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郭纯孝 《科学通报》1984,29(8):470-470
随着生物固氮研究的进展,许多金属酶的活性中心微环境的研究已经达到原子水平。人工合成固氮酶Fe-Mo辅基模拟物也是一个相当活跃的领域。最近,Fe-Mo辅基的研究得到在Mo原子上含有氧配位的信息。我校化学系固氮组合成出铁钼之比为一比二的模型化合物。在Mo原子上含有单键的氧原子和含有二个双键氧原子的原子簇。我们已经对一系列的Fe—Mo—S模型化合物的电子结构作过CNDO的研究。因此,进一步研究含氧配位的Fe—Mo—S原子簇的电子结构,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固氮酶辅基的结构和性能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固氮酶Fe中心模型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和催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致贵 《科学通报》1985,30(12):913-913
1981年,忻新泉等人,从配位化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固氮酶双中心作用机制。认为在固氮酶中Fe原子是吸附活化底物的中心,它与由Mo—Fe—S簇化合构成的还原中心协同作用完成底物的还原过程。为了论证Fe是吸附活化中心,我们合成了含有铁硫的原子簇化合物,作为模拟体系,并进行了催化活性的研究。本文报道新型[(C_2H_5)_4N]_4[Fe_6S_9(SCH_2CH_2OH)Cl]簇合物的合成、结构和催化活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张延忠 《科学通报》1984,29(18):1147-1147
本文基于热起伏磁后效存在的假设讨论了晶粒取向3%Si—Fe、50%Ni—Fe、79%Ni—4%Mo—Fe、80%Ni—5%Mo—Fe和81%Ni—6%Mo—Fe合金低频损耗的非线性问题,给出了损耗分离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4.
新型钼铁硫簇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致贵 《科学通报》1986,31(21):1634-1634
一、前言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结构及其模拟物的合成是许多化学家感兴趣的课题。人们认为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结构,可能是一种钼铁硫原子簇结构,并且推测了两种可能的固氮酶活性中心结构模型。此后,模拟固氮酶的活性中心的Mo—Fe—S原子簇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十分活跃,从而也促进了Mo—Fe—S原子簇化学的新发展。迄今报道的Mo—Fe—S原子簇化合物已有四十几种,它们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为立方烷型,另一为线型。再按金属原子的组成和排布,其中立方烷型又可分为:(1)MoFe_3(单立方烷);(2)Fe—MoFe_3,(铁单立方烷);  相似文献   

5.
系列Mo-Fe-S簇合物的分子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淑云 《科学通报》1987,32(4):273-273
Mo—Fe—S及其它过渡金属簇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已成为一个相当活跃的研究领域。关于它们的分子光谱研究,也有一些报道。为了把它们的分子光谱同其结构密切相联,我们这里对八种Mo—Fe—S簇合物的分子光谱作了测定,并对照它们的X光结构测试  相似文献   

6.
臧雅茹 《科学通报》1988,33(8):638-638
丙烯选择催化氧化生成丙烯醛是个重要的化学反应。我们对Fe—Sb—Te氧化物(1)和Bi_3FeMo_2O_(12)(2)催化剂进行较详细地研究了此反应的动力学与机理。  相似文献   

7.
红枫湖沉积物—水界面Fe、Mn的分布和迁移特征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陈振楼 《科学通报》1992,37(21):1974-1974
沉积物—水界面是天然水体中物质输送和交换的重要边界之一,对这一界面及其附近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已列入地球科学的前沿课题之一。在水环境中,Fe、Mn是典型的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对其它微量元素及核素的地球化学循环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一般认为,湖水中的Fe、Mn受氧化还原边界层的控制。但是,迄今为止,对于Fe、Mn在沉积物—水界面及其附近的地球化学行为所知甚少。为此,本文根据贵  相似文献   

8.
高小霞 《科学通报》1963,8(7):53-53
钼的催化波原有三种:即Mo(Ⅵ)—H_2O_2(硫酸或磷酸緩冲溶液)、Mo(Ⅳ)—HClO_4和Mo(Ⅲ)—HNO_3;由于催化电流远大于钼的正常扩散电流,可利用它来測定微量的钼。我們在研究钛的催化波时发現钼与氯酸鉀有双峯的催化电流。1962年邓家祺和汪乃兴在硫酸酒石酸溶液中得到Mo—KClO_3单峯的催化波。最近Kolthoff和Hodara报导了钼对氯酸鈉、高氯酸鈉和硝酸鈉还原的催化波。所以到目前为止钼的催化波共有四种。我們研究了这四种催化波的性质、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9.
李东升 《科学通报》1978,23(6):348-348
Fe—Cr—Co系变形永磁合金是1970年出现的新型永磁材料。磁性能接近目前大量使用的铸造铝镍钴合金,突出的优点是具有可加工性,可以经过压力加工和机加工制成各种形状复杂、尺寸细小难于铸造的永磁元件。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生物固氮研究在近20年,几乎一直是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美、英、法、德、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重要研究项目。近年来日本、荷兰、新西兰、印度等国也加快了研究步伐。国际生物固氮会议每隔一年召开一次,至今已开了六次。1985年在美国召开了会议,有40个国家550位代表参加,可见生物固氮研究概况。美国从事生物固氮研究的单位和人员最多,经常召开本国的生物固氮会议,就生物固氮的遗传工程的论题讨论,举行了二次会议,并有专著出版。国际性新刊物—植物分子生物学杂志,也开辟了生物固氮的专题内容,由此一瞥生物固氮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雒建林 《科学通报》1995,40(23):2148-2148
纳米微晶是由纳米量级(1~100nm)晶粒构成的多晶物质.纳米微晶是由两种组元组成,其一为晶体组元,该组元中所有原子都位于晶格内的格点上;另一部分为界面组元,其原子都位于晶粒之间的界面上.由于纳米微晶物质的界面比大尺寸晶粒物质大得多,且晶体组元又远小于大尺寸晶粒物质,这样纳米微晶就表现出不同于普通晶体的结构特点和物理性质.纳米铁的磁性和Mǒssbauer谱的测量表明,纳米Fe的饱和磁化强度远小于大块α-Fe和非晶铁的饱和磁化强度,并且纳米Fe界面组分的居里温度T_c比大块多晶Fe低,这意味着  相似文献   

12.
杂原子沸石研究中,Fe的引入已显示其特有性能,如增加芳烃、烯烃的选择性,失活较慢,较强抗毒能力等。对于二次合成含Fe沸石,Fe存在的状态以及如何区分骨架位与非骨架位的Fe,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感兴趣的课题。本文结合电子顺磁共振(ESR)和M(?)ssbauer谱(MBS)对酸性介质中二次合成的FeY分子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合成样品中约有一半的Fe以四面体配位形式存在于沸石骨架位,在加热处理过程中逐渐脱水形成FeO_4四面体并进入沸石骨架的脱铝位。450℃以前骨架位上的FeO_4四面体是稳定的,500℃时已有部分FeO_4从骨架位迁移至非骨架位,继续提高加热处理温度,更多的Fe脱出骨架位,直至800℃,脱出沸石骨架的Fe将以氧化铁超细微粒存在,引起ESR谱中g=4.3信号重新增强.实验结果表明,ESR中g=4.3信号强度不仅与沸石骨架中FeO_4四面体的量有关,还与四面体配位Fe(Ⅲ)的水合程度以及非骨架的氧化铁超细微粒有关。  相似文献   

13.
刘秋田 《科学通报》1986,31(12):904-904
在对固氮酶固氮活性中心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活性中心的结构模型,这些理想模型多包含有MoFe_3S_3和MoFe_3S_4类立方烷簇骼,因此,这类模型化合物的合成自然地引起了许多化学家的重视。迄今,报道合成了这种MoFe_3S_4单立方烷化合物的在国外仅有Holm的研究小组,他们采用多步法通过断裂Mo—Fe—s双立方烷化合物得到了单立方烷原子簇,现在已经测定了四个这类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14.
慈云祥 《科学通报》1982,27(23):1433-1433
稀土—铬菁R(ECR)—邻菲哕啉(Phen)—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AB)四元络合物显色反应已有报道,我们发现稀土与ECR、2,2'-联吡啶(dipy)、CTAB可以生成具有更高灵敏度的四元络合物. 由于CTAB对不同稀土络合物的增敏效应不一样,通过改变CTAB用量,使反应的选择性有了较大的改善。因此,我们对RE—ECR—dipy—CTAB四元络合物的形成条件及其有关性能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Fe—C—Si合金C—Si偏聚理论研究(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刘志林 《科学通报》1987,32(23):1787-1787
按固溶体微观不均匀性理论,异类原子(AB)间的结合力大于同类原子(AA)或(BB)间的结合力时,溶体原子在点阵中的位置将按一定的规则呈短程有序分布。据此,对Fe—C—Si合金奥氏体做出如下假设:  相似文献   

16.
无载体Fe—Mo系催化剂的超顺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自强 《科学通报》1983,28(19):1173-1173
物质的超顺磁性在有关的磁性材料,特别是催化剂的研究中引起人们的兴趣和重视。这是因为超顺磁性的研究不但可以说明物质的磁性特征,而且还可提供有关物质的分散度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Cr的解析EAM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阳义芳 《科学通报》1993,38(19):1816-1816
BCC结构金属的原子嵌入方法(EAM)模型的报道不多。Johnson和Oh提出了BCC金属的一个解析EAM模型。我们对此模型改进后,用来计算了六个过渡族金属V,Nb,Ta,Mo,W和Fe二元合金的热力学性质。但是它无法描述金属Cr。原因是已有的EAM模型只考虑了原子对作用势,它要求Cauchy压强1/2(C_(12)—C_(44))不能是负的。  相似文献   

18.
《科学通报》1973,18(1):47-47
中国科学院于1973年3月20—30日在厦门召开了全国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研究工作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39个研究单位和高等院校的正式代表和列席代表共121人,会议共收到有关化学模拟生物固氮方面的综合性专题报告9篇,研究工作报告23篇。  相似文献   

19.
阎明朗 《科学通报》1994,39(14):1277-1277
近年来研究发现,由磁性材料和非磁性材料交替沉积而构成的金属多层膜和三层(Sandwich)结构系统中,非磁性层厚度发生变化时,相邻磁性层之间出现铁磁性耦合和反铁磁性耦合的交替变换,这种现象称为层间耦合的振荡.零场时若多层膜的相邻磁层呈反铁磁耦合,在外磁场作用下将导致多层膜电阻的大幅度下降,即产生巨磁电阻(Giantmagnetoresistance)效应.巨磁电阻效应最初在Fe/Cr多层膜系统中发现,随之在Fe/Cu,  相似文献   

20.
徐吉庆 《科学通报》1986,31(8):584-584
许多铁硫蛋白的活性中心都是铁硫原子簇化合物。如植物铁氧还蛋白,皮质铁氧还蛋白和假单孢氧还蛋白的活心位置是Fe_2S_2原子簇化合物。固氮酶的铁蛋白活性中心是Fe_4S_4原子簇化合物。固氮酶的钼铁蛋白中,除Mo—Fe—S原子簇、Fe_4S_4原子簇外,还有Fe_2S_2原子簇等等。铁硫原子簇化合物的主要特点是容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因而能传递电子。它们在生物体中所起的正是活化和传递电子的作用。所以,铁硫原子簇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具有重要的仿生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