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头面部循经感传由督脉向任脉或由任脉向督脉的交会过程 ,其重点是观察感传绕过还是直接越过口裂。方法 :1 2名循经感传显著者 ,其中观察感传由督脉向任脉的交会过程 9例 :7例针刺位于督脉线上的奇穴印堂 ,2例针刺督脉经线印堂穴上 1寸 (经上非穴点 )。观察感传由任脉向督脉的交会过程 3例 ,其中 2例分别针刺光明穴和侠溪穴 ,另 1例先针刺印堂穴 ,随后针刺膻中穴 ,同时观察督脉与任脉的感传交接情况。结果 :所有受试者均出现循经感传由督脉绕口唇到达任脉或由任脉绕口唇到达督脉的交会过程。结论 :任督脉在头面部的交会过程是以绕过口唇的方式实现的 ,这与“环唇”、“别而络唇口”的历代文献记载相吻合。上述结果支持循经感传形成机理的外周观点  相似文献   

2.
来稿摘登     
<正> 赵三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第九○团卫生队)报道:针药并用治愈胃下垂16例.疗程最短1个月,最长3个月.方法是针刺主穴胃上穴(位正中线脐上2寸,旁开4寸),在两侧胃上穴用4寸针沿皮下进入针尖交叉透神阙穴有针感后,两手同时捻转,患者自觉胃肠有上提之感.配穴:下脘透中上腕和足三里.每日1次,每次留针20分钟.内服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30克,黄芪30克,升麻30克,炒白术10克,当归15克,柴胡10  相似文献   

3.
针刺长强穴治疗急性腰痛15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组155例,男性91例,女性64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15岁:病程最短2小时,最长8天,发病在1天以内的41例,2天以内的68例,3天以内的40例,3天以上的6例。治疗方法针刺长强穴。患者取侧卧位,针尖向尾骨尖内侧方向刺入一寸,酸麻针感沿腰脊正中线向上放散,以中强刺激,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本组病例,最少的针1次治愈,最多针21次痊愈,平均针3.5次。治疗结果治愈142例,显效12例,无  相似文献   

4.
针刺人中治疗急性腰扭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腰扭伤,每因持重不当或运动失度,致腰部气血壅滞而成。针治取人中,古有书载,如《玉龙歌》云;“脊背强痛泻人中,挫闪腰痛也可攻。”今人谢志文氏也有“凡外伤性腰背疼痛用肾俞、委中等穴而难以取效者,针泻入中穴,亦能应手而愈”的经验。笔者体会,人中所属督脉,“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循额至鼻柱”,为阳脉之海,统督诸阳。腰之扭伤,气血壅滞于督脉与膀脱经,取人中治之寓“下病上取”、“首尾相接”之意,针刺时本穴针感甚强,其通经接气、行气活血之功亦强;再配合腰部适当活动,行则气散,可敬外力;气散血行,则腰…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针灸治疗冠心病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综述如下。1传统针刺魏瑞仙等用子母补泻法治疗瘀血阻络型冠心病,分组分别取双侧神门(本经子穴)或太白(子经子穴)针刺,每隔10min用捻转泻法行针1次,30min后起针。孙国胜等用郄门穴配合额旁1线治疗心绞痛,取双侧郄门直刺1~1.2寸,针感达到胸部时采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运针。取  相似文献   

6.
<正> 1.选穴:主穴:秩边、华陀15—17。配穴: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耳针:坐骨神经区敏感点、穴位压痛点(次髎、殷门、跗阳等穴周围)。 2.病人体位:取俯卧位,均针刺患侧穴位。 3.针的选择:一般2—4寸的28号不锈钢针为宜。 4.针刺顺序:先刺耳针坐骨神经区敏感点,以达快速止痛。再针刺穴位压痛点,以通调经络,最后针刺主穴与配穴,以达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疚之、寒则留之的目的。留针30~4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 5.针刺手法及针感:采取提插与捻转两种手法,互相结合运用,针感必须达到酸、麻、沉、胀的“得气”要求。尤其主穴的针感,必须准确。秩边穴直刺3—4寸,有麻电感,向下肢放射。华陀15—17,直刺1—2寸  相似文献   

7.
针刺坐骨穴治疗坐骨神经痛2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伟  陶志才  王毅 《中国针灸》2003,23(9):526-526
27例患者中 ,男 1 8例 ,女 9例 ;年龄最小 1 8岁 ,最大 5 7岁 ;病程最短 5天 ,最长 5个月。方法 :患者俯卧位 ,取患侧坐骨穴 (位于大转子与尾骨尖联线中点下 1寸 ) ,局部消毒后 ,选用 4寸毫针直刺 3~ 3 5寸 ,提插捻转使之得气 ,待针感放射至足跟 ,留针 2 0分钟 ,每日针刺 1次。 7天为一疗程 ,治疗 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 :痊愈(疼痛、麻木消失 ) 2 4例 ,好转 (疼痛、麻木减轻 ) 3例 ,有效率 1 0 0 0 %。体会 :坐骨神经痛常见于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炎等疾病 ,病变使周围神经痉挛 ,产生无菌性炎症 ,炎症刺激其周围神经引起患侧下肢疼…  相似文献   

8.
慢性腰腿痛属祖国医学痹症范畴。笔者从1987年以来应用头皮针治疗慢性腰腿痛6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68例中,男性42例、女性26例;年龄最小者IS岁,最大者65岁,以38~52岁者居多。病程最短者2天.最长者21年。来诊前曾用多种方法治疗效果不佳。2治疗方法针刺部位顶中线:在头顶部正中线上自百会穴向前l.5寸(属督脉);顶旁1线:在顶中线外侧1.5寸,自承光穴起沿经线后1.5寸(属足大阳膀眈经)。针刺方法选28~30号1.5~2寸不锈钢盘龙针.局部常现消毒,进针后平补平泻捻转法.用力均匀每分钟捻转150~2’)0次.…  相似文献   

9.
秋冬后各种腰腿痛均与受风寒、肾虚、外伤等关系密切。现提供以下几种方法供读者参考。一、打开穴道,舒通经脉。督脉经过腰部后正中线,督脉的经穴长强(在毛骨尖下与肛门连线中心)、腰俞(在骶管裂孔中)、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等,有通经行气、祛寒止痛的作用。后正中线旁开0.5寸华佗夹脊穴,是治疗腰及下肢疼的要穴。而后正中线  相似文献   

10.
<正> 针刺百会、长强、承山(双),用疾徐补泻法的补法,留针20~30分针,每隔5分钟运针1次。同时加灸百会、足三里(双),10~15分钟。按:长强为督脉之别络,临近肛门,针之可增强肛肌的紧缩。足太阳膀胱经别入于肛,故取承山,两穴配合以治其标。百会为督脉与  相似文献   

11.
本组102例;男性66例,女性36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56岁;病程最短者半天,最长者半个月。治疗方法:选主穴:“印堂”穴。该穴属经外奇穴,但位于督脉循行路线上,而且有经穴的特殊治疗作用。横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2~3次为一疗程,行捻转手法,待得气后留针20分钟,不超过半个小时。急性者,一般针刺1~2次即愈。针刺后,医者应协助患者做起蹲、弯腰、前后左右转侧腰部等多种姿势活动以使患部出汗为度。腰脊中痛者:以疏通督脉经气为主,针刺“印堂”穴,如腰痛在一侧或双侧者以疏通  相似文献   

12.
宋京英  郭丽霞 《中国针灸》2002,22(10):32-40
1 一般资料38例肛窦炎患者均为肛肠科确诊病人 ,其中男17例 ,女 2 1例 ;年龄在 2 5~ 4 7岁之间 ;病程最短 2 0天 ,最长 6年。所有病例均经其它治疗效果不佳。38例患者就诊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肛门内疼痛 ,其中灼痛者 2 8例 ,胀痛者 8例 ,刺痛者 2例。2 治疗方法取穴 :长强、旁腰俞 (腰俞穴旁开 1寸 ,两侧各 1穴 )、次、承山、大肠俞。操作 :患者取俯卧位 ,先针长强穴 ,针尖与骶尾骨平行刺入 1 5~ 2寸 ,须有麻胀感向直肠部放射 ,旁腰俞针刺得气后将 2cm艾条插于针柄上温灸 1~ 2壮 ,其余腧穴针刺得气后 5分钟行针 1次 ,留针4 0分钟。起…  相似文献   

13.
先用拇指尖在患者肝穴局部轻轻揉按,探寻到最敏感点后,常规消毒,用28号1寸毫针直刺2cm左右,做均匀持续的小幅度提插行针,待针刺部位产生较强的酸麻重胀感后留针40分钟,每隔5~10分钟提插行针1次,使整个针刺过程均保持强针感,出针时按压针孔,以防引起局部血肿。  相似文献   

14.
定位 肘痛穴定位于曲池穴与手三里之间 ,指总伸肌腱与肱桡肌腱之间。 操作 按压肘痛穴 ,同时让病人自主行握拳活动 ,持续 1 0 min后放松 ,用 40 - 5 0 mm毫针针刺入约1 .0 1.5寸 ,提插捻转有针感后,针尾加 2 cm长艾条灸。艾条燃尽后起针。每日 2次 ,5日为 1个疗程体会 肘痛  相似文献   

15.
针刺听宫、翳风治疗突发性耳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性耳聋系指听力突然减退,患者自觉说话如在“室中言”,有壅闭感。我在临床上,用针刺患侧听宫和翳风两穴,能得到桴鼓相应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施针者以右手拇指尖由轻至重地按压患侧的听宫和翳风两穴,使患者有酸胀麻感(按压听宫穴令患者张口,施针时亦然)。然后令患者头侧卧于诊桌上,用1.5寸的毫针针刺听宫0.5~1寸及翳风1~1.5寸(均系成人深度、儿童应酌减)。有针感后留针15~30分钟。留针过程中,不时旋捻,如患者听力恢复即可出  相似文献   

16.
督脉的“督”字有总督、督促之意。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故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因为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线,它的脉气多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大椎是其集中点。另外,带脉出于第二腰椎,阳维交会于风府、哑门。所以督脉之脉气与各阳经都有联系。又因督脉循行于脊里人络于脑,与脑和脊髓有密切的联系。《本草纲目》称“脑为元神之府”,经脉的神气活动与脑有密切关系。体腔内的脏腑通过足太阳膀眈经背部的俞穴受督脉经气的支配,因此,脏腑的功能活动均与督脉有关。督脉“为阳脉…  相似文献   

17.
1长强(Changqiang)长强是督脉的第一穴,穴名最早见于《灵枢·经脉》,经中所言督脉起于下极之腧,从经脉起止上讲,此“下极之腧”应该指的是长强穴(《针灸经穴概要》)。又有气之阴郄、穷骨、龟尾、橛骨、气郄等别名。《甲乙》曰:长强,一名阴之郄,在脊骶端,督脉别络,少阴所结……。指出长强为督脉的络穴,督脉由起始之处分出一条支脉连络于少阴肾经。《会元针灸学》:长强者,长于阳而强于阴,其督脉与任脉之长共九尺。由会阴入胞中四寸而分为任督,其气通于天而化督脉,其质造形而通于地异化任脉。督脉为督辖诸阳之经而长于阳。长强为纯阳初始,使脏…  相似文献   

18.
取穴 :复溜 (在小腿内侧 ,太溪直上 2寸 ,跟腱的前方 )。方法 :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 ,用 3 0号 1 5~ 2寸毫针 ,右手持针对复溜穴直刺 1~ 1 5寸 ,用提插捻转手法 ,调节针感 ,使针下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感 ,得气并使针刺感传按足少阴肾经的循行部位向上。留针3 0分钟 ,1 0分钟时再捻转 1次。结果 :针刺治疗 2 2例 ,男 7例 ,女 1 5例 ;年龄最小3 2岁 ,最大 3 6岁。经 1次治疗痊愈 2例 ,经过 2次治疗痊愈 1 0例 ,经过 3次治疗痊愈 9例。讨论 :腰反折临床症状与一般腰痛有共同之处 ,如腰部僵硬、发板、有压痛 ,过劳、遇冷加重等 ,不同…  相似文献   

19.
针罐治疗高血压性眩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京进修期间,曾师从王岫老师,对高血压性眩晕患者,采用针刺加拔火罐法,疗效显著,故介绍如下。治疗方法患者仰卧,取风池、百会为主穴,神庭、本神、曲池、列缺、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为配穴。穴位常规消毒后,两侧风池穴针刺0.8~1.2寸,针尖向对侧眼睛,施以提插捻转泻法,以针感上传者为佳。百会、神庭、本神施以迎随补法,余穴平补平泻,双侧同名穴力求针感等称,留针30分钟。起针后,患者俯卧继续施以留、闪、走罐,沿督脉和膀眈经背部腧穴为主,以颈项为重点,以皮肤潮红或略见痧即可。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效显后…  相似文献   

20.
卞勇 《江西中医药》2001,32(6):50-50
所谓“独穴疗法”,是指在十四经穴或经外奇穴中独取一个穴位进行临床针灸治疗 ,即根据辨证 ,按疾病所属脏腑经络 ,取其相应经脉中具有独特疗效的一个穴位 ,按证候虚实进行针刺补泻或艾灸治疗。笔者在临床工作中 ,对一些病症常用独穴疗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举例如下 :1 急性乳腺炎 取穴 :肩井。刺法 :令患者端坐 ,取患侧肩井穴 ,视患者胖瘦用 1寸毫针刺 0 .6~ 0 .8寸 ,快速捻转 5~ 10分钟 ,使患者肩部有酸沉感 ,留针半小时 ,泻法。每日 1次 ,一般 2次即可痊愈。2 落枕 取穴 :悬钟。刺法 :令患者坐位 ,用 2寸毫针 ,针刺患侧悬钟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