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简要介绍人工接地极在工程中的位置设置,结合案例介绍人工接地极的接地电阻计算过程。  相似文献   

2.
刘浔  姚宗干 《建筑电气》2000,19(2):21-25
分析在双层大地结构第1层中埋设水平直线状电极、水平圆环状电极的接地电阻的特性,及大地参数对接地电阻值影响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牟媛 《辽宁建材》2006,(3):74-75
接地系统是防雷工程建设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不同的工程所在地的环境和土壤条件各不相同,接地网的设计也存在较大差异。接地系统主要由接地体、连接线组成接地网络,其中影响接地效果的几个因素有土壤电阻率、接地体的选择和有效的接地设计方案。任何一种接地方式由于工作原理的限制,都有其使用的局限性,不可能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发挥其最佳的降阻效果。为了更好地掌握各种接地技术的特点,提高其接地降阻效率,有必要根据使用环境的要求和各类型土壤的特性,对不同接地技术的适用性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垂直接地极的主体是分散的数根或数十根垂直电极,这一结构特点使垂直接地极的埋深问题与传统水平接地极有很大区别。本文首先采用单根电极模型研究了典型土壤模型下埋深对接地极电气性能影响,提出垂直接地极埋深选取的基本原则。由于垂直接地极的电极一般呈椭圆形布置,计算发现最大跨步电势往往出现在长轴端部附近,提出适当增大长轴端部附近电极的埋深改善接地极跨步电势分布特性的思路。最后结合长翠村垂直接地极跨步电势的实测数据和仿真计算结果,验证了椭圆长轴端部附近跨步电势较高的规律以及增加长轴端部附近电极埋深的跨步电势分布特性改善方法,本文研究结论可为垂直接地极的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简化计算双层土壤结构中特高压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电阻,提出了将双层土壤结构等效为均匀土壤结构的计算方法。采用CDEGS软件仿真不同反射系数、不同上层土壤的厚度、不同垂直接地体长度的数据计算等值土壤电阻率,通过非线性拟合,得到等值土壤电阻率的计算公式,从而计算特高压杆塔单塔基接地电阻。还通过数据拟合得到利用系数的计算公式,从而计算四塔基的接地电阻。最后对拟合公式计算的接地电阻与CDEGS软件仿真计算的接地电阻进行了比较分析,其结果表明,简化公式有较高的精度,可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准确获取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接地极极址区域土壤电阻率数据,以某特高压直流接地极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极址区域浅层、深层土壤电阻率进行实测,得到极址区域大地土壤电阻率分层数据。同时在极址区域开展模拟注流试验,实测得到极址区域地面电位分布数据,结合实测获得的土壤电阻率分层数据,通过CDEGS软件进行仿真,对土壤电阻率分层结构进行修正,最终获得极址区域土壤电阻率分层结果。该方法可避免由于特高压直流接地极极址区域较大,地形和土壤电阻率分布不均匀等因素造成的直接测量土壤电阻率的误差,可为特高压直流工程设计和运行提供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掌握加装均流电阻对直流接地极运行性能的影响,为均流电阻装置的应用及运维提供参考,以水平圆环接地极为对象,分析了接地极加装均流电阻后的电气性能和温升性能变化,以及均流电阻阻值偏移对接地极电流分布和跨步电压的影响.结果表明:加装均流电阻可以使电流在各环段上的分配更均衡,相应的各极环附近最大跨步电压和温升更均衡,从而减小...  相似文献   

8.
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存在土壤垂直分层现象.为了均匀地表的电位分布,应进一步降低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采用接地设计软件CDEGS分析了发、变电站接地网不等间距布置方式压缩比的选取对接地电阻.接触、跨步电压的影响.讨论了不等间距接地网导体根数的选取原则.分析了青海某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变电站接地网不同布置形式对接地网接地电阻、短路电流、接触电压以及地表电位的影响.分析表明.最优压缩比与上层土壤厚度、反射系数和接地网边长有关:在设计接地网时.只需考虑接触电压的最大值就能够达到安全要求;对于100 m×100m的接地网.其导体根数不少于10根.可保证导体上的泄漏电流密度更均匀,并显著地减小接地网接地电阻及地表电位.达到了对接地网的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9.
斯蔼  杜关记  李晓华 《工程勘察》2011,(12):33-35,41
土壤盐碱化是天津市滨海新区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之一。本文选取滨海新区北部汉沽盐田区、中部塘沽城建区、南部大港农业区为典型场地,首次从垂向开展土壤盐碱化分布特征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对不同深度土壤盐碱化的工程腐蚀性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滨海新区盐渍土在垂向上呈现出表聚性和随深度递减的规律:在盐田分布区,23m以浅为中盐渍土...  相似文献   

10.
何延峰 《城市建筑》2014,(27):246-246
本研究以变电站接地技术为基础,对变电站在土壤高阻率地区的接地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讨。希望能够在丰富变电站接地技术和体系的同时,使变电站工程建设和系统稳定,保证变电站的功能与安全。  相似文献   

11.
王洪泽 《建筑电气》2007,26(6):51-55
基于等值土壤电阻率的概念,导出了三层土壤中接地棒接地电阻解析计算公式.基本方法是把三层土壤中接地棒电阻的问题简化为二层土壤中接地棒接地电阻的计算.验证计算结果表明:解析公式与计算机数值算法结果比较,计算误差小,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接地模块对地网接地电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介绍了非金属接地模块的组成以及降阻原理,利用接地网仿真计算模型,分析了接地模块的安装位置,接地模块个数,接地网面积以及土壤电阻率等条件发生变化时接地电阻的变化规律。地网散流时,在地网边角上的电流最大,接地模块最佳的安装位置是地网的边角;相同的接地模块对不同面积地网的降阻效果是不同的,地网越小,降阻效果越好;接地模块之间会产生屏蔽现象,影响降阻效果;土壤电阻率越高,接地模块的降阻效果越明显;在不同土壤电阻率的情况下,使用接地模块而产生的地网接地电阻下降率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说明了实际工程中正确理解接地符号的内含,有助于对“接地”效果的分析;简述了在工程设计中根据接地电阻值的要求,估算接地体数量;分析了“一点接地”和“等电位”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接地网在土壤中的腐蚀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了接地网在土壤中的腐蚀性因素,介绍了三种类型土壤的主要理化性质,即:土壤电阻率、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可溶性盐及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根据DIN50929评价标准,分别对三种土壤腐蚀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了含水量对三种土壤的电阻率的影响关系,以及不同含水量对接地材料的腐蚀数据进行了拟合,确定腐蚀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试验结果表明:含水量大于15%时,三种土壤电阻率变化较小;小于10%时,电阻率迅速增大。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杆塔接地电阻和土壤电阻率的测量原理和测量方法,针对安徽池州供电局的4条110kV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电阻和土壤电阻率的测量误差,采用数据对比、理论计算的方法并配合电路模型,分析了杆塔接地电阻测量误差的产生原因。结果表明:杆塔接地电阻测量时,宜采用直线三级法;电流极的布线长度至少应达到接地网对角线的2倍;布线方向应尽量和塔体基座垂直;测量时应在晴朗天气下进行。  相似文献   

16.
根据电流场的理论,运用边界元法将大型接地网电磁场计算的控制微分方程转换为边界积分方程,然后将积分方程进行离散,通过解线性方程组求出流散电流及边界上的节点电压。本文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原理及处理技术,并利用Matlab软件编程计算了均层土壤下的接地电阻,同时借助其图像功能直观反映了接地网的跨步电压、接触电压以及地面电位的分布,通过算例的验证,得出该方法计算精度高,能够适用于接地网接地参数的研究及工程实际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水电站接地短路电流普遍比较大,所处位置的土壤电阻率也比较高,接地降阻的难度往往比较大。结合贵州某水电站的降阻改造实例,对可供使用的降阻措施的分析,研究了适合水电站的各种降阻方法的优缺点和性价比。认为在水电站两公里以内,土壤电阻率较低的位置,使用铺设水平外引并施加性能优良的降阻防腐剂的方法和利用自然接地体的方法是性价比最高的方法;铺设水下接地网的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降阻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依规程规定使用;做深井式接地装置的方法则应首先考虑其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否满足,依情况使用。  相似文献   

18.
关于接地降阻材料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重点分析和研究了降阻材料中降阻剂,电解地极的降阻机理;论述了降阻剂在实际接地工程中对接地体的腐蚀,降阻的稳定性,降阻效果,施工工艺以及降阻剂对环境的污染等问题;提出了在选择降阻剂时,应从降阻剂的电阻率,对钢接地体的腐蚀率,降阻剂的稳定性和长效性,对环境的污染以及降阻剂的价格等方面综合考虑;阐述了降阻措施应建立在对接地装置周围的地形、地势及土壤电阻率分布进行认真勘探、测量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9.
降低青藏铁路格拉段变电站接地电阻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藏铁路格拉段经过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其地理条件较为特殊,目前,国内外在该地区变电站接地系统设计和工程经验等方面尚属空白。指出高纬度、高海拔、低气温是青藏铁路格拉段形成多年冻土的重要原因,冻土上限深度平均在1.5m~4m。提出可采用自然接地体,降低接地电阻要求,有利的地理条件和物理降阻剂等方式降低该地区变电站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为青藏铁路变电站接地系统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