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①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后房颤的发生率.②方法102例病人随机分为3组,分别行非体外循环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温氧合血和冷氧合血心脏停搏液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③结果不停搏组、温血停搏组、冷血停搏组的房颤发生率分别为25.7%(9/35),28.1%(9/32),28.6%(10/35),差异无显著性(x2=0.087,P>0.05).④结论术后房颤不能由体外循环和心肌保护方法不同来解释.  相似文献   

2.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病人肾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评价不停搏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对肾功能的影响.②方法选择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病人58例,随机分为常规体外循环组(停搏组,n=28)和非体外循环不停搏组(不停搏组,n=30),动态监测两组病人围术期内生肌酐清除率、微量清蛋白含量和N-乙酰基-β-葡萄糖胺酶的活性.③结果不停搏组与停搏组内生肌酐清除率、微量清蛋白/肌酐比率、N-乙酰基-β-葡萄糖胺酶活性均有明显变化,差异均有显著意义(t=2.01~3.60,P<0.05,0.01).④结论不停搏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较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有更好的肾功能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冠状动脉患者提供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方法 :全组 8例患者均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其中 1例在非体外下应用左乳内动脉行前降支旁路移植术 ;7例在常温体外循环下行前降支及回旋支的旁路移植 ,桥体选用左乳内动脉或 (和 )大隐静脉 ;作“蛇行桥”吻合的桥体均采用大隐静脉 ,吻合方法为先远端后近端、逆时针单纯连续缝合。结果 :全组 8例患者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 ,心电图无心肌缺血改变。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技巧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成功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经验。方法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月行18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完成旁路血管563支,平均(3.1±0.8)支。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手术方法、手术结果。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1例患者行二次开胸止血外,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肝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心绞痛缓解,心功能改善,均顺利出院。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正确掌握手术适应症、手术技巧、围手术期处理,保证吻合口质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应用等一系列措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围术期经验.方法 对396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搭桥1~4支,平均搭桥(2.7±0.9)支.手术时间(151±27)min.结果 死亡9例,其余顺利出院.随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疗效的关键是提高围术期处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郝建潮  林青  秦巍  陈丽  武猛  张春风 《黑龙江医学》2004,28(10):782-783
目的 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的外科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 1997- 11~ 2 0 0 4 - 0 7,2 18例CAD病人接受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OPCAB实施率 (即OPCAB占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百分比 )为 92 .4 %。平均年龄 6 3.1岁。左室射血分数 (LVEF)平均 0 .5 6± 0 .17。 6例急诊手术 ,其中 2例术前放置主动脉球囊反搏 (IABP)。 31例在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 ;187例应用非体外循环不停跳技术 ,术中改为体外循环 5例。其中 5例全动脉化、2例全静脉化旁路移植术。结果 平均术前住院 2 .9d。 2例左前胸部小切口单支病变旁路移植术 ,其余均为正中切口 ,多支病变的OPCAB手术。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 2 .85个。死亡 1例 (0 .4 5 % )。结论 OPCAB手术安全可行 ,早期效果满意 ,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OPCAB具备独特的技术特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经验。方法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月行18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完成旁路血管563支,平均(3.1±0.8)支。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手术方法、手术结果。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1例患者行二次开胸止血外,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肝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心绞痛缓解,心功能改善,均顺利出院。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正确掌握手术适应症、手术技巧、围手术期处理,保证吻合口质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应用等一系列措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对60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均采用OCTOPUSⅡ型负压心脏稳定器辅助控制局部心肌运动,阻断冠状动脉下进行血管吻合。结果:共行移植物与冠状动脉吻合192支(3.2支/例)。手术后死于呼吸功能衰竭1例,出现围术期心肌梗死1例。25例患者未输入库血。结论:OPCAB有明显的优越性,若无同期矫治心内病理改变,大多数病人可应用OPCAB。术中应维持稳定的血液动力学指标。冠状动脉吻合程序应先行前降支系统,狭窄最严重的血管宜先吻合。体外循环应提前准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即微创条件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疗效。方法 选择具有明显冠状动脉病变且限于心前部位1~2个分支的病人施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其中通过左前胸小切口行左内乳动脉与左前降支吻合4例;通过胸骨正中切口施行该手术,同时应用自体大隐静脉与右冠状动脉架桥4例。结果 术中没有一例变更手术程序,无一例发生手术死亡,亦无一例需输血治疗。随访2~60个月,8例病人均存活,且未再有心绞痛发作。结论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在治疗某些病人冠状动脉病变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高危冠心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40例高危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2例术中行紧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7例预防性应用IABP.结果术后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1例,平均搭桥3.5支,1例胸骨感染,2例2次开胸止血.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中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高危冠心病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24例行CABG的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对手术病例选择、手术方法、桥血管的选择及围手术期管理进行分析.结果:24例患者中14例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所有患者采用胸部正中切口开胸,浅低温全身麻醉.其中13例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移植血管61支,人均2.5支;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5例,室壁瘤切除术1例.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无一例手术死亡.术后随访2个月~3年,患者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结论:CABG是冠心病患者较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基层医院开展此项技术,慎重选择病例、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及医疗条件决定手术方式、恰当选择移植血管及做好围手术期管理工作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R啨sum啨   Objectif  valuerler啨sultatdes pontagescoronariensr啨p啨t啨schez 312 patients.M啨thodes Lesdonn啨esde 312malades ( gemoyen :6 5± 9ans)ayantsubidespontagescoronariensr啨p啨t啨s劋l ho^pitalHartford ,o  相似文献   

13.
①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前、术中及术后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的时机、指征,以提高使用的成功率。②方法 对9例冠心病病人围手术期应用IABP治疗。③结果 全组9例中,8例存活,死亡1例,存活率为88.9%。发生并发症2例,其中血肿1例,术中误穿股静脉1例。④结论 术前预防性应用IABP及术中、术后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尽早合理应用IABP是提高冠心病外科手术病人存活率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重度肺功能减退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方法和围术期处理。方法  2 1例重度肺功能减退患者均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 ,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者 4例 ,以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者 17例。 6例在常规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CABG) ,15例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结果 术后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 9例 ,呼吸衰竭 4例 (CCABG3例 ,OPCAB1例 )。 1例因多器官功能障碍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 ,余患者痊愈出院。结论 术前充分的准备、术中选择OPCAB、术后良好的呼吸道管理 ,有助于提高重度肺功能减退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CABG)治疗冠心病的早期效果和经验。方法 :2 5例冠心病病人92 %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 1 0例左室射血分数 ( EF)≤ 45 % ,其中 4例 <30 %。所有患者均有心绞痛症状 ,CCS ~ 级。 1 0例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手术 ,余为低温体外循环 ( CPB)下手术。 1 4例采用左乳内动脉与左前降支搭桥 ,余均为大隐静脉桥 ,人均搭桥 3.0 8支。同期行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 ( TMLR) 3例。结果 :2 5例 CABG临床效果良好 ,无手术死亡。术后 96%的患者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CABG是一种治疗冠心病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治疗冠心病的经验。方法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6例,所有病人均有Ⅰ或Ⅳ级心绞痛,3例在体外循环下搭桥,3例在非体外循环下搭桥,应用左乳内动脉3例。结果 无手术死亡,全部病人心绞痛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冠状动脉搭术是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了比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CABG)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餐后血压和心率,回顾分析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181例的临床资料,其中,106例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OCABG组),75例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CABG组)。结果显示,与CABG组比较,OCABG组总有效率显著增高(82.67% vs 95.28%); 与餐前相比,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在餐后均有不同程度变化。结果说明,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更加显著,有利于维持患者餐后血压及心率的稳定。  相似文献   

18.
[背景]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手术指征及外科处理要点,提高手术成功率.[病理报告]18例急诊CABG病人中术前急性心肌梗死者为8例,不能控制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者为7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时发生右冠状动脉撕裂、急性心包压塞及心室纤颤者各为1例;术前放置主动脉气囊反搏泵13例.17例在体外循环下行急诊CABG,体外循环时间为(78.5±25.2)min,阻断时间为(65.3±23.6)min,每例搭桥(3.4±1.1)支;1例患者实施小切口行不停跳搭桥术.采用左乳内动脉桥者为14例,右乳内动脉桥者为1例,桡动脉桥者为6例.1例术中死亡,1例术后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6例随访2~25月未见明显的心绞痛及心肌缺血表现.[讨论]急诊CABG是挽救不能控制的急性心肌缺血的有效方法之一,及时正确的抢救方法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重症冠心病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克龙  杨康  张伟  王海东 《重庆医学》2008,37(4):355-356
目的总结本科1999年6月~2006年12月行重症冠心病患者施行CABG 25例临床经验。方法25例患者中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6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合并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病变5例,心肌梗死后巨大室壁瘤2例,左室功能重度减退(EF<30%)6例。20例在中低温体外循环(CPB)下进行CABG手术,同时行瓣膜置换术5例。5例在非CPB下进行搭桥。结果本组术后早期死亡3例,其中围手术期心肌梗死2例,胸骨哆开后呼吸功能衰竭1例。另并发肺部感染4例,经积极抗感染,加强营养支持后好转。术后静脉桥分支出血心包填塞1例,二次手术止血后好转。结论要提高重症患者的CABG手术的成功率,必须重视术前合并症的处理,术中加强心肌的保护,无合并其他心内手术者,尽可能行OPCABG,要选择适宜的血管移植材料,重视吻合技巧的训练。  相似文献   

20.
30例伴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行冠脉搭桥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伴糖尿病的冠心病冠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2000年1月~2003年6月,CABG治疗30例伴糖尿病的冠心病.结果术后发生低心排需要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ng,IABP)2例.出现肾功能不全2例.脑血管意外长期昏迷1例,半年后死于肺部感染;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全组死亡率为6.7%.胸部伤口感染3例,下肢伤口感染5例,占28.6%.术后出现心率失常9例,占32.1%.28例病人冠心病症状得到缓解或消失.结论伴糖尿病的冠心病的冠脉搭桥术,尽管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稍偏高,但术前明确诊断及制订良好的手术方案,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伴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行冠脉搭桥术的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