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为了解籼稻氮气气调启封后储藏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以实仓储藏籼稻为原料,以常规储藏作为对照,对气调储藏和气调杀虫两种工艺启封后籼稻的品质进行检测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在准低温实仓储藏条件中,两种气调工艺启封后籼稻的含水量,脂肪酸值、新鲜度、发芽率、真菌孢子数和糊化特性等指标变化和常规储藏差异不明显。气调杀虫工艺在启封储藏前后籼稻的出糙率和整精米率分别比对照仓多降低0.9%和0.2%,垩白率多增加0.73%;气调储藏工艺启封储藏前后籼稻的出糙率,整精米率分别比对照仓多降低0.4%和0.34%,碎米率、垩白率、黄粒米率和硬度多增加 1.93%,2.34%,0.7%和3.5%。通过主成分分分析发现气调时间越长启封后稻谷品质变化更快、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优质稻谷在氮气气调储藏条件下的品质变化,并与常温储藏的品质变化做对比,以期为优质稻谷氮气气调储藏下的储备周期提供依据。将优质稻谷黄华占和两优于氮气气调和常温两种储藏方式下储藏,每两个月检测两种优质稻谷的脂肪酸值、品尝评分值、出糙率、整精米率、黄粒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过氧化氢酶活动度、发芽率、糊化特性和质构特性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氮气气调储藏480 d(16个月)的优质稻谷的劣变程度与常温储藏420 d(14个月)的劣变程度相当。说明氮气气调储藏与常温储藏相比,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优质稻谷的品质劣变,但效果有限。建议氮气气调储藏的优质稻谷的储备周期为16个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氮气气调结合控温储藏对晚籼稻品质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以广西桂林新收获的晚籼稻为对象,采用99%浓度的氮气包装,在高温(35℃)、常温(25℃)、低温(15℃)3个条件下的恒温培养箱中进行180 d的储藏。同时设立常规储藏条件作为对照,每30 d取一次样,进行加工、储藏品质及米饭蒸煮品质指标的测定。结果 在3个温度条件下,相比于常规储藏,氮气气调稻谷能够有效延缓出糙率和水分的下降。在35℃条件下,氮气气调稻谷的整精米率、品尝评分值下降幅度及黄粒米率、脂肪酸值、直链淀粉含量、米饭吸水率的上升幅度均较大。在15℃和25℃条件下,氮气气调稻谷则能够有效延缓整精米率和品尝评分值的下降,并抑制黄粒米率、脂肪酸值、直链淀粉含量和吸水率的上升。在25℃和35℃条件下,氮气气调能够抑制蒸煮后体积膨胀率的上升,但在15℃条件下的效果不明显。相关性分析显示,在种子储藏时应避免使用氮气气调。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25℃条件下,氮气气调比低温常规储藏效果更好,能够延缓稻谷品质劣变。而品质特征指标与储藏条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储藏温度对稻谷品质的影响较小。结论 将温度控制在25℃的氮气气调储藏方式在经...  相似文献   

4.
优质稻谷准低温储藏与常温储藏品质变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优质稻谷在准低温储藏条件下的品质变化,并与常温储藏的品质变化做对比,以期为优质稻谷准低温储藏下的储备周期提供依据。将两种优质稻谷黄华占和两优放入实验模拟仓中储藏,控制环境温度20℃以下,以常温储藏作为对照。每两个月取样对其色泽、气味、脂肪酸值、品尝评分值、黄粒米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出糙率、整精米率、过氧化氢酶活动度、发芽率等储藏品质指标、质量指标、加工品质指标、生理品质指标以及糊化特性和质构特性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低温储藏较常温储藏更能延缓优质稻谷品质的劣变,根据GB/T 20569《稻谷储存品质判定规则》,建议准低温储藏的优质稻谷的储备周期不超过18个月。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在温度为(30±2)℃、相对湿度在75%的条件下氮气气调启封前后小麦的加工品质变化,分析了小麦水分、蛋白质、湿面筋、降落数值、面筋吸水量、面团流变学特性等重要加工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氮气气调储藏60 d和启封后60 d的小麦粉蛋白质的数量和质量、面团流变学特性无显著变化。小麦初始阶段、气调储藏阶段和启封后的蛋白质、湿面筋(全麦粉)、面筋指数、面筋吸水量、湿面筋(小麦粉)、吸水率差异不显著。启封前小麦粉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随时间逐渐增加,气调储藏阶段增速高于启封阶段的变化。小麦粉面团的拉伸能量值、拉伸阻力、拉伸比例随着启封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小麦从缺氧到富氧过程面团的筋力有所增强,面团从开始拉伸到拉断为止所需能量逐渐增大,但其延伸性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不同储藏年限稻谷的储藏特性指标及其糊化特性的变化规律,选用不同储藏年限的籼稻、粳稻各40份样品为原料,对其主要储藏特性、生理生化指标及糊化特性等进行测定,并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储藏年限的增加,两个品种稻谷的发芽率、酶活性、巯基含量降低,降低幅度基本一致;脂肪酸值、丙二醛含量、电导率增加;增加幅度基本一致。糊化特性中糊化温度上升,两种稻谷的峰值粘度、最低粘度、最终粘度、峰值时间在储藏两年时达到最大;且籼稻高于粳稻。籼稻的脂肪酸值、巯基含量在年限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储藏过程中变化最为敏感;粳稻的发芽率在年限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储藏过程中变化最为敏感。两种稻谷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在年限间的差异性基本相同。利用主成分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出不同储藏年限籼稻/粳稻的品质变化。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不同谷外糙米含量的稻谷在储藏期内对其蒸煮食用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选择两种类型的稻谷(粳稻和籼稻),测定不同谷外糙米含量稻谷储藏过程中蒸煮品质、糊化特性等指标,并与食味品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谷外糙米质量分数(2%~10%)的粳稻和籼稻的米汤固形物、米汤pH值以及碘蓝值随储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吸水率随储藏时间延长而下降,峰值黏度、最低黏度、最终黏度以及回生值在储藏过程中总体上缓慢地增加,崩解值总体呈下降趋势;品尝评分值则随储藏时间的增加逐渐下降。纯糙米各指标在储藏过程中相对较净稻谷和不同谷外糙米含量的稻谷变化更为显著;当粳稻的谷外糙米质量分数大于6%以及籼稻谷的谷外糙米质量分数大于4%时,其蒸煮食用品质、糊化特性以及感官评分较净稻谷变化更快。因此,建议在稻谷储藏过程中,粳稻中的谷外糙米质量分数控制在6%及以下,籼稻中的谷外糙米质量分数控制在4%及以下。  相似文献   

8.
优质稻谷常温储藏条件下品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在常温条件下优质稻谷的储藏周期,以两种优质稻谷黄华占和两优为原料,将其储藏在模拟仓中,定期监测其储藏品质、质量指标、加工品质、生理品质、糊化特性和质构特性,通过这些品质指标的变化来界定常温储藏条件下优质稻谷的储藏周期。实验结果表明,常温储藏过程中,两种优质稻谷的储藏品质、质量指标、加工品质、生理品质、糊化特性和质构特性均下降,表明优质稻谷品质下降。储藏420 d(14个月)后,优质稻谷品质基本接近不宜存状态,因此,常温储藏条件下优质稻谷的储藏周期不应超过14个月。并且,黄华占的品质劣变较两优优质稻更为明显,粮库应该选择储藏品质更加稳定的优质稻谷进行储藏。  相似文献   

9.
以强筋小麦-济麦44为实验材料,采用气调盒充氮至氮气浓度为98%,储存1个月后启封,以自封袋储存样品为对照,研究启封后6个月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气调启封后小麦的水分含量、面筋吸水量,小麦粉的降落数值、面筋含量、面筋指数、峰值粘度、最终粘度、粉质参数、拉伸参数与对照样品均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小麦粉降落数值气调启封后样品与对照样品在20℃下储存结束期(即第六个月)具有显著性差异,在30℃下没有显著性差异,气调启封后样品和对照样品组间也没有显著性差异,无法说明气调启封后对小麦粉降落数值有影响;气调启封后短期内储藏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水作用,但其绝对差值较小,在20℃和30℃下气调启封后与对照样品第六个月水分含量的绝对差值分别为0.3%和0.4%,对实际生产中的影响较小;除水分含量和降落数值以外,其他指标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改善优质稻储藏入库前水分含量,本研究以不同水分梯度(11.5%、12.5%、13.5%、14.5%、15.5%、16.5%)的优质稻分别放入15℃和20℃进行模拟储藏。研究储藏过程中其出糙率、整精米率、黄粒米、垩白粒率、大米糊化特性以及大米品尝评分等加工及蒸煮品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含水量为13.5%~14.5%范围内出糙率较好,含水量为12.5%~14.5%范围内整精米率较好,含水量小于15.5%黄粒米能较好的控制,垩白粒率与水分含量关系不大,优质稻储藏半年即达到最佳食用品质且偏高水分优质稻食用品质稍好,含水量对稻谷糊化特性影响较显著,含水量较低时峰值粘度较低,含水量升高峰值粘度逐渐升高;准低温以下温度储藏优质稻,其出糙率、整精米率、黄粒米率、垩白粒率、米饭品尝评分与储藏温度无关,RVA糊化特性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高峰值黏度变化快。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等技术(GC-IMS)探究粳稻充氮储藏期间挥发气体成分(VOCs)的变化趋势,调节粳稻谷含水量为13.5%,结合脂肪酸值、脂肪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的变化规律,探究粳稻充氮气调的储藏效果以及对其储藏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粳稻储藏期间醇类、醛类为主要挥发性成分,其中1-戊醛、壬醛和辛醛直接参与了脂质代谢过程。充氮气调对部分直链醇(1-丁醇、1-戊醇、1-己醇)和长碳链线性醛(辛醛、壬醛)的抑制效果显著。通过构建脂肪含量变化动态预测模型,表明低温高浓度氮气储藏对脂肪酸值的抑制效果为63.25%,脂肪酶活性的稳定性可提升193.69%,过氧化氢酶稳定性提升了10.76%。充氮气调储藏可以通过抑制粳稻呼吸作用,降低脂质代谢关键酶的活性,降低了亚油酸代谢速率,改善了脂质代谢挥发性组分的生成,有效减缓了粳稻陈化劣变。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不同粒位间籽粒总蛋白质及其4种组分含量与其他品质性状的关系,选用不同稳型粳稻为材料,按照穗部位置分为27个粒位,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粳稻穗内不同粒位间籽粒的总蛋白质及其4种组分含量与蒸煮食味品质、淀粉RVA谱特征、外观品质和碾米品质都有显著的关系。总蛋白质、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对食味有显著负面影响,而球蛋白含量对其则有显著正面影响;总蛋白质、清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与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有负相关性,与糊化温度有正相关性。总蛋白、清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透明度和整精米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消减值、垩白率、垩白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球蛋白表现规律则与之相反。粳稻不同粒位间籽粒的总蛋白质及其4种组分含量与RVA谱4个特征值、蒸煮食味品质和垩白性状的关系表现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3.
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分析质构特性、蒸煮特性与感官品质的相关性,并研究电饭煲不同烹饪阶段的烹饪参数对粳米饭关键理化指标的影响,借助低场核磁共振进一步探讨电饭煲关键烹饪参数对烹饪过程中米粒内水分迁移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质构特性中的硬度、弹性和蒸煮特性中的碘蓝值、糊化度为评价粳米饭感官适口性的关键理化指标;电饭煲烹饪参数中的吸水阶段起始温度与糊化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硬度、弹性和碘蓝值呈显著负相关,而沸腾阶段持续时间的作用效果则相反。采用较高的吸水起始温度和较短的沸腾时间,有利于水分与米粒基质缔合,从而改善粳米饭的黏性、弹性等适口性品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广东省内产的3种籼稻谷(中二软占、特籼占25、珍桂矮1号)质量进行品质分析(出糙率、不完善粒、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粒型、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食味品质)。结果表明:3种籼稻谷质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掌握不同储粮温度及储藏方法稻谷的发芽率、脂肪酸值、过氧化氢酶活动度等品质指标随储藏时间的变化规律,测定了不同储藏温度下常规和气调储藏稻谷的各项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当储藏温度较低时,常规和气调储藏稻谷的各项检测指标较为接近;而高温储藏时,气调储藏稻谷的各项检测指标均优于常规储藏。因此,稻谷储藏时,低温储粮应是首选方案,当低温不易实现时,可选择气调储藏以减缓温度对稻谷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寻找偏高水分稻谷低温短期储藏期间的评价指标,本研究基于平衡水分方程和牛顿拉弗逊迭代方法分析了高大平房仓粳稻谷储藏期间粮堆各层空气相对湿度(RH)和湿球温度的变化,并分析它们的积累值与大米热特性、热机械特性、脂肪酸成分及外观品质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入仓的含水率15.3%的粳稻谷在163 d储藏期间,当粮堆平均温度由8.3 ℃增加到22.9 ℃,一、二、三、四层的RH由75.1%分别增加了3.6%、3.0%、2.9%、2.9%,湿球温度由6.2 ℃分别增加了15.21、13.57、13.47、13.29 ℃,显示粮堆没有虫、霉菌危害。由DSC测定的米粉淀粉糊化温度保持不变。混合试验仪分析表明,随着稻谷储存时间由45 d增加到213 d,米粉团发育和稳定时间、回生扭矩逐渐增加,而酶解速率降低。GC-MS分析表明稻谷在213 d储存期间,重要种类脂肪酸成分所占比例不变。外因指标中粮堆最高积温、最高温度对应的湿球积温;内因指标淀粉糊化峰值温度、面积及高度,米粉团发育与稳定时间、淀粉糊化峰值扭矩、回生扭矩及酶解速率,脂肪酸成分C14:1、C14:0、C20:5n3、C20:3n6、C20:2、C20:1、C24:1、C24:0,以及大米外观品质指标整精米率、小碎米率、籽粒尺寸均可作为偏高水分粳稻谷低温储藏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储藏条件与优质籼稻品质变化的关系,将优质籼稻“丰优22”样品在4种储藏温度(15、20、25和30 ℃)、3种水分含量(13.5%、14.5%和15.5%)和2种气体成分(氮气、空气)条件下模拟储藏360 d,定期测定其黄粒米含量、发芽率、电导率、α-淀粉酶活性、脂肪酸值、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米汤固形物、碘蓝值和米饭硬度、米饭黏度、米饭平衡度、米饭弹性、外观评分、口感评分、综合评分等指标。结果表明,储藏温度越高、水分含量越大,品质变化越明显;在储藏温度、水分含量相同的情况下,氮气储藏具有延缓品质变化的作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6个指标进行分析,通过降维得到5个累积贡献率达到81.055%的主成分因子,对各主成分中正特征值较大的指标进行筛选,获得发芽率、电导率、碘蓝值和直链淀粉含量等具有代表性的品质特征指标。将4个特征指标与储藏温度、水分含量、气体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储藏温度对优质籼稻特征指标影响最大,水分含量影响次之,气体成分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8.
1999年和2002年在田间条件下,对水稻群体光合速率及稻米碾磨和外观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群体光合速率和稻米品质各指标存在差异,齐穗后15天左右的群体光合速率与稻米的垩白粒率、垩白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精米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