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8 毫秒
1.
众所周知,药物治疗是疾病治疗的基本方法,而药物治疗的主要途径就是静脉给药(即静脉滴注)。在临床工作中,护士即是用药的实施者,又是用药的管理者,护士在静脉给药过程中给药剂量、给药时间、注意事项、操作方法等环节准确规范与否都将影响药物疗效的充分发挥,进而直接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因此,护士静脉给药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笔者就这一问题将自己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管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静脉注射给药临床上应用广泛,是很好的给药方法及途径。但在治愈疾病方便,快捷的同时造成药液外渗,导致局部损伤也时有发生,如治疗不当可致局部组织坏死,既给患者带来痛苦,也延误治疗。我院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用中药外敷,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过去临床上常采用灌洗或抗生素缓释体等局部给药方法治疗,这些方法在治疗和护理中往往存在不理想之处,临床应用受限限制,此外,在行开窗引流术后全身给药时,骨髓炎病灶中药物难以达到有效浓度,常需局部给药。我院黄开元主任医师等自制微泵,在行化脓性骨髓炎开窗引流术后,将抗生素药液直接注入病灶,克服上述两类传统的局部应用抗生素方法的缺点,  相似文献   

4.
杨赵峰 《中外医疗》2013,32(1):191-192
目前,在医学界直肠给药法更多的被用来治疗多种急、慢性疾病和一些疑难病,在医疗的实践中并得了很十分好的临床疗效。该文主要对近年来该院的患者关于经直肠给药治疗有关男性泌尿系统疾病效果,直肠给药的吸收过程和在未来男性泌尿系统中直肠给药法的趋势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5.
浅谈护士实施静脉给药时存在的问题及防范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帅毅 《吉林医学》2009,30(6):534-535
药物治疗在当今临床治疗方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而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主要的给药途径,也是护理人员最基本的一项技术操作。护士作为药物治疗的执行者,如何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做到安全、有效、合理、科学地用药都是至关重要的。现将护士在实施静脉给药时存在的问题及防范对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给药是药物治疗具体执行过程的总和,包括合理给药方案、安全正确的给药途径、对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观察与记录的全过程^[1]。滥用和乱用药物会直接影响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因此,给药必须合理、安全。为了保证药物治疗安全有效,护士在给药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药疗原则。对本科室护理人员给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登记汇总,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收到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根据患儿年龄和疾病严重性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若患儿年龄〈2~3个月,不能耐受足量口服摄入,有全身疾病或免疫功能受损,应住院采用广谱抗生素静脉给药。抗生素可联合应用氨基糖苷类士氨苄青霉素或头孢菌素,或用第三代头孢菌素。若父母依从性好,可门诊静脉给药,对门诊静脉给药治疗可选用头孢曲松,因其可1天1次,是最合适的药物。静脉给药常持续48~72小时,直到体温正常和临床稳定,此时可改为对致病菌敏感的口服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8.
大多数疾病需要多次给药来治疗,药物的服用可能是数天甚至终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血药浓度维持在最小血药浓度和最小中毒血药浓度之间才能获得疗效。药物的给药间隔时间根据药物消除半衰期和药物的治疗指数确定,半衰期短和治疗指数小的药物需频繁给药才能维持治疗的血药浓度,这给临床用药带来不便,患者往往难以按医嘱服药。惟一能减少给药次数的办法就是减慢药物在给药部分的吸收。为适应此需要,药物的控释剂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9.
在儿科临床治疗过程中,通过静脉穿刺输液或静脉给药是极其重要的治疗方法和途径之一。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对于治疗患儿疾病和抢救患儿生命具有重要作用。笔者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和实践,现就小儿静脉穿刺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芳香中药精油在疾病治疗领域有着巨大的挖掘价值.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芳香中药精油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给药方式多样.现对古今文献中芳香中药精油在疾病治疗中的给药途径进行系统梳理,根据精油成分、给药部位、吸收特点等不同,发现大致可分为鼻腔给药、口腔给药、透皮给药、口服给药等,以期通过分析其给药途径的相关可能性,为临床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静脉给药与其它给药途径相比,在治疗时间、治疗选择、疗效观察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是目前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给药方法。多年的临床工作,我认为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不仅应该具备娴熟精湛的技能,而且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下面是我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2.
高正群 《基层医学论坛》2014,(27):3728-3728
口服给药是临床上一种简便、无创、有效且最常用的给药途径[1],口服药物治疗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呼吸科大多数是老年患者,常并发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等。为控制疾病,在开展临床输液等治疗的同时,常需要服用多种药物予以辅助,但老年患者由于受生理及病理等因素影响,导致记忆力衰退;加之临床上经常出现口服药漏服或不按时服药等现象,将会影响治疗效果,使病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针对这一现象,我院实行了责任护士口服给药,并强化了患者用药后的观察,对于患者的病情缓解和康复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类固醇激素鼓室给药治疗内耳疾病的基础与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亚林  汪银凤 《医学综述》2008,14(19):2972-2975
近年来鼓室用药治疗内耳疾病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该方法保留了完整的内耳结构、安全性较高,是目前针对内耳局部的主要给药方式。鼓室用药优于胃肠或静脉给药,可避开血-迷路屏障直接进入内耳使得内、外淋巴液中的药物浓度较高;同时避免了全身用药的不良反应。在临床实践中,经鼓室应用类固醇激素治疗内耳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章阐述了近年来类固醇激素鼓室内给药治疗内耳疾病的基础与临床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西替利嗪乳膏的制备及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祥磊  李春英  曲梅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5):2659-2660
目的:制备西替利嗪乳膏,用于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将主药与促进皮肤渗透的药物制成O/W乳膏。结果:通过临床用药观察,疗效肯定,见效快,副作用小。结论:西替利嗪制成乳膏可经皮吸收给药,给药方法方便、快捷,优于口服给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给药治疗小儿A群轮状病毒腹泻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方法:对188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经皮给药)94例,对照组(常规治疗)94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护理方法。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经皮给药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所以经皮给药结合对症护理和预防病毒感染,能明显改善小儿A群轮状病毒腹泻的病情,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气道给药对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具有直接、快速、高效等优点,临床应用舒喘灵雾化吸入法治疗小儿喘息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静脉输液作为一种迅速有效的补液和给药途径,在临床疾病的抢救、治疗和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静脉穿刺既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临床疾病护理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肺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也是引起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经皮给药治疗法已逐渐应用于临床多个学科、多种疾病。我科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采用中药经皮给药治疗仪辅助治疗小儿肺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分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多索茶碱与氨茶碱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我院接诊的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依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氨茶碱组(n=45)和多索茶碱组(n=45),氨茶碱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接受氨茶碱给药治疗,多索茶碱组患者接受多索茶碱给药治疗。结果:氨茶碱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多索茶碱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多索茶碱组优于氨茶碱组。结论:与氨茶碱给药治疗相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多索茶碱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20.
刘华钊 《河北医学》2012,18(6):824-826
目的:客观评价鞘内给药加脑脊液置换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采取常规治疗的21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将采取鞘内给药加脑脊液置换治疗的23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治愈率为86.96%,显著高于对照组47.62%的临床治愈率,P<0.01.结论:鞘内给药加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疗效确切、简单易行、安全可靠,可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