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气囊桡动脉压迫器在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transradial intervention,TRI)术后患者压迫止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在东南大学附属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行TRI的2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124例)和对照组(126例),术后分别使用气囊桡动脉压迫器和弹力加压绷带进行桡动脉压迫止血,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止血成功率、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末梢循环情况、疼痛程度、护士操作时间及局部持续压迫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的止血成功率、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和末梢循环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士操作时间、局部压迫持续时间及疼痛评分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应用气囊桡动脉压迫器进行TRI术后患者的压迫止血,有利于提高TRI术后止血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且方便护士操作,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的压迫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脉止血贴压迫器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后止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Allen试验阴性并经桡动脉路径行介入治疗患者280例,按止血方法随机分为常规组(绷带加压包扎)170例和动脉止血贴压迫器组110例,对比分析两组止血效果、止血时间、压迫侧拇指血氧饱和度、术侧手掌肿胀程度及压迫处局部皮肤缺血坏死情况等。结果:动脉止血贴压迫器组止血效果为100.0%、常规组98.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止血贴压迫器组初始压迫止血时间和完全止血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1);两组术侧手掌肿胀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对手远端血供均无影响;术后常规组假性动脉瘤发生率低于动脉止血贴压迫器组(P<0.05),两组均无压迫处局部皮肤缺血坏死、严重出血、动静脉瘘及皮肤破溃感染发生。结论:动脉止血贴压迫器对经桡动脉路径介入术后止血效果好,压迫时间短,手肿胀发生率低,具有安全、高效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两种桡动脉压迫器术后止血效果。方法445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法术后随机分为两组,一组(222例)使用气囊桡动脉压迫器(TRBAND,泰尔茂),一组(223例)使用螺旋桡动脉压迫器(Work,山友医疗)进行桡动脉压迫止血。比较两组术后平均止血时间、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舒适度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气囊压迫器组平均止血时间(363.1±19.7)min与螺旋压迫器组平均止血时间(362.7±19.2)min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P〉0.05);气囊压迫器组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率(6.7%)与螺旋压迫器组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率(5.4%),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x^2=0.37,P〉0.05);但气囊压迫器组患者舒适度(1.5±0.6)明显优于螺旋压迫器组(2.7±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5.00,P〈0.01)。结论两种压迫器均有较高的止血成功率和较低的血管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但气囊压迫器组患者的舒适度明显优于螺旋压迫器组。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模式在冠脉介入术后桡动脉压迫止血中的应用。方法通过成立循证护理小组,确定护理问题,寻找循证支持,选取112例经皮冠脉介入诊疗术后的患者,分别使用TR-Band(TR-Band组,58例)及ZXD-Ⅰ(ZXD-Ⅰ组,54例)止血阀对桡动脉穿刺点压迫止血,观察2组患者桡动脉穿刺点出血、血肿情况,穿刺点周围皮肤并发症(过敏、水泡、红斑)和患者舒适度。结果 2组发生桡动脉穿刺点出血、血肿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穿刺点周围皮肤并发症(过敏、水泡、红斑)的例数ZXD-Ⅰ多于TR-Band组(P〈0.05);不舒适例数ZXD-Ⅰ组多于TR-Band组(P〈0.05)。结论运用循证护理可提高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患者的舒适度,预防及减少介入术后穿刺点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更人性化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6.
桡动脉径路PCI后应用TR Band止血气囊压迫止血的时间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桡动脉径路PCI后使用TR Band止血气囊压迫穿刺部位的适宜止血时间.方法: 325例桡动脉径路PCI术后的患者,使用TR Band止血气囊对桡动脉进行压迫止血.按止血时间不同分为2 h组(177例)和4 h组(148例),比较2组术后出血、血肿及压迫止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2 h组穿刺部位出血、血肿,肢体远端紫绀、麻木,桡动脉闭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4 h组少(P<0.05~0.01).结论: TR Band止血气囊用于桡动脉径路PCI术后桡动脉穿刺部位的压迫止血时间宜定为2 h.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动脉止血器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压迫止血的效果.方法 将92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7例和对照组45例.实验组采用动脉止血器压迫止血,对照组采用传统压迫止血法,比较2组患者穿刺部位出血、血肿、皮下青紫、水疱、尿潴留、深静脉血栓、假性动脉瘤、腰酸背痛、肢体麻木、焦虑、睡眠障碍情况.结果 实验组出现穿刺部位皮下青紫、水疱、尿潴留、腰酸背痛、肢体麻木、焦虑、睡眠障碍情况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出血、血肿情况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2组均无深静脉血栓发生;对照组有1例假性动脉瘤发生,实验组无假性动脉瘤发生,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动脉止血器应用于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压迫止血可降低穿刺部位皮下青紫、水疱、尿潴留、腰酸背痛、肢体麻木、焦虑、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舒适度,达到安全有效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动脉止血贴压迫器在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后对桡动脉止血的效果.方法 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收治的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患者610例,按入院先后将610例患者分为常规组(绷带加压包扎组)291例和观察组(动脉止血贴压迫器组)319例,所有患者均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常规组采用绷带加压包扎止血,观察组采用动脉止血贴压迫器止血,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止血时间、术侧手掌肿胀度及包扎处过敏情况等.结果 常规组患者的压迫止血时间为(7.7±0.3)min,观察组为(2.2士0.8)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P<0.05);常规组患者的完全止血时间为(11.5±0.7)h,观察组为(3.4±0.6)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P<0.05).两组患者术侧手掌的肿胀程度均以轻中度为主,均有1例发生重度肿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7.59,P>0.05).常规组12例患者对绷带过敏,并有5例出现大小不等水泡,经处理后痊愈;观察组无一例出现过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1.22,P<0.01).结论 使用动脉止血贴压迫器是一种较绷带加压包扎法更为安全、快捷的桡动脉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介入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应用动脉止血贴压迫器的止血效果.方法:将Allen试验阳性并经桡动脉径路介入的610例患者按止血方法分为常规组291例和实验组319例,常规组采用绷带加压包扎止血,实验组采用动脉止血贴压迫器止血,比较两组止血时间、术肢手指血氧饱和度、手部肿胀、局部组织坏死及过敏情况等.结果:常规组初始成功压迫止血时间和完全止血时间显著长于实验组(P<0.01);手部肿胀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常规组12例患者对绷带过敏,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结论:动脉止血贴压迫器对桡动脉径路介入术后止血效果好,压迫时间短,切口易观察,手部肿胀发生率低,具有安全、高效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STEPTY P和TR Band两种压迫止血器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止血情况以及局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370例,随机分成A、B两组,其中A组200例患者采用STEPTY P桡动脉压迫止血器,B组170例患者采用TR Band桡动脉压迫止血器。观察比较两组术后止血效果、局部并发症及患者舒适度情况。结果 两种方法术后均能成功止血,在渗血、皮肤破损、二次包扎、血肿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且均未发生桡动脉闭塞及血管迷走神经反射;A 组肢体远端肿胀、压迫止血时间、患者主观不适情况发生率均低于B 组( 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TEPTY P压迫止血器不但可以有效压迫止血,而且可以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术后压迫时间,患者感觉更为舒适、满意,同时还能降低医护人员工作量、减少工作负担。可以将STEPTY P新型压迫止血器在临床应用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1.
对患者采用桡动脉止血压迫器后穿刺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皮肤红肿、疼痛、麻木、水疱的患者进行原因分析,通过减少压迫止血的总时间,保证有效止血的同时,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在解除压迫器后穿刺部位无压疮、无红肿、麻木疼痛减轻。  相似文献   

12.
经桡动脉穿刺已经成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的一种常用方法。它具有成功率高、止血容易、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和易于接受等特点^[1]。经桡动脉介入手术后,拔出鞘管压迫止血装置较多,方法各异,各有特点。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设计制作一种弹力止血带压迫桡动脉穿刺点,2002年以来应用于临床318例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止血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动脉血气分析检查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穿刺后压迫止血问题仍未得到很好地解决.应用传统的人工按压方法,不仅耗费人力,而且按压力度大小不等,导致取血穿刺点时常出现淤斑、渗血及血肿,按压效果又差,患者舒适度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TR-Band止血器在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局部压迫止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40例,A组采用TR-Band止血器压迫4 h,B组采用TR-Band止血器压迫6 h,C组为常规绷带压迫6 h.观察3组病人止血情况、术侧拇指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B组、C组病人一次止血成功率分别为95.0%、97.5%和97.5%;发生术侧手掌肿胀麻木A组明显低于B组和C组;3组病人压迫止血前、压迫2 h、压迫终止时术侧拇指血氧饱和度均正常,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未发生桡动脉急性闭塞、局部皮肤破损坏死等严重并发症;C组1例病人并发迷走神经反射.[结论]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介入术后TR-Band止血器压迫止血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止血方法,压迫时间以4 h为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桡动脉压迫止血装置的护理方法。方法:对90例患者术后采用桡动脉压迫止血装置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进行总结。结果:桡动脉止血装置加压时间根据患者抗血小板和抗凝血药物的使用情况调整。本组均止血成功,局部并发症包括疼痛、血肿、迷走反射、神经及皮肤损伤。结论:桡动脉压迫止血装置能安全止血且不影响患者活动,把握合适的压力和压迫时间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和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之一.介入治疗中常选用股动脉作为穿刺部位,由于动脉压力高,不易止血,且病人术前常规运用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或低分子肝素等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可诱发术后股动脉穿刺点出血,因此术后穿刺处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穿刺点出血、血肿及血栓形成,如对其处理不当,可造成有效循环血量下降,严重时危及生命.我院自2008年起采用动脉压迫止血带压迫股动脉穿刺点,减少了术后穿刺点出血、血肿、排尿困难等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桡动脉介入术后应用桡动脉止血装置时不同体位对腕围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6月在我院心内科经桡动脉拟行冠脉介入治疗手术患者101例,按应用桡动脉止血装置时体位不同分为前臂水平放置组51例(平放组),前臂抬高至胸部组50例(抬高组),观察测量术前与术后2 h腕围,记录患者腕围差异及不适。结果(1)平放组的腕围差异明显高于术侧抬高组。(2)腕围差异小于2 mm组,不适程度明显低于腕围大于2 mm组。结论桡动脉介入术后应用止血装置时,抬高术侧上肢是减少腕围差异,提高患者舒适度的一种有效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19.
桡动脉压迫型止血器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佩兰  陈晓宇  王美兰 《护理研究》2007,21(34):3162-3163
[目的]为了观察压迫型止血器用于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穿刺部位压迫止血的效果.[方法]与所有经桡动脉路径行PCI的病人进行术前谈话,将60例同意使用新方法用YM-RAO-1229型动脉压迫止血器对穿刺部位进行压迫止血的病人为观察组;另选取60例同意使用传统方法用弹力粘贴固定绷带对穿刺部位进行包扎止血的病人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压迫部位远端肿胀、麻木、发绀、创口渗血、皮下血肿、桡动脉急性闭塞、迷走反射性晕厥发生率.[结果]两组创口渗血、皮下血肿、桡动脉急性闭塞、迷走反射性晕厥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肢端肿胀、麻木、发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动脉压迫止血器用于经桡动脉穿刺部位压迫止血具有良好的效果,且操作简便,安全舒适,血管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桡动脉压迫器(TR-Band止血气囊)在桡动脉径路介入术后的止血效果并探讨最适止血时间.方法 将266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并用TR-Band止血气囊压迫止血的患者,按压迫时间随机分为A、B、C3组.A组90例压迫8h,B组87例压迫10h,C组89例压迫12h,比较3组出血情况、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和手部肿胀情况.结果 A、B、C3组出血率分别为16.7%、3.4%、9.0%,3组比较差异显著;术后手部肿胀发生率A、B、C3组分别为27.8%、12.6%、21.3%,3组比较差异显著;3组术后末梢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气囊压迫器止血效果较好,以压迫10h效果最好,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