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5):160-164
目的 探讨医共体模式对急性脑梗死(ACI)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品质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 年1—12 月医共体模式前所收治的ACI 患者为对照组(2775 例),其中静脉溶栓167 例;收集2018 年1—12 月医共体模式后的ACI 患者为试验组(2775 例),其中静脉溶栓249 例。组建医共体卒中团队,优化流程,持续质量改进。比较两组间ACI 患者静脉溶栓率、溶栓患者入院至溶栓时间DNT、DNT≤60 min 的比例、溶栓患者的住院西药费、总费用,并对发病至就诊时间OCT 与DNT 相关性分析。结果 5550 例ACI 患者,对照组静脉溶栓率6.0%,低于试验组的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使溶栓患者DNT 由59 min 缩短为54 min(Z=2.492,P=0.013),DNT≤60 min 患者比例从59.3%提高至72.3%(P<0.01),降低了溶栓患者住院西药费(Z=2.507,P=0.012)、住院总费用(Z=2.602,P=0.009),试验组中OCT 与DNT 负相关性减弱。结论 应用医共体管理能提升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品质,即有效提高整体静脉溶栓率、缩短DNT、提高DNT≤60 min 的比例、降低住院西药费、总费用,实现临床医疗与公共卫生管理的双赢。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5):4-8
目的探讨运用品管圈(QCC)和丰田生产方式(TPS)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门-针时间(DNT)的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5年6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8例为对照组,2015年7月~2018年6月启用QCC和TPS改善溶栓流程后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70例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DNT时间及DNT≤60 min比例。并将所有纳入患者按DNT≤60 min与DNT60 min分为院内非延误组和延误组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24 h、14 d的NIHSS评分及溶栓后90 d的mRS评分的差异。结果使用QCC及TPS的方法有效优化了溶栓流程,使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DNT由81 min缩短为59 min(P=0.002),DNT≤60 min的比例从20.3%提高至62.7%(P0.001),预后良好(90 d的mRS评分0~2分)比例从23.2%提高至71.1%(P0.001);与延误组相比,非延误组患者溶栓后24 h、14 d的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预后良好比例显著提高(P0.05),即非延误组预后较好。结论使用QCC及TPS的方法可有效缩短门-针时间,使患者能尽早实施静脉溶栓治疗,从而有效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背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成年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恢复是全世界的一个主要健康问题。尽管在有效预防和治疗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仍面临着重大挑战,特别是急诊处理,静脉溶栓治疗是唯一一种改善患者预后的方法,但只有少数患者能使用。目的 探讨优化静脉溶栓流程对AIS患者入院至静脉溶栓用药时间(DNT)的影响及对高级卒中中心建设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5年11月-2018年11月海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18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时间进行分组,2015年11月-2018年3月患者采用常规溶栓流程为常规组,2018年4-11月患者接受优化静脉溶栓流程为优化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发病至就诊时间(OTD)、入院至CT检查时间(DTI)、入院至化验检验时间(DTL)、DNT、溶栓距发病时间(TP_WINDOW)、症状性脑出血(sICH)发生率,入院时、溶栓24 h及出院时评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ΔNIHSS评分≥4分为有效,出院后3个月临床结局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定。结果 优化组入院时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与优化组患者OTD、sICH发生率、有效率、出院时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组患者DTI、DTL、DNT、TP_WINDOW、出院后3个月mRS评分低于常规组,DNT<60 min所占比例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优化静脉溶栓流程可以有效缩短AIS患者DNT,并有助于DNT达标控制在60 min内,未增加溶栓出血风险且影响远期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节点线性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时间窗内静脉溶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l月—12月收治的时间窗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40例为观察组,采用卒中护士节点线性护理流程。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时间窗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救治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入院至溶栓治疗时间(DNT)、下达医嘱到溶栓时间(PNT)、入院24 h和2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以及溶栓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DNT 40.11±2.51分钟、PNT 8.62±1.52分钟,对照组DNT 86.20±2.13分钟,PNT 15.43±2.41分钟,观察组DNT、PNT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观察组入院24小时和2周NIHSS评分分别为8.20±2.13分、6.15±1.13分,低于对照组的12.43±2.41分、9.14±2.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溶栓3个月MRS评分观察组1.62±0.52分,低于对照组的2.41±0.6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护士节点线性护理流程可缩短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DNT和PNT,改善患者神经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王蕾  姜帅  罗业涛  何柳  李妮  方升  徐广会  朱曦  龚椒蕉  杨珊珊  张仲   《四川医学》2017,38(9):985-989
目的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流程实施的多科协作优化改进,对缩短患者到院就诊至启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时间(door-to-needle time,DNT)的效果。方法 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对溶栓流程的具体实施进行多学科协作优化改进的患者入试验组,按时间分为两个阶段:2014年8月至2015年1月为试验第一阶段,2015年2月至2015年7月为试验第二阶段;2014年1月至7月改进前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DNT时间、溶栓率和治疗效果。结果 DNT平均值由对照组的88min缩短到试验第二阶段的6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DNT≤60min的比例达为20%,试验第二阶段达51.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试验第二阶段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多学科配协作,对溶栓流程的实施优化,可以减少rt-PA静脉溶栓的院内延误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PDCA循环法在优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流程中的实践情况及其对患者到院至用药时间(DNT)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6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2018年6月—2019年4月的65例PDCA循环法管理前阶段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5月—2019年12月的102例PDCA循环法管理后阶段患者作为实验组。分析两组患者DNT及临床各环节用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用PDCA循环法进行管理。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发病至来诊时间较对照组高(P <0.05)。实验组各环节用时及DNT较对照组低(P <0.05)。对照组DNT≤ 60 min患者15例(23.1%),实验组DNT≤ 60 min患者76例(74.5%)。实验组有64例患者(62.7%)静脉溶栓后NIHSS评分下降≥ 4分或NIHSS评分为0分,较对照组21例(32.3%)明显上升。结论 PDCA循环法可有效改进静脉溶栓院内诊疗流程,显著缩短临床各环节用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以卒中护士为主导的护理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是否对缩短患者静脉溶栓用药时间及增加静脉溶栓依从率,改善预后有积极作用。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的方法,对干预前(2017年4月~2018年3月)、实验期(2018年4月~2018年6月)、干预后(2018年7月~2019年6月)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进行分析。评估以卒中护士为主导的护理模式建立前后rt-PA(阿替普酶)到达医院急诊至静脉溶栓用药时间(DNT)和对应患者比例,并确定DNT的潜在改善是否与临床结果的改善相关。结果:建立以卒中护士为主导的护理模式后,患者DNT由干预前的(79.66±14.11) min缩短到(50.92±10.57)min(P<0.001)。发病到溶栓时间(ONT)从(217.25±34.64)min缩短到(209.57±31.37)min(P<0.05)。DNT≤60 min患者比例由15.9%上升到84.6%(P<0.001),而DNT≤45 min患者比例由2.3%上升到28.8%(P<0.001)。溶栓的依从性从(14/88)15.9%上升至(88/104)84.6%。3组患者在7 d后安全性如症状性颅内出血,mRs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DL评分提示预后好转(P<0.05)。结论:建立以卒中护士为主导的护理模式是缩短静脉溶栓用药时间、减少医院延迟,提高静脉溶栓依从率和改善预后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缩短DNT(door to needle time)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本作者所在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151名rt-PA静脉溶栓患者,根据患者从入院到静脉溶栓(DNT)时间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56例(DNT≤60min),B组95例(DNT60min)。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NHISS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溶栓后24小时NHISS评分、溶栓后7dNHISS评分、90d后MRS评分。结果与B组相比,A组在溶栓24h、溶栓7d的NHIS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90d后MRS评分较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缩短DNT时间能减少患者的神经功能下降程度,改善患者预后,同时能减少致死性脑出血及死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应急措施。方法通过制定完整的筛查流程,对疑似或确诊的溶栓患者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设立发热门诊隔离室,建立高效合理的神经内科卒中绿色通道、加强医护人员的相关知识培训,快速筛查新型冠状病毒并为脑卒中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缩短从急诊就诊到静脉溶栓所用时间(DNT)。结果共收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共18例,筛查出疑似患者2例,无漏诊,无延误。结论疫情防控下的应急策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筛查和工作流程,不仅缩短了DNT,改善了患者的预后,还有效地避免了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控制院内延迟时间(DNT)对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台州市9家基层医院168例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统计DNT和各控制因素的平均时间;采用滚动平均时间追踪法,以2014年10月为界对可控因素进行质量管理,分析质量管理前后基线数据、DNT相关因素,并作疗效评估。结果质量管理后,DNT从(79.50±26.97)min缩短为(68.64±24.30)min(P<0.05),DNT≤60min的比例从35.29%上升至40.91%,90d改良Rankin量表(mRS)<2分的比例从48.0%上升至60.6%。“到院至谈话”“到院至病房”“完成CT检查至用药”等时间均明显缩短(均P<0.05)。结论对影响静脉溶栓DNT的可控因素进行质量管理,能明显缩短DNT、改善卒中患者预后,可在基层医院实施并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浙江省卒中急救平台上报的71家医院中接受单纯静脉溶栓或者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29例。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2分及以下为预后良好。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入院至溶栓时间(DNT)、入院至再灌注时间(DRT)与患者治疗后3个月预后的关系。结果: DNT和DRT分别是单纯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0.994,95%CI:0.991~0.997,P < 0.01;OR=0.989,95%CI:0.983~0.995,P < 0.01)。对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DNT每减少1 h,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提高约4.7%;而对于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患者,DRT每减少1 h,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提高约11.4%。结论: 缩短时间窗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DNT或DRT,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患者再灌注治疗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基于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的急救流程护理优化方案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流程护理,观察组采用基于HFMEA的急救流程护理优化方案。比较两组急救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不良结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分诊时间、入院至CT检查出报告时间、入院至实验室检查出报告时间、入院至溶栓治疗时间和转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HFMEA的急救流程护理优化方案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可缩短急救时间,以及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不良结局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常规急救流程护理。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5):88-91
目的 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2 月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救治的静脉溶栓AIS 患者78 例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由家属护送入院接受静脉溶栓的AIS 患者84 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卒中急救时间[发病至溶栓时间(ONT)、入院至溶栓时间(DNT)、入院至获得影像结果时间(DTI)、入院至获得检验结果时间(DTE)和DNT≤60 min 比例]、临床疗效及预后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ONT、DNT、DTI 均短于对照组,DNT≤60 min 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TE 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2%,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预后不良率为14.1%,低于对照组的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可有效缩短AIS 患者溶栓治疗的时间延误,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绿色通道流程改进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主要时间节点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2月期间在佛山市顺德区北滘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流程改进前组(对照组)20例,流程改进后组(观察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至完成CT扫描时间、入院至签署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15.
魏超  徐姣娜  陈天文  孟钰婷  牛国忠 《浙江医学》2020,42(22):2429-2432
目的探讨非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取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血管内取栓治疗的非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患者103例,根据术后有无出血转化分为出血组20例和未出血组83例。分析非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取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尿酸(U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显示UA预测非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患者取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AUC为0.724(95%CI:0.064~0.844),确定UA最佳截点值为372滋mol/L。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UA≥372滋mol/L是非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患者取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的保护因素(OR=0.156,95%CI:0.050~0.486,P=0.001)。结论高水平UA可降低非静脉溶栓脑梗死取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信息化时间追踪管理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救治速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静脉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的AIS患者475例,分为时间追踪组(n=291)和非时间追踪组(n=184)。对比两组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ODT)、入院至影像学检查时间(DIT)、影像学检查至静脉溶栓时间(INT)、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ONT)、影像学检查至股动脉穿刺时间(IPT)、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OPT)、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NT)和入院至股动脉穿刺时间(DPT)。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启动时间追踪与未启动时间追踪患者的ODT与DNT、ODT与DPT相关性。结果 在静脉溶栓患者中,时间追踪组DNT短于非时间追踪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23,36)min vs 33(23,43)min,Z=2.123,P<0.05];未启动时间追踪患者的ODT与DNT呈负相关(r=-0.293,P=0.001),启动时间追踪患者的ODT与DNT无相关性(r=-0.034,P=0.723)。在血管内治疗患者中,时间追踪组ODT、OPT均长于非时间追踪组[246(113,431)min vs 166(82,299)min,342(211,519)min vs 277(142,406)min],DIT短于非时间追踪组[18(14,23)min vs 26(16,34)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667、2.182、4.077,P均<0.05);未启动时间追踪患者的ODT与DPT呈负相关(r=-0.234,P=0.024),启动时间追踪患者的ODT与DPT无明显相关性(r=-0.056,P=0.424)。结论 信息化时间追踪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速度,消除ODT对DNT、DPT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实施MRI检查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包含MRI检查的优化溶栓流程,对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5月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静脉溶栓.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发病-溶栓时间(onset to treatment time,OTT)、急诊-溶栓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以及溶栓后的临床转归;并将其与国内外公开发表、采用CT检查流程的静脉溶栓研究的同类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108例静脉溶栓患者中溶栓前行MRI检查的100例(92.6%).溶栓前所耗时间:发病-溶栓的中位时间为180 min、急诊-溶栓中位时间为85 min.溶栓后90 d时良好结局的(改良Rankin评分0~1分)比例为50.9% (55/108)、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为3.7%(4/108).与采用CT检查的同类对照研究数据相比,溶栓前所耗时间小于中国国家卒中注册研究的结果;溶栓后90 d时的良好结局及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均显著优于赫尔辛基注册研究的数据(P<0.05,P<0.01).结论 优化流程下的MRI检查未延误患者的溶栓时间,也未恶化溶栓患者的临床转归,故静脉溶栓前行MRI检查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干预(EMS)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发病-溶栓时间及溶栓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静脉溶栓救治的80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就诊前是否启动EMS方式分为EMS组(启动EMS,n=36)和非EMS组(未启动EMS,n=44);比较两组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ODT)、入院至溶栓开始治疗时间(DNT)、发病至溶栓时间(OTN)、DNT达标率和溶栓疗效,并分析影响溶栓疗效的因素.结果:EMS组ODT、DNT、OTN短于非EMS组(P<0.05),DNT达标率及治疗1周溶栓有效率高于非EMS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IS患者NIHSS评分及启动EMS是影响溶栓疗效的主要因素.结论:入院基线NIHSS评分、是否启动EMS、OTN均是AIS患者溶栓疗效的影响因素,启动EMS能明显缩短患者OTN,节约治疗时间,提高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优化手术室接送患者流程,缩短接送时间,提高工作质量与社会效率。方法:分析2008年4月~2009年3月手术流程,对2009年4月~2010年3月手术采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定义、统计、分析、改进、控制5个步骤改进接送患者流程,对流程再造前后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流程优化后接送患者缺陷率从7.77%降至0.82%(P<0.01);单次接送患者时间由原来的(36.54±8.18)min缩短至(15.62±4.22)min(P<0.01);手术患者、外科医生对接送患者的满意度均有明显提高(P<0.01),达到了预期目标。结论:应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优化手术室接送患者流程,降低了工作缺陷率,提高了手术患者与手术医生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时间(DN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34例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依是否实施品管圈活动为时间点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未实施品管圈活动前进行治疗的患者,观察组为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进行治疗的患者,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DNT。结果观察组患者DNT为(16.3±5.2)min,较对照组患者的(27.62±7.34)min明显缩短,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DNT,使患者能尽早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