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和非线性回归对鱼腥草注射剂致敏原进行研究。方法小鼠尾iv鱼腥草注射剂(18.1mL/kg),于不同时间点采集样本,进行气质联用(GC-MS)分析和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的含量测定;从所有样本中筛选出共有成分,并将非共有成分进行归类,划分成若干个成分群;对各个成分群进行相似度计算;利用非线性回归对各个成分群与IgE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计算信息量。结果共得到鱼腥草注射剂体内成分605个,其中共有成分10个,分别是2,4-二甲基庚烷、3,7-二甲基癸烷、2,6-二甲基癸烷、2,3-二甲基十氢萘、5-甲基十四烷、4,6-二甲基十二烷、4-甲基十二烷、十六烷、正十七烷、2,4-二叔丁基苯酚;将所有成分归类得到10个成分群;各个成分群相似度为0.934~1.000;非线性回归得到各个成分群的效应系数,进一步计算得到成分群3的信息量最大(17.67%)。结论以超分子"印迹模板"为理论指导,对鱼腥草注射剂体内成分进行了归类;利用非线性回归得到了各个成分群致敏性的排序,成分群3可能是造成致敏的关键成分群。  相似文献   

2.
毒箭木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毒箭木限茎中分离得到八个成分,分别鉴定为莽草酸,1-环已烯-1-羧酸-5-羟基-3,4-异亚丙基-二氧,氧-双(5-亚甲基-2-呋哺醛),β-谷甾醇,二十四烷酸,十八烷酸,十六烷酸及三十一烷。  相似文献   

3.
鄢丹  陈龙虎  冯雪  邱玲玲  闫琰  张萍  杜晓曦  肖小河 《中草药》2012,43(11):2217-2221
目的 建立一种揭示中西药注射剂临床联合用药相互作用表征的新方法.方法 以清开灵注射液为模式药,分别加入注射用头孢唑肟钠与5%葡萄糖注射液(简称葡糖液),采用等温滴定量热法(ITC)分别考察药物间相互作用,以热力学参数吉布斯自由能(△G)、焓变(△H)、熵变(△S)判断溶合反应类型,通过对比不同注射剂混合前后化学指纹图谱特征信息对结果进行佐证.结果 清开灵注射液与头孢唑肟钠滴定过程中测得|△H|>T|△S|,为焓驱动反应,且释放热量较大,提示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化学反应为主,内在物质发生改变.清开灵注射液与5%葡糖液溶合时|△H|<T|△S|,为熵驱动反应,且反应活性谱显示放热较少,提示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物理反应为主,活性成分仅被溶解稀释,未发生质变.上述结果也得到了化学指纹图谱的佐证.结论 ITC具有简便快捷、高灵敏度等优势,可用于清开灵注射液临床联合用药相互作用表征的研究,也为其他中西药注射剂联合用药的相容性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黄芩黄连药对水煎自沉淀现象已被广泛关注,产生自沉淀现象的本质是药对中酸碱性活性成分相互作用形成难溶性分子复合物,本试验设计基于中药配伍后有效成分间的相互作用,探索将等温滴定量热技术(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ITC)应用于表征黄芩药材质量的可行性,建立以活性成分群为指标衡量药材质量的新方法。以不同批次黄芩药材(包括市售的3批黄芩药材和市场上常用做以次充好的黄芩苗)作为研究对象,应用ITC分别测定黄连中代表性功效成分小檗碱(2.5mmol·L~(-1))与不同批次黄芩水煎液间相互作用能量值,将小檗碱滴定空白水溶液的能量变化(2.51μJ)作为空白对照,结果显示以小檗碱为标准物质,滴定不同批次黄芩水煎液中黄芩苷类成分的热量变化由高到低依次为黄芩A(-317.20μJ)、黄芩B(-292.83μJ)、黄芩C(-208.95μJ)、黄芩苗(-21.53μJ)。其中小檗碱滴定黄芩苗的热量变化显著低于3批黄芩药材。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黄芩苷计测定不同批次黄芩水煎液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值。紫外测定结果显示,相同稀释条件的不同批次药材吸光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黄芩A(0.372)、黄芩B(0.333)、黄芩C(0.272)、黄芩苗(0.124),且黄芩苗吸光度显著低于前三组。ITC滴定与紫外测定结果相吻合,证明ITC能用于表征黄芩药材质量,基于ITC建立的以一类活性成分为指标评价黄芩药材质量的方法是简便、科学且可行的,此试验为构建更加全面、系统地表征药材质量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克隆鱼腥草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1(DXS1)基因并分析其表达差异。方法 根据已经获得的鱼腥草DXS1转录本序列设计1对引物,采用RT-PCR方法获得DXS1基因cDNA序列并对DXS1蛋白进行理化性质、蛋白二级结构及三维结构预测分析,并预测了该蛋白功能;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DXS1基因在鱼腥草的地下茎、地上茎、叶、花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克隆获得的DXS1基因长为2 172 bp,编码723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预测DXS1蛋白不含跨膜区,不含信号肽,具有定位肽。DXS1基因在鱼腥草的花中表达丰度最高,其次是叶片,再次是地下茎,地上茎中表达量最低。结论 首次从鱼腥草中克隆了DXS1基因,为进一步阐明该基因在鱼腥草萜类化合物代谢途径中的重要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余丹丹  邬瑞光 《中草药》2018,49(22):5463-5467
等温滴定量热(ITC)技术是一项可实时、定量、在线和动态描述反应过程的热分析技术,可给出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association constant,KA)、解离常数(disassociation constant,KD)、结合化学计量比(stoichiometry ratio,Δn)、焓变(enthalpychange,ΔH)和熵变(entropychange,ΔS)等热力学参数。该技术具有量热灵敏度高、测量准确等优点。阐述了ITC技术的原理及应用特点,从药物与蛋白之间相互作用、药物与DNA分子间相互作用、临床用药相容性、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及药物与生物膜间相互作用等方面综述了ITC在药物研究领域中的应用进展,并对该技术在非特异性相互作用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为了能快速、灵敏、较全面反映中西药注射剂临床联合用药相互作用,该文采用等温滴定量热法(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ITC),以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为模式药,考察其分别与盐酸肾上腺素和5%葡萄糖注射液的相容性,以热力学参数吉布斯自由能 (ΔG)、焓变 (ΔH)、熵变 (ΔS) 判断溶合反应类型,通过对比不同注射剂混合前后化学指纹图谱特征信息对结果进行佐证。结果表明,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与盐酸肾上腺素滴定过程中测得|ΔH|>T|ΔS|,为焓驱动反应,且释放热量较大,提示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化学反应为主,内在物质发生改变。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与5%葡萄糖溶液溶合时|ΔH|<T |ΔS|,为熵驱动反应,且反应活性谱显示放热较少,提示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物理反应为主,活性成分仅被溶解稀释,未发生质变。ITC法可用于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临床联合用药相互作用表征的研究,亦可用作其他中药注射剂临床联合用药相容性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蕺菜属植物优异种质。方法以产自中国不同地理类群的蕺菜属植物为材料,比较其形态特性,并通过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其光合特性,分析正常及高温(40℃)、低温(5℃)、干旱(土壤饱和持水量70%)逆境条件下的差异。结果 6个类群的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植株颜色、主茎高度、地上茎节间长和叶长及叶宽上。正常条件下,6个类群的光合速率(Pn)无显著差异,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水分利用系数(WUE)在个别类群间存在显著差异;经逆境处理后,各类群Pn、Tr、Gs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多个类群间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但各类群的WUE均有增加且差异极显著。峨眉蕺菜(EM)和湖南怀化蕺菜(HH)居群逆境处理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趋势十分相似,PSII作用中心光能传递和转换效率显著降低,光能用于非光化学反应比例显著增加。结论较高纬度的江苏如皋蕺菜(RG)对低温的耐性较强,西南和中南地区居群的蕺菜对高温和低温耐性较强。各类群光合作用抗逆性与其原产地的生态气候条件关系较密切,中国西南和中南等地具有抗逆性较强的蕺菜属资源,是鱼腥草栽培抗性品种选育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比较灯盏细辛注射液和丹参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利用ITC软件间接比较二者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 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Medline、CNKI、CBM、VIP、万方数据库),筛选出灯盏细辛注射液和丹参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风险评估和质量评价;用RevMan5.3软件对研究结局指标进行直接的Meta分析,并利用间接比较法(Indirect treatment comparison,ITC)比较灯盏细辛注射液和丹参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 ①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最后共纳入30项研究,其中有关灯盏细辛注射液的20项研究和有关丹参注射液的10项研究,共涉及3050名患者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灯盏细辛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和丹参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总有效率和心电图疗效均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的情况,其中灯盏细辛注射液:心绞痛疗效[OR = 3.49,95%CI = (2.69,4.54),P < 0.001],心电图疗效[OR = 2.56,95%CI =(2.06,3.19),P < 0.001];丹参注射液:心绞痛疗效[OR = 3.60,95%CI = (2.45,5.28),P < 0.001],心电图疗效[OR = 2.63,95%CI = (1.72,4.02),P < 0.001];③通过间接比较得知,灯盏细辛注射液和丹参注射液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方面的心绞痛临床疗效和心电图疗效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其中心绞痛临床疗效[OR = 0.969,95%CI = (0.609,1.543),P = 0.753],心电图疗效[OR = 0.973,95%CI = (0.604,1.569),P = 0.784];④安全性分析,20项有关灯盏细辛注射液的研究中有1项提及在治疗过程中出现3例干咳,10项有关丹参注射液的研究中有4项研究提及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4例头晕头痛、1例皮疹、2例恶心、1例发热、2例腹胀等,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⑤倒漏斗图分析提示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小。结论 目前有限的证据表明灯盏细辛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方面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二者临床疗效的差异不显著,在安全性方面,灯盏细辛注射液可能优于丹参注射液,但由于所纳入研究的质量不高,且证据来自间接比较的结论,因此,全面评估二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优劣尚需更多高质量的直接比较的研究来验证该结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黄芪注射液中亲水性成分和疏水性成分的1H-NMR定量分析方法。方法 以10%氘代水(10% D2O)和氘代甲醇(CD3OD)为氘代溶剂制备黄芪注射液亲水性成分和疏水性成分的1H-NMR样品。使用Bruker Avance III 600型核磁共振波谱仪采集1H-NMR图谱,具体实验参数如下:Noesygppr1D脉冲序列;温度为298 K,数据点32 K,采集时间(AQ)为2.980 s,脉冲宽度(SW)为7 211.54 Hz,弛豫延迟时间(D1)分别为15.0 s和20.0 s,频率偏移(O1)分别为2 816.65 Hz和2 930.31 Hz,接收器增益(RG)值为57,扫描次数(NS)32次。结果1H-NMR图谱中归属出33种成分,分别是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丙氨酸、乳酸、焦谷氨酸、天冬酰胺、γ-氨基丁酸、脯氨酸、甲酸、乙酸、富马酸、苹果酸、琥珀酸、丙二酸、蔗糖、果糖、半乳糖、葡萄糖、胆碱、甜菜碱、葫芦巴碱、尿苷、腺苷、胞苷、鸟苷、腺嘌呤、黄芪皂苷III、黄芪甲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苷、9,10-二甲氧基紫檀烷-3-O-葡萄糖苷以及异黄烷苷。对其中27种化学成分(异亮氨酸、缬氨酸、丙氨酸、乳酸、焦谷氨酸、天冬酰胺、γ-氨基丁酸、脯氨酸、甲酸、乙酸、富马酸、苹果酸、琥珀酸、丙二酸、蔗糖、果糖、葡萄糖、胆碱、甜菜碱、葫芦巴碱、尿苷、腺苷、鸟苷、腺嘌呤、黄芪皂苷III、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苷)进行定量,可定量的成分占注射液固含量90%以上。该方法的精密度、重复性、样品稳定性和耐用性良好,各个成分线性关系良好,r2大于0.999 0,加样回收回收率为98.19%~101.40%。结论 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可靠的1H-NMR定量方法用于测定黄芪注射液中的亲水性成分和疏水性成分,为黄芪注射液的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11.
丁鸿  徐芳芳  杜慧  张欣  徐冰  吴云  王振中  肖伟 《中草药》2021,52(19):5836-5844
目的基于决策树算法,深入挖掘热毒宁注射液金银花青蒿醇沉过程(金青醇沉)数据并探究潜在生产规律,提升该过程质量控制水平。方法依托数字化中药提取工厂数据平台收集205批金银花和青蒿浸膏(金青浸膏)历史数据并整合成数据矩阵。将数据集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后分别采用分类与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ART)、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s,RF)和TreeNet算法建立金青醇沉过程模型,比较各模型性能并基于历史数据划分关键变量控制范围。结果 RF和TreeNet模型性能较好且性能接近,综合各模型分析结果得出醇提罐料液比及金银花浓缩收率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对重要变量进行依存度分析并优选批次,并以优选批次的金银花分配浸膏质量及加醇量做控制图,密度为1.11 g/cm3的金银花浸膏分配控制范围为557.92~639.62 kg,加醇量的控制范围为3.370~3.828 m3;密度为1.12 g/cm3的金银花浸膏的控制范围为540.4~616.9 kg,加醇量的控制范围为3.317~3.859 m~3。结论决策树算法建立的金青浸膏醇沉过程模型能够有效地挖掘潜在的生产过程规律,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杨倩  吕莉莉  孙蓉 《中草药》2018,49(11):2606-2613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药理作用机制。方法预测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中已知化学成分的作用靶点,构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化合物-靶点网络,并对网络进行拓扑分析;对丹参川芎嗪作用靶点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进行基因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药理作用机制,并通过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预处理对脑缺血大鼠海马MAPK表达的影响初步验证其作用机制。结果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中15个主要化合物作用于94个靶点蛋白,PRSS1、PTGS2、F2、PTGS1是化合物-靶点网络中的关键节点蛋白。PPI网络包含71个靶蛋白,关键蛋白涉及SRC、MAPK-1、MMP-9、MAPK-14、PTGS2、BCL-2等;PPI网络中的靶蛋白富集在26条GO功能和6条主要的KEGG通路中。结论本研究结果预测了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广泛药理学作用的机制,并对其治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验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药理作用机制、发现新的治疗作用及靶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