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聚焦式体外冲击波联合离心锻炼治疗股骨大转子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将符合研究标准的53例股骨大转子疼痛综合征(greater trochanteric pain syndrome,GTPS)的患者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4例)。观察组,男8例,女21例,年龄38~62(49.96±6.39)岁,病程6~13(8.58±1.99)个月,采用聚焦式体外冲击波联合离心锻炼治疗;对照组,男5例,女19例,年龄39~62(52.79±5.86)岁,病程6~14(9.04±2.51)个月,单纯采用离心锻炼治疗。分别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6个月时髋部疼痛缓解程度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1个月,两组VAS、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治疗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月时,观察组VAS (3.20±0.81)分低于对照组的(3.87±0.61)分(P<0.05),髋关节Harris评分(81.93±2.43)分与对照组(82.12±2.34)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0),治疗成功率(58.62%,17/29)高于对照组(29.16%,7/24)(P=0.032);6个月时,观察组VAS (2.24±0.68)分低于对照组的(3.12±0.53)分(P<0.001),髋关节Harris评分(85.10±1.75)分高于对照组的(83.66±1.78)分(P=0.005),治疗成功率(82.75%,24/29)与对照组(62.50%,15/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结论:聚焦式体外冲击波联合离心锻炼能够显著缓解大转子疼痛综合征患者髋部疼痛症状,改善髋关节功能,安全性可靠,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李平  张挥武  张宇  徐善强  张文举  王勇 《中国骨伤》2019,32(10):947-951
目的:探讨保留距下关节的跟骨V形截骨矫形术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11月采用跟骨V形截骨术治疗的陈旧性跟骨骨折18例(18足),其中男13例( 13足),女5例( 5足);年龄23~48(34.3±4.5)岁;病程2~9(4.5±4.1)个月。Sanders分型:Ⅱ型14例,Ⅲ型4例。观察手术并发症,比较术前及术后12个月跟骨Böhler角、Gissane角、跟距高度、距骨倾斜角的变化情况;并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14例(14足)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35(21.2±4.1)个月,4例患者失访。骨折愈合时间10~15(12.4±2.1)周。术后1例患者切口皮肤坏死,未发生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距骨倾斜角、Böhler角、Gissane角及跟距高度[(11.4±5.1)°、(24.7±4.3)°、(124±3.1)°、(46.1±2. 8)mm]较术前[(9.1±2.9)°、(6.8±3.1)°、(93.4±11.7)°、(34.5±5. 3)mm]明显改善。Maryland评分由术前的59.21±7.21提高至术后12个月的86.34±4.14(t=43.1,P<0.05);其中优8例,良4例,可1例,差1例。结论:保留距下关节的跟骨V形截骨矫形术是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保留距下关节,纠正跟骨畸形,改善足部外观,缓解患足疼痛,提高足部功能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联合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骨应用于髓芯减压植骨术治疗国际微循环学会股骨头坏死(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Ⅱ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160髋)ARCOⅡ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分为PRP组与对照组。其中PRP组50例(80髋),男22例,女28例;年龄18~65(43.47±7.23)岁;病程4~18(15.8±2.9)个月;行髓芯减压植骨术联合PRP植入。对照组50例(80髋),男27例,女23例;年龄20~63(45.72±7.43)岁;病程6~19(14.9±3.8)个月;单纯人工骨植入。术后随访髋关节X线片,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疗效评价,并记录髋关节存活率。结果:术后所有患者伤口愈合良好,无感染、血栓等并发症发生,并均获得随访,时间12~14(12.0±0.4)个月。术后12个月PRP组影像表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和VAS评分,PRP组分别为89.98±6.17、1.68±1.02,对照组分别为81.62±5.62、2.52±1.13,且PRP组髋关节96.25%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25%,两组患者术后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但PRP组无论在任何时间点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富血小板血浆与人工骨结合应用于髓芯减压植骨术,改变了以往植入单纯人工骨、疗效不确定的局面,提高了该术式的成功率,有效地降低了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的塌陷率,延缓甚至避免髋关节的置换。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微创截骨手法整复术治疗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采用微创截骨手法整复术治疗拇外翻患者31例(42足),其中男3例,女28例;年龄18~76(50.1±4.9)岁。观察并比较手术前后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骨间角(inter metatarsal angle,IMA),第1,2跖骨长度差变化,术后采用美国矫形骨科学会足踝外科学组(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拇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31例(42足)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4~18(15.1±1.2)个月。HVA、IM分别由术前的(38.5±5.4)°、(13.0±1.1)°矫正到术后的(14.3±4.7)°、(9.1±1.5)°(P<0.05)。术前1、2跖骨长度差为2~-4(-0.59±1.80) mm,术后为0~-6(-3.53±1.60) mm,平均第1跖骨短缩2.94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OFAS评分由术前的(57.8±9.7)分提高到术后的(92.1±9.3)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23足,良16足,可3足。结论: 微创截骨手法整复术手术时间短、切口小、能够有效纠正拇外翻畸形、改善前足功能,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影像学引导下经皮骨成形术(POP)治疗难治性疼痛性椎体外骨转移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接受POP治疗的难治性疼痛性椎体外骨转移瘤患者,统计POP技术成功率,记录术中骨水泥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前和术后24 h、1周、1个月、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止痛效果。结果 17例中,对6例行DSA引导下POP,11例行CT引导下POP,技术成功率100%(17/17);骨水泥用量1.50~14.00 ml,平均(4.66±3.29) ml。术中12例未见POP相关并发症,5例发生无症状骨水泥渗漏。术前及术后24 h、1周、1个月、3个月时VAS分别为(7.88±0.83)、(2.35±1.45)、(2.18±1.25)、(2.59±1.54)及(3.18±2.00)分,术后各时间点均低于术前(P均<0.05)。术后24 h、1周、1个月及3个月止痛有效率分别为88.24%(15/17)、94.12%(16/17)、76.47%(13/17)及76.47%(13/17)(P=0.467)。结论 影像学引导下POP治疗难治性疼痛性椎体外骨转移瘤安全可行,能有效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6.
杨洋  许长鹏  陈涯  欧栓机  齐勇 《中国骨伤》2021,34(6):534-538
目的: 探讨经大粗隆双通道减压植骨加异体腓骨支撑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纳入股骨头坏死患者22例23髋,根据国际骨循环研究学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分期:Ⅱ期组13髋,年龄20~48(32.5±8.5)岁;Ⅲ期组10髋,年龄18~45(32.7±8.6)岁。应用经大粗隆的单一入路行双通道下的减压植骨及异体腓骨支撑术。植入前、后均采用Harris评分系统对髋关节功能评估;植入后3、6、12、18个月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观察股骨头修复以及坏死进展情况并加以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18(14.6±2.1)个月。Ⅱ期组和Ⅲ期组的Harris评分分别由术前73.2±5.5和66.5±3.4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7.6±8.7(P<0.001)和77.2±14.0(P<0.05)。随访患者12个月时的X线片提示:Ⅱ期组术后改善12髋,Ⅲ期组术后改善7髋。结论: 经大粗隆双通道减压植骨加异体腓骨支撑术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效果良好,尤其适用于中青年ARCOⅡ期的股骨头坏死患者。  相似文献   

7.
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填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3年7月行Ⅰ期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32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27~63岁,平均(49.8±9.2)岁;病程5~18个月,平均(10.7±3.2)个月;累及L5椎体者1例,L5S1间隙者8例,L5或S1椎体及L5S1间隙者23例。通过VAS评分、ESR、CRP、腰骶角、L5S1椎间高度和神经功能ASIA分级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3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39个月,平均21.6个月。手术时间120~260 min,平均175 min;术中出血量700~1 450 ml,平均1 050 ml。术前VAS评分为8.4±1.6,术后3个月为3.5±0.8(P<0.05),末次随访时为1.7±0.6。术前ESR和CRP分别为(48.8±10.2)mm和(58.6±5.6)mg/L,术后3个月降至(35.6±6.9)mm和(22.5±4.3)mg/L(P<0.05);末次随访时均降至正常范围内。术前L5S1椎间高度及腰骶角分别为(7.7±0.4)mm和(19.3±1.2)°,术后3个月恢复至(10.3±0.3)mm和(22.4±1.5)°(P<0.05),末次随访时无明显丢失。术前ASIA分级:C级8例,D级19例,E级5例;至末次随访时,除1例仍为D级外,其余均为E级。结论: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可有效地清除结核病灶、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及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手术安全,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NRD辅助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20年12月治疗的胫骨感染性骨与软组织缺损患者48例,男34例,女14例,年龄24~55(40.54±11.64)岁,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31~55(41.36±9.69)岁,采用NRD辅助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对照组23例患者,男17例,女6例,年龄24~53(38.61±8.76)岁,采用传统骨搬移技术治疗。通过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复发率、针道感染发生率、抗生素使用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外固定携带时间、骨搬移时间、骨愈合情况、术后功能等指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随访时间12~62(33.0±7.2)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针道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抗生素使用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之间的骨搬移时间、外固定携带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愈合情况、术后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RD辅助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与软组织缺损,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缩短了治疗周期及抗生素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9.
韩晓东  邓斌  孟祥波  季现忠  孟宪庆 《中国骨伤》2021,34(12):1152-1157
目的:比较Endobutton带袢钛板与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2015年3月至2019年5月手术治疗的Rockwood 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48例,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23例采用Endobutton带袢钛板固定治疗(观察组),男15例,女8例;年龄23~59(36.2±8.1)岁;Rockwood Ⅲ型6例,Ⅳ型11例,Ⅴ型6例。25例采用锁骨钩钢板治疗(对照组),男17例,女8例;年龄22~54(34.7±6.4)岁;Rockwood Ⅲ型6例,Ⅳ型14例,Ⅴ型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肩关节功能Connstant-Murley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24~51(30.5±6.5)个月。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分别为(71.9±4.0) ml,(8.2±1.6) d;对照组分别为(97.6±13.4) ml,(12.8±1.2)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VAS评分分别为(4.00±0.39)、(1.58±0.13)分,与对照组(7.32±0.43)、(3.09±0.2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肩关节功能Connstant-Murley评分为(59.65±0.15)、(85.97±0.73)分,与对照组(52.77±0.19)、(55.78±0.19)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肩部疼痛1例,异位骨化1例;对照组发生内固定失败1例,肩峰撞击3例,肩部疼痛3例,异位骨化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ndobutton带袢钛板内固定技术相比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具有手术出血少、住院天数短、术后疼痛轻、肩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10.
Ⅰ期三柱截骨矫形术治疗脊柱侧凸伴脊髓纵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Ⅰ期三柱截骨矫形术用于脊柱侧凸伴脊髓纵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Ⅰ期三柱截骨矫形术治疗的41例脊柱侧凸伴脊髓纵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7例,女24例;年龄(25.14±4.51)岁;体重(65.14±9.11)kg。根据脊髓纵裂的分型进行分组,15例PangⅠ型纵裂为A组,26例PangⅡ型纵裂为B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Cobb角并计算冠状面Cobb角矫正率;术后对两组患者冠状位与矢状位躯干偏移距离进行比较,评价其躯干平衡性;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41例患者均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A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围手术期输血量分别(610.14±115.02)min、(4 001.12±1 014.33)ml、(3 951.14±1 021.55)ml,B组分别为(520.12±101.14)min、(2 701.57±1 021.45)ml、(2 565.77±880.47)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9.45±4.21)d和(9.14±3.0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冠状面Cobb角及矫正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两组冠状位躯干偏移距离、矢状位躯干偏移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6例患者有并发症发生,高于B组的1例(χ2=4.885,P<0.05)。结论:Ⅰ期三柱截骨矫形术用于脊柱侧凸伴脊髓纵裂的治疗,矫正率高,患者躯干稳定性好。但对于Ⅰ类纵裂患者而言,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失血量多,围术期需大量输血,且并发症风险高,安全性不及Ⅱ类患者,故在脊柱侧凸的实际治疗中,特别是对于伴Ⅰ类脊髓纵裂者,还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为其制定更为合理的手术方案,以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手风琴技术用于骨搬移治疗胫骨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时加用"手风琴技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采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患者22例,男19例,女3例;年龄23~60岁,平均44.04岁;骨搬移前骨缺损长度5~11 cm,平均7.68 cm;14例交通事故,3例摔伤,4例砸伤,1例高处跌落;左侧6例、右侧16例。分成两组,手风琴组搬移结束后实施手风琴技术11例,对照组搬移结束后外架锁定等待矿化11例。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7.9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缺损的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愈合时间、愈合指数等指标,并采用Paley等方法评价骨愈合和患肢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X线评价均达到骨性愈合;手风琴组:骨愈合时间(365±91)d,愈合指数(46.2±3.5)d/cm;对照组:愈合时间(435±108)d,愈合指数(57.8±3.5)d/cm;两组骨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48:P=0.115);两组骨愈合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54,P=0.000)。末次随访时依据Paley评价标准评价疗效:实验组优9例,良2例;对照组优8例,良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79,P=0.619)。并发症:钉道感染:手风琴组9例,对照组10例;局部牵拉痛:手风琴组2例,对照组1例;轴向偏移10°:手风琴组4例,对照组3例;骨缺损汇合端对位差:手风琴组3例;对照组2例;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时加用"手风琴技术"操作后可缩短治疗时间和矿化时间,提高愈合指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侧穿刺行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脊柱骨质疏松骨折骨水泥不同形态分布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接受单侧穿刺PVP治疗的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66例(男16例,女50例),共83个椎体(胸椎45个,腰椎38个),其中单节段55例,双节段6例,3节段4例,4节段1例。纳入患者年龄60~93(76.83±8.65)岁,纳入患者发病后1~10 d就诊,术前均摄患椎正侧位X 线片、行 MRI 及骨密度仪检查明确诊断。按照术后X线中骨水泥的形态分为O形组(28例)和H形组(38例)。O形组骨水泥在术后X线患椎中呈聚集团块样分布;H形组骨水泥在术后X线患椎中呈弥散蜂窝状分布。收集两组患者骨水泥注射量;观察两组患者术中骨水泥渗漏及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 d、1个月、6个月、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术后1 d、6个月、1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测量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年的患椎后凸角和患椎椎体前缘高度。结果:66例患者均完成了1年以上的随访,术后穿刺处均愈合良好,O形组和H形组术中分别出现1例和8例骨水泥的渗漏(P<0.05),但均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的随访中两组均出现1例邻椎骨折(P>0.05)。两组骨水泥注射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 d、术后6个月、术后1年VAS评分 O形组分别为7.89±0.79、2.75±1.08、0.46±0.58、0.36±0.49,H形组分别为8.00±1.04、2.58±1.15、0.53±0.56、0.42±0.50,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个月O形组和H形组VAS评分分别为0.96±0.58和1.18±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6个月、1年的ODI评分O形组分别为12.43±3.78、10.00±2.46、8.43±1.50,H形组分别为12.11±3.68、9.53±2.35、8.32±1.5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患椎后凸角和前缘高度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骨水泥分分布形态是O形还是H形都能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且预后效果相当。所以在进行单侧穿刺PVP手术时,不必为了达到患椎充分弥散的目的而刻意的增加穿刺针的穿刺角度,进而降低损伤重要结构、减少骨水泥渗漏等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在胸椎结核经肋横突入路手术中,捆绑式多折段肋骨植骨、髂骨植骨和钛网植骨3种不同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07例胸椎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中植骨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107例患者均采用肋横突手术入路,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坏死组织后,分别予以髂骨植骨(36例,...  相似文献   

14.
单一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加局部化疗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单一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加局部化疗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2年9月,对胸腰椎结核11例患者行单一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加局部化疗治疗,男7例,女4例;年龄27~65岁,平均53.7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9个月。脊髓损伤程度根据ASIA损伤分级:C级3例,D级8例。根据ASIA损伤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依据疼痛视觉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通过胸腰椎侧位X线片评估后凸Cobb角的变化。结果:11例均获随访,时间12~29个月,平均18个月。脊髓损伤ASIA损伤分级:3例C级患者中2例术后提高至D级,1例提高至E级;8例D级患者中7例提高至E级,1例无变化。VAS术前为6.10±1.30,术后3 d为1.70±0.80,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前为(68.36±10.41)%,术后3 d为(14.55±8.99)%,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后凸Cobb角术前为(22.64±4.84)°,术后3 d为(4.27±1.49)°,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为(4.55±1.70)°,与术后3 d比较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结论:单一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加局部化疗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切口单一、手术创伤小、有效清除病灶、改善神经功能、矫正畸形、复发率低的优点,但仍需结合长期、规范的全身抗结核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钉短节段内固定加或不加中间螺钉治疗伴有低骨密度的Magerl A3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接受经皮椎弓根钉短节段内固定术的Magerl A3型胸腰椎骨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符合诊断和纳入标准的93例,按排除标准排除9例,余84例获得完整影像学随访资料。男38例,女46例;年龄56~73(64.78±7.12)岁;骨密度0.61~0.89(0.73±0.14) g/cm3;随访时间11~25(17.58±6.12)个月。其中加中间螺钉(A组)45例,不加中间螺钉(B组)39例。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临床评估。根据术后X线片测量Cobb角,椎体楔角(vertebral wedge angle,VWA)和椎体前部高度(anterior vertebral body height,AVBH)进行影像学随访,并计算上述参数的矫正丢失度。结果:84例患者中有5例螺钉松动(A组2例,B组3例,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临床疗效良好,VAS和ODI明显改善,两组在所有随访时间(术后3 d、1 个月、末次随访)的VAS和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影像学评价(Cobb角、VWA和AVBH)均较术前改善明显(P<0.05),但在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两组均可观察到明显的复位丢失(P<0.05)。末次随访时,Cobb角、VWA、AVBH丢失度(差值)A组分别是(5.26±4.18)°,(4.63±3.80) °,(9.54±8.71)%;B组分别是(6.01±4.34) °,(6.55±6.21) °,(11.67±9.95)%;但两组之间的复位丢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加中间伤椎置钉并不能增加其稳定性,两组经皮短节段内固定均不能抵抗Magerl A3胸腰椎骨折骨折合并低骨密度的复位丢失。由于伤椎螺钉增加了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因此对低骨密度的老年Magerl A3胸腰椎骨折使用中间螺钉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合并椎体裂隙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合并椎体裂隙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9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A组45例,采用单侧入路PVP治疗,其中男17例,女28例,年龄(75.35±11.82)岁,骨密度T值为(-4.28±0.65) g/cm~3;B组49例,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单侧入路PVP治疗,其中男19例,女30例,年龄(76.79±9.64)岁,骨密度T值为(-4.33±0.72) g/cm~3。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并发症;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12、18个月的VAS、OD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和术后12、18个月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观察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并计算其分布优良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水泥注入量A组为(8.42±1.24) ml,B组为(9.19±1.09) 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均无脊髓神经根损伤,术后均无肺栓塞、骨水泥毒性反应、感染等并发症。骨水泥渗漏A组出现5例,B组4例,均未引起相应临床症状,未予特殊处理。骨水泥分布A组优25例,良19例,差1例,B组优45例,良4例;骨水泥分布优良率B组高于A组(P0.05)。术前及术后1、12、18个月VAS、ODI评分A组分别为8.29±0.74、2.59±0.14、3.75±0.38、3.84±0.88和40.04±3.16、9.24±2.82、12.27±2.64、15.83±2.58,B组分别为8.22±0.82、2.54±0.19、2.81±0.23、2.82±0.45和39.98±2.05、9.16±2.10、9.46±2.41、9.76±2.46;术后1个月VAS、ODI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18个月A组高于B组(P0.05)。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及18个月椎体高度、Cobb角A组分别为(59.17±1.42)%、(85.95±2.19)%、(75.27±3.45)%、(68.34±2.24)%和(23.83±3.37)°、(15.26±2.61)°、(17.63±2.16)°、(19.46±2.54)°,B组分别为(59.31±1.87)%、(89.19±2.53)%、(88.62±2.51)%、(88.59±2.62)%和(24.72±3.78)°、(14.91±2.28)°、(15.48±2.55)°、(15.86±2.81)°。术后即刻椎体高度B组大于A组,Cobb角B组小于A组(P0.05),在随访中,B组椎体高度无明显变化,A组椎体高度塌陷(P0.05)。结论:在治疗合并椎体裂隙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使用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较单独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能够有效防止椎体再塌陷,提高患者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钻取式柱状自体髂骨植骨术的临床疗效及分析该植骨术对供骨区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自2014年3月至2016年10月,回顾性分析自体髂骨植骨患者68例,按照取骨方式不同,分为钻取式取骨(钻取组)和骨刀式取骨(骨刀组),每组34例。钻取组男24例,女10例;年龄23~53(40.06±5.60)岁;骨刀组男26例,女8例;年龄22~54(39.32±6.44)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取骨手术时间、术中供区出血量、术后供区伤口愈合时间及术后供区并发症等,并采用VAS评分对术后不同时期供区进行疼痛评价。结果:68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钻取组平均16.9个月,骨刀组平均17.1个月。两组受区显示骨愈合结构,采用自体髂骨植骨术均见效果良好。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供区出血量及术后供区伤口愈合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髂骨凹陷、麻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和1年钻取组VAS评分均比骨刀组低(1.85±0.61 vs 2.97±0.67,P=0.000;1.15±0.56 vs 2.41±0.61,P=0.000)。结论:术中无须大块特殊形状或较多皮质骨髂骨植骨时,用钻取式柱状自体髂骨植骨术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能促进受区早期愈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较传统骨刀取骨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搬移治疗胫骨骨缺损时采用"手风琴"技术对延长骨段骨质矿化的影响.方法:自2017 年5 月至2019 年10 月,采用Ilizarov 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患者22 例,在骨搬移结束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20~60(42.6±13.3)岁;骨缺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VSD技术、皮耐克覆盖、自体皮移植三步序贯法治疗拒绝皮瓣修复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骨或肌腱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采用三步序贯法治疗18例四肢创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骨或肌腱外露创面患者,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23~72岁,平均34.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5~5.0 h,平均2.5 h。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4.2 cm×3.1 cm~7.4 cm×5.2 cm。评估创面恢复情况及取皮创口恢复情况综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术后18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5~16个月,平均7.6个月。所有创面深部骨肌腱组织被有效覆盖,人工真皮成活,愈合创面质地韧、外形可;创面移植皮片成活,未见明显瘢痕组织生成,外观平整,皮肤颜色略深于正常皮肤,整体效果满意。结论:采用三步序贯法治疗拒绝皮瓣修复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骨或肌腱外露创面疗效良好,具有操作简单、手术风险及创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直接外侧椎间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皮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优越性。方法 :对2013年6月至2016年8月采用手术治疗的83例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5例,女28例;年龄27~72(49.5±13.5)岁。83例患者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A组35例,行直接外侧椎间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皮螺钉固定术;B组48例,行前路传统腹膜外入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正规四联抗结核药物治疗18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植骨融合时间及并发症。统计手术前后腰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病变节段的矢状面Cobb角,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值,对比分析不同时间点以上参数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改变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A组分别为(149.4±13.3) min、(354.3±69.0) ml、(9.4±1.6)d,B组为(116.8±10.0) min、(721.9±172.3) ml、(11.8±1.7) 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A组为(24.2±5.1)个月,B组为(24.0±5.0)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个月随访时发现A组1例手术对侧腰大肌脓肿增大,行二次手术排脓后治愈。余82例均Ⅰ期愈合,随访期间无窦道形成、脑脊液漏及内固定松动、断裂、远端交界性后凸畸形等情况。融合时间A组为(5.1±1.6)个月,B组为(5.1±1.7)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VAS、ODI评分、病变节段的矢状面Cobb角、ESR及CRP值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而直接外侧椎间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皮螺钉固定技术能减少术中出血,降低住院时间,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