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经验。方法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月行18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完成旁路血管563支,平均(3.1±0.8)支。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手术方法、手术结果。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1例患者行二次开胸止血外,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肝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心绞痛缓解,心功能改善,均顺利出院。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正确掌握手术适应症、手术技巧、围手术期处理,保证吻合口质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应用等一系列措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经验。方法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月行18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完成旁路血管563支,平均(3.1±0.8)支。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手术方法、手术结果。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1例患者行二次开胸止血外,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肝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心绞痛缓解,心功能改善,均顺利出院。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正确掌握手术适应症、手术技巧、围手术期处理,保证吻合口质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应用等一系列措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2012-04~2013-07我院收治的不宜行支架治疗的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本组患者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49 ~91(64.00±10.10)岁;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主干+三支病变7例,三支病变8例,单支3例,两支病变3例;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3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例.结果 本组移植血管1~5(2.95±1.36)支,死亡2例,1例死于呼吸功能衰竭,1例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各种并发症5例.随诊时间2~15月,19例患者心绞痛消失.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疗效好,选用自身血管材料,无排异反应,全动脉化移植材料远期通畅率高,选择合适的手术指征、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精准的吻合技术、合理的围术期管理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高危冠心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40例高危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2例术中行紧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7例预防性应用IABP.结果术后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1例,平均搭桥3.5支,1例胸骨感染,2例2次开胸止血.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中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高危冠心病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70岁以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手术经验。方法采用OPCAB治疗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63例,搭桥数2~4支/例,平均(3.1±0.9)支/例。结果全组无一例死亡,无围手术期脑梗死,无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全部患者心绞痛缓解,均顺利出院。结论在充分的术前准备下,对老年患者采用OPCAB是安全可行的,可避免体外循环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围术期经验.方法 对396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搭桥1~4支,平均搭桥(2.7±0.9)支.手术时间(151±27)min.结果 死亡9例,其余顺利出院.随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疗效的关键是提高围术期处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经验。方法整理并分析2003年5月~2006年2月148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其中陈旧性心肌梗塞71例,三支病变110例,左主干病变58例,急诊及亚急诊手术18例。结果全组手术死亡4例。平均移植桥血管3.12±0.66支,采用左乳内动脉147例,选用桡动脉为桥血管48例。术后心绞痛均消失,心脏功能改善。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取得满意手术效果的关键是把握手术适应证、术中配合、手术技巧和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2003年1月-2012年9月共施行CABG 216例,其中行体外循环CABG 66例,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150例;每例移植血管1~5支,平均(3.1±1.4)支。同期行心瓣膜手术38例,室壁瘤切除术6例。结果围术期病死占4.2%(9/216),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术后心跳骤停2例,肾功能衰竭2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高危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常规患者高,应选择合适的病例,加强围术期综合管理,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高春宇  栗春 《吉林医学》2007,28(1):80-80,82
目的:总结6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02年12月至2006年11月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60例病人进行临床分析。全组男52例,女8例,平均年龄(52.31±8.12)岁;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23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41例,合并高血压29例,糖尿病18例,左室室壁瘤3例。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0.52±0.17)。6例行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其中2例同时行左室室壁瘤切除术。9例行常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5例行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其中2例术中改为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急诊手术3例。结果:全组共行左乳内动脉桥吻合59支,桡动脉桥4支,大隐静脉桥94支。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6例。住院死亡3例,57例10~18d痊愈出院。结论:OPCAB与传统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相比,有一定的优势。体外循环准备是OPCAB手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IABP对于衰竭的心脏是一种强有力的辅助措施,疗效优于目前应用的任何药物。  相似文献   

10.
郭海涛 《农垦医学》2009,31(6):522-524
目的:总结3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4月~2009年4月34例择期CABG的临床资料,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1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3例,共搭桥105支,1支2例,2支4例,3~5支28例,平均3.1支,应用左乳内动脉搭桥29例,桡动脉搭桥7例,大隐静脉搭桥32例。结果:本组围手术期死亡1例,占2.94%(1/34),其余33例均痊愈出院,13例发生心肺脑肾重要脏器的并发症,占38.24%(13/34),随访1月~3年,除1例术后3月死于急性脑梗塞,余32例无心绞痛发作,心功能达I~II级。结论:CABG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术前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旁路材料,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能降低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主要手段之一,主要手术方式包括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ABG,ONCABG)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OPCABG).本文拟通过回顾性分析1 650例男性患者施行OPCABG和不停跳ONCABG临床资料进行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 采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麻醉科2007年至2009年CABG数据库的有关数据.比较OPCABG组和不停跳ONCABG组近期疗效,并分别以术后死亡和术后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reatment,CRRT)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危险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OPCABG组搭桥时间和总手术时间均小于ONCABG组(P〈0.01).OPCABG组搭桥数大于3的病例明显多于ONCABG组(20.9% vs 13.3%) (P〈0.01),应用CRRT(1.33% vs 3.98%)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3.23% vs 6.63%)患者的比例较ONCABG组显著减少(P≤0.01),两组术后院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BG术后发生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40%(P=0.000,OR=8.321)、年龄〉70岁(P=0.003,OR=4.870)和术后应用CRRT(P=0.000,OR=45.500).术后应用CRRT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高血压病史(P=0.049,OR=2.665)、术前肾功能异常(P=0.045,OR=3.598),OPCABG可以减少2/3的术后CRRT的使用率(P=0.008,OR=0.333).结论 OPCABG可以降低术后CRRT和IABP的使用率,缩短手术时间.因此在年龄〉70岁,术前肾脏功能下降,心功能差等患者施行OPCABG手术对早期恢复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9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1支病变9例,2支病变17例,3支以上病变183例。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6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23例。结果:本组共移植血管668支,每例患者移植血管1~8支,平均3.20支。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9例;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3~98h,平均7.6h。手术死亡6例,病死率为2.91。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呼吸衰竭1例。203例患者出院时症状明显改善及消失。随访115例(56.56)。随访时间2个月至5.1年,心绞痛消失109例,复发6例。结论:综合患者的病情特点及医疗条件,人文地决定相应的手术方式;结合病人的年龄恰当选择旁路移植血管;均可优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对改善和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24例行CABG的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对手术病例选择、手术方法、桥血管的选择及围手术期管理进行分析.结果:24例患者中14例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所有患者采用胸部正中切口开胸,浅低温全身麻醉.其中13例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移植血管61支,人均2.5支;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5例,室壁瘤切除术1例.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无一例手术死亡.术后随访2个月~3年,患者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结论:CABG是冠心病患者较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基层医院开展此项技术,慎重选择病例、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及医疗条件决定手术方式、恰当选择移植血管及做好围手术期管理工作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双桥”技术在冠状动脉前降支弥漫性病变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8年10月-2012年12月,我院对36例前降支弥漫性病变患者在心脏不停跳下采用“双桥”技术治疗,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46~78(63.8±7.3)岁;双支病变3例,三支病变33例,其中合并左主干病变8例;术前欧洲心血管手术危险因素评分系统(European system for cardiac operative risk evaluation,EuroSCORE)评分为2~7(5.2±1.4)分;左心室射血分数为32.8%~65.0%(49.4±12.2)%。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无住院死亡。其中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狭窄近端搭桥26例,桡动脉和大隐静脉与前降支狭窄近端搭桥分别为3例和7例;大隐静脉与前降支狭窄远端搭桥20例,桡动脉与前降支狭窄远端搭桥16例。平均搭桥3~5(3.2±0.6)支。术后平均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6~16(11.3±2.9) h、9~22(16.5±4.2) h和5~9(6.9±1.4) d。平均随访0.5~4.8(2.8±1.4)年,所有患者均存活,无心绞痛发作。结论前降支“双桥”技术可以安全用于冠状动脉前降支弥漫性长病变患者的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治疗,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重症冠心病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克龙  杨康  张伟  王海东 《重庆医学》2008,37(4):355-356
目的总结本科1999年6月~2006年12月行重症冠心病患者施行CABG 25例临床经验。方法25例患者中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6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合并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病变5例,心肌梗死后巨大室壁瘤2例,左室功能重度减退(EF<30%)6例。20例在中低温体外循环(CPB)下进行CABG手术,同时行瓣膜置换术5例。5例在非CPB下进行搭桥。结果本组术后早期死亡3例,其中围手术期心肌梗死2例,胸骨哆开后呼吸功能衰竭1例。另并发肺部感染4例,经积极抗感染,加强营养支持后好转。术后静脉桥分支出血心包填塞1例,二次手术止血后好转。结论要提高重症患者的CABG手术的成功率,必须重视术前合并症的处理,术中加强心肌的保护,无合并其他心内手术者,尽可能行OPCABG,要选择适宜的血管移植材料,重视吻合技巧的训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合并蔻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同期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我科从2007年1月~2012年3月,对14例风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同期瓣膜置换和冠脉搭桥手术治疗,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使用人工心脏瓣膜15枚,二尖瓣成形环1枚;共搭桥20根,平均1.43根;手术时间(224.5±38.6)min,体外循环时间(105.2±27.4)rain,主动脉阻断时间(78.4±15.6)min。术后死亡1例,其余均痊愈出院;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3.1±3.4)d。随访13例,平均随访(39.2±11.3)月,全部存活,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结论对风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同期瓣膜置换和冠脉搭桥手术治疗,安全性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CABG)治疗冠心病的早期效果和经验。方法 :2 5例冠心病病人92 %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 1 0例左室射血分数 ( EF)≤ 45 % ,其中 4例 <30 %。所有患者均有心绞痛症状 ,CCS ~ 级。 1 0例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手术 ,余为低温体外循环 ( CPB)下手术。 1 4例采用左乳内动脉与左前降支搭桥 ,余均为大隐静脉桥 ,人均搭桥 3.0 8支。同期行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 ( TMLR) 3例。结果 :2 5例 CABG临床效果良好 ,无手术死亡。术后 96%的患者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CABG是一种治疗冠心病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双源CT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方法 对2009年1月~2010年8月期间27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患者的CTA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对桥血冠状动脉管狭窄进行诊断.其中有10例患者同期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冠状动脉图像采集,所有桥血管均显影,并且都可进行评价,其中共15条桥血管出现狭窄.和CAG结果相比,双源CT对狭窄判断的敏感性100%、特异性91.3%、准确率93.1%,出现狭窄的血管与血管类型有关,2年内通畅率动脉桥高于静脉桥.结论 双源CT可以准确评价冠状动脉桥血管通畅情况,是术后评价冠状动脉桥血管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王维强 《四川医学》2010,31(9):1243-1245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处理。方法 33例年龄〉70岁患者,行择期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采用全身麻醉,麻醉维持用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和七氟醚,监测12例多支搭桥手术打开心包时(基础值)、前降支(LAD)搭桥、回旋支(LCX)搭桥、右冠状动脉(RCA)搭桥、血管吻合完成时循环参数。结果 33例手术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与基础值比较,LCX、RCA搭桥均出现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增加,平均动脉压(MAP)下降。结论高龄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术前要完善准备,术中要维持循环的稳定和心肌氧供需的平衡,在心脏上操作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崔勤涛  付庆林 《中外医疗》2011,30(9):20-21,23
目的探讨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近期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为冠心病患者的术前和术后处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8月至2009年10月收集的172例CABG患者的临床及相关资料,对可能导致术后近期死亡的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多因素分析。结果 172例患者中,早期死亡21例,死亡率12.2%。围手术期心梗、术前心功能不全、左室室壁瘤、体外循环下手术对CABG术后近期死亡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心梗、术前心功能不全、左室室壁瘤、体外循环下手术是影响CABG术后近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