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评价HBsAg阳性母亲的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方法:荣成市卫生防疫站于1998-2001年连续4a对1-5周岁儿童免疫后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血清学的横断面调查。结果:5岁以下儿童抗-HBs阳性率为81.2%-85.7%,抗-HBs阳性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5岁以下儿童HBsAg携带率为2.46%-3.12%,未呈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结论:母亲HBsAg阳性儿童接种乙肝疫苗阻断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2.
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对HBsAg新生儿免疫后5年追踪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淑娟  肖飞 《职业与健康》2001,17(12):98-99
[目的]探讨不同方案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对母亲HBsAg阳性新生儿的免疫持久性。[方法]在203名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出生时,按不同方案和剂量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5a内连续进行抗-HBsAg携带情况的追踪观察。[结果]5a内抗-HBs阳性率一直高于90%;新生儿免疫后抗-HBs在7个月-1岁形成高峰,在1-2岁期间下降了48.82%,2-6岁期间保持相对稳定;8例抗-HBs阴转后3-5a仍未被感染;14例抗-HBs阴转1-2a后又产生-HBs;无1例成为HBsAg携带者。[结论]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5-10a可不进行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3.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血清学免疫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不同剂量,不同间隔时间免疫后4年的血清学免疫效果。方法: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和阴性母亲的新生儿,按第1针分别接种10μg或5μg乙肝疫苗,4年后观察免疫效果,同时对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选择第3针与第1针的不同间隔时间进行接种,全程免疫后4年观察免疫效果。结果:乙肝疫苗全程免疫4年后,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第1针接种10μg组抗-HBs阳性率高于5μg组,差别有显著性,对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进行免疫时,乙肝疫苗第3针与第1针间隔5,6,8个月,其抗-HBs阳性率及抗体水平,差别均无显著性,所有接种对象,全程免疫4年后抗-HBs阳性率及抗体水平均较低。结论: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第1针10μg组全程免疫效果优于5μg组,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乙肝疫苗第3针与第1针间隔5,6,8个月都是可行的,4周岁儿童乙肝疫苗加强接种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基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研究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8  
目的:评价基因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对人群的免疫效果。方法:C地195名新生儿、191名中学生及219名不同HBV感染接种疫苗,进行效果观察,并比较重组酵母来源和血源来源的2种不同检测乙型表面抗体的放射免疫分析方法试剂。结果:新生儿免疫后,抗-HBs阳性转率均达到85%以上,但中华地鼠卵巢细胞基因重组乙肝疫苗不论是在抗体阳转率还是在抗体滴度上效果都优于酵母乙肝疫苗,中学生免疫后,抗-HBs阳转率达70%以上,免疫后2年时10μg-5μg-5μg剂量组的免疫效果要优于5μg-5μg-5μg组。对HBV不同感染免疫后,可使51.14%的感染抗-HBs阳转或抗-HBs滴度上升,重组酵母来源试剂检测抗-HBs的阳转率(81.42%),比血源来源试剂检测(73.33%)可提高近10%。结论:基因重组乙肝疫苗10μg-5μg-5μg剂量为宜。在监测人群免疫后抗-HBs时,应选用相应抗原制备的试剂检测相应抗体,以提高检测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某大学新生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对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探讨适合大学新生乙肝疫苗免疫对策,寻找控制大学生乙肝病毒水平传播和降低乙肝发病率的最佳途径。方法:选择某大学1998年入学的529名新生作为观察对象,并按照入学前是否接种过乙肝疫苗分成A,B两组进行HBsAg,抗一HBs,抗-HBs检测。结果:入学新生总HBsAg携带率为5.11%,抗-HBs阳性率为61.93%。10%的人群曾接种过乙肝疫苗,但抗-HBs水平已降到低值,接种过乙肝疫苗组HBsAg阳性率2.68%,抗-HBs阳性率70.81%;未接种组HBsAg阳性率8.26%,抗-HBs阳性率46.52%。在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接种乙肝疫苗后,抗-HBs阳性率差异无显性,并且小学生阶段接种乙肝疫苗组,HBsAg携带率(1.67%)最低,结论:大学新生结合入学体检进行乙肝感染情况检查,凡是易感或处于抗-HBs低水平的人均要接种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6.
海南农垦区18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乙肝疫苗接种率与HBsAg携带率的关系及海南垦区乙肝疫苗接种的免疫效果,为制定海南垦区乙肝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调查垦区1-18岁人群乙肝疫苗接种史,用ELISA法检测HBsAg和抗-HBs。结果 调查1-18岁人群6669人,乙肝疫苗接种率为41.2%,HBsAg携带为9.2%。其中全程接种HBsAg携带率为2.4%,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HBsAg携带率为14.0%。差别有显性;全程接种HBsAg感染保护率为82.9%。抽查843人的抗-HBsAg,阳性率为62.8%,其中全程接种抗-HBs阳性率为85.7%,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抗-HBs阳性率为36.9%。结论 HBsAg携带率高低与乙肝疫苗接种率高低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海南垦区1-18岁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尚不高,目前仍处于高HBsAg携带率水平。  相似文献   

7.
为观察我国研制开发的乙型肝炎(乙肝)基因重组(CHO)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选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3项均阳性的母亲所生婴儿,用乙肝CHO疫苗免疫,并随访观察3年。婴儿随机分为A组(52例)和B组(50例),A组为单纯疫苗组,注射3次乙肝CHO疫苗(0、1、6个月,10μg/次);B组为疫苗加50IU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组,同A组一样注射3次乙肝CHO疫苗,但在0月时同时注射HBIG(50IU)。全程免疫后2~12个月、13~24个月、25~36个月分别采血,以固相放射免疫(RI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抗-HBs)、HBsAg和抗-HBc。综合3次随访结果,单独及时全程接种乙肝CHO疫苗组,婴儿抗-HBs阳性率为82.69%,无应答率为3.85%,HBsAg阳性率为13.46%,保护率为83.17%;乙肝CHO疫苗加HBIG组,抗-HBs阳性率为90.00%,无应答率为2.00%,HBsAg阳性率为8.00%,保护率为90.00%。A、B两组的保护率虽不同,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χ  相似文献   

8.
成人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Shi J  Wang X  Wang G  Xu Z  Yang Z  Zheng L  Li Z  Guo N  Wu X  Liang Z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6(6):366-369
目的:探讨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YDV)对厉人的免疫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在辽宁省北票市部分学校随机选择一般健康状况良好、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及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三项指标均为阴性且体温正常的22-58岁的教师124名,按0、1、6个月程序,每次5μg/0.5ml接种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结果:免疫后3、7、12和24个月时,抗-HBs阳转率分别为35.0%,83.3%,65.5%和32.7%,抗抗-HBs平均滴度分别为12.6、402.0、70.3和20.3mIU/ml;抗-HBs阳转率及其滴度均在7个月时达到高峰,以后又急剧下降,免疫后各月女性抗-HBs阳转率和滴度均高于男性;<35岁组的抗体阳性率高于≥35岁组,但12个月时,二比较差异有显意义;免疫3d后未出现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结论: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成人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其抗-HBs持续时间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国产乙肝疫苗不同免疫模式的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我国北方农村中等经济收入地区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免疫预防的模式,在山东省部分农村进行了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对1518名孕妇进行了产前筛检,对2104名新生儿按母亲筛检结果分组并按不同模式免疫,于免疫后1年采血监测乙肝免疫学指标(HBsAg,抗-HBs,抗-HBc)。结果表明,所有新生儿抗-HBs阳性率均在89.5%以上;筛检和未筛检孕妇所产新生儿抗-HBs阳性率之间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两种免疫方式免疫后1年抗-HBs阳性率之间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中小学生大规模乙型肝疫苗中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未实行乙型肝炎疫苗计划免疫管理的6-18岁中小学生1829名,采用血清流行病学方法观察大规模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效果。[结果]对HBsAg,抗-HBs和抗-HBc全阴性者,接种疫苗1a后,抗-HBs阳性率为70.55%,HBsAg和抗-HBc阳性率分别为0.56%和1.96%,该人群接种前HBVM(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率为63.31%,接种后为85.51%,抗-HBs阳性率在接种后1a无明显变化.[结论]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大规模接种后,在中小学生中形成了乙型肝炎高保护性,低感染状态。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大规模接种的影响因素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