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采用田间试验法,研究了不同浓度及不同时期喷施叶面硒肥对春小麦硒素吸收、转化分配规律及硒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拔节期和孕穗期2次喷施10~20 mg/kg或孕穗期1次喷施40~50 mg/kg的亚硒酸钠溶液,都能使春小麦达到富硒标准。(2)在拔节、孕穗、乳熟期喷施40 mg/kg亚硒酸钠溶液都能使籽粒中的硒素含量达到富硒标准,孕穗至乳熟期为最佳喷施时期。(3)在生育进程中,全株硒素含量在0.062~0.187 mg/kg之间变化,平均0.086 mg/kg。叶面硒肥能显著提高各器官硒素含量,且富集效应顺序是叶籽粒颖壳茎。(4)全株硒素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动态变化可分别用一元三次方程式和一元二次方程式定量表达。孕穗期喷施40 mg/kg亚硒酸钠溶液时,全株硒素最快吸收速率为0.030 5μg/(d·株),与对照相比,提高了9.5倍,出现时间提前4 d。  相似文献   

2.
采用田间裂区试验,通过叶面喷施清水、氨基酸螯合硒肥(666.6 g·hm~(-2)、1 333.3 g·hm~(-2)、2 000.0 g·hm~(-2))以及相应含量的氨基酸研究硒肥施用对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叶面喷施氨基酸螯合硒肥可以一定程度改善玉米植株的氮营养,提高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以及籽粒、秸秆中的硒含量,但其对产量构成因素、品质的影响并不明显。可见,叶面喷施是硒肥施用、富硒生产的一种有效方式,但肥效的发挥有赖于良好的水肥统筹以及适宜的施肥量和施肥时机。  相似文献   

3.
我国主要麦区小麦籽粒锌含量对叶喷锌肥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我国小麦籽粒锌含量普遍偏低,叶喷锌肥是提高小麦籽粒锌含量的重要措施,研究我国主要麦区小麦籽粒锌含量对叶喷锌肥的响应,对小麦科学施用锌肥、 调控小麦籽粒锌营养状况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在我国14个省(市)主要麦区布置了30个田间试验,在每个试验点设置不喷锌对照和叶面喷锌两个处理,以当地主栽小麦品种为供试作物,通过测定收获期小麦产量、 各器官锌含量,研究了叶喷锌肥提高小麦籽粒锌含量的效果、 区域差异及其与土壤主要理化性质、 小麦拔节前植株锌含量的关系。【结果】 30个试验点的结果显示,叶面喷锌对小麦籽粒产量、 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均无明显影响,但籽粒锌含量显著提高,叶面喷锌的籽粒锌含量比对照平均提高5.2 mg/kg(17.5%), pH7.0的区域提高5.3 mg/kg(16.4%), pH 7.0的区域提高5.2 mg/kg(18.4%)。小麦地上部锌吸收与分配在两个区域间没有显著差异,叶面喷锌的小麦籽粒、 颖壳和茎叶平均锌吸收量分别为255.5、 26.0和117.5 g/hm2,比对照增加19.4%、 28.7% 和99.2%; 锌收获指数为64.1%,比对照降低12.2%。籽粒锌利用率和籽粒锌强化指数也不受区域的影响,平均值锌利用率为3.0%,锌强化指数为3.8 mg/kg。无论叶面喷锌与否,籽粒锌含量和土壤有效锌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效锌含量每升高1.0 mg/kg,籽粒锌含量平均提高约4.0 mg/kg; 籽粒锌含量和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土壤pH每升高1个单位,籽粒锌含量平均降低3.8 mg/kg; 籽粒锌含量与土壤有机质没有显著相关性。小麦籽粒锌含量与拔节前植株锌含量极显著正相关,拔节前植株锌含量每升高1.0 mg/kg,籽粒锌含量平均提高0.4 mg/kg。【结论】 除叶面喷施锌肥外,调节土壤酸碱性,提高土壤有效锌含量,促进小麦生长前期植株对锌的吸收对改善我国小麦锌营养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叶面喷施锌、硒肥对谷子叶片抗氧化酶活性以及锌、硒在籽粒积累的影响,为谷子生产中合理施用锌、硒肥以及开发富锌富硒谷子提供参考。   【方法】   在2016—2017年,以冀谷21为试材进行田间小区试验。分别设3个锌水平 (0、2.25、4.50 kg/hm2) 和3个硒水平 (0、30、60 g/hm2),共组成7个处理分别为对照 (Zn0Se0)、单施低硒 (Zn0Se1)、单施低锌 (Zn1Se0)、低锌低硒 (Zn1Se1)、低锌高硒 (Zn1Se2)、高锌低硒 (Zn2Se1)、高锌高硒 (Zn2Se2),随机区组排列。分析了谷子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物酶 (P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 的活性,籽粒锌硒含量以及谷子产量。   【结果】   喷施锌、硒对叶片SOD、POD和GSH-Px活性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低锌 (2.25 kg/hm2) 水平下,随着硒肥施用量的提高,SOD与GSH-Px活性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在低锌低硒配合处理下酶活性均达到最高。在低硒 (30 g/hm2) 水平下,随着锌肥施用量增加,SOD与GSH-Px活性先升后降。高锌高硒配合不利于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喷施锌、硒对籽粒锌、硒的吸收影响极显著。单施锌、单施硒可显著提高籽粒Zn、Se含量。低Zn水平下,配施低Se提高了籽粒Zn含量,配施高Se则降低Zn含量。低Se水平下,配施Zn可提高籽粒的Se含量,而高Se水平下,提高Zn水平对籽粒Se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低锌低硒 (Zn 2.25 kg/hm2、Se 30 g/hm2) 对产量提高效果最好。   【结论】   叶面喷施Zn和Se可以显著提高叶片中的抗氧化酶活性,但是同时喷施Zn和Se,需注意喷施浓度。喷施低锌低硒 (Zn 2.25 kg/hm2、Se 30 g/hm2) 有利于提高谷子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籽粒锌硒含量与产量,Se和Zn有一定的协同效应。喷施高量Zn对Se的吸收没有显著的副作用,但是高锌时再喷施高Se则抑制籽粒Zn的吸收。  相似文献   

5.
施用硒、锌、铁对玉米和大豆产量与营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黄土高原低硒区典型土壤,以玉米、大豆为供试作物,研究施用硒、锌、铁对作物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仅施用氮、磷、钾肥料,玉米、大豆产量无明显变化,施用适量硒、锌、铁时,玉米产量明显提高15.6%~73.8%,大豆产量提高58.9%~115.1%。施用硒、锌、铁,玉米籽粒氮含量明显增加,而磷、钾含量无明显变化,大豆籽粒氮含量无明显变化,磷、钾含量有所下降。土施或结合叶面喷施硒、锌、铁时,玉米和大豆籽粒硒、锌、铁含量明显增加,尤其是土施结合叶面喷施硒、锌、铁时效果突出。与对照比较,玉米籽粒硒增加480.4%、锌增加106.9%、铁增加126.7%; 大豆籽粒硒增加512.9%、锌增加62.2%、铁增加15.6%。综合考虑玉米、大豆产量和籽粒硒、锌、铁含量变化,锌、硒适宜土壤施用,或土施结合叶面喷施施用,叶面喷施铁可有效提高作物籽粒铁含量。  相似文献   

6.
氮肥后移与花后叶面喷施6-BA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小麦生产水平,2010-2011年度以烟农19为材料,在总施纯氮量为240 kg·hm-2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大田试验研究了氮肥后移与花后叶面喷施6-BA对冬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后移、花后叶面喷施6-BA均显著提高籽粒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谷丙转氨酶(glutamic pyruvic transaminas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oluble starch synthase,SSS)活性,对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ranule-bound starch synthase,GBSS)活性均无显著影响。氮肥后移能显著提高穗粒数、千粒重、产量;花后叶面喷施6-BA提高千粒重与产量。氮肥后移、花后叶面喷施6-BA均显著提高籽粒蛋白质及各组分含量、谷醇比、蛋白质累积量、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支直比、淀粉累积量;且花后叶面喷施6-BA促进氮肥后移效应。在本试验条件下,B1N4处理(基肥:拔节肥:孕穗肥比例为3:5:2,结合花后叶面喷施浓度10 mg·L-1的6-BA,施量100mL·m-2)提高冬小麦产量与品质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7.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土壤微量元素养分是限制小麦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叶面喷施适宜比例的微肥对促进小麦生长、提高小麦产量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探究了叶面喷施不同比例的微肥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叶面喷施四硼酸钠、硫酸锌、硫酸锰、硫酸亚铁、硫酸铜和钼酸铵均对小麦生长和产量有显著影响。高硼、高锌和适当铁配比的微肥更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硼促进植物水分和养分吸收,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发育,为小麦穗部生长提供了营养条件;高浓度锌有利于小麦叶绿素和生长激素的合成,增加小麦株高、穗长、穗数和穗粒数;适宜比例的锌和铁叶面喷施能提高小麦穗粒数和籽粒产量。根据极差分析得出6 种微肥的最佳施用水平分别为四硼酸钠4.5 kg/hm2、硫酸锌4.5 kg/hm2、硫酸锰0.75 kg/hm2、硫酸亚铁2.25kg/hm2、硫酸铜0.75 kg/hm2、钼酸铵0.75 kg/hm2。综合6 种微肥的施用水平,18 个处理中叶面喷施四硼酸钠4.5kg/hm2、硫酸锌1.5 kg/hm2、硫酸锰0.75 kg/hm2、硫酸亚铁2.25 kg/hm2、硫酸铜1.125 kg/hm2 和钼酸铵1.125 kg/hm2配比的微肥下小麦产量最高,为10259.09 kg/hm2,高于其他处理0.07% ~ 16.54%,此研究可为丰富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镁肥基施及后期喷施对油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镁肥基施及后期喷施对直播冬油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为冬油菜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基施镁肥,用量分别为MgO 0、15、30、45、60 kg/hm~2;副处理为叶面喷施清水和镁肥,于油菜终花期(即播种后180 d)喷施等量(750 L/hm~2)清水和0.5%硫酸镁。结果表明:(1)镁肥基施显著提高了油菜产量和产油量,与不施镁相比,施镁的油菜产量和产油量分别增加了370~675和253~409 kg/hm~2,增幅分别为14.08%~25.68%和21.12%~34.19%。(2)镁肥基施及后期喷镁可进一步提高油菜产量和产油量,与喷水相比,喷镁的油菜产量和产油量分别增加了89~267和44~138 kg/hm~2,增幅分别为2.74%~9.36%和2.81%~9.56%。基施MgO 15 kg/hm~2时,喷施镁肥的油菜产量和产油量增产效果最佳,分别为266和138 kg/hm~2;基施镁肥超过MgO 30 kg/hm~2时,喷施镁肥的增产效果不明显。因此,在土壤交换性镁含量界于缺乏与潜在缺乏时,油菜基施MgO 30~45 kg/hm~2即可满足整个生育期的镁养分需求;基施镁肥用量较低(MgO 15 kg/hm~2)时,后期喷施叶面镁肥可以达到相应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验证大量符合微量元素型叶面水溶肥在新疆焉耆盆地棉花上的增产增收效果,设计了3水平叶喷试验,研究喷施叶面肥对棉花生长发育、抗逆性、品质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棉花上施用的大量符合微量元素型叶面水溶肥,可以使棉花有效果枝数、单株结铃数增多,单铃重增大;叶面喷施供试大量元素水溶肥料较叶面喷施清水和不进行叶面喷施的处理籽棉每667 m~2产量分别增加20.5 kg和27.1 kg,增产率分别为5.7%和7.7%;每667 m~2增收分别增加102.0元和151.9元,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0.
高锌土壤上春小麦对~(65)Zn的吸收分布及其根际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65 Zn 示踪法研究了高锌土壤春小麦对外源65Zn 的吸收和65 Zn 在小麦各器官中的累积分布。结果表明:外源65 Zn 在小麦各器官的分配顺序为:茎叶> 籽粒>根> 颖壳;65Zn 在小麦各器官的比活度顺序为根> 籽粒> 颖壳≥茎叶;65Zn 从土壤向小麦各器官的转移系数为:根> 籽粒> 颖壳≥茎叶。随着外源65 Zn 浓度增加,小麦植株吸65Zn 量及小麦籽粒中65 Zn 量增加,65 Zn 在小麦根部的分配比例也随之增加。小麦根际土对65Zn 有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11.
锰、硼对紫花苜蓿草产量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叶面喷施的方法,研究不同水平锰、硼对紫花苜蓿草产量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锰、硼可增加紫花苜蓿产草量;施锰200 mg/kg(Mn2处理)和硼600 mg/kg(B3处理)效果最好,草产量比CK分别显著提高809.49和1065.35 kg/hm2。喷施锰肥能显著提高紫花苜蓿锌和锰的含量,适量喷施能显著提高磷、钴、硒、铁和钼的含量;但喷施锰肥降低了紫花苜蓿钙、铜和硼的含量,适量喷施能显著降低钙和铜的含量。紫花苜蓿锰含量与施锰量呈正相关,硒、铜含量与施锰量呈负相关,而铁、锌含量随施锰量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喷施硼肥显著提高了紫花苜蓿锌和磷含量,显著降低了钙、钼、硒的含量,而适量喷施硼肥能显著提高钴、铁、锰、硼的含量,但喷施硼肥未显著降低紫花苜蓿铜的含量。紫花苜蓿锌、硼含量与施硼量呈正相关,铁、钙、钼、铜、硒含量与施硼量呈负相关,而锰、磷含量随施硼量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微喷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灌溉次数和氮肥用量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的影响,该试验在灌水定额1 500 m3/hm2下设置微喷2次(拔节期750 m3/hm2+开花期750 m3/hm2)、3次(拔节期450 m3/hm2+开花期750 m3/hm2+灌浆期300 m3/hm2)、4次(拔节期450 m3/hm2+孕穗期300 m3/hm2+开花期450 m3/hm2+灌浆期300 m3/hm2)和氮肥追施45、90、135 kg/hm2处理,N肥随灌水等量分次施入,考察群体光合特性、物质生产和水分利用特征。结果表明:微喷3次和4次相比于微喷2次,产量提高了5.3%~18.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5.3%~27.8%,但微喷3次与4次之间差异不显著。适当增加微喷次数提高了开花期和灌浆期群体绿色叶面积指数,延缓了叶片衰老,提高了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增加了千粒质量,进而提高了籽粒产量;多次微喷(3次或4次)降低了总耗水量和开花前耗水比例,提高了开花后耗水比例;适当增施氮肥能进一步提高花后物质积累和花后耗水比例。综合来看,1 500 m3/hm2灌溉定额下微喷4次,追施氮肥90 kg/hm2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高量施锌肥对玉米Zn吸收和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正常施锌(10kg/hm2,25kg/hm2 ZnSO4.7H2O)和超高量施锌处理(50kg/hm2,100kg/hm2,150kg/hm2 ZnSO4.7H2O),对玉米各个生育期植株锌吸收和积累以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玉米增产、品质改善和合理施锌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施锌肥量10~150kg/hm2范围内,玉米苗期、拔节期、吐丝期、灌浆期、成熟期的植株和籽粒含锌量都有显著增加的趋势,并且施用量与锌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正常施锌和超高量施锌在植物体内各个生育期锌含量都呈增加的趋势,且同一浓度施锌量,玉米植株积累的锌量随植株生长而增加,说明玉米在不同生长期从土壤中吸取的锌元素也在不断增加。玉米地上部分各生育阶段对锌的吸收速率总体趋势为,随着施锌量的增加各个生育阶段对锌的吸收速率呈增加趋势,其中,拔节期-吐丝期对锌的吸收速率最高。随着施锌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适合的施锌量为50kg/hm2,相比正常施锌量有所提高,并且高施锌肥可以增加玉米产量、提高玉米籽粒和植株锌含量。  相似文献   

14.
叶面过量施硒对玉米产量、硒和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过量施硒对作物生长的毒害效应,为合理施用硒肥提供依据,本研究在田间条件下探究了叶面过量施硒对糯玉米京科糯2000和普通玉米郑单958两个品种产量、硒含量和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硒量(亚硒酸钠)≤0.2 g·L-1时,京科糯2000植株生物量和籽粒产量与对照(不喷硒)相比持平或略有增加,未表现出毒害效应;京科糯2000在叶面喷硒量≥0.5 g·L-1时,郑单958在叶面喷硒量≥0.1 g·L-1时,其植株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均明显降低;随着叶面喷硒浓度的增加,两品种玉米籽粒硒含量均逐步增加,郑单958产量和籽粒硒含量的变化幅度高于京科糯2000。叶面喷硒可显著提高玉米籽粒锌和铁的吸收量,对铜、磷、镁和钙的吸收基本无影响,但抑制硼的吸收。总体来看,过量施硒抑制2个不同品种玉米生长,造成产量下降,但可提高籽粒硒、锌和铁的营养水平。本研究对玉米微量元素营养调控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外源硒矿粉对玉米硒累积及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生物强化的方法获得生物安全形态的有机硒,是实现人体科学补硒的重要途径。研究外源硒矿粉在生产中的合理施用量及其对作物的影响,可为富硒农产品生产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方法】以玉米为试材,以湖北恩施的富硒矿粉(总硒含量为180 mg/kg)为硒源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玉米对外源硒的吸收与转化及施硒对玉米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设5个施硒处理: Se 0 (CK)、 750 (Se1)、 1500 (Se2)、 2250 (Se3) 和3000 g/hm2 (Se4)。于玉米大喇叭口期和成熟期取样,测定玉米不同部位总硒含量以及玉米籽粒中总硒、 有机硒及矿质元素含量。【结果】土壤施用富硒矿粉对玉米籽粒产量和总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可显著增加玉米籽粒及各器官硒含量。随硒施用量由0增加到3000 g/hm2,玉米籽粒中硒含量由14.2 μg/kg 增加到350.3 μg/kg。除Se2处理外,玉米根系中的硒含量在收获期高于抽穗期,而玉米茎和叶中的硒含量在收获期低于抽穗期。玉米不同器官对硒的富集能力依次为根叶籽粒茎,而玉米对硒的转移系数大小顺序亦为叶籽粒茎。与对照相比,施硒使玉米籽粒中有机硒含量显著增加,不同施硒处理玉米籽粒中有机硒含量范围为12.9~302.6 μg/kg,随土壤施硒量增加,有机硒占总硒的比例从86.87%增加到90.84%,不同处理之间有机硒所占比例差异不显著。玉米籽粒总硒、 有机硒与各器官硒含量之间均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其中籽粒中有机硒与不同生育期根中硒含量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施硒可显著抑制玉米籽粒对Na的吸收,对K、 Ca、 Mg、 Fe 的吸收无显著影响,一定的施硒水平下,可促进玉米籽粒对Mn、 Cu、 Zn的吸收。【结论】施用外源硒矿粉对玉米生物量与籽粒产量无显著影响。随施硒量增加,玉米籽粒中总硒含量和有机硒含量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但对玉米籽粒中的有机硒与总硒的比例没有显著影响。一定施硒水平下,可促进玉米籽粒对Mn、 Cu、 Zn的吸收。以纯硒施用量为750~1500 g/hm2作为硒矿粉在富硒玉米生产中的推荐施硒量。  相似文献   

16.
锰与硼喷施对紫花苜蓿产量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叶面喷施的方法,研究不同水平锰与硼对紫花苜蓿草产量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锰、硼促进了紫花苜蓿草产量的增加,适量则效果显著(P < 0.05),以施锰浓度200 mg·L-1(Mn2处理)和硼浓度600 mg·L-1(B3处理)效果最好,草产量比对照分别提高809.49和1 065.35 kg·hm-2;喷施锰肥能显著提高锌和锰的含量;适量则能显著提高紫花苜蓿磷、钴、硒、铁和钼的含量,喷施锰肥降低了钙和铜的含量,适量则影响显著;喷施锰肥,硼的含量略有降低;且锰含量与施锰量呈正相关,硒、铜含量与施锰量呈负相关;而铁、锌含量随施锰量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喷施硼肥显著提高了锌和磷含量,显著降低了钙、钼、硒的含量,显著提高钴、铁、锰、硼的含量,喷施硼肥,铜的含量略有下降;且锌、硼含量与施硼量呈正相关,铁、钙、钼、铜、硒含量与施硼量呈负相关;而锰、磷含量随施硼量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石灰性土壤上施用磷肥引起的小麦铁、锰、铜、锌含量的变化及其与作物养分吸收和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关系,为旱地小麦磷肥合理施用和丰产优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04年在陕西杨凌设置不同磷肥用量的长期定位田间试验,土壤为石灰性土壤,pH 8.3。试验在每个小区施氮(N) 160 kg/hm2的基础上,设置施用P2O5 0、50、100、150、200 kg/hm2 5个水平。于2013—2016年3个收获期取样,测定了小麦地上部各器官生物量和铁、锰、铜、锌含量,及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有效铁锰铜锌含量。  【结果】  与不施磷相比,施用磷肥提高了小麦产量和籽粒铁、锰含量,但降低了籽粒铜、锌含量,同时提高了土壤有效铁、锰、锌含量,对有效铜含量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回归分析得出,施P2O5 165 kg/hm2时产量最高,为6492 kg/hm2;施P2O5 100 kg/hm2时籽粒铁含量最高,为41.7 mg/kg;施P2O5 94 kg/hm2时籽粒锰含量最高,为37.5 mg/kg;施P2O5 136 kg/hm2时籽粒锌含量最低,为25.4 mg/kg;籽粒铜含量在每增施P2O5 100 kg/hm2时会降低0.4 mg/kg。土壤有效锰、锌在施P2O5 100 kg/hm2时达到最大值,比对照分别提高24%和35%;土壤有效铁在施P2O5 200 kg/hm2时增幅最大,为8%;土壤有效铜在各施磷量下无显著变化。产量为最高产量的95% 时施磷量为 108 kg/hm2,当超过这一施磷量时,产量增幅减小,籽粒铁锰含量不再增加,铜锌含量持续降低。  【结论】  黄土高原石灰性旱地土壤上,长期施磷提高了小麦籽粒铁、锰含量,降低了籽粒铜、锌含量。籽粒铁、锰含量增加与土壤有效铁、锰增加促进了小麦的吸收及向籽粒的转移有关,而籽粒铜、锌含量降低与施磷后土壤有效铜没有显著提高,且高磷抑制铜转运和锌吸收有关。为了兼顾小麦高产与营养平衡,这一地区的施磷量应不超过P2O5 108 kg/hm2,以防止小麦籽粒铜、锌含量进一步降低,并维持合适的籽粒铁、锰含量。  相似文献   

18.
低锌旱地土壤水分对小麦产量和锌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西北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pH和碳酸钙含量高,导致土壤有效锌含量低,加之水分缺乏,不仅制约冬小麦生长和产量,还严重影响小麦锌的吸收利用。本研究选取西北旱地典型缺锌区,在土施锌肥的基础上,设置了2年的补充灌水田间试验,进一步研究水分对土壤锌有效性、 小麦生长、 产量以及锌和相关元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方法】田间试验于2010~2012年在陕西永寿县进行,采用裂区设计,锌肥为主处理,在不施锌与施锌(ZnSO4·7H2O)50 kg/hm2的基础上,设置在冬小麦关键生长期补充和不补充灌水2个副处理。在成熟期采集植株样品,测定了小麦产量、 生物量,各器官部位的锌及氮、 磷、 钾、 铁的含量; 采集0—40 cm土层土壤,测定了土壤有效性锌含量。【结果】在返青期、 孕穗期补灌20~30 mm水分对小麦产量、 土壤有效锌含量无显著影响,却有提高小麦各部位锌含量、 锌肥利用率的趋势,不施锌和施锌条件下,灌水比不灌水处理小麦籽粒锌含量分别提高3.8%~16.3%、 3.8%~13.1%,灌水使锌肥利用率提高21.2%~177.8%。灌水量和灌水时期的不同也影响锌在小麦各器官部位的分配与累积,第一季施锌和不施锌条件下,灌水比不灌水处理锌收获指数分别降低5.1%和2.0%,而第二季锌收获指数分别提高2.1%和2.7%。两季灌水对小麦籽粒中铁及大量元素氮磷钾含量的影响亦各不相同。【结论】在旱地缺锌土壤上,小麦生长关键期灌水对小麦产量、 土壤有效锌含量无显著影响,却有提高小麦各部分锌含量、 锌肥利用率的趋势,说明水肥结合对旱地石灰性土壤锌和锌肥有效性的影响应引起进一步重视,这对提高旱地缺锌地区作物和人体锌营养水平具有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磷、钾肥施用量和施用方法对稻茬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氮、磷、钾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为稻茬小麦增产增效提供参考。【方法】2020—2021年在江苏仪征市进行小麦田间试验,种植制度为稻麦轮作,供试小麦品种为弱筋型‘宁麦33’,该地块稻麦秸秆长期全部还田。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磷肥,分别设置3个一次基施磷(P) 0、72和144 kg/hm2处理(分别为P0、P1、P2)和1个基施与拔节期追施磷(P)各72 kg/hm2处理(P3);钾为副区,设置3个一次基施钾(K) 0、72和144 kg/hm2处理(K0、K1、K2)和1个基施与拔节期施钾(K)各72 kg/hm2处理(K3)。小麦收获后,调查生物量与籽粒产量,分析植株和籽粒中氮磷钾含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结果】施磷、钾肥对植株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养分利用效率、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有显著效应和交互效应,适量的磷、钾肥(72 kg/hm2)配施有助于量质效协同提升,而过量施用(144kg/hm2<...  相似文献   

20.
锌肥品种与施用方法对水稻产量和锌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鉴于在缺锌土壤上施用锌肥不仅可提高水稻产量,而且也能显著提高水稻籽粒锌含量,本研究旨在揭示不同品种锌肥和施用方法在提高水稻产量和籽粒锌含量方面的差异。 【方法】 以水稻品种‘镇稻 11 号’为供试材料,于 2011 年 5 月至 2012 年 11 月在大田条件下设置 4 组试验:试验 1,富锌稻种的生产制备与籽粒锌含量的染色鉴定试验,设水稻常规种植(CK)和生育期连续喷施 5 次硫酸锌(ZnSO4·7H2O,Zn) 2 个处理;试验 2,不同品种锌肥土壤施用试验,设不施锌肥对照(S1)、土施 ZnSO4·7H2O (S2)、土施氮锌复合肥(Urea-Zn,S3)、土施磷锌复合肥(Mosaic-Zn,S4)、土施钾锌复合肥(Kali-Zn,S5)、富锌种苗移栽(S6)和 ZnSO4·7H2O 蘸秧根移栽(S7) 7 个处理;试验 3,不同品种锌肥叶面喷施试验,设不施锌肥对照(F1)、孕穗期喷施 ZnSO4·7H2O (F2)、开花期喷施 ZnSO4·7H2O (F3)、孕穗期和开花期各喷施 ZnSO4·7H2O (F4)、开花期与农药一起喷施 ZnSO4·7H2O (F5)、开花期喷施 Kali-EPSO-Zn(F6)和开花期喷施 ADOB-IDHA-Zn(F7) 7 个处理;试验 4,富锌稻种育苗种植比较试验,设常规稻种(CK-grain)和富锌稻种(Zn-grain)育苗种植 2 个处理,研究其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各器官(叶片、茎秆和籽粒)锌含量和累积分配的影响。 【结果】 1) 在水稻生育期进行叶面高浓度和高强度的喷锌方式可制备富锌稻种,且可采用双硫腙(DTZ)染色直观鉴定籽粒锌含量。2) 施用锌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锌含量,且不同锌肥品种和施用方法间差异显著。3) 土壤施锌各处理平均增产效果显著高于叶面喷锌 5.2%;与土壤施锌处理相比,叶面喷锌各处理的叶片、茎秆和籽粒锌含量的平均值则分别显著提高 224.6%、78.5% 和 12.1%。4) 在土壤施锌条件下,不同锌肥品种中氮锌复合肥 (S3) 和钾锌复合肥 (S5) 的增产效果显著高于磷锌复合肥 (S4),而在叶面喷锌条件下,以 Kali-EPSO-Zn 处理 (F6) 提高水稻各器官锌含量的能力显著高于 ADOB-IDHA-Zn 处理 (F7) 和 ZnSO4·7H2O 处理 (F3)。5) 较常规稻种 (CK-grain),应用富锌稻种 (Zn-grain) 育苗种植的水稻产量和籽粒锌含量分别提高 4.6% 和 3.9%。 【结论】 结合锌肥土施增加水稻产量和喷施增加籽粒锌含量的田间应用效果,因地制宜地综合采用土施氮锌复合肥和喷施钾锌复合肥的配合施肥方法以及选用富锌稻种育苗种植,可协同实现最佳的锌肥利用效率、最大程度地稳产增产和提高稻米的锌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