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黏膜病变,表现为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等病理变化,可归入中医学的" 噎膈"、"胃脘痛"、"反酸"等病证范畴.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对RE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等均做了较深入的探讨,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包括反流性食管炎(RE)和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和Barrett食管(BE)。文章通过归纳、阐述中西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病因、机制和治疗等方面的认识,进一步诠释了中医脏腑理论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反流性食管炎(RE)是由于胃或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食管组织黏膜炎症、糜烂和纤维化等病变。属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范畴,临床上以反酸、烧心、灼热、疼痛、嗳气等为主要表现,常见的并发症为食管狭窄、出血、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等。中医学中没有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以归属于“吞酸”、“吐酸”、“嘈杂”、“胃脘痛”等范围。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逐渐完善,治疗上以“和法”为主,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因在中医病名、辨证和治疗上缺乏统一标准,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概括出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治法及常用方药,探讨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反流性食管炎(RE)是因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道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炎症性改变,严重者可合并食管溃疡或狭窄,临床上多表现为灼热,疼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属中医“吐酸”、“噎嗝”、“胃脘痛”等范畴。目前西医治疗尚无明显进展,仍局限于抑酸药加食管胃动力药,而传统中医药在改善症状,调节食管下段括约肌(LES)功能,抑制反流,促进食管受损粘膜修复等方面均显示了良好的疗效。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对RE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及实验研究等均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对RE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1RE的病因病机马银成[1]认…  相似文献   

5.
反流性食管炎(RE)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治疗本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本篇综述主要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专方治疗、基本方加减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特色治疗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6.
正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根据是否导致食管黏膜糜烂、溃疡,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及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主要是对症处理,包括促胃肠动力、保护胃黏膜、抑酸等,虽有一定的疗效,但停药后易复发、长期使用毒副作  相似文献   

7.
反流性食管炎(RE)是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到食管,造成食管黏膜损伤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中医辨病辨证相结合,以疏肝理气、通降和胃等法治疗RE,疗效满意[1]。本研究应用食管24小时pH值及胆汁监测以探讨胃通治疗RE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90例为我院消化科门诊或住院患者,其中男34例,女56例。均有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症状,如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或不适、吞咽困难等,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23例,女37例,平均年龄52.51岁;胃镜A级31例,B级17例,C级12例;…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上具有独特优势,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降低复发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文章系统综述了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名、病因病机和辨证分型,并对近年来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治疗、经方验方、中成药口服、针灸及基础实验和临床试验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目前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研究存在和急需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9.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系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GERD包括反流性食管炎(RE)、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及Barrett食管。西医主要采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但存在治疗效果不佳、停药困难、容易复发等问题,因而中医药治疗GERD方面的优势逐渐被人们重视。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水杰  李春婷 《北京中医》2007,26(3):189-191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管而引起的食管黏膜病变,表现为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等病理变化,可归人中医学的“噎膈”、“胃脘痛”、“反酸”等病证范畴。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对RE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等均做了较深入的探讨,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脂多糖和博来霉素两种诱导剂对小鼠不同时间点氧化/抗氧化状态的干预作用,为采用以上诱导剂建立气虚痰阻型(COPD)动物模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96 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博来霉素组、脂多糖组,每组32 只。博来霉素组、脂多糖组小鼠采用滴鼻一次诱导分别给予浓度为3.75 μg·μL-1的博来霉素40 μL,5 μg·μL-1 的脂多糖40 μL 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动物模型。各组小鼠于造模第1天、7 天、14 天、28 天观察记录小鼠整体状态、活动情况,并在采集四肢皮肤颜色、舌底颜色、尾巴颜色等中医体征后处死动物,每个时间点处死8 只,取出肺组织,检测肺组织匀浆液中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超氧化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博来霉素组小鼠双目略显呆滞,毛发干枯无光泽,被毛蓬松直立,耳廓及四爪颜色紫暗,精神倦怠,不喜活动,偶见出现咳嗽、气喘、气急等;在7 天、14 天、28 天时肺组织GSH 含量明显降低(P<0.05 或P<0.01);1 天、7 天、14天、28 天时MDA、SOD、T-AOC 含量明显降低(P<0.05 或P<0.01)。与正常组比较,脂多糖组小鼠双目略显呆滞,被毛柔顺稍有光泽,耳廓及四爪颜色淡红,精神倦怠,部分小鼠有扎堆现象;1 天、7 天时肺组织GSH、SOD 含量明显降低(P<0.05 或P<0.01),1 天、7 天、14 天时MDA、T-AOC 含量明显降低(P<0.05 或P<0.01)。结论:博莱霉素组小鼠肺组织在第7 天开始出现明显氧化抗氧化的失衡,随后有所减缓,氧化失衡持续持续至造模结束。脂多糖组小鼠肺组织在第1 天开始出现明显的氧化抗氧化的失衡,随着时间的推移,氧化/抗氧化失衡得到调整至正常。  相似文献   

12.
周蓓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12):2714-2715
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对肝癌相关中医病证症的古代文献进行梳理、发掘和研究,揭示肝癌的病名源流、症状体征、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为中医防治肝癌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整体观念的五辨论治思维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整体观念作为中医思维的灵魂,贯穿于中医思维的全过程,无论中医如何传承与发展都离不开以整体视角考量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宗旨。目前,中医既迎来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发展瓶颈,而只有立足于整体观念,凝练出中医思维的特质才能真正发挥中医优势。"辨"是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特征,也是中医诊断最基本的过程,五辨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基础上,凝练中医诊治疾病的特点与精髓而提升出的中医临床思维,其包括辨症论治、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辨人论治、辨机论治,熟练掌握五辨是中医有效治疗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在放射治疗后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在食管癌患者放疗后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收集患者放疗前后临床特征资料。结果:食管癌患者放疗后中医证型以阴虚热毒型占多数,56.25%。食管癌患者放疗后中医证型与原发部位、病理类型、放疗剂量、放射性食管炎均无相关性(P>0.05)。但是,放疗后的中医证型与食管癌分化程度、KPS评分、骨髓抑制分度以及近期疗效具有相关性(P<0.05),且都符合正相关趋势。结论:食管癌患者放疗后中医证型与分化程度、KPS评分、骨髓抑制分度以及近期疗效的临床特征有关。某些临床特征可以指导现代中医对于本病性质的认识,甚至可能是中医证型的内在因素。中医证型也可能是判断这些临床特征的有利证据,为中医师预测食管癌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浅论隐症的证候分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萌  杨毅玲 《河南中医》2006,26(12):6-8
隐症又称潜症、潜隐症,指机体已发生病理性改变,但“无症可辨”的一类病证或状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潜伏期、发病前期,包括亚健康状态。研究隐症,可补充四诊内容,提高疾病的早期发现率;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将中医诊断发展到微观水平,丰富了中医理论中对于疾病实质的认识。临床可分为虚、实两证进行治疗。其实证,即机体功能增强,或单一脏腑功能增强,或整体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16.
中医症状,简称“症”,包括主观症状与他觉体征,是人体发生病变的客观反映及构成中医证型的基础和辨证论治的依据。中医症状的规范化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从语言学视角,通过对唐代以前21部古医籍症状描述语言的客观分析,发现中医症状语言在表面纷繁无序中蕴含着条理分明的规律,即:呈现多种语法形态、表述方式基本固定、重言与比喻在症状表述中起着重要作用等。其中三种语法形态比较容易规范,构成中医症状中最基本的词汇。同时,中医症状规范化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只有全方位多视角研究,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病证结合及其临床科研设计思路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病证结合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的切入点。病、证均有广义和狭义概念,相互关系因纵横联系既单一又复杂。临床诊疗应根据病、证、症的主次、轻重、缓急,以病为主,病证结合;或以证为主,证病结合;或以症为主,症病或症证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或中医证候研究,依据目标适应证选择病证结合、证病结合、症病(或证)结合模式,科研设计、分析总结应注意因广义或狭义病证关系所致多种混杂因素的均衡,分析总结应注意排除上述混杂因素导致的各种偏倚。分析症、证、病及其各种观察指标的相关性,有助于探讨药物或治疗方法的临床特点,阐明中医证候与西医检测指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白金甘胃方加减对胃食道反流病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及食管下段压力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中医科门诊治疗的胃食道反流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有部分病例脱落,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泮托拉唑肠溶片、莫沙必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白金甘胃方加减治疗。结果:两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RDQ总分及各单项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LES静息压高于对照组,胃镜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对照组有效率为78.78%,治疗组有效率为86.84%,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胃镜下炎症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84.21%,对照组有效率为7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金甘胃方加减能改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食管下段压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肾阴虚、肾阳虚证与尿渗透压之间变化的规律,为临床中医辨证、肾功能判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121例中医辨证为肾阴虚、肾阳虚证的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尿渗透压、肾功能等进行了检测,分析其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中医症状积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尿渗透压和肾功能结果与肾阴虚、肾阳虚有关,且尿渗透...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使用隐树模型对症状数据进行分析,为西医疾病的辨证分型提供证据,初步建立辨证分型方案和辨证规则。方法:本文为一个文章系列的第3 篇,前两篇论文探讨了通过分析症状数据为辨证分型提供证据的基本原理,展示了隐树分析可以系统地揭示数据不同侧面,并且提出基于数个相关侧面对患者群进行综合聚类,获得辨证分型方案。本文以综合聚类的结果为出发点,提出一种建立辨证分型规则的方法。结果:使用该法对一组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数据进行研究,获得辨证分型方案和相应的辨证规则。结论:通过一系列文章构建一套研究西医疾病之辨证分型的完整方法,遵循该法以从疾病患者群的症状数据出发,最终得到辨证分型方案和辨证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