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230 例直肠癌患者术后排便功能变化,探索直肠癌保肛手术后患者发生低位前切除综 合征(LAR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3 年1 月—2017 年12 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行直肠癌低位前 切除手术,术中遵循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原则的患者。按手术时间顺序采用电话、当面随访等方式对研究对象 的排便功能进行评估。根据患者LARS 严重程度,分为有LARS 组(轻度及以上症状)和无LARS 组,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探究发生LARS 的危险因素。结果 230 例患者,有LARS 组患者126 例(54.8%), 无LARS 组患者104 例(45.2%)。两组患者性别、N 分期、肿瘤位置、预防性回肠造瘘及有无吻合口漏比 较,经χ2 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l ^ R=2.301,95% CI (1.239,4.275)]、低位肿瘤[Ol ^ R=0.410,95% CI(0.288,0.584)] 及吻合口漏[Ol ^ R=29.289,95% CI(1.045, 82.533)] 是直肠癌患者术后LARS 评分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结论 直肠癌患者术后LARS 发生率 高,N 分期、预防性回肠造瘘对直肠癌患者术后LARS 有影响;而女性、低位肿瘤和吻合口漏是其独立危险 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预防性回肠造口在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保肛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7月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行腹腔镜辅助下直肠癌前切除术的患者103例。实施预防性回肠造口(试验组)49例,未实施预防性回肠造口(对照组)54例,试验组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术后3-6月后行造口回纳,对照组常规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保肛术。比较两组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本组10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试验组无一例发生吻合口瘘,平均住院时间16.49±7.62d,对照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8.5%,平均住院时间23.52±12.61d,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保肛术行预防性回肠造口可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减少住院天数,可作为一种安全的常规辅助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患者术后营养和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将66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组(A组)与未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组(B组)各33例。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营养状况,功能状态,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B组术后第5、8天总蛋白、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均低于术前水平(P〈0.05)。A组术后第8天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术后第5天A组血清总蛋白、前白蛋白水平高于B组(P〈0.05)。术后第8天,A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均高于B组(P〈0.05)。A组功能状态(Karnofsky)评分显著高于B组(P〈0.05);A组体力状况分级为1~2级,B组为2~3级。A组肠功能恢复时间显著短于B组,并发症发生例数较少。结论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功能状态,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4.
李云涛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0):3698-3700
目的探讨改良预防性回肠造瘘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原阳县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70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改良预防性回肠造瘘),各35例。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时间、肛门动力学及吻合口瘘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最大静息压、最大收缩压、静息向量容积、收缩向量容积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改良预防性回肠造瘘应用于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可改善患者肛门动力学,有效预防吻合口瘘发生,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预防性末段回肠袢式造口在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及适应证。方法我院胃肠外科在1999年9月至2009年6月间对482例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其中69例患者同时行预防性回肠袢式造口(A组),未行预防性造口者413例(B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吻合口瘘总发生率为1.87%(9/482);A组与B组在年龄、TNM分期、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性别、高中低位直肠癌比、新辅助放化疗、吻合口血运偏差、肠道准备欠佳、双吻合器钉合欠佳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男性比例、低位直肠癌比例、行新辅助放化疗比例、吻合口血运偏差患者比例、肠道准备欠佳患者比例、双吻合器钉合欠佳患者比例较B组高。结论应用末段回肠袢式造口预防高危患者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8):14-17+21
目的研究预防性回肠造瘘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吻合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32例行低位吻合的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吻合根治术,其中48例采用预防性改良襻式回肠末端造瘘(造瘘组),84例未采用预防性改良襻式回肠末端造瘘(未造瘘组)。对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造瘘组患者术后恢复明显快于未造瘘组,造瘘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拔除盆腔皮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未造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瘘组和未造瘘组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0和10.71%(9/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67%(8/48)和21.43%(18/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襻式回肠末端造瘘术具有造瘘时间短、造口并发症较少、造口回纳简单等优点。结论对腹腔镜直肠癌行低位吻合根治术患者施行预防性改良襻式回肠末端造瘘,能有效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改良襻式回肠末端造瘘术,操作简单实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预防性造口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涛  陈敏  景海涛 《医学综述》2009,15(21):3348-3350
目的探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应用预防性回肠造口的价值。方法将136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患者分为未行预防性造口组79例(A组),行预防性回肠造口组57例(B组),对比两组术后吻合口瘘、肠梗阻、切口感染、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吻合口瘘的发生率(12.7%)明显高于B组(1.8%)。两组术后肠梗阻发生率(5.1%,5.3%)和切口感染率(6.3%,14%)无明显差异。但A组中再次急诊开腹手术率(1.3%)明显高于B组(0%),且出现1例死亡病例。结论预防性回肠造口能明显降低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尤其对于伴有高危因素的病例,更应明智地选择预防性造口。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高危因素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手术中应用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济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高危因素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按照不同的造瘘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未行末端回肠造瘘术;实验组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术。比较两种手术对患者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费用、住院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因素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手术中应用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的效果较好,能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并明显减少低吻合口漏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接受直肠癌根治术(前切除)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接受直肠癌前切除术(Dixon)的117例直肠癌患者,回顾性统计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并根据肿瘤距肛位置分为上段直肠癌组和中下段直肠癌组,将两组患者手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肛门直肠测压(ARM)结果以及排便功能问卷调查表结果进行对比,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对患者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末端回场预防性造瘘术在中下段直肠癌组中的应用明显高于上段直肠组(P<0.05).直肠前切除术在术后3个月、6个月对两组患者的排便功能均有影响,排便功能得分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6个月上段直肠癌组患者的排便功能有明显改善,得分下降趋势较中下段直肠癌组差异明显.中下段直肠癌组患者根据是否行末端回场预防性造瘘分为两个亚组,亚组分析得出预防性造瘘会影响回纳后短期内(3个月)排便功能,但长期(6个月)与同组未造瘘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上段直肠癌患者,中下段直肠癌患者行低位特别是超低位前切除术对患者肛门直肠功能影响较大,术后6个月直肠肛门排便功能仍无法恢复至术前水平,选择保肛手术时须加强术前沟通.  相似文献   

10.
高海波  王锋  杨晓东 《吉林医学》2014,(18):3980-3981
目的:探讨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对高危因素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87例直肠癌患者,分为A组与B组,A组(50例)仅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B组(37例)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比较两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发生情况。结果:B组患者均恢复良好,无吻合口瘘发生。A组7例发生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应用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对高危因素低位直肠癌患者可有效降低保肛手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预防性横结肠造口在预防腹腔镜辅助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107例腹腔镜辅助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发生情况,其中行预防性横结肠造口患者47例,未行预防性横结肠造口患者60例。结果行预防性横结肠造口术组患者吻合口漏发生率为2.1%,平均住院时间为(16.1±0.2)d;未行预防性横结肠造口组吻合口漏发生率为13.3%,平均住院时间为(24.2±0.1)d,两组吻合口漏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腔镜辅助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行防性横结肠造口能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纵切式回肠襻式造瘘在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接受开腹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并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按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行直肠癌前切除术,观察组在切除吻合后加行纵切式回肠襻式造瘘术,对照组不用。观察两组吻合口瘘的发生情况以及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进食时间、骶前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治疗费用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吻合口瘘发生率2.5%(1例),发生吻合口瘘的患者症状较轻,行骶前引流管低压冲洗引流后愈合;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1.4±0.5)d,进食时间(1.5±0.5)d,骶前引流管拔除时间(5.8±0.9)d,术后住院时间(9.4±1.8) d,治疗费用(3.9±0.3)万元。对照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20.0%(8例),发生吻合口瘘患者的症状较重,其中1例行骶前引流管冲洗引流治愈;3例按高位肛瘘行吻合口瘘切开挂线引流术,术后经药物坐浴、冲洗换药治愈;4例症状较重,因弥漫性腹膜炎行二次回肠造瘘手术;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3.4±0.9) d,进食时间(4.2±0.6)d,骶前引流管拔除时间(7.4±1.4)d,术后住院时间(14.6±3.2)d;治疗费用(4.2±0.7)万元。两组术后观察指标吻合口瘘发生率、首次排气时间、进食时间、骶前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纵切式回肠襻式造瘘可显著降低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且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进食时间、骶前引流管拔除时间明显提前,可显著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3.
邓修民  肖进  林李生 《海南医学》2013,24(24):3697-3698
目的对比分析在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应用肛管引流与预防性造口预防吻合口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6年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6例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行肛管引流和预防性造口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流质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吻合口瘘、造口并发症、住院天数、治疗费用等方面,引流组低于造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应用肛管引流能有效预防吻合口瘘,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及治疗费用,是一种简便、安全、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施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患者,吻合口瘘的发生情况与未施行预防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施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的56例患者仅3.6%(2例)发生吻合口瘘,但无自觉症状;出现吻合口瘘后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2天.未施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的76例患者中吻合口瘘发生率11.8%(9例),分别予以横结肠造瘘、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及营养支持与局部冲洗引流治疗后愈合;出现吻合口瘘后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7(15~60)天.结论: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施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能够有效防治吻合口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辅助性回肠造口在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中应用临床价值.方法:对2000~2008年行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140例患者随机分成施行或未施行辅助性回肠造口两组,分析两组间肠道功能恢复、住院时间及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差异.结果:70例行辅助性单腔回肠造口术患者术后恢复肠道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未行辅助性回肠造口患者.70例未行造口的患者中发生吻合口瘘5例(7.1%),而行辅助性回肠造口的70例未发生1例吻合口瘘.结论:在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中,应常规使用辅助性回肠造口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部分盲肠壁埋于皮下改良盲肠造口与预防性回肠末端造口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2月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0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50例行腹腔镜直肠低位前切除术(LAR)+部分盲肠壁埋于皮下改良盲肠造口术,纳入改良组,51例行腹腔镜LAR+预防性回肠末端造口术,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吻合口瘘发生率、造口相关并发症、造口回纳率及生活质量。结果:改良组术后开始经口进食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其余围手术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造口回纳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改良组术后6个月Wexner评分和生活方式、心理行为、抑郁/自我感受、窘迫尴尬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部分盲肠壁埋于皮下改良盲肠造口术的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生活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手术预防性行回肠末端造口,术中打开与否对吻合口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2016年的临床患者,经各项物理检查及术中所见确定存在保肛指征,最终行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回肠造瘘术。术中行造口一期切开的为对照组,未切开的为实验组。对入组患者建立统一标准的围手术期相关资料,分析相关数据。结果:经过对筛选入组的78例低位直肠癌手术患者的分析,其中39例术中行造口一期切开(对照组),39例术中造口未切开(实验组),仅行回肠末端旷置。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术前营养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5例出现吻合口漏,实验组中6例出现吻合口漏(P>0.05)。结论: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手术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术中打开与否对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并无影响。同时非切开组可在首次住院期间行一期还纳,避免二次住院,减少患者痛苦。对于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患者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前切除中应用气管插管导管作预防性回肠插管造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间收治的资料完整的用气管插管导管经末端回肠行插管造瘘的低位直肠癌116例进行并发症的分析。结果 行保护性末端回肠造瘘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吻合口瘘发生。结论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中应用气管插管导管作预防性回肠插管造瘘方法是安全可行的,对于合并有吻合口瘘高危因素患者是一种可供首选的有效、简便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Kegel运动联合水疗法对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低位直肠前切除综合征(LARS)及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2月在安徽省立医院胃肠外科行腹腔镜辅助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低位直肠癌患者85例,入院后采用Excel随机数据法分组,剔除未完成研究者后,对照组41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Kegel运动联合水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6个月前切除综合征评分量表(LARSS)汉化版得分、LARS程度及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中文版得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1、3、6个月LARS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6个月LARS程度均低于对照组(χ2=6.544、6.687,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3、6个月认知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6个月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状况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Kegel运动联合水疗法可改善患者术后LARS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患者康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腹腔镜等微创外科及外科手术技巧已日趋成熟,但并未明显降低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一直困扰着肛肠外科临床医生。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往往增加围手术期风险,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研究~([1])表明,预防性造口可以降低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笔者对高危直肠癌患者,应用气管插管导管经末端回肠行插管造瘘术,预防吻合口瘘发生,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