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我县是水稻生产大县,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含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为了寻找更为合理的栽培模式,不断的提高水稻单产,成为我们目前紧要的攻关课题。由于栽培模式的多样化,插秧密度也产生了不同的规格,为了能更为科学的了解插秧密度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我们进行了此项试验。1试验目的我县从推广水稻旱育超稀植以来,主要以普通机插盘育苗和普通钵体盘育苗为主,插秧密度以30×20㎝;30×16.6㎝为  相似文献   

2.
<正> 水稻为我县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已达24万亩,占粮食作物面积的1/3。长期以来,水稻一直是手工插秧,工效低,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影响水稻生产的发展。1990年,我们选用吉林省延吉产2ZTR—4型人力插秧机,引进床土过水育秧技术,结合我县生产实际加以改进。经三年研究和实践,成功地摸索出了适合冀东滨海盐化稻区旱育壮秧、机械插秧、稀植栽培有机结合的配套技术。1991年在新开口乡4个村示范400亩,平均亩产592公斤,比手插旱育稀植栽培对照田增产1.2%,增  相似文献   

3.
通过开展水稻机插、手插、抛秧3种不同插植方式对比试验,分析了不同插植方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表现的影响,以及对比机械插秧在生产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的优势,为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采用机械插秧方式的水稻的综合表现优于人工手插和人工抛秧方式。  相似文献   

4.
机插水稻软盘旱育秧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东县目前拥有插秧机2000多台,机插水稻面积达30多万亩,是江苏省拥有插秧机台数最多和机插稻面积最大的县。育秧是当前制约机插秧推广应用的关键,为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目标,笔者针对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进行了有关试验研究,初步掌握了机插水稻软盘旱育秧技术,为机插秧技术在如东县的顺利推广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控制灌溉的条件下进行的水稻不同插植密度试验,得出了插植规格为30cm×13cm、每穴3苗、即插植密度为76.5万苗/hm2的水稻群体透光性最佳、叶面积系数最合理,为宁夏银川灌区控制灌溉条件下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最佳插植密度。  相似文献   

6.
双季晚稻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芜湖县是水稻主产区,耕作制度以油(麦)—稻,油—稻—稻为主,常年水稻种植面积38.2万亩,其中双晚面积15万亩左右,占全县水稻面积的39%。芜湖县2006年以来一直是安徽省、农业部(2008年、2009年)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示范县,县农机局选择积极性高的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组织建立示范点,开展水稻机插秧技术培训示范推广,通过试验示范,加大育秧基地建设,成功探索出了适合本地水稻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水稻品种嘉优中科3号矮秆抗倒适合机械插秧,经不同机插密度试验得出,该品种机械插秧的最佳密度是25 cm×17.2 cm,产量13.35 t·hm-2。  相似文献   

8.
研究插秧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插秧对水稻根系伤害重,插深一致,插后返青慢,但是可以保证一定的苗数;人工插秧植伤小,插后易缓苗,但是插秧时难以保证插深、密度;钵育苗可以增加单株生长空间,插后无植伤,提高带蘖率及促进秧苗分蘖早生快发,钵育摆栽是目前最有效的增产增收栽培途径。  相似文献   

9.
魏祥艾 《农技服务》2014,(10):67-67
<正>水稻是舒城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为了探索其增产新途径,再创高产新水平,2013进行了杂交水稻密度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田设在舒城县千人桥镇五里桥村高产攻关田内。试验地肥力中等,砂壤田,前茬为冬闲。1.2试验材料供试杂交稻品种为Y两优6号。1.3试验设计试验按水稻的不同插植密度设5个处理,分别为1.0万穴/亩(A)、1.1万穴/亩(B)、1.2万穴/亩(C)、1.3万穴/亩(D)、1.4万穴/亩(E),株行距分别  相似文献   

10.
试验结果表明:亩插0.7万~1.3万穴时,随着插植密度的增加,产量随之增加,且亩插1.3万穴时产量最高,亩插1.1万穴次之,与亩插0.9万穴(对照)产量差异显著;当亩插植超过1.3万穴时,产量大幅下降。分析得出优质香稻川优6203在南郑地区中上等肥力田获得高产的最佳插植密度为每亩1.3万穴。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确定优质杂交稻川优6203在陕西省南郑县机械插秧的适宜插植密度,优化集成机械插秧高产配套技术,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在南郑县高台镇战斗村二组开展此试验。试验表明:川优6203如插秧时间偏早建议机插株行距30×16cm或30×18cm,如插秧时间偏晚建议机插株行距30×16cm或30×14cm。结合近几年来机插秧生产实际,川优6203最适宜插植密度株行距一般为30×16cm。  相似文献   

12.
我市早在二十世纪70年代就曾研究示范水稻插秧机械化技术,但因当时机械不适合我市生产实际,且配套的栽培技术也不够成熟,因此未能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近年来随机械的改进、塑料软盘育秧等相关配套技术的成熟,中央、省、市对水稻机插秧的大力政策支持及机插秧省工、省时、高产、稳产优势的充分体现,水稻机插秧在我市得到了迅猛发展。2004~2005年插秧机由130台增加到458台。机插面积由1.1万亩发展到6.2万亩,2{)05年全市种植大户已普遍采用机插秧,部分乡镇甚至出现了机手订单过饱和现象。可以预料,未来几年机插秧将成为我市水稻的主要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3.
汉中水稻机械插秧插植深度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由浅到深设置5个水稻机插秧插植梯度进行对比试验,研究水稻机插秧不同插植深度对水稻分蘖、群体构建、产量等因素的影响[5]。结果表明,插植深度为2.71 cm左右时,群体与个体协调最佳,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采用特定材料、设备和方式进行育秧,并利用插秧机进行插秧作业以代替手工插秧的一种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2007年崇明县推广机插稻面积5.03万亩,占全县水稻总面积的12.5%,占全市机插稻面积的50%  相似文献   

15.
2004年江门市在新会、台山开展水稻塑盘育秧、机械化插秧示范,面积约600亩,均取得了成功。据调查,机械插秧的亩产比人工插抛秧增产约15%。实践证明,机插水稻大田软盘育秧技术具有省工节本、操作简便的特点,是确保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6.
插植密度对野香优9号蘖穗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猛 《广西农学报》2015,30(2):1-3,7
为探索野香优9号在当地生产条件下最佳插植密度,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充分发挥该组合的增产潜力,进行野香优9号插植密度的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插植15-27万蔸/hm2时,随着插植密度的增加,产量随之增加;当插植超过27万蔸/hm2时,产量反而下降;以插植27万蔸/hm2的产量最高,插植30万蔸/hm2的产量次之,比其他处理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水稻是我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生产机械化新技术的引进.推动了全省水稻生产的阶段性发展。到2006年,全省水田面积达到800万亩。水田机械耕地达到60%.机械插秧面积280万亩.占水田面积的35%.水田收获机械化占15%.运输、场上作业和后勤加工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电气化。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结果表明:特优582每亩插植密度在1.5万~2.1万穴时,产量随着插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显著;每亩插植密度在2.1万、2.4万、2.7万穴时,产量基本相当,排在前三,差异不显著;当每亩插植密度增至3.0万穴时,产量极显著低于亩插植密度2.1万、2.4万、2.7万穴处理。各处理之间生育期无差异。分析得出超级稻特优582在钦州地区上等肥力田获得高产的每亩最佳栽培密度为2.1万穴。  相似文献   

19.
一、水稻生产现状我县县域耕地面积380万亩,县属耕地面积136.5万亩,全县人口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万人。近年来,我县抢抓全省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有利契机,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水稻生产,大幅度增加了粮食产量。2010年,县属粮食总产量实现39.5万吨,同比增长23.8%。2010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6万亩,同比增长23%;2011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2万亩,同比增长37.5%。其中机械插秧面积达20万亩,人工插秧1.2万亩,直播0.8万亩。全县水田平均亩产457千克。全县拥有水田农机具6261台套,其中插秧机671台,收割机482台水耙机械5108台。随着饶河县珍宝岛、四排、大佳河等灌区的陆续竣工投入使用和广大农民群众种植水稻积极性的不断高涨,饶河县水稻种植面积将进一步扩大,预计2012年饶河县属水稻种植面积将达到35  相似文献   

20.
影响水稻机械插秧作业质量的主要因素及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水稻是丹东市的主要粮食作物,丹东水稻种植面积近85万亩,年产量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50%左右,是辽宁省水稻主产区之一,机械插秧是水稻机械化生产的主要措施,也是水稻生产机械化的薄弱环节,制约着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在我市水稻插秧机械化技术难题已基本解决,并且技术体系日臻成熟,一直是我市农业机械化的重点。水稻插秧机械化具有管理方便,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增产效果良好的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