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往文学史著作中关于抗战文学的历史叙述,无论是分文体,还是按区域,都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正面战场题材受到遮蔽.实际上,正面战场作为抗战的主战场,有其不可抹杀的历史地位,中国作家对正面战场予以深切关注,通过多种渠道走向正面战场,满怀激情表现正面战场,描绘出血与火交相辉映的正面战场文学画卷,留下了珍贵的民族记忆.为了全面把握抗战文学,并进而准确认识历史,应该建立正面战场文学范畴,认真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没有必要将是否具有反抗性作为判断沦陷区文学的唯一标准,相对于以往将许多产生于沦陷区的作品都归入抗日文学范畴的做法,这是一种认识的进步,但也容易走入另一个极端,即根本否认在沦陷区会有产生抗日文学的可能性,这就难免有矫枉过正之嫌。以东北沦陷区为例,通过分析李文光、金剑啸、梁山丁等作家的作品,可以发现它们不但的的确确流露出了抗日爱国的意识,而且有时还表现得相当直露。这些作品理应被归入抗日文学范畴。若将东北沦陷区的抗日文学与国统区、解放区的抗日文学相比较,会发现它在风格、题材、内容等方面都颇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3.
抗战中的敌后战场是抗战史研究的重点。与传统仅注重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日不同,近十年里有关国民党的敌后抗战也逐渐得到了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4.
东北抗日联军站在全国抗战的最前列,其斗争是极其艰苦卓绝的.由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紧密依靠抗日群众,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终于打败日本侵略者,迎来了东北的光复和全国抗战的胜利.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日期,国共两党因共同的民族利益走到一起,开展了广泛的敌后抗日游击战,并且坚持在各自分别领导的基础上于一定时期、一定形式、一定程序上的实现了比较密切的合作。国共合作的敌后抗日游击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事事合作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因为各自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走向分裂,从而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致认为,日本侵略者在1938年10月已将军事进攻的重点由国民党的正面战场转移到共产党的敌后解放区战场。本文则指出,华北日军对共产党的华北敌后解放区战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到1940年8月百团大战之后,华北日军才真正认识到战争的主要对手是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并把军事进攻的重点指向共产党的华北敌后解放区战场。  相似文献   

7.
大众化是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创作中文体形式的显著特征。对此,可从两个方面加以阐释:一是文艺大众化理论对于大众化文体形式形成的导向性意义,二是具体论析小说、戏剧、诗歌的文体形式的大众化。同时,也还存在着大众化文体形式所取得的成就及留下的缺失。  相似文献   

8.
左权在总结八路军抗战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游击战争的重大作用。他支持毛泽东关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主张,并结合了华北实际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他善于总结战争规律,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游击战争的理论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西南联大抗战文学是西南联大文学的一部分。由于西南联大与抗日战争相始终,西南联大文学往往投射着抗日战争的影子,因此,研究西南联大抗战文学不能局限于“抗战”内容,而应顾及西南联大的全部文学。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把西南联大直接描写抗战和投射着战争影子的作品都称为西南联大抗战文学。西南联大抗战文学的特点是以人为本,表现为关注战争中的人,揭示人与战争的关系,描写人性在战争中的状况、地位和作用,从而形成了这样三种内容:一、描写战争中人的生存状况;二、寻求救国的力量——人性;三、揭露军队中的人性状况。笔力所至,战争对于中国人生存的影响,对于人性的摧残和扭曲被深刻地描绘了出来。这与通常叙写战争过程,鼓舞战斗情绪,歌颂胜利功绩,宣扬英雄主义的抗战文学不同,呈现出抗战文学的别一种风姿。这种风姿的形成与西南联大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平等自由意识和文化创造觉悟等精神特质大有关系。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担负的解放区战场和国民党担负的正面战场的相互关系经历了一个主要以战役配合为主向主要以战略配合为主直至战略合作关系基本停止的变化过程。本文通过对相持阶段后期两个战场“地位与作用”的进一步转换和“限制与反限制”的激烈斗争的论述,揭示两个战场关系这一时期的这一变化,并进一步说明解放区战场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东北抗日武装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歌谣。分析东北抗日歌谣产生的历史原因、内涵及其精神实质,认识到东北抗日歌谣是东北抗日军民表达思想情怀、鼓舞斗志、号召抗日救国的强大思想武器,在抗日斗争中发挥了独特的文化作用。东北抗日歌谣集中体现了东北抗日武装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不畏牺牲精神。  相似文献   

12.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 ,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干部教育。敌后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分为在职干部教育与学校干部教育。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干部教育的开展取得巨大的成就 ,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14.
在抗日救亡运动的基础上,华北各地煤矿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纷纷建立抗日游击武装,开辟抗日游击区,创建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抗日武装斗争。本文重点记述了开滦、枣庄、淄博、烈山、华丰、六河沟(磁县)、焦作、井陉、阳泉、大同、石圪节、太原西山(东山)、灵山等煤矿抗日武装的建立与斗争。  相似文献   

15.
何顿的抗日题材长篇小说《来生再见》,其写作的重心不在抗日,而在文革;作家关注的不是历史,而是普通人在极端政治条件下人性的挣扎。生存环境险恶严酷的抗战时期,主人公黄抗日能够应用自己的生存哲学虎口脱身,回到家中安静地生活;但在文革的政治环境下,他却被逼得装疯、吃屎,家破人亡,生活、人格肢解得体无完肤。作品通过这种对比竖起了一座文革无字碑,形成对文革无言的控诉。  相似文献   

16.
抗战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悲壮而辉煌的一章.其前奏曲究竟起于何时何地,是抗战文学研究必须弄清楚的一个重要史实.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几乎所有的新文学史家都认定抗战文学是随着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而一起发生的;到了80年代,又有一些新文学史著作认为"东北作家群"在"九·一八"以后的创作是抗战文学的先声.其实,这些结论都有违历史真实,因为在中国新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只有日据时期的台湾新文学才真正是抗战文学的初潮与先声.  相似文献   

17.
分析和研究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战场必须注意二个问题。一、要历史地看待国民党战场的溃败,当时实际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不能忽视国民党军队采取的一些战略性撤退;二、蒋介石的抗战心态可谓“一箭三雕”:打败日本侵略者、削弱和消灭中共及其革命武装、削弱和消灭威胁其统治的各派军阀。在这种战略思想指导下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实际行动自然互为矛盾,这就势必影响抗战的成效,最终招致了初期抗战中不应有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代表人民利益顺应历史潮流的村财政建设,既成功地使千百万农村革命人民投入到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洪流中去,也为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财政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东北沦陷时期的教育史是一部日本法西斯侵华的罪行史,更是一部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侵略的斗争史。在争取胜利的过程中,东北教育界斗争不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屈不挠,显示出自身的历史特点,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深刻挖掘这一时期的史实,以古鉴今,永远铭记。  相似文献   

20.
一哲 《山西老年》2014,(5):18-19
早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期,毛泽东就已关注东北地区的抗联抗日斗争。长征到达陕北后,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毛泽东再次以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事实作为"中国有力抗日,有力来收复失地,并争取民族的独立自由"的最好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