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李建强  张秋玲  黄扬 《吉林医学》2013,34(22):4499-4500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治疗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疗效。方法:对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闭合式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手术。结果:共治疗575例(636眼),术后观察(平均1~3个月):视力提高477例(占75.0%),视力无变化113例(占17.8%),视力下降46例(占7.2%)。结论:闭合式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手术治疗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可有效降低术后再出血、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前 F- ERG与术后视力的关系。方法 :对 5 0例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前 F- ERG的测定 ,术后 2周对其视力进行测定 ,利用 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术前 F- ERG的 a波振幅与术后视力呈正相关 ;术前 F- ERG的 b波振幅与术后视力呈正相关 ;E值 ( E=La+ Lb/Aa+ Ab)与术后视力呈负相关 ;E小于等于 3.0者与 E大于 3.0组术后视力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0 5 )。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前进行正确的 F- ERG分析 ,有助于玻璃体切割术后视力的预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96例(101眼)作为研究对象,按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51眼)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观察组(50眼)采用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术后随访1个月,比较两组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最佳矫正视力(BCVA)、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时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MT、SDF-1、VEGF水平较对照组低,BCVA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医源性裂孔、术后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优于单纯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雷珠单抗联合微创玻璃体切割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效果与护理方法。方法将40例(40眼)PDR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眼),观察组术前3 d于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 5 mg,3 d后与对照组均完成25G+玻璃体切割联合532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术;对照组接受常规玻璃体手术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精细的术前评估、注药护理、术后护理及健康教育等方面护理。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发生医源性裂孔、术中电凝次数、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随访6~11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电凝次数、术中医源性裂孔率明显少(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术后视力均有提高,观察组术后BCVA平均字母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的护理工作满意度19/20(95. 0%),优于对照组的17/20(85. 0%)。结论抗VEGF联合玻璃体切割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减少术中出血和医源性裂孔的发生,缩短手术时间,改善患者视力,提高患者满意度。围术期配合精细有效的护理,为提高手术成功率和促进康复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微视野计MP-3联合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评估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术中内界膜(ILM)剥除对黄斑形态及视功能影响。方法 将24例(24眼)IMEM患者随机分为非剥膜组12例(12眼)、剥膜组12例(12眼),均行23 G玻璃体切割术,非剥膜组单纯行黄斑前膜剥除,剥膜组联合ILM剥除。术后1、3个月随访,比较2组术前术后mfERG的第一个负峰(N1)和第一个正峰(P1)的1环、2环的潜伏期与振幅,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logMAR BCVA值,MP-3的视网膜平均光敏度(MS)、微视野暗点数(SP),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MT);观察2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黄斑前膜复发情况。结果 24例(24眼)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3个月2组logMAR BCVA值、CMT值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01),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非剥膜组SP值较术前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剥膜组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2组术后3个月SP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2组MS值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且非剥膜组显著高于剥膜组(P<0.05)。术后3个月非剥膜组P1波1环和2环振幅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剥膜组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2组P1波1环和2环潜伏期均较术前轻度下降(P>0.05);2组N1波1环和2环振幅及潜伏期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未发生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裂孔或脱离;术后3个月2组均无黄斑前膜复发,均未发生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出血,黄斑裂孔等并发症。结论 黄斑前膜术中剥除ILM短期内对IMEM患者视力及黄斑厚度没有显著影响,但可能会增加术后黄斑区视野暗点,降低光敏感度,并对视网膜电生理功能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患者23例(23眼),所有患者完善全身及眼科检查后行玻璃体切割及全视网膜光凝,并同时进行硅油填充。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23眼术后视力均提高,4眼出现眼压升高。23眼术后均行视网膜补充光凝1~3次,于术后3~6月取出硅油,均未出现视网膜脱离、大量玻璃体积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安全有效,硅油填充为术后视网膜补充光凝争取了时间,降低了术后复发出血的可能性,挽救了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VEP)和眼电描记术(ERG)联合检测对癔症性盲的诊治价值。方法对视力突然下降(排除器质性疾病)怀疑为癔症性盲的20例患者进行VEP和ERG联合检测,分析VEPP100波的潜伏期,波幅;ERGa波和b波潜伏期及波幅的变化,并与正常眼组比较。结果两组受检者VEPP100波潜伏期、波幅,ERGa、b波潜伏期、波幅间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癔症性盲患者视网膜和视路功能正常。经暗示治疗后视力均恢复正常。VEP和ERG联合检测可以更加全面的判定患者的视功能,为诊断提供了一个重要而客观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割术(PPV)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玻璃体切割术的83例(95眼)PDR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玻璃体切割术加眼内光凝术,并根据具体情况加行巩膜外环扎、巩膜外硅胶垫压、C3F8填充或硅油填充.结果术后视力改善56只眼,其中Ⅳ期11只眼(84.62%),Ⅴ期24只眼(64.86%),Ⅵ期21只眼(46.67%).不同分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其术后视力改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78,P<0.05);术后主要并发症有继发性高眼压、玻璃体腔再出血、并发性白内障.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手段;尽早手术治疗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愈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9月在我院眼科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4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分别接受20G和23G玻璃体切割术,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恢复情况及眼压变化,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末次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最终视网膜复位率为91.11%(41/45),对照组为86.67%(39/45),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视力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3月两组间视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两组患者术后眼压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可安全、有效地运用于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且术中损伤小,术后视力恢复快,患者更舒适,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术治疗严重晶状体不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运用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术的50例严重晶状体不全脱位患者资料。分析手术疗效,包括视力的矫正情况以及有无术后并发症。结果 70只眼手术顺利,无医源性视网膜损伤,无晶状体皮质残留,无前方玻璃体疝。至随访结束,60只眼视力提升(85.7%),9只眼视力基本不变(12.8%),剩余1只眼视力有所下降(1.4%)。术后6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术治疗严重晶状体不全脱位效果良好,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值得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7):657-661
目的探讨硅油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未累及黄斑区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45例,均为单眼发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硅油填充组25例和气体填充组20例,2组患者均施行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组患者玻璃体腔内注入5 m L硅油,气体填充组玻璃体腔内注入5 m L无菌空气,均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3、6个月检测2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比较2组患者黄斑中央凹区及内环区鼻侧、颞侧、上方、下方视网膜厚度。结果 2组患者术后1周患眼BCVA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3个月,2组患者患眼BCVA均优于术前和术后1周(P <0. 05);术后6个月,硅油填充组患者患眼BCVA差于术后1、3个月(P <0. 05),与术前和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6个月,气体填充组患者患眼BCVA优于术前和术后1周(P <0. 05),与术后1、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3个月,2组患者患眼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6个月,气体填充组患者患眼BCVA优于硅油填充组(P <0. 05)。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3个月,2组患者之间患眼黄斑中央凹区及内环区各区域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6个月,气体填充组患者患眼黄斑中央凹区及内环区鼻侧、颞侧、下方视网膜厚度显著大于硅油填充组(P <0. 05)。2组患者术后1周患眼黄斑中央凹区及内环区各区域视网膜厚度均显著大于术前(P <0. 05)。2组患者术后1、3个月患眼黄斑中央凹区及内环区各区域视网膜厚度均显著小于术后1周(P <0. 05),而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患眼黄斑中央凹区及内环区各区域视网膜厚度均显著小于术后1周(P <0. 05);硅油填充组患者术后6个月患眼黄斑中央凹区及内环区鼻侧、颞侧、下方视网膜厚度显著小于术前及术后1、3个月(P <0. 05),气体填充组患者术后6个月患眼黄斑中央凹区及内环区各区域视网膜厚度与术前及术后1、3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硅油可导致视网膜厚度降低,进而影响患者视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23G高速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Ozurdex~?)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s)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0例(48眼)ARNs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18例(20眼)、对照组22例(28眼)。40例患者入院后均常规给予抗病毒及激素抗炎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微创23G高速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微创23G高速玻璃体切割术联合Ozurdex~?治疗。术后1、2、3、6、12个月定期进行门诊复诊,比较2组治疗前后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水平,治疗后炎症反应及角膜后色素沉着(KP)消失时间、眼压升高比例、玻璃体腔硅油取出后再次充填硅油比例;观察2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前后眼压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眼压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眼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4眼BCVA较治疗前提高,对照组18眼BCVA较治疗前提高,治疗后观察组视力提高比例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炎症反应及KP消失时间、眼压升高比例、玻璃体腔硅油取出后再次充填硅油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全身及眼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8眼均未出现眼球萎缩及玻璃体手术并发症。结论 23G高速玻璃体切割联合Ozurdex~?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可有效减轻炎症反应,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挽救视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创玻璃体切割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围术期中应用抗VEGF的价值。方法纳入PDR患者40例(40眼),随机分为A组(实验)20例:术前3 d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雷珠单抗0.5 mg;B组(空白对照)20例:术前不进行抗VEGF药物治疗。A组注药后3 d及B组均完成25G+玻璃体切割联合术中532激光全视网膜光凝。通过对手术时间、术中电凝次数、医源性裂孔率、视网膜前纤维增殖膜分级及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观察指标进行分析,对两组的安全性和疗效进行评估。结果随访时间6~11(9.26±2.59)个月。A组手术时间、术中电凝次数明显少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纤维增殖膜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发生医源性裂孔比较,A组发生2例(10%),B组8例(40%),A组较B组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前BCVA平均字母数分别为(5.8±7.1)、(5.9±12.1),术后分别为(43.9±24.4)、(30.7±19.8),较各自术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A组BCVA平均字母数优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微创玻璃体切割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围手术期中应用抗VEGF,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中出血、减少医源性裂孔发生、有效改善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雷珠单抗辅助玻璃体切割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眼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慈溪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间收治的200例(271眼) PDR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100例,126眼)和观察组(100例,145眼)。对照组给予玻璃体切割,观察组在玻璃体切割前1周给予注射雷珠单抗。比较2组手术情况、视力、眼压、视网膜厚度、并发症等。通过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探讨雷珠单抗辅助玻璃体切割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眼功能的影响。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71.8±11.4) min、电凝止血次数(1.14±0.53)次、视网膜裂孔率(5.5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82.7±10.8) min、电凝止血次数(1.78±0.52)次、视网膜裂孔率(14.29%)。治疗后,2组眼压、视力明显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并发症均经对症治疗后恢复。 结论 雷珠单抗辅助玻璃体切割可有效降低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手术时间、电凝止血次数、视网膜裂孔率,有效改善患者眼压及视力,并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病人玻璃体切割手术前后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的变化,探讨评价黄斑裂孔病人结构与功能改变的敏感指标。方法收集34例(34眼)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单眼特发性黄斑裂孔病人,术后随访6个月,记录病人健眼及患眼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mfERG及OCT。结果特发性黄斑裂孔病人术前患眼BCVA 0.01~0.8,平均0.10。病人术前OCT裂孔最大直径(maximum diameter,dmax)431~1 770μm,平均(998.7±302.6)μm,裂孔最小直径(minimum diameter,dmin)403~536μm,平均(470±189.2)μm。特发性黄斑裂孔病人患眼BCVA、中心凹及旁中心凹区mfERG P波及N1波振幅降低(P<0.05)。术后黄斑裂孔全部解剖学闭合,其mfERG P波及N1波振幅亦在术后逐渐恢复,但仍不能恢复至健眼水平。术后3个月患眼P波潜伏期一过性延长,至术后6个月恢复。术前患眼BCVA与dmin、dmax相关(ρ=0.549,ρ=0.610,P<0.01),与mfERG各项参数无相关性;术后BCVA与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相关(P<0.05),与mfERG各项参数无相关性。结论特发性黄斑裂孔病人患眼术后视力及视觉功能均较术前提高,其黄斑区结构及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术前及术后OCT的主要指标与病人最佳矫正视力相关,术前dmin、dmax对病人术后BCVA有预测意义,但本研究并未显示术前mfERG各项参数对病人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钠在玻璃体切割术中的辅助应用。方法:回顾分析42例(44眼)玻璃体混浊并增殖膜形成的患者的手术过程、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42例(44眼)术中无1例大出血,医源性视网膜裂孔2眼(4.55%),35眼(79.55%)彻底清除增殖膜。38眼(86.36%)术后两周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较术前提高,40眼(90.91%)视网膜得到解剖复位。结论:在玻璃体切割术中,应用透明质酸钠可使增殖膜的剥除更安全有效,减少术中出血和医源性裂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玻璃体切割手术(PPV)中应用曲安奈德(TA)对于术中清除残留玻璃体、术后抗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2月~2008年12月因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住院接受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患者27例29眼,术中常规PPV后辅以TA标记,观察其清除残留玻璃体皮质的作用,比较手术前后视力、眼压,观察术后眼内炎症反应及并发症。结果由于应用了TA,术中玻璃体后皮质清除较为干净,术后前房炎症反应较轻、并发症少,术后视力有明显改善。尽管术后眼压升高,但可经药物控制。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辅以TA治疗,不仅有利于术中清除残留玻璃体,而且有利于提高术后视力、减少术后炎症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玻璃体积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玻璃体积血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24例25眼,其中视网膜静脉阻塞7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8眼,外伤性玻璃体积血9眼,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并发黄斑裂孔1眼,将术前术后视力进行比较,对手术效果及并发症进行总结.结果 原发病视网膜静脉阻塞者术后视力好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0.015)及眼外伤(P=0.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平均手术时机为28.02±6.39天,自出血到手术的时间与术后视力无明显相关性(P=0.714).结论 玻璃体切割手术是有效的玻璃体积血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前视网膜潜视力(PVA)测定的可靠性.并与术后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作比较.方法 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95例102眼,术前应用视网膜计检测术眼的PVA.根据PVA值,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术前PVA≤20/60,45例49眼;B组,术前PVA>20/60,50例53眼.结果 术前PVA与术后3个月BCVA基本一致者54眼.一致率为52.9%.术前PVA与术后3个月BCVA差异大者31 眼(30.4%):25眼为假阴性,其中16眼晶状体混浊度为Ⅲ~Ⅳ级;6眼为假阳性,其中2眼为视网膜脱离刚复位,3眼为黄斑区色素上皮萎缩灶,1眼为角膜不规则.A组术前PVA与术后3个月BCVA基本一致者18眼(36.7%),差异大者26眼(占53.1%);B组术前PVA与术后3个月BCVA基本一致者36眼(67.9%),差异大者仅5眼(9.4%);A组术前PVA与术后3个月BCVA的偏差显著大于B组(P<0.01).结论 LAMBDA100视网膜计能比较准确地反映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视网膜黄斑区的视功能状态,对PVA≤20/60者,应结合其他临床检查作出评价,以减少预测偏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康柏西普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了100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27~68岁,对照组(47例)单纯给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康柏西普组(53例)采用玻璃体切除术前3~6天眼内注射康博西普治疗。通过对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随访6个月期间并发症情况进行记录,评价康柏西普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结果:术前两组 BCVA 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康博西普组和对照组 BCVA 均明显提高,且康博西普组 BCVA 高于对照组,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6个月的黄斑中心凹厚度均明显变薄。随访6个月期间,康博西普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康柏西普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有效改善视力,减轻黄斑水肿症状,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