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开展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 ,是灭疟后期发现传染源的重要措施。在已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的地区开展此项工作 ,对巩固疟防成果 ,最终消灭疟疾显得尤为重要。沙市地处江汉平原 ,间日疟呈非稳定性中度流行。由于多年来实施以消灭传染源和拔除病灶点为主的综合性抗疟措施 ,成效显著。到 1990年发病率由 1975年的 118.1/万逐渐下降至 0 .5 /万。经湖北省卫生厅考核组考核验收达部颁“控制疟疾”标准。自 1994年起 ,以乡镇为单位设立的镜检站 ,开展大面积血检工作 ,血检率连续 3年达 5 %以上 ,发病率都在 1/万以下。实际已达部颁“基本消灭疟疾…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百色市右江区疟疾流行状况,制定并实施防治方案,最终达到消灭疟疾的标准。方法通过对人群进行血检调查确定流行范围;在流行区进行反复查治和监测,消除传染源。结果百色市右江区12个乡镇均为疟疾流行区,大规模防治前的疟疾发病率最高达947/万(1971年),传播媒介主要以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为主。1983~1999年,全区共血检常住人口发热病人505 746人次,流动人口发热病人13 641人次,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031%和1.217%。2000年防治效果考核,对7个乡镇10个自然屯共1 086人进行疟原虫检查,结果均为阴性;对上述10个自然屯居民1 086人取血进行疟疾间接荧光抗体测定,平均抗体阳性率为0.37%,抗体阳性者血检原虫均为阴性;年带虫发病率1997、1998、2000、2002、2003年均为零,1996、1999年均为0.33/10万,2001、2004、2005均为0.31/10万,1986年以来未发现当地传播的恶性疟病例。结论2000年经自治区卫生厅考核工作组审评,右江区已达到卫生部基本消灭疟疾病标准。灭疟后期在右江区进行以血检发热病人为主的查源拔灶等监测措施可达到基本消灭疟疾乃至消灭疟疾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商洛市地处陕西东南部秦巴山区 ,是以中华按蚊为惟一传播媒介的间日疟非稳定性低疟区 [1 ] 。疟疾发病涉及全市 7个县 (区 )的绝大部分乡、村 ,经过 5 0年的综合防治 ,1991年经陕西省卫生厅疟疾防治效果考核专家小组考核审评 ,7个县 (区 )均达到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为总结疟疾防治经验 ,给疟疾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现对我市 5 0年来疟疾防治措施与效果进行分析。1 措施5 0年来 ,商洛市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疟疾防治重点。 2 0世纪 6 0年代重点加强疟疾现症病人治疗、管理和防蚊灭蚊 ;2 0世纪 70年代采取“三圈包围战术”,即全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近5年来宁波市疟疾发病情况,为进一步巩固疟防成果提供依据。方法对宁波市11个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0-2004年疟疾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年来共检出疟疾192例,其中输入病例185例(占96.35%),本地感染病例7例(3.64%)。当地人口共发生20例疟疾病人,年发病率稳定在0.019/10万~0.128/10万。当地居民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平均为0.05%(20/43775),来自疟区的外来人群为0.62%(172/27501)。7个当地感染病例分布于全市4个市(区)的6个自然村,以北仑区为多。经2002-2004年蚊媒监测中华按蚊密度高峰每年在6~7月。结论在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区,基本实现消灭疟疾后,血检对象的重点应是流动人口,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病人发现、治疗、管理,并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对巩固疟防成果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郴州市地处湘南南岭山脉北,辖11个县(市)区,总人口430万。是一个疟疾流行区,发病率曾高达45%~70%,经过20多年的防治,1977年发病率被控制在1‰以下。1987年卫生厅组织专家考核,认定为基本消灭疟疾的地区。尔后我们进行了基本消灭疟疾后监测工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内容与方法1.1 发热病人血检和传染源的侦察:全市每个县(市)区均设立了5~8个发热病人血检站。血检对象以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发热原因不明,感冒病人四类发热病人。年血检率1988~1991年为5%以上,1992年起…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疟疾流行及基本消灭疟疾后的防治效果 ,为进一步巩固灭疟成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历年疟疾防治资料 ,进行疟疾病原学、免疫学和昆虫学监测 ,处理疟疾疫点。结果  2 0世纪 5 0年代居民原虫率最高达83 .8% ,发病率达 82 98.92 /10万。经过几十年的反复查治 ,疟疾年发病率逐年下降 ,1977年降至 6.3 6/10万。 1987年经湖南省卫生厅考核 ,确认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 1987~ 2 0 0 2年发热病人血检 5 742 6例 ,查出疟原虫阳性 15 63例 ,其中间日疟 15 3 8例 ,恶性疟 2 3例 ,间日疟与恶性疟混合感染 1例 ,三日疟 1例。 1987~ 2 0 0 2年疟疾年发病率 0 .0 4/10万~6.72 /10万 ,并呈逐年下降趋势 ,输入性疟疾占总病例数的 94.2 8% (15 15 /160 7)。通过对现症病人根治 ,结合流行季节周围人群预防服药和灭蚊工作 ,未发现二代病例和健康带虫者。结论 郴州市基本消灭疟疾后病例以输入性为主 ,但不能排除本地还有疟疾传播。在今后的疟疾防治工作中 ,应加强对进入高疟区回归人群的监测 ,巩固灭疟成果。  相似文献   

7.
嘉兴市七县(市)区经过30多年来的疟疾防治,1989年上半年通过省基本消灭疟疾的考核,已达到部颁标准。为了巩固已取得的成绩,继续开展了疟疾监测工作,监测方案按省地方病防治所的统一方案进行。结果与分析如下: 1989年全市共血检6910人,阳性15例,阳性率0.22%。其中主动血检707人,阳性6例(0.85%);被动侦查6203人,阳性9例(0.15%)。15例血检阳性病人中,外地输入12例,本地病例3例。均为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田阳县50年来疟疾流行特点和防治效果,为制定疟疾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历年疟疾疫情和防治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疟疾发病率从1957年的352.02/万下降到1997年的0.03/万,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组织疟防专家考核达到卫生部<基本消灭疟疾标准>,1998年以来共开展发热病人血检108 908人,发现18例疟疾病例,其中17例为外源输入性病例,占发病总数的94.44%,1例为内源性病例,占5.56%.结论 田阳县50年来开展疟疾防治措施效果显著,内源性疟疾传播已得到有效阻断.建议在基本消灭疟疾地区应继续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疟疾监测和传染源的管理等综合防治措施,巩固灭疟成果.  相似文献   

9.
临沂市1989~2001年疟疾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沂市辖12个县区、250个乡镇,总人口1 000余万,属间日疟非稳定性疟区,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经多年防治,至1987年全市疟疾发病率以县为单位已连续3年降至1/万以下,没有超过5/万的乡镇.1988年经卫生部专家考核,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的部颁标准.此后,临沂市疟防工作重点转移到建立完善监测体系,进一步净化疫源地,彻底阻断疟疾传播的"消灭疟疾"阶段.现对1 989~2001年疟疾监测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济南市于1988年基本消灭疟疾后,我们于1989~1992年进行了净化疟疾的监测。结果:全市10个县(区)共血检三热病人(初诊疟疾、疑似疟疾和原因不明热病人)130958人,年血检率(每年血检人数与总人口数比的要求0.5%以上)均在0.52%以上,村庄覆盖率86%以上(要求70%以上),血片复检率16%以上(要求15%以上),符合率100%,未发现当地感染疟疾病例。4年流动人口疟疾预防服药120175人,血检1874  相似文献   

11.
临沂市辖12个县区、250个乡镇,总人口1000余万,属问日疟非稳定性疟区,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经多年防治,至1987年全市疟疾发病率以县为单位已连续3年降至1/万以下,没有超过5/万的乡镇。1988年经卫生部专家考核,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的部颁标准。此后,临沂市疟防工作重点转移到建立完善监测体系,进一步净化疫源地,彻底阻断疟疾传播的“消灭疟疾”阶段。现对1989~2001年疟疾监测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大新县是广西历史上有名的高疟区,是以微小按蚊为主要媒介的疟疾流行区。1954年疟疾发病率为620.07/万,原虫率为41.2%。经过40余年的综合防治,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83年已控制在1/万以下[1],1985年经广西自治区卫生厅组织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此后,连续13年进行监测和防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内容与方法1.1 传染源监测 各乡镇医院均设立疟疾镜检站,对初诊疟疾,疑似疟疾、发热原因不明的“三热”病人进行血检。年血检数占总人口6.5%以上,村屯覆盖面达90%。对镜检可疑阳性…  相似文献   

13.
宁波市所辖十一个县(市、区),经省,市组织考核,于1989年全都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尔后,各单位按卫生部(89)73号“疟疾防治技术方案”和(90)8号“全国疟防八·五规划”等有关文件的精神进行防治和监测,但在1990~1992年仍发生62例现症带虫病例。根据卫生部寄生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研究基本消灭疟疾地区疟疾流行病学的特点”的工作建议,为今后疟疾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我们对所发生的病例作了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灭疟后期疟疾发病规律及其管理监测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一个高度疟疾流行地带,能否在一个区的小范围内首先实现消灭疟疾并且长期巩固下去,是当前疟疾研究中的一大课题。本文报道的是勐遮区通过20多年灭疟后期管理,最终达到了消灭本土疟疾的目的、而且不受边疆地区输入病例多的影响。迄今已连续九年未出现本地新感染,少数输入性病例经根治使之无害化。主要传疟媒介被基本消灭是当地不再构成新的流行的关键。随着疟区的净化,该区已把后管的重点转移到流动人口管理和蚊情监督上,除对临床诊断为疟疾和疑似疟疾的发热病人血检外,停止了对无流动史的当地居民每年5~10%的四热病人血检工作。  相似文献   

15.
以三级防治网为载体巩固和发展灭疟成果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林市原属疟疾高度流行区.解放初期发病率为558.22/万(1953年),原虫率为32.28%~67.50%,脾肿率达31.00%以上:经过多年的不断防治,1989年疟疾发病率降到0.005/万.全市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1993—1994年辖区有60.00%以上的县(市)达到部颁消灭疟疾际准。此后全市疟疾防治工作进入净化监测阶段.近10年来.疟疾防治工作受到大环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工作难度越来越大,流动人员频繁,基层经费投入短缺和寄防队伍不稳定.成为影响灭疟工作的突出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巩固和发展灭疟成果.是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结合本地实际.不断探索疟疾防治长效运行机制.使全市疟疾防治工作惯性运转.灭疟成果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崇左县基本消灭疟疾后的管理措施与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崇左县历史上是高疟区,中华按蚊是主要传疟媒介。经过多年的防治,至1993年已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此后,重点抓了传染源的检索、流动人口及重点人群的管理。由于措施得力,6年来没有发现内源病人,疟疾发病稳定在较低水平,现将6年来的管理措施和效果报告如下:1 监测和管理措施1·1 传染源检索 各乡镇镜检站继续对“四热”(疟疾、疑似疟疾、感冒和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并要求凡近3年内疟原虫阳性所在村屯年血检率10%以上,其余血检率  相似文献   

17.
三明市辖12个县(市、区),人口252万,面积22644Km2.1970年间日疟发病率81.28‰,通过大力防治,1989年发病率降至0.1‰以下.1985~1993年先后经省卫生厅组织考核,均达到卫生部规定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从1986年起对基本消灭疟疾的地区进行病原和蚊煤监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已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县(市、区)的当地人群、外来人群和从疟区回归人群中的临床诊断为疟疾、展似疟疾、感冒、不明原因发热(下称四热)病人采血镜检,并对疟原虫阳性者进行个案调查.1.2每年对原有喀人按蚊分布的地区,前一年或当年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低疟区疟疾流行特点,探讨低疟区疟疾监测方法。方法对嘉兴市基本消灭疟疾后的疟疾监测结果做发热病人血检情况,疟疾病例分类、地区分布、性别与年龄分布、发病时间分布,发病率与感染来源,疫点周围人群调查及病例治疗后复查血检情况,媒介按蚊等回顾性调查研究。结果嘉兴市15年累计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24.25/万(302/124529),均为间日疟。其中:初诊为疟疾和疑似疟疾(简称二热病人)者血检阳性率60.29%(290/481),占总阳性数96.03%(290/302);感冒和发热原因不明者血检阳性率仅为0.97/万(12/124048),占总阳性数3.97%(12/302)。病人发病分布散在,本市户籍人口占25.50%(77/302),年均发病率0.23/10万,外来流动人口占74.50%(225/302)。以高疟区青壮年打工者为主要发病者;以5~10月份为发病高峰期;以中华按蚊为惟一媒介;无二代病例发生。结论嘉兴市疟疾发病率低,疫情稳定。以输入性病例为主的呈点状分布的流行特点。因此,疟疾监测在流动人口较多的低疟区,且以中华按蚊为惟一媒介,对当地人群可以采用二热病人、对流动人口采用四热病人的监测方案。  相似文献   

19.
如东县是间日疟中低度流行区,60年代和70年代曾发生两次暴发流行,发病率最高的1960年和1973年达30.1%和5.7%。四十多年来,通过加强对疟防工作的领导,健全防治网络,开展大规模的普查普治,建立疟疾镜检站,及时发现病人和正规治疗等措施,发病率逐年下降,1988年全县的疟疾发病率首次降至1/万以内,1992年起又进一步降至1/10万以下,于1998年通过了江苏省卫生厅组织的基本消灭疟疾达标考核。实现基本消灭疟疾,标志着我县疟防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同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防治阶段,要巩固和发展疟疾防治的成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低疟区流行病学特点与疟疾监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中华按蚊为唯一媒介的低疟区疟疾发病率已降到很低水平 ,疟疾流行病学特征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显示出输入病例增多 ,疫点高度分散的发病新特点。 95.38%的病例系在临床诊断为疟疾和疑似疟疾的二热病人血检中查到。因此在低疟区继续沿用现行的疟疾监测方法 ,即对所有发热病人血检已不合时宜 ,应将重点放在血检二热病人上 ,以提高血检效率 ,采用这种简化的疟疾监测措施 ,可以巩固疟防成果 ,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经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