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英汉 《北方牧业》2005,(21):8-8,10
备受业内关注的全国养牛科学研讨会和中国(石家庄)国际奶业科技博览会暨奶业发展高层论坛分别于10月15~17日和10月20~22日在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召开,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分别就当前我国养牛业中所存在的一些技术性问题和解决途径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和探讨。为了让广大的读者更进一步地了解这两次会议的精髓,本刊特意从两次会议期间所编辑的会刊和论文集中精选出部分篇章,从上期开始,分两期刊登出来,供广大读者参阅。[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小型专用肉牛新品种的培育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实地考察了5个澳大利亚卢莱恩(Lowline)牛育种场。该牛是专门化肉牛新品种,属典型的小型早熟种。来源于黑安格斯牛,经过30年培育,采用国际通用育种方法育成,其成年体格仅相当于原安格斯牛的60%~70%。本文从介绍该牛品种培育历程和品种特性,思考其育种经验,包括确定特色育种目标,把握目标持之以恒,结合生产、严格试验;严守法规、诚信为本。这些对于我国牛的育种工作亦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4.
生物技术与美国的肉牛育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肉牛业是美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生物技术对肉牛业具有深远影响。本文以数量遗传育种理论为基础,着重论述生殖和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在肉牛业上的应用前景及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主要内容包括胚胎移植、MOET育种方案及应用、胚胎冷冻及克隆、性别选择、生物和遗传标记、基因移植以及重组细菌等生物技术在肉牛生产中的作用及生产的后果。  相似文献   

5.
超声波技术在肉牛业中的合理应用可以帮助育种者制订遗传改良计划,也为肉牛方面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超声波技术的应用已使发达国家的肉牛业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但度量指标的准确度仍需进一步提高。本文将对近年来肉牛业中超声波技术应用与研究作一综述,帮助国内同行了解这种技术的应用现状,促进中国肉牛业的大力发展,同时也提出了肉牛业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我国广大农牧区自推广黄牛改良技术以来,肉牛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改良肉牛较当地黄牛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肉质好、胴体品质高,缩短了饲养周期,降低了养牛成本,养牛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是,具备高产基因型的杂交后代,如果得不到科学合理的培育,其优良性能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杂交犊牛如果仍然采用原始的粗放型饲养管理办法,其杂交优势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大大地降低了养牛的经济效益。当前,农民有一句话:“改良犊牛刚产下时像公牛,长来长去却像母牛”,就是这个原因。因此加强改良肉牛的培育工作,改善饲…  相似文献   

7.
我国广大农牧区自推广黄牛改良技术以来,肉牛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改良肉牛较当地黄牛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肉质好、胴体品质高,缩短了饲养周期,降低了养牛成本,养牛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是具备高产基因型的杂交后代,如果得不到科学合理的培育,其优良性能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杂交犊牛如果仍然  相似文献   

8.
<正>安达市是全国重点商品牛生产基地,几年来,在发展牛经济,实施牛战略。提高牛效益的过程中,不仅在乳业生产上,创造了奶牛存栏、鲜奶总产和乳制品商品量十余年蝉联全国县级之首的成绩,而且探索出了一条科学开发奶公牛资源的成功之路,为地方经济的振兴发挥了作用。 不容忽视的资源 当前,奶牛业发展面临两个突出问题。首先是资源的惊人浪费。在奶牛生产上,人们把主要注意力都放到母牛产奶,发展乳业生产上,而把肉牛的开发利用置于附属地位,导致奶牛业畸形发展。其次是严重的开发不到位。目前多数地方只能对肉牛主产品进行初级加工,骨、血和脏器没有有效开发,产品的附加值低。几年来,  相似文献   

9.
最近几年,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肉牛的遗传育种技术以及繁殖技术都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与应用,为肉牛养殖者带来了较好的效益。本文着重分析肉牛的遗传育种技术与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10.
消费市场对牛肉需求的增加提振了肉牛养殖业的发展.为了提升牛肉的口感,必须加强对繁殖技术和遗传育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才能培育出纯正的肉牛品种.  相似文献   

11.
高档牛肉生产所需的制种体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近20年来中国引入28个肉用牛品种,但地方品种如秦川、鲁西、南阳、晋南牛等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杂交中的母系。国家“跨越”计划的实验显示,24月龄公牛可以达到590~640kg体重,屠宰率达59%~62%,平均胴体重330kg,为未来商品性杂交所需。作者提出母系持续供种,包括地方良种和杂交母牛群在内,还讨论了对引入杂交母牛的纯化问题。ET技术已达到54.1%的妊娠率,对制种十分有利。作者强调要繁育的母系和父系在杂交配套系中的有关经济性状,供同行商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肉牛种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全面分析中国肉牛种业产业现状的基础上,针对肉牛种业发展面临良种匮乏、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良种良法不配套、肉牛基础生产环节薄弱等的突出问题,论文提出了加强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增加政府投入和宏观调控能力,加大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的推广以及加强育种人才和推广队伍的建设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的肉牛育种问题   总被引:2,自引:10,他引:2  
中国是世界养牛大国,也是第三大牛肉生产国,然而还未有自己培训的专门化肉牛品种。肉牛育种问题十分迫切。中国的肉牛育种有良好的黄牛选育基础,特别是母牛基础较好。着重肉用性能选育、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是由役用黄牛培育专门化肉牛的基本技术路线。按肉用指数(BPI)衡量,目前较多黄牛品种还处于“役肉兼用”阶段,个别是黄牛品种(母牛)可达到“肉役兼用”水平。“本品种选育、适量导血”可能是培育我国特色专门化肉牛新品种的较快而稳妥的途径。育种核心目标可以包括保留黄牛若干特征性状,但关键指标是使其BPI达到一定水平;公牛5.6,母牛4.0,以参于国际竞争,并支撑我国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培育条件是选育肉牛新品种的极大限制因素,应大力加强。  相似文献   

14.
通过介绍我国肉牛遗传育种与繁殖技术方法,概述了数量遗传学、育种值估计、常规育种、分子育种技术等在肉牛育种、生产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并对人工授精技术、胚胎移植技术、胚胎分割技术、性别控制技术、体外授精技术和克隆技术等繁殖技术在肉牛科研与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以期为肉牛遗传育种与繁殖技术研究及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尽快解决通辽地区无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品种的问题,提高本地区牛群肉用生产性能,制定了科尔沁肉牛新品种(类群)培育方案。本方案是在科尔沁牛基础上采取常规育种技术与现代分子遗传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对肉用性状进行选育,培育肉牛新品种。育种方案包括新品种定向、育种任务、预期指标、育种方法及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肉牛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MAS),直接从DNA分子水平上反映种间差异,不受环境、发育阶段、组织等的影响,稳定可靠,多态性好,因而在家畜育种中被广泛利用,本文详尽概述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对于遗传力低的性状如肉质性状和屠宰性状等改良效率相关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甘肃陇东肉牛的培育状况及发展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是在调查甘肃省陇东地区肉牛目前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养殖品种,规模以及饲养方式和要解决较为突出的育种问题。根据目前我国和我省应立足于本地区现有限的遗传资源,借鉴这些宝贵的经验教训和先进的育种技术,肉牛培育的方向,着重探讨了陇东肉牛培育选育的标准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探讨高寒农区肉牛繁育杂交组合模式。[方法]选择金西西本、皮西西本、夏西西本、西杂二元杂交牛4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分别测定3月龄、6月龄、12月龄和18月龄生产性能指标。[结果]三元杂交牛皮西西本、夏西西本、金西西本18月龄活重达到480kg以上,分别比二元杂交牛提高13.1%、14.7%、16.4%;体高提高2.3%、3.14%、3.74%;体长提高2.36%、2.4%、4.04%;胸围提高2.1%、2.76%、3.55%;管围提高1.3%、1.99%、3.72%。三元杂交牛各生产阶段生产性能均高于二元杂交牛,育肥效果良好。[结论]以上三种肉牛繁育杂交组合模式是适宜当地发展肉牛生产的较佳杂交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19.
西吉县在肉牛基地建设区,大力推广畜牧科技,促进了养牛产业的提升和发展。本文对重点推广的技术有细管冻精直把式输精技术、玉米秸秆青贮技术、尿素氨化秸秆技术、紫花苜蓿种植技术和肉牛短期育肥技术等的具体做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验证新型复合酶饲喂肉牛的效果。[方法]随及对26头58~60周龄的肉牛分组、试验组13头,采用我们选用的添加剂在肉牛饲料中按0.3%添加,对照组不添加,[结果]表明,试验组平均增重0.99 kg/头.日,对照组平均增重0.87 kg/头.日、试验组比对照组提高13.79%(P〉0.05);料肉比试验组3.04∶1,对照组3.46∶1。[结论]表明新型复合酶制剂有显著的增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