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穿刺建立动静脉内瘘228例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湘  丁灵莉 《西部医学》2010,22(2):365-366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净化长期使用的永久性血管通路。首次穿刺时,由于血管壁薄而且脆性大,稍有不慎极易造成内瘘损伤,皮下血肿将影响下一次穿刺,所以首次内瘘的使用直接影响到内瘘的使用寿命。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自2006年1月~2009年3月已为22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病人建立了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即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肾功能衰竭患者主要是采取肾脏替代疗法治疗,以维持性血液透析为主,而实施该方法治疗前提在建立一条有效的血管通路;经调查发现三分之二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选择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为此动静脉内瘘穿刺是血液净化专科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动静脉内瘘与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即通畅时间长,且并发症少,因此自2006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强烈建议首选动静脉内瘘方法作为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其利用显微外科小血管吻合技术行前壁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以端侧吻合为主,有利于降低失功率;本文为了探讨动静脉内瘘早期穿刺方法,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动静脉内瘘早期穿刺方法等文献资料进行展开性综述,从而为更多的临床工作人员提供有效、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普及,血液透析使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生存时间延长。永久性血管通路是维持血液透析的必备条件之一,而动-静脉内瘘是主要的血管通路,是患者的生命线,如何保护和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避免使用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如血栓形成、感染、手肿胀综合征、假性动脉瘤等,成为我们血液透析专科护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自2000年1月~2008年10月对143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血液透析7600余例次,采用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者4000余例次,内瘘穿刺年龄16~89岁。在内瘘血管使用中进行保护性护理,取得理想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延长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制定自体动静脉内瘘全程护理干预流程,将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经自体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55例)和对照组(54例),比较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以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动脉瘤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6%和88.9%、皮下血肿发生率分别为10.25%和6.18%、动脉瘤发生率分别为1.45‰和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全程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对建立AVF的认识及遵医行为、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皮下血肿及动脉瘤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王平 《基层医学论坛》2014,(36):4943-4944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需要长期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理想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基本条件,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维护好血管通路,使其处于良好的功能状态是确保充分透析的前提,也可降低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而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直接影响到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时间。本文将近年来我科60例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技巧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改良式穿刺方式对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使用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为动脉采用顺血流方向针尖斜面向下改良式穿刺方式,对照组为传统穿刺方式,动脉采用逆血流针尖斜面向上的穿刺方法.结果 改良式穿刺方式组患者假性血管瘤、内瘘狭窄、闭塞、内瘘周围皮下血肿发生率均较传统式穿刺方法明显减少;穿刺成功率较传统法穿刺明显提高.结论 改良式穿刺方式能明显降低内瘘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的采用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健康指导,比较两组并发症、内瘘完好率、使用寿命、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内瘘闭塞、感染、肿胀手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内瘘完好率、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使用寿命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的健康指导干预,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内瘘使用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的状况,探讨实施规范的动静脉内瘘维护与管理的效果。方法对我院血液净化中心2011年8月15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的状况与知识水平进行调查与分析,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动静脉内瘘维护及规范化管理,对比培训前后护理人员的考核成绩及护理质量。结果实施维护与管理后护理人员的综合知识与技能考核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内瘘护理质量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内瘘维护与管理可预防和减少动静脉内瘘血管不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穿刺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提高患者的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肱动脉皮下转移建立永久性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应用前景.方法 选取近9年该院行肱动脉皮下转移术建立血管通路20例作为观察组,均为行前臂动静脉内瘘失败或前臂静脉直径过小难以建立动静脉内瘘者,另选择20例已行动静脉内瘘后2个月的病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管通路寿命、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两组的穿刺成功率、感染率、血液透析有效性等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短、使用时间长(P<0.05),血流量不足、假性动脉瘤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p<0.05),但易出血,血肿发生率高(P<0.05),且难以止血.结论 肱动脉皮下转移后可作为血液透析永久性血管通路,其手术简单、易穿刺、血流量大、使用寿命长、不增加心脏负荷、无血液再循环现象,但穿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血肿发生率高,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密闭式回血法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将2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00例采用密闭式回血法,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开放式回血法。观察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皮下出血、血肿,动静脉内瘘感染及闭塞发生率。结果穿刺点渗血、皮下出血、血肿、动静脉内瘘感染、闭塞发生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中应用密闭式回血法,较常规开放式回血法优化了操作过程,减少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不同穿刺方法,对患者疼痛程度、内瘘穿刺成功率、血肿的发生率以及内瘘使用寿命的影响。方法将184例内瘘成形术后的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6例穿刺时采取小角度快速进针法,左手绷紧皮肤,固定血管,右手持穿刺针,针尖向上,在血管上方使针头与皮肤约呈15~30°,实验组98例采取大角度进针,进针角度约为30~45°,针尖刺破血管壁前层后立即减小角度,与血管壁平行进针,观察两组患者自我感觉疼痛程度、穿刺成功率、透析血流量不足发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共观察2个月,穿刺4 416余次。结果实验组穿刺时疼痛明显较对照组减轻,穿刺成功率2343/2352(99.65%)高于对照组1897/2064(91.92%),皮下血肿发生率9/2352例(0.38%)明显低于对照组32/2064例(1.55%),P均〈0.05。两组患者透析血流量不足发生率则无明显差别。结论动静脉内瘘穿刺时,采用大角度进针极大的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血肿发生,减轻患者疼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需要依赖长期血液净化(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动静脉内瘘是目前国内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血管通路,具有出血少,易穿刺、流量大、可长期利用等优点,是血液透析病人的生命线。在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术前、围手术期护理及术后健康教育对内瘘成形术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现将对5例患者的护理特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在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6年3月行预见性护理的52例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情况,观察预见性护理的应用效果。结果:2年内45例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良好,良好率86.54%(45/52);7例发生动静脉内瘘闭塞,闭塞原因分别为4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管条件极差,2例高脂血症血栓形成,其中1例可能与透析脱水过多有关,另1例皮下血肿长期压迫。7例内瘘闭塞患者3例行内瘘重建术成功,4例行颈静脉长期插管。结论:诱发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很多,分析闭塞原因,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对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联合喜辽妥预防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并发症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马铃薯、喜辽妥软膏两者合用对预防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效果。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血液净化中心使用新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1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7例。对照组为动静脉内瘘穿刺后常规处理组,喜辽妥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喜辽妥软膏外敷,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马铃薯加喜辽妥软膏联合外敷。观察3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在12个月内发生栓塞、狭窄、局部血管硬化等并发症情况。结果:喜辽妥组及联合组患者内瘘闭塞、内瘘狭窄、血管硬化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内瘘狭窄、内瘘血管硬化的发生率低于喜辽妥组患者(P〈0.05)。结论:马铃薯与喜辽妥软膏合用能有效预防内瘘闭塞、内瘘狭窄及内瘘血管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肘窝处动静脉内瘘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对55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行直接动静脉内瘘,分肘窝组25例,腕部标准组30例,比较两组内瘘的血流量、成熟时间、开始应用时间、通畅率及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在内瘘血流量、成熟时间、开始应用时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肘窝组内瘘闭塞4例,占16%,标准组内瘘闭塞11例,占36.7%.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16.0%和36.7%(P<0.05),心力衰竭发生率分别为28.0%和10.0%(P<0.05),动脉瘤发生率分别为24.0%和23.3%(P>0.05).结论 肘窝处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好、通畅率高,心衰发生率较标准内瘘组高,为标准内瘘失败无法建立血管通路最佳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皮下血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8例动静脉内瘘穿刺皮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动静脉内瘘穿刺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及护理。结果 28例动静脉内瘘穿刺发生皮下血肿,其中1例造成内瘘闭塞,3例影响透析血流量,其余24例经过及时处理未产生影响,至今仍在使用。结论引起内瘘穿刺皮下血肿主要原因有医护人员及患者自身的原因,选择合理的穿刺方法,采取有效地止血措施,加强健康教育,能有效预防和降低动静脉内瘘血肿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皮下血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21例动静脉内瘘穿刺皮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动静脉内瘘穿刺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及护理.结果 21例动静脉内瘘穿刺发生皮下血肿,其中1例造成内瘘闭塞,2例影响透析血流量,其余18例经过及时处理未产生影响,至今仍在使用.结论 引起内瘘穿刺皮下血肿主要原因有医护人员及患者自身的愿因,选择合理的穿刺方法,采取有效地止血错施,加强健康教育,能有效预防和降低动静脉内瘘血肿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作用。方法选择1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使用颈内静脉置管通路50例,使用动静脉内瘘50例),整体护理干预组与对照组各50例,每组两种通路各25例。结果干预护理组血管通路重建率比对照组低18%;干预护理组血管通路感染率比对照组低16%;干预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50%。结论整体护理运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可减少患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患者血管通路的使用时间,提高患者血液透析质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延缓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医结合品管圈护理在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60例于该院接受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结合品管圈护理、比较两组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SF-36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结合品管圈护理可提高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成功率和SF-36评分,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文明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寿命日益增长,老年血液透析患者比例逐渐增加,其中我院血液净化中心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透析人数的30%。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能顺利进行的前提,动静脉内瘘( AVF)是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保护好血管通路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老年透析患者血管弹性差、血管易滑动、不易固定以及血管硬化,管腔狭小等因素存在[1],导致血管穿刺难度较大,一旦失败,容易形成皮下血肿,直接影响动静脉内瘘( AVF)使用寿命。现对我科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穿刺后出现的皮下血肿进行马铃薯外敷与硫酸镁湿敷效果对比观察,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