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历史环境是集中展示城市人文底蕴和历史文脉的特殊要素,也是历史文化复兴的动力源泉。当今一些地方由于种种原因,在对历史环境的维护中出现了偏差,使原本充满地域特色的历史环境逐渐失去个性。文章以太原市南华门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为例,通过对其街区特征、空间特点及价值特色的分析,提炼出历史环境特色的维护方法,希望对历史文脉的活力重塑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规划师》2015,(Z1)
历史环境是集中展示城市人文底蕴和历史文脉的特殊要素,也是历史文化复兴的动力源泉。当今一些地方由于种种原因,在对历史环境的维护中出现了偏差,使原本充满地域特色的历史环境逐渐失去个性。文章以太原市南华门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为例,通过对其街区特征、空间特点及价值特色的分析,提炼出历史环境特色的维护方法,希望对历史文脉的活力重塑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任璐  王勇 《南方建筑》2024,(4):20-31
分析评价抽象的地方性,结合游客与原住民多元主体的感知提出平江历史街区地方性提升策略,为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与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托雷尔夫提出的组成地方性感知维度,以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利用扎根理论从游客感知内容中提取、结合历史街区特性,建立包括物质景观、人的行动与地方意义三个维度的地方性评价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探究发现:平江历史街区地方性呈现空间割裂、符号冗杂导致的地方意义的不完全表达。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中应对空间和社会各层面不和谐要素进行规范,才能准确传递地方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厦门集美学村历史街区社区营造与实施,探索在"慢城"理念导引下慢社区的空间构成关系,并指出"慢城"模式对中国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冲击与影响、与传统邻里社区的差异以及对历史街区中社区营造的适应性特征。试图依托学村独有的资源要素,从空间契合发展、混合用地布局、绿色慢行交通、特色社区文化与活力公共空间视角,提出针对性营造策略,期冀为构建极具地域特色的历史街区慢社区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井"既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历史文化街区价值发掘的重要切入点。文章结合乐平市周家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实践,分析了其"围井而局、傍井立市"的空间组织模式,并从历史遗存价值、历史环境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社会生活价值四个方面,探讨了古井与历史街区内民居建筑、空间聚落、传统文化、市井生活之间的关系,论述了古井建造在街区历史价值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为相关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消费体验迅速在国内兴起,为满足该需求,历史街区改造中引入商业步行街已经成为普遍性做法.然而,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很多步行街的建设只为达到纯粹的商业目的,而漠视了历史街区所有的地域性价值,对街区大拆大建,传统建筑丧失了原有的历史环境或被更新,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被改变,造成了地域特色的遗失.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育,人们对文化、审美等精神方面的渴望值越来越高.如何在步行街建设中突出消费体验功能的同时,保护与体现地域文化,成为步行街规划设计面临的焦点问题.通过对商业消费与地域文化要素特征的研究,提出了商业开发过程中的地域文脉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面临着街区格局变更、地域文化缺失、活力衰退的困境。为保护其地域风貌、复兴街区活力,文章结合涵江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项目,通过实地调研考察分析,从保护街区空间格局肌理、历史建筑、水系风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环境要素等方面提出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复兴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8.
王阳  田董炜  王恒友  田林 《风景园林》2022,29(12):85-91
为避免传统商业街区同质化更新,探索街区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北京老城地区为例,通过获取7个传统商业街区中体验者所拍摄的图像,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技术提取出体验者重点关注的建筑、街巷、美食消费、行为活动、招牌广告5类核心要素。根据要素特征与体验者感知内容将其划分为本体与衍生2种属性,通过5类要素和2种属性的占比情况分析体验者偏好与街区发展模式的关联。结果表明:1)体验者更加青睐街区的衍生属性,且2种属性占比差异可通过相关要素整合进行改善;2)7个街区的发展模式分化为衍生属性占比较高模式和2种属性占比相近模式,模式并存有利于老城街区活力提升;3)2种属性占比均衡的模式更有利于传统商业街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直接提取以上5类体验者感知要素能够有效反映出传统商业街区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传统商业街区的复兴与多元发展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李苏豫  蔡钰  韩洁 《城市建筑》2023,(17):21-26
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验经济逐渐成为大热趋势,消费模式也从“物质需求”转向“心理需求”,对于空间的更新改造转入“以人为本”的优质提升阶段。文章以厦门市中山路历史街区为例,选取其中三条典型街道,通过构建空间品质评价体系,探究体验要素和体验媒介两方面的相关性,得出影响不同体验维度的物质要素,探索以“体验”设计催生新价值的主题街区打造策略、地域特色营造策略、视觉层次丰富策略、场所空间重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新一轮城市地下空间扩张建设中,地铁站空间设计倾向由“功能”转向“人文”,逐步演绎为传承地域文化、展示城市形象的标识性场所。研究聚焦于地铁站空间如何通过环境设计有效表达城市文化意象,首先基于文献筛选出地铁站空间文化意象感知和相关环境设计要素的多项评价指标,然后以北京市毗邻历史街区的4个典型地铁站为研究对象、252份量表型问卷调查结果为数据基础,结合SPSS和Amo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风貌协调、界面装饰、服务设施是控制地铁站空间文化意象感知的主要环境设计影响因素,三者相关性显著且影响程度不同,若能够统筹兼顾三者之间的整体设计,可有效强化地铁站空间的文化意象表达。最后,研究提出可供参考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陈信宪 《城市住宅》2021,28(1):136-137
在传统居住街区普遍面临活力衰退的背景下,以广州传统居住街区为例,针对以往研究对空间活力内涵认识片面、活力特征把握不全的问题,在理清传统居住街区空间活力内涵的基础上,分别从功能要素、物质环境要素以及社会文化要素分析传统居住街区的活力因素特征,以及传统居住街区活力因素对空间活力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亚文化的研究视角,对重庆市主城区内具有典型山地空间特征的传统巴渝风貌街区进行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选取北碚区同兴传统风貌街区开展深入调研,从街、巷、场、院等四类空间要素综合分析街区的外部空间特征,并尝试挖掘不同外部空间要素所映射的亚文化内涵,进而从码头商市、作坊兴业、川戏茶话和原本生活四个亚文化层面来提出外部空间与亚文化价值耦合的保护与整治策略,旨在唤醒和彰显特定地域环境下巴渝传统风貌街区的亚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3.
传统聚落的历史文脉以显性文脉和隐性文脉的要素形式融入在聚落空间中,其中显性文脉表现出的要素特征对传统聚落的风貌与特色起着直观的主导性作用。文章以连城县水南和吴家巷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为例,从传统聚落显性文脉要素及其相关性入手,将其分为自然与建成环境要素。基于街巷空间现状调研,运用尺度比例分析法、建构材料分析法等,提取街巷空间格局、空间界面、尺度比例关系等显性文脉要素中的属性特征及相互关系;梳理凝练具有地域特色的街巷空间的显性文脉特征属性,并探索其提取方法;最后,以传承地域特色的显性文脉为导向,将传统聚落街巷空间显性文脉要素提取法应用于连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的技术策略案例研究中,验证研究技术路线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城市特色街区的当代研究与城市文化精神内核的复兴需求、悠闲旅游业的发展、城市人文环境和商业消费空间的多样化需求密不可分。研究如何在特定城市街区或地段以空间体验手段介入,营造城市空间特色,可持续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独具意义的城市学科综合课题。该文选取苏州独具特色的平江路历史街区为例,基于环境行为视角进行空间结构整体性分析。研究搭建"空间体验"与"序列场景"理论模型,分析街区空间结构层级要素,提出优化空间形态的更新思路,并探究新时期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15.
对于北京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空间系统优化和社区邻里活力恢复,上位规划中已提出相关要求。以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为典型案例,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以街巷建成环境为核心的“公共空间网络”和以居民社会活动为核心的“日常生活网络”之间的关系,探究大栅栏空间结构的网络结构特征,以及成为日常生活载体的公共空间位置和功能特征与产生社会隔离的公共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公共空间网络形态影响日常生活轨迹;空间公共性和多元性的培育是街区层面社区活力营造的关键;空间分异触发街区社会隔离。以期为下一阶段的街区更新规划提出以公共空间结构优化配置和社区邻里日常生活活力恢复为导向的更新建议。  相似文献   

16.
胡楠  魏晓芳 《小城镇建设》2013,(10):90-97,104
重庆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空间环境品质的有效保护、提升与更新对于体现山地历史文化街区的综合价值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提出空间环境品质影响要素的分析是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品质的关键所在;并根据现今重庆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环境品质的现状问题,找出具有针对性的主导影响要素,将其进行归纳与整理,尝试建立一套关于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环境品质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最后重点根据重庆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环境的实际情况,对各类影响要素的品质综合整治方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化空间是非物质遗产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而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中文化空间最丰富的地区,如何对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空间进行保护和延续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尝试以历史文化街区生活的主体“居民”作为文化空间的主体要素,进行居民之间以及居民与空间、文化之间关系的深入探究和表达,并从居民关系网络、空间网络和文化网络三个维度进行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空间的网络模型构建和网络特征相关测度的解析,基于此提出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空间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8.
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面临肌理断裂及传统风貌趋同的问题,通过空间基因概念的植入及空间基因技术体系的应用,探讨历史街区中空间要素原真性的保留。以济南将军庙作为典型案例,提取具有代表性的三类空间基因,解析评价街区要素的价值并探讨街区内存在的活力丧失、空间秩序失衡等问题,提出了维持街道格局、延续区域肌理、恢复建筑风貌等三个层次的基因传承策略,为提升历史文化街区认同感、推动街区原真性保护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不少小城镇历史街区出现特色丧失或功能衰退的现象,在城镇发展中逐渐失去往日的活力。文章基于文脉传承和活力复兴的理念,通过对栟茶镇中市街的现存状况进行实地调研,深入探讨了历史街区传统向现代过渡的表达方式,结合了本土历史文化,从线、面、点三个方面分别对街巷格局提出了要保留传统的布局形式及恢复原有的尺度感;对沿街界面提出了要展现本土建筑文化;对空间节点提出了要再现街区外部活力。这三点的改造策略结合了中市街具体的设计方法,探索出了一条历史街区活力复兴的道路,希望对传统城镇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一个城市的记忆,是展示城市文脉的传统空间。该文以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悬桥巷街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引入人居环境科学的多元视角,归纳街区活力特征,从人类、社会、居住、支撑和自然五个系统分析其活力衰落原因,并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可持续性激发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再生的途径,旨在为历史街区的更新提供借鉴和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