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GCr15钢过热淬火和回火组织激光回热时的组织转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快速加热时原始组织中的残余奥氏体未发生分解,直接向周围以扩散机制长大,导致原粗大奥氏体晶粒的恢复。加热温度进一步升高将发生奥氏体再结晶,使组织细化,再结晶核心优先在粗大马氏体片处形成。深冷处理有助于避免和消除组织遗传。  相似文献   

2.
对4Cr13不锈钢淬火及淬火 低温回火等非平衡组织经激光加热时奥氏体形成特点及加热后的表面层硬度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4Cr13不锈钢非平衡组织激光加热时存在明显的组织遗传特征和相变硬化再结晶现象。当激光加热时,细小的奥氏体晶粒沿原奥氏体晶界优先析出,产生“晶粒边界效应”;原奥氏体晶内除形成少量细小奥氏体晶粒外,基本恢复原来的大小,产生“组织遗传”;在0.1mm-0.3mm加热表层内存在较小的奥氏体晶粒,产生“相变硬化再结晶”。非平衡组织激光加热后的表层硬度分布为5个区域,硬度曲线呈马鞍形。  相似文献   

3.
钢的加热转变及组织遗传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子年 《上海金属》1993,15(2):57-62
本文研究了钢的组织遗传现象、遗传因子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钢激光加热组织遗传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5.
在临界温度A3,铁由BCC→FCC的同素异构转变,归咎于铁磁性.这在元素的同素异构转变中属于特例.钢中奥氏体形成的加热转变是钢热处理中的一种重要转变.本文吸取了国内外近一二十年中关于加热转变的主要研究成果,阐述了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动力学、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和奥氏体的晶粒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冷轧奥氏体不锈钢加热时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X射线衍射、光学显微镜和取向分布函数函数计算分析了95%冷轧奥氏体不锈钢板γ相在900℃加热时的转变和α相体积分数的变化。结果表明,γ相再结晶被定向形核过程所控制,并因此在特定的冷轧亚稳(112)〈111〉、(100)〈001〉和(110)〈001〉取向上生成织构。α相体积分数的变化与γ相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另外还探讨了调整工艺参数,控制织构生成以消除板耳效应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GCr15钢表面激光淬火的组织与性能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HL-1500无氦横流CO2激光加工机对GCr15钢表面进行激光淬火处理。采用SSX-55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JL-02A立式金相显微镜(OM)、DMH-2LS努氏显微硬度计、ML-10滑动摩擦磨损试验机和ZF-3恒电位仪等设备对不同功率下相变硬化层的显微组织及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变硬化区的组织为细小针状马氏体和少量球状碳化物,过渡区的组织为马氏体、残留奥氏体、铁素体和碳化物;试样的硬化层硬度比基体提高了2.2~3.5倍,当激光功率为1050W时,硬化层深度最大,可达0.7mm,耐磨性比基体提高3倍,耐蚀性也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9.
加热速率对GCr15轴承钢铸坯表面组织有较大影响。利用DIL805A热膨胀仪进行热模拟试验,通过分析GCr15轴承钢在连续加热过程中的热膨胀曲线,研究了不同加热速率下的奥氏体转变过程,分析了加热温度对奥氏体转变温度和奥氏体转变量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加热速率下奥氏体转变规律和大断面铸坯表面组织。结果表明:GCr15轴承钢中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温度范围约为760~810 ℃;(Fe,Cr)3C向奥氏体中的溶解,温度范围约为810~1 100 ℃;奥氏体的成分均匀化温度大于1 100 ℃。若GCr15大断面铸坯表面过热度大,相变后晶粒粗大,相对于内部组织其表面的耐磨性和抗疲劳性下降,且铸坯表面奥氏体浓度均匀性差,后续液析碳化物溶解过程受阻碍,碳化物溶解浓度不均匀,表面的组织性能受到影响。根据J-M-A方程,计算了模型参数,GCr15轴承钢激活能Q约为7.156×105 J/mol,n=0.52,k0=75。  相似文献   

10.
激光处理对GCr15钢表面组织和硬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的激光输出功率 ,对试样进行扫描处理 (激光束移动速度为 2 0mm s) ,并对处理后试样的尺寸变形、沿深度方向上硬度分布进行了测试。结合不同深度位置的显微组织 ,分析了激光扫描处理后试样表面显微硬度沿深度的变化规律 ,探讨了硬度与显微组织相对应的激光加热区内的各个子区域 (完全淬硬区、过渡区、热影响区 )的划分、形状和大小。  相似文献   

11.
利用Gleeble 3500型热模拟实验机,测定了GCr15钢共析转变温度区间。通过扫描电镜和硬度测试,研究了奥氏体化温度和时间对碳化物颗粒形态及分布的影响,分析了GCr15钢共析转变过程中的显微组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GCr15钢不完全奥氏体化,有助于离异共析转变的发生。在共析转变温度区间存在一临界点,从共析转变开始点到该临界点,GCr15钢共析转变的主要方式为离异共析转变,直接形成球状珠光体组织;从临界点到共析转变结束点,共析转变过程中出现片状珠光体,在此区间内,随温度的下降,片状珠光体转变逐渐趋于主导。利用离异共析转变,GCr15钢可直接获得完全的球状珠光体组织,碳化物平均尺寸为1. 35μm,布氏硬度为181 HBW左右,球化时间可缩短到6.5 h。  相似文献   

12.
13.
GCr15钢激光淬火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 2kW的CO2 激光器对经过不同预处理的GCr15钢进行了激光淬火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经过特殊预处理的GCr15钢经激光淬火后得到了超细的等轴晶粒 ,尺寸为 0 6 μm× 0 6 μm。此工艺在GCr15钢药物冲头中的应用和试验结果表明 ,GCr15钢药物冲头的综合力学性能较好 ,使用寿命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基于激光熔凝处理的一维热场模型和金相分析,研究了低碳钢在激光熔凝过程中的组织形成规律。使用Gleeble1500型热力模拟机实现对激光熔凝处理试样不同保温时间的控温加热,研究了激光熔凝组织的加热转变规律。利用激光熔凝加后续热处理的方法在材料表面获得了细小等轴组织。  相似文献   

15.
45钢用固体法渗硼后,再经10s、20s、30s、40s高频感应加热处理。研究了不同时间感应加热对渗硼层层深的影响及显微组织变化。结果表明,随感应加热时间的增加,总层深先变厚,后变薄。渗层中的FeB相逐渐变为Fe2B时,加热时间达到30s时,FeB相全部变为Fe2B相。  相似文献   

16.
GCr15钢化纤锭杆高频感应加热局部回火河南省第二纺织机械厂(河南信阳464000)唐质明PartialTemperingforRodofGCr15StelbyHighFrequencyHeatingTangZhimin化纤锭杆为细长对称型杆件(见图...  相似文献   

17.
通过热处理模拟和金相组织观察,研究了不同加热速度对GCr15钢连铸坯的表面细晶区、柱状晶区和中心等轴晶区网状碳化物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加热速度为5℃/min时,对三个区网状碳化物有明显的改善,尤其是可以完全消除中心等轴晶区的网状碳化物.  相似文献   

18.
半固态AlSi7Mg合金二次加热工艺与组织转变机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张奎  张永忠 《金属学报》1999,35(2):127-130
采用电阻炉对用电磁搅拌方法制备的半固态AlSi7Mg合金二次加热,结合金相分析研究了半固态组织的转变机制。实验发现,共晶相中的Si相通过向α相中扩散溶解,其形状从片层状断裂成点链状颗粒,并随着温度升高颗粒细化球化。片层越薄,这一过程发生的温度越低,速度越快。Si溶解到一定程度后共晶部分熔化,初生α相形状、尺寸开始变化。树枝状α相和蔷薇花状α相球化,但前者变大,后者变小为原始尺寸的1/2-1/4。近  相似文献   

19.
为消除轴承钢中碳化物液析,改善带状组织,进行了加热温度与碳化物溶解扩散之间的关系研究,确定了GCr15轴承钢比较合理的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并将试验结果实施于现场.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在现有加热能力的条件下,将加热温度提高到1200~1280℃,保温时间在3 h以上,可使碳化物带状级别控制在2级以下,碳化物液析得到消除.  相似文献   

20.
预转变马氏体对GCr15钢贝氏体转变动力学的影响SCIEI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磁性法和膨胀法研究了GCr15钢M_s点以下贝氏体转变动力学以及不同温度预转变马氏体对240℃等温时贝氏体转变动力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过冷奥氏体在M_s点以下等温过程中首先形成变温马氏体,继而转变为下贝氏体。随着等温温度的降低和预淬马氏体数量的增加,应力促发作用有助于贝氏体转变的加速,200℃左右其孕育期最短。但是,当温度继续下降、预淬马氏体超过一定数量之后,贝氏体转变却愈趋困难,此外,M_s点以下不同温度的预转变马氏体对随后240℃等温时贝氏体转变动力学影响的研究结果,也具有相同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