源性损害(57.3%)。72例F波检查共63例异常(93%)。结论:格林-巴利综合征主要病变在脊神经根,尤其是前根,伴有神经节和周围神经不同程度的节段性髓鞘脱失,继之而产生轴索变性。肌电图检测在其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脊髓损伤患者双下肢神经肌肉的电生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采用神经传导测定及肌电图观察脊髓损伤(SCI)患者双下肢神经肌肉电生理变化,为脊髓损伤后双下肢神经肌肉功能判断提供依据。方法:19例脊髓损伤患者,采用常规神经传导检测方法测定双胫、腓总神经运动及感觉传导,分析末端潜伏期、动作电位波幅及传导速度。采用同心圆针电极检测双侧胫前肌、腓肠肌、股四头肌及L4—S1脊旁肌自发肌电活动(SA)。结果:①神经传导特征:94.7%患者运动传导异常,表现为单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降低、波幅降低伴潜伏期延长、动作电位缺失三种类型;15.8%的患者同时伴有感觉传导异常,表现为波幅降低、传导速度减慢或动作电位缺失;②胫神经:单纯运动传导异常占47.4%,运动与感觉传导均异常占10.5%;运动传导均表现为双侧异常(动作电位缺失、波幅减低和/或潜伏期延长);感觉传导表现为单侧传导速度减慢和/或波幅降低;③腓总神经:单纯运动异常占78.9%,运动与感觉均受累为15.8%;运动传导双侧异常为84.2%(动作电位缺失和/或波幅降低),单侧异常为10.5%(波幅降低和/或潜伏期延长);感觉传导异常为双侧或单侧动作电位缺失、传导速度降低和波幅降低(15.8%);④胸腰段SCI的胫、腓神经运动传导异常显著高于颈段SCI(腓神经为100%:85.7%,胫神经为66.7%:42.9%)。⑤肌肉自发电活动:所有患者双下肢肌肉及脊旁肌均见不同程度的自发电活动,包括纤颤电位、正锐波。结论:脊髓损伤后双下肢电生理主要表现为运动神经轴索性损害及肌肉异常自发电活动,肌肉异常自发电活动与下肢周围神经电生理改变无关;胸腰段脊髓损伤下肢周围神经传导异常比例高于颈段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探讨Graves病神经肌肉受损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于2000-05/2003-12选择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专科门诊的Graves病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行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正常对照组31例为健康志愿者,31例行肌电图检查,30例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肌电图检测:用同心圆针电极观察三角肌、股四头肌自发电位及募集形式,记录及分析小力收缩时每块肌肉20个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及去多相波平均时限、波幅和多相波百分比。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用表面电极分别在腕部刺激正中神经和内踝胫后神经,于外展拇短肌及拇展肌用表面电极记录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用指环电极分别刺激拇指、中指和趾1,用表面电极于腕部及内踝记录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包括正中神经(拇指-腕,中指-腕)和胫后神经(趾1-内踝)。并用超强电刺激在正中神经腕部及胫后神经踝部检测F波潜伏期及出现率。结果:纳入受试对象7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Graves病组患者肌电图示小力收缩后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大力收缩后其峰波幅降低。Graves病组胫后感觉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降低;正中感觉神经拇指-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正中神经中指-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Graves病组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延长和异常出现率增加。②46例Graves病患者有神经肌肉临床症状26例(56%),肌电图异常39例(85%);神经传导速度异常41例(89%);以肌电图异常判断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87%;以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判断肌电图异常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83%。结论:两种方法对Graves病神经肌肉损伤诊断敏感性高于临床症状,对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诊断异常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相近;肌电图主要对肌源性损害敏感,神经传导速度主要对神经源性损害敏感,具互补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探讨Graves病神经肌肉受损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于2000-05/2003-12选择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专科门诊的Graves病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行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正常对照组31例为健康志愿者,31例行肌电图检查,30例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肌电图检测用同心圆针电极观察三角肌、股四头肌自发电位及募集形式,记录及分析小力收缩时每块肌肉20个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及去多相波平均时限、波幅和多相波百分比.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用表面电极分别在腕部刺激正中神经和内踝胫后神经,于外展拇短肌及拇展肌用表面电极记录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用指环电极分别刺激拇指、中指和趾1,用表面电极于腕部及内踝记录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包括正中神经(拇指-腕,中指-腕)和胫后神经(趾1-内踝).并用超强电刺激在正中神经腕部及胫后神经踝部检测F波潜伏期及出现率.结果纳入受试对象7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Graves病组患者肌电图示小力收缩后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大力收缩后其峰波幅降低.Graves病组胫后感觉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降低;正中感觉神经拇指-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正中神经中指-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Graves病组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延长和异常出现率增加.②46例Graves病患者有神经肌肉临床症状26例(56%),肌电图异常39例(85%);神经传导速度异常41例(89%);以肌电图异常判断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87%;以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判断肌电图异常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83%.结论两种方法对Graves病神经肌肉损伤诊断敏感性高于临床症状,对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诊断异常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相近;肌电图主要对肌源性损害敏感,神经传导速度主要对神经源性损害敏感,具互补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外伤性肘外翻畸形合并肘管综合征的临床与肌电图特点,探讨肌电图对其诊断的指导意义.方法:对14例临床考虑为肘部陈旧性骨折形成肘外翻畸形合并肘管综合征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及肌电图检查.结果:患侧尺神经腕-肘段运动传导速度减慢7例,肘下5 cm~肘上5 cm段运动传导速度减慢11例.复合肌肉动作电位远端潜伏期延长8例,波幅降低10例.尺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减慢10例及伴波幅降低8例,14例腕-肘段感觉电位波幅降低;12例微移电位测定阳性;10块小指展肌、12块第一骨间肌及尺侧屈腕肌5块均有神经源性损害.结论:肌电图检查可证实外伤性肘外翻畸形合并肘管综合征存在,且能明确神经受压部位、程度,为临床诊断与鉴别及治疗方案采用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肌电图与神经传导速度对Graves病患者神经肌肉受损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探讨Graves病神经肌肉受损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于2000-05/2003-12选择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专科门诊的Graves病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行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正常对照组31例为健康志愿者,31例行肌电图检查,30例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肌电图检测:用同心圆针电极观察三角肌、股四头肌自发电位及募集形式,记录及分析小力收缩时每块肌肉20个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及去多相波平均时限、波幅和多相波百分比。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用表面电极分别在腕部刺激正中神经和内踝胫后神经,于外展拇短肌及拇展肌用表面电极记录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用指环电极分别刺激拇指、中指和趾1,用表面电极于腕部及内踝记录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包括正中神经(拇指-腕,中指-腕)和胫后神经(趾1-内踝)。并用超强电刺激在正中神经腕部及胫后神经踝部检测F波潜伏斯及出现率。结果:纳入受试对象7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Graves病组患者肌电图示小力收缩后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大力收缩后其峰波幅降低。Graves病组胫后感觉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降低;正中感觉神经拇指-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正中神经中指-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Graves病组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延长和异常出现率增加。键)416例Graves病患者有神经肌肉临床症状26例(56%),肌电图异常39例(85%);神经传导速度异常41例(89%);以肌电图异常判断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87%;以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判断肌电图异常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83%。结论:两种方法对Graves病神经肌肉损伤诊断敏感性高于临床症状,对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诊断异常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相近;肌电图主要对肌源性损害敏感,神经传导速度主要对神经源性损害敏感,具互补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闭合性腋神经损伤的神经肌电图诊断作用特点。方法选择1998-08/2005-12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手外科收治腋神经损伤患者22例,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定性定位诊断腋神经损伤。结果纳入患者22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肌电图检测结果:臂丛神经上干支配肌群中,只有腋神经支配的三角肌有异常电生理改变,其他肌群均正常。22块三角肌有失神经电位者18例,异常率81.8%(18/22);22块三角肌运动单位电位减少17例,异常率77.3%(17/22)。②神经电图检测结果:潜伏期在正常范围13例,延长5例,消失4例,异常率40.9%(9/22);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消失4例,衰减18例,异常率100%(22/22)。完全损伤4例,不完全损伤18例,其中严重损伤2例。患侧腋神经的潜伏期为(1.27±1.16)ms,高于正常值0.6ms,差异显著(t=2.18,P<0.05);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为(10.17±1.96)mV,高于正常值(4.3±0.5)mV,差异非常显著(t=16.13,P<0.01)。结论神经肌电图检测是腋神经损伤早期定性、定位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踝管综合征(TTS)患者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26例临床拟诊的踝管综合征患者进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及肌电图(EMG)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26例患者中,单侧受累22例,双侧受累4例,共对30群受累神经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经运动神经传导检测,30条胫后神经中异常28条,异常率为93.3%;经感觉神经传导检测,30条足底内侧神经中异常27条,异常率90%;30条患侧足底外侧神经中异常24条,异常率80%;经EMG检测,踝管内神经相关肌肉156块,90块肌肉出现异常自发活动(57.7%),12块肌肉出现高大电位(7.7%),76块肌肉出现募集相减少(48.7%)。 结论踝管综合征为胫后神经远端病变,以轴索损害电生理改变为主。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踝管综合征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古美华  陶细姣 《中国康复》2002,17(3):155-156
目的:探讨肘管综合征的临床及肌电图诊断方法。方法:为35例临床拟诊肘管综合征患者进行尺神经分段测定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及尺神经支配肌肌电图。结果:35例35条尺神经,肘段减慢33条,未引出2条,其中运动传导速度前臂段减慢18例;感觉传导速度表现为指5-腕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消失18例,腕-肘消失19例,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比健侧不同程度衰减16例。肌电图表现为第I背侧骨间肌、小指展肌不同程度异常。结论:电生理检查不仅可证实诊断,还能较准确地定位卡压的水平,判断神经受损的严重性。结论:因此分段测定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是诊断肘管综合征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诊断腕管综合征(CTS)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2例(74侧)CTS患者正中神经的神经电位、传导速度测定,拇短展肌、小指展肌肌电图(EMG)检查,并与30例(60侧)正常者对比分析。结果42例(74侧)CTS患者做神经电生理检测,正中神经感觉传导异常100%,其中感觉传导速度(SCV)减慢85.1%,感觉电位潜伏期(DSL)延长89.2%,感觉电位波幅(SNAP)降低24.3%,感觉动作电位未引出4侧;正中神经运动传导异常97.3%,其中运动传导速度(MCV)减慢5.4%,运动末端潜伏期(DML)延长83.8%,运动电位波幅(CMAP)降低20.3%,运动动作电位未引出3侧。CTS组患者正中神经SCV、DSL、SNAP、DML、CAM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CTS组74块拇短展肌57块(77.0%)呈神经源性损害改变。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对早期诊断CTS、确定正中神经的损伤程度具有重要价值,是临床诊断CTS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闭合性腋神经损伤的神经肌电图诊断作用特点。方法选择1998-08/2005-12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手外科收治腋神经损伤患者22例,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定性定位诊断腋神经损伤。结果纳入患者22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④肌电图检测结果:臂丛神经上干支配肌群中,只有腋神经支配的三角肌有异常电生理改变,其他肌群均正常。22块三角肌有失神经电位者18例,异常率81.8%(18/22);22块三角肌运动单位电位减少17例,异常率77.3%(17/22)。②神经电图检测结果:潜伏期在正常范围13例,延长5例,消失4例,异常率40.9%(9/22);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消失4例,衰减18例,异常率100%(22/22)。完全损伤4例,不完全损伤18例,其中严重损伤2例。患侧腋神经的潜伏期为(1.27&;#177;1.16)ms,高于正常值0.6ms,差异显著(t=2.18,P〈0.05);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为(10.17&;#177;1.96)mV,高于正常值(4.3&;#177;0.5)mV,差异非常显著(t=16.13,P〈0.01)。结论神经肌电图检测是腋神经损伤早期定性、定位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88例腕管综合征(CTS)的电生理特点,明确电生理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8例门诊腕管综合征患者行一侧或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的分段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Ⅰ、Ⅴ、Ⅳ指刺激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测定,以及拇短展肌针极肌电图检查;计算每一位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MI)及正中神经与尺神经Ⅳ指刺激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比值。结果:Ⅰ、Ⅳ指刺激正中神经SNAP潜伏期延长者的百分比分别为59.1%与65.9%;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降低者中拇短展肌肌电图异常者占87.2%;SNAP各参数正常者中有8例(72.7%)出现Ⅳ指刺激正中神经与尺神经波幅比值的异常,各异常参数患者BMI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是诊断CTS的理想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肌电图对急性有机磷中毒后致迟发性神经病(organophosphates induced delayed neuropathy,OPIDN)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已确诊的OPIDN患者进行肌电图检查,检测48块肌肉肌群、30条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及16条神经感觉传导速度。结果:经检测均为周围神经原性损害。结论:肌电图检测是诊断OPIDN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背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早期症状往往局限于某部位,与脊髓型颈椎病临床表现极其相似,但两者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截然不同。此时肌电图和神经电图的多部位检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特别是胸段棘旁肌肌电图可作为区别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客观指标。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的电生理改变差异。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单位: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1-12/2004-11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30例患者和脊髓型颈椎病30例患者。方法: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30例和脊髓型颈椎病30例进行常规肌电图、神经电图检测。肌电图检测包括三肢体肌+胸锁乳突肌+胸段棘旁肌,观察静息状态时自发电位,测定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波幅,大力收缩时的募集相。神经电图测定运动传导速度和感觉传导速度及动作电位的末端潜伏期、波幅。主要观察指标:①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肢体肌、胸锁乳突肌与棘旁肌的肌电图检测结果。②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结果。结果:6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肌电图检测结果: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肌电图均呈神经源性损害改变,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损害更为广泛,尤其胸段棘旁肌自发电位的异常率高达93.3%(28/30);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胸段棘旁肌自发电位异常率仅占3.3%(1/30)(P<0.001)。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波幅增高异常与脊髓型颈椎病比较有明显的差异,但在两病的鉴别诊断中并不具有特征性。②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下降率明显低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5.6%,86.7%,χ2=7.25,P<0.01)。运动传导速度减慢率也低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4.4%,23.9%,χ2=5.18,P<0.05)。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未受到影响。结论:①两组患者的肌电图均呈神经源性损害改变,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胸段棘旁肌自发电位异常率明显高于脊髓型颈椎病。②神经电图显示两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未受到影响。③神经电图还显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和波幅下降的运动神经数均少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针肌电图(EMG)在腰骶神经根压迫性损伤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明确其定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压迫的患者198例,所有患者于术前行针EMG检测,并定位存在压迫性损伤的神经根,将所得结果与术中探查所见进行对比.采用神经传导检测(NCS)检查胫神经及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腓肠及腓浅神经的感觉传导和H反射.结果 EMG对病程在3周以上患者的阳性检测率(90.0%)高于病程在3周以内患者的阳性检测率(21.1%)(P<0.05).在EMG异常患者中,定位诊断的准确率为92.1%.NCS检查中,46例患者胫神经、52例患者腓总神经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降低,异常率为49.4%.所有患者胫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正常,腓浅神经和腓肠神经的感觉传导正常,其中45例患者H反射消失,33例患者H反射潜伏期较健侧延长1.5 ms以上(P<0.05).结论 EMG对病程3周以上的腰骶神经根压迫性损伤患者的阳性诊断率高,联合NCS检测对神经根损害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神经电生理改变与后遗神经痛(PHN)的相关性.方法 初诊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法)对40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定,同时运用Keypoint 4M/4C型肌电图仪对患者皮损处神经及其支配肌肉进行电生理检测,检测内容包括肌电图异常自发活动、混合肌肉动作电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  相似文献   

19.
背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早期症状往往局限于某部位,与脊髓型颈椎病临床表现极其相似,但两者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截然不同。此时肌电图和神经电图的多部位检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特别是胸段棘旁肌肌电图可作为区别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客观指标。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的电生理改变差异。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单位: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1—12/2004—11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30例患者和脊髓型颈椎病30例患者。方法: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30例和脊髓型颈椎病30例进行常规肌电图、神经电图检测。肌电图检测包括三肢体肌+胸锁乳突肌+胸段棘旁肌,观察静息状态时自发电位,测定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波幅,大力收缩时的募集相。神经电图测定运动传导速度和感觉传导速度及动作电位的末端潜伏期、波幅。主要观察指标:①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肢体肌、胸锁乳突肌与棘旁肌的肌电图检测结果。②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结果。结果:6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肌电图检测结果: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肌电图均呈神经源性损害改变,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损害更为广泛,尤其胸段棘旁肌自发电位的异常率高达93.3%(28/30);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胸段棘旁肌自发电位异常率仅占3.3%(1/30)(P〈0.001)。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波幅增高异常与脊髓型颈椎病比较有明显的差异,但在两病的鉴别诊断中并不具有特征性。②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下降率明显低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5.6%,86.7%;X^2=7.25,P〈0.01)。运动传导速度减慢率也低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4.4%,23.9%,X^2=5.18,P〈0.05)。⑧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未受到影响。结论:①两组患者的肌电图均呈神经源性损害改变,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胸段棘旁肌自发电位异常率明显高于脊髓型颈椎病。②神经电图显示两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未受到影响。⑨神经电图还显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和波幅下降的运动神经数均少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格林巴利综合征(GBS)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7例G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做针极肌电图(EMG)及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测和分析,观察静息状态时自发电位,测定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MUP)的时限、波幅,大力收缩时的慕集相。测定运动、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MCV、SCV)及动作电位的末端潜伏期(ML)、波幅(AMP)、F波等。结果共检测164条肌肉、276条神经。EMG提示57例患者均呈神经原性改变;运动神经在下肢的异常率明显高于上肢,胫后神经异常率分别为:DM-lat 69.64%,AmP 66.07%。腓总神经异常率分别为:DM-lat 75.51%.MCV 55.10%,AmP 61.22%。所有被测运动与感觉神经的SCV、MCV异常率分别为54.79%与55.43%;10例(17.54%)F波未引出,38例(63.16%)F波潜伏期延长。结论GBS存在广泛的周围神经损害,肌电图和神经电图检查对GBS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