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离散度 (QTd)的关系。方法 :分析 6 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早期心电图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 (2 4例 )和无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变化。结果 :并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及QTcd相比较均有显著增大 ,分别为 77 6± 2 3 4msVS30 8± 2 8 6ms ,6 0 4± 2 7 2msVS2 8 6± 2 2 8ms ,具显著差异性 ,(P <0 0 1)。结论 :早期心肌梗塞者QTd延长反映心肌复极电不稳定性的程度 ,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早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QTd越大 ,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早期QTd的延长对急性心肌梗塞的近期预后及死亡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测定3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发病8h内的QT间期离散度(QTd),以26例冠心病(CHD)(不包括急性心肌梗塞者)作对照,并观察AMI并发心律失常的QTd的衍变。结果显示:AMI组有心律失常QTd明显高于无心律失常者及其消失后QTd,与CHD有心律失常者相比无差异,而且CHD有无心律失常QTd无差异。提示AMI心律失常与QTd增加密切相关,QTd可作为预测AMI心律失常发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塞 (AMI)后QT离散度 (QTd)的演变及其对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测量 34例AMI后患者不同时期和伴室性心律失常时的QTd ,并与健康对照组 (90名 )相比。结果 AMI后患者的QTd在急性期 (72± 18ms)明显大于亚急性期 (5 8± 17ms,P <0 .0 1) ,亚急性期大于陈旧期 (49± 2 1ms,P <0 .0 1) ,均明显大于对照组 (36± 10ms,P <0 .0 1)。陈旧期内心功能Ⅰ级、Ⅱ级者的QTd(36± 14ms,41± 15ms)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Ⅲ~Ⅳ级者的QTd(6 6± 2 0ms)明显延长 (P <0 .0 1)。 9例AMI伴室速 /室颤 (VT/VF)者的QTd(91± 18ms)显著长于急性期不伴VT/VF者 (70± 14ms,P <0 .0 1)。结论 AMI后 0~ 3天QTd显著延长 ,随梗塞愈合渐趋正常 ,QTd显著延长是预示危重室性心律失常的不良之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室晚电位 (VLP)、QT离散度 (QTd)、校正QT离散度 (QTcd)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测定 6 4例AMI患者和 30例健康人的VLP、QTd、QTcd ,并对AMI患者随访 1年。结果 :AMI组VLP阳性率 (4 2 2 % )较对照组 (6 7% )明显增高 (P <0 0 1) ,QTd、QTcd分别为 74 2± 18 4ms和 81 3± 2 2 6ms较对照组 (2 8 4± 10 6ms和 34 8± 15 3ms)明显延长 (P <0 0 1)。 6 4例AMI患者随访 1年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 18例 ,其中VLP阳性率、QTd、QTcd分别为 88 9%、86 5± 2 7 4ms、93 6± 34 8ms和非事件组(2 3 9%、6 2 7± 2 4 3ms、6 9 4± 2 5 2ms)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在预测A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敏感性 ,特异性和有效性QTd分别为 6 6 5 %、85 4%、78% ,QTcd分别为 72 4%、71 3 %、71% ,VLP分别为42 6 %、92 8%、6 8%。结论 :VLP(+ )和QTd、QTcd明显延长与AMI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密切相关 ,并可作为AMI患者预后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可靠的 ,非侵入性预测指标。其中以QTcd敏感性最高 ,VLP(+ )最具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比观察89例AMI患者和42例正常对照者的QTd以及校正QTd(QTcd)变化,并对AMI组有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d及QTcd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QTd及QTc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AMI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结论 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延长。AMI患者QTd及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间期离散度可作为AMI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及对愈后的影响。方法70 例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及非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后的QTd,并与非溶栓组QTd比较。结果AMI溶栓前溶栓组(84.22±12.17)ms与非溶栓组(83.16±11.46)ms,QTI差异无显著性(p>0.05),溶栓治疗再通后,QTd明显减少。溶栓未通组及非溶栓组(49.48±7.35)ms,(49.95±9.20)ms,显著高于溶栓再通组(40.88±7.18)ms,(p<0.05)。室性心动过速(VT), 心室颤动(VF)及猝死者(93.82±8 59)ms的QTd明显长于无VT,VF及非猝死者(78.99±9.97)ms,(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再通后,随心肌缺血改善,QTd明显减少,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7.
回顾性单盲法分析 10 6例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入院后首次心电图 ,参照室性心律失常Lown和Woff分级分组 ,观察QT离散度 (QTd)与室性心律失常恶性程度的关系 ,探讨QTd对A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 ,QTd在AMI患者各亚组间和AMI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高度显著性 (P均 <0 0 1) ,且AMI组QTd与所发的室性心律失常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rs’ =0 .5 73)。认为QTd值检测 ,对AMI预后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69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离散度,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有严重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d及QTcd值均明显大于无严重心律失常组病人,而两组的QTd及QTcd又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有严重心律失常组内,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患者的QTd及QTcd较同组其他病人明显延长。提示AMI后QT离散度增大,而QT离散度的显著延长,更易于发生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用QT离散度≥60ms作为界限值,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认为标准可作为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黄焰  张爱伦  杨毅宁 《新疆医学》2001,31(2):161-164
目的:探讨索他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c、QTd、影响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干预作用。方法:6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测量入院时QTc、QTd,治疗组给予索他洛尔(80—160mg/d)干预后观察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七天、第十天QTc,QTd的变化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AMI患者入院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QTc、QTd无显著性差异(417.4±14.3ms vs 413.2±14.6ms P>0.05,66.2±11.6ms vs 67.4±14.3ms P>0.05);给予索他洛尔(80—160mg/d)干预后治疗组于2天时较对照组QTc显著延长、QTd明显缩短(437.8±17.7ms vs 429.6±16.4ms P<0.05;68.9±11.7ms vs 78.1±21.1ms P<0.05),并于7天时治疗组与对照组QTd差异最显著(48.2±14.7ms vs 59.1±13ms P<0.01);两组60例AMI患者中有18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QTd明显高于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92.2±19.2ms vs 65.2±19.4P<0.01);索他洛尔干预2周内治疗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6.6% vs 43.3%P<0.05)。结论:AMI后QTd显著延长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AMI后早期使用索他洛尔可使QTd显著降低,改变其自然演变过程,并明确降低AMI后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表明了索他洛尔能够有效的缩小缺血后心肌复极化的高散度,有利于AMI患者心肌电活动的一致和稳定,从而降低AMI猝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程静  濮蓉晖  田锦玲 《农垦医学》2004,26(5):334-335
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心律失常是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QT间期离散度(QTd)已被视为预测AMI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指标之一。QTd反映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程度。JT间期离散度(JTd)消除了心室肌除极时限的影响能更准确地反映心室肌复极情况。本文对AMI后患者QTd、JTd变化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进行了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比观察89例AMI患者和42例正常对照者的QTd以及校正QTd(QTcd)变化,并对AMI组有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d及QTcd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QTd及QTc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AMI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结论 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延长。AMI患者QTd及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间期离散度可作为AMI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2.
分析4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QT离散度(QTd),并与30例健康成人QT比较,结果发现:(1)AMI组患者QTd79.81±21.37mg明显长于健康成人组(11.72±12.29ms,P<0.01);(2)AMI组中有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者的QTd(101.25±30.71ms)显著长于无VT、Vf者(66.2±20.52ms,P<0.01).提示AMI患者QTd越长,发生VT、Vf等恶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回顾性单盲法分析11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和JT离散度(JTd)。结果 AMI室性心律失常组47例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69例QTd,QTcd,JTd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并且QTd,QTcd,JTd≥60ms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55.9%,53.1%,52.3%,≥100ms者100%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在临床上QTd,QTcd或JTd≥60ms即预示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①目的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影响。②方法对73例AMI溶栓治疗患者在溶栓前、溶栓后4小时、溶栓后1周及出院前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③结果下壁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明显长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为(47.8±24.5)ms和(42.9±22.3)ms(P<0.001);以心率校正的QTd(CQTd)也明显长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为(53.8±28.7)ms和(48.8±26.5)ms(P<0.05)。溶栓成功组QTd和CQTd明显缩短;而未成功组QTd和CQTd无明显下降,甚至在出院前反而仍高于溶栓前(P<0.05)。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4小时QTd及CQTd增加,与溶栓后24小时内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有关。④结论溶栓治疗对AMI患者QTd及CQTd有明显影响,溶栓成功者Q-T离散度明显下降;Q-T离散度增加与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关系;溶栓治疗的AMI患者Q-T离散度变化及其与AMI早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可能与梗死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5.
李国强 《广东医学》2007,28(6):949-95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对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34例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及非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后的QTd,并与非溶栓组QTd比较.结果 AMI患者溶栓前溶栓组QTd(83.28±11.15)ms,与非溶栓组(84.25±11.23)ms,差异无显著性(P>0.05),溶栓治疗再通后,QTd明显减少.溶栓未通组及非溶栓组(48.43±7.12)ms,(49.11±8.29)ms,显著高于溶栓再通组(39.21±6.23)ms(P<0.05),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猝死组(95.81±9.52)ms的QTd明显长于无VT,VF及非猝死者(75.97±9.33)ms,(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后,随心肌缺血改善,QTd明显改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6.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上各导联时限变异的程度,其大小可反映心室复极的不一致。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是引起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本文测定了4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及JT间期离散度(JTd),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指标的意义.方法对70例冠心病患者,包括34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及30例健康者的QTd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痛组的QTd值(61.34±20.17)ms明显大于正常组,P<0.001.其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d值(76.94±22.19)ms明显高于冠心病组,P<0.005.当QTd≥60ms时,心律失常组的阳性率明显大于冠心痛组.结论QTd可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和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了58例AMI患者的QTd及QTcd,其中存活组48例,住院死亡组10例。AMI组QTd及QTcd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AMI死亡组QTd及QTcd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死亡组以室颤为主。AMI患者QTd、QTcd的延长对室性心律失常及预后的预测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分析45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QTd,并对比观察心肌梗死患者1周内发生或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QTd.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为(73±18)ms,对照组为(28±12)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早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QTd分别为(93±13)、(52±12)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QTd的增大是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甲亢左室肥大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与QT离散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对206例甲亢患者QT离散度(QTd)进行分析.结果:左室肥大组、左室正常组QTd分别为61.36±22.08 ms和40.18±9.68 ms(P<0.01),室性心律失常(VA)检出率为35.92%;VA、复杂VA及室速(VT)患者的QTd显著高于无VA者(P均<0.01);LVA者QTd显著高于无LVA者(P<0.01);并检出LVH又QTd>60 ms者VA、复杂VA及VT检出率均显著高于LVH,但QTd<60 ms者(均P<0.01).结论:QTd对预测甲亢LVH者发生VA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