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入研究重要脏器血栓栓塞的发病机制和临床防治,对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生活质量以及降低该病的发病率、病死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重要脏器血栓栓塞症以冠心病、脑血栓和深静脉血栓(DVT)最为多见。据国内统计资料,血栓栓塞症的年发病率每10万人口中,冠心病为154人(其中心肌梗死为39.7~64.0人),脑卒中为110人(其中73.5%为脑血栓),DVT 为15.8人(是周围动脉血栓栓塞的4倍)。由此可见,血栓栓塞症已成为我国人口病死的首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血栓栓塞症的诊断、治疗和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1.研究方法:采用自行开展的40多种检测方法,特别是建立了多种先进的检测手段,如血小板膜糖蛋白 Ib/IX 复合物(GPIb/IX)、GPIIb/IIIa 复合物,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凝血酶原片段1 2(F1 2)、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  相似文献   

3.
小儿血栓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理情况下 ,人体血栓形成与抗血栓形成的机制处于动态平衡。病理情况下 ,动态平衡倾向于血栓形成方面而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 ,严重威胁生命健康。对成人血栓病 ,在多方面都已经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然而在儿童期 ,机体内存在特有的使他们不易受到血栓病侵害的机制。这是由于该年龄段的生理特征所导致的血浆凝血酶原低浓度、凝血酶活性降低、血浆α2 巨球蛋白浓度增高而使凝血酶受显著抑制及其内皮抗栓能力增强等。由于这些生理特征 ,儿童血栓病发病率相对较低。因而对这个年龄段的血栓病在病因及诊治方面都缺乏系统的研究及试验工作。…  相似文献   

4.
血栓与止血实验室检测的进展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研究的日益深人和生物医学技术的进步,血栓与止血实验室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用于血栓病和出血病的实验诊断项目日新月异,从筛选试验、确诊试验到分子生物学的基因检测、突变基因和异常蛋白的功能研究等,更加简便、特异、系统和全面.  相似文献   

5.
重要脏器血栓栓塞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要脏器血栓栓塞症以冠心病、脑血栓和深静脉血栓(DVT)最为多见。据国内统计资料,血栓栓塞症的年发病率每10万人口中,冠心病为154人(其中心肌梗死为39.7~64.0人),脑卒中为110人(其中73.5%为脑血栓),DVT为15.8人(是周围动脉血栓栓塞的4倍)。由此可见。血栓栓塞症已成为我国人口病死的首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血栓栓塞症的诊断、治疗和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风心病二尖瓣狭窄血栓前状态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风心病二尖瓣狭窄血栓栓塞发病机制之一-血栓前状态(PTS)。方法:通过检测风心病二尖瓣狭窄病人止血系统的多项指标,反映内皮损伤、血小板激活、凝血酶产生和纤溶状态等生化标志物的血浆水平,证实PTS的存在并探讨其在血栓栓塞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一种常见的血栓栓塞性疾病,纤溶系统功能降低是DVT、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本课题通过对原发性DVT患者纤溶系统指标的检测,探讨其在DVT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血栓病临床症状和初诊检查技术血栓、栓塞病的临床病状,当然都是因血栓、栓塞而导致的该血管供血区域发生的异常变化。1,冠状动脉血栓病冠状动脉血栓病,如发生在冠状动脉末梢的细小血管时,几乎没有什么自觉症状,其后,由于心电图改变及心功能不全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研究凝血因子Ⅷ联合D-二聚体在评估肺血栓栓塞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肺血栓栓塞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并进行定期随访以及对患者进行预后凝血因子Ⅷ和血浆D-二聚体监测。结果26例患者中有19例停药,停药患者中,有5例发生复发情况。复发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和凝血因子Ⅷ水平较初次发病略高,联合使用凝血因子Ⅷ和D-二聚体对肺血栓栓塞患者进行预后评估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独应用凝血因子Ⅷ或D-二聚体进行预后效果评估。结论肺血栓栓塞症复发时,凝血因子Ⅷ与D-二聚体水平同时升高,研究证明凝血因子Ⅷ联合D-二聚体可提高对复发肺血栓栓塞的预测敏感性,可以有效评估肺血栓栓塞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动态观察ICU患者SIRS状态下不同时点D-二聚体水平,探讨非血栓病患者和血栓病患者D-二聚体变化的差异,以指导临床进行正确诊疗和评估预后.方法 162例入选者连续5d每6h一次复查血常规、CRP、D二聚体水平和凝血四项.根据D-二聚体水平演变,以Microsoft Exel 2003分别描绘血栓病、非血栓病患者及复合病变者的规律曲线图;描绘非血栓病SEPSIS患者和非SEPSIS患者规律曲线图.并对比以上曲线在D-二聚体水平峰谷变化及持续时间等方面差异.结果 四组患者72h内高峰时间均出现在30h内,除全部为非栓塞病复合病变组外,低谷时间均在60~66h左右;非栓塞病组均较栓塞为主组曲线波动大,下降支72h后具有明显反弹和多峰多谷现象;复合病变组峰值和平均值均较单病种组高,下降支更长,其中栓塞病为主组峰值最高,全部为非栓塞病组平均值最高.结论 非栓塞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在峰值、谷值、平均值、波动幅度和下降到正常的时间等方面均有别于血栓病组,描绘D-二聚体水平规律变化图有助于鉴别两种不同的原发病状态.感染和炎症是D-二聚体升高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存在SEPSIS的患者D-二聚体更高.  相似文献   

11.
血栓形成是引起心肌梗塞及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日常诊疗中也常常见到糖尿病及恶性肿瘤并发血栓病。另外,并发于白血病及败血症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很难控制的严重的血栓出血性疾病。根据血栓形成的部位(动脉、静脉、大小血管)和范围(全身、局部)不同,症状表现多种多样,但血检形成的基本机制是血管壁与血液成分(血小板、凝固、纤溶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此点是相通的。血栓病一旦发病,往往引起各脏器发生不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动态观察ICU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状态下不同时点D-二聚体水平,探讨非血栓病患者和血栓病患者D-二聚体变化的差异,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162例入选者连续5 d每6 h一次复查血常规、CRP、D-二聚体水平和凝血功能.分别研究血栓病、非血栓患者及复合病变患者的D-聚体峰谷水平的规律性变化及持续...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公认肾病综合征存在高凝状态。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血栓及栓塞并发症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探索血栓预测、诊断、治疗监测对临床医生显得日益重要。本文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检测了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正常者随机分成二组,分别给予潘生丁、力抗柱进行抗凝治疗,观察了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并比较了两种药物的抗凝治疗与消减尿蛋白的疗效。1材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选择60例PNS均为近年来住院病人,年龄14岁,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排除了继发性NS,且肝脏疾病、血液病、血栓病、糖尿…  相似文献   

14.
张玉荣  武英梅 《中原医刊》2004,31(15):61-62
急性心肌梗死(简称急性心梗)时血液常呈高凝状态,多易引起心室附壁及下肢静脉血栓,在发病1~2周血栓易脱落可引起重要脏器的栓塞,使心梗的病死率明显增高。肝素是有效的抗血栓形成药物,应用于急性期心肌梗死,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由此引起的其它脏器的栓塞,明显地降低病死率。现就10例急性心肌梗死应用肝素疗法的护理观察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钠素(ANP)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意义。方法:按随机原则,将30只豚鼠分为实验组(PTE组)和对照组,动态观察血浆心钠素水平的变化。结果:在急性肺栓塞期,PTE组豚鼠血浆心钠素水平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TE组栓塞后早期血浆心钠素水平高于栓塞前,后期(第10天)血浆心钠素水平基本降至正常水平。结论:心钠素作为一种保护性体液因子参与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病机制;血浆心钠素水平可作为观察PTE病情变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其他风湿病的血栓栓塞性疾病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凝  陈波  苏厚恒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3):2003-2004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并与其他风湿病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6年在我院免疫风湿科住院的20例诊断明确的风湿病患者,分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组10例,对照组10例,包括系统性血管炎患者6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3例,多发性肌炎患者1例。结果10例SLE患者发生了14次血栓栓塞形成事件,10例对照组患者发生了13次血栓栓塞形成事件。两组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时的年龄和急性反应蛋白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脂水平及病程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LE患者易于过早发生动脉硬化,炎症本身是其重要的发病因素之一,应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并进一步提出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肺血栓栓塞症(PTE)是肺栓塞的一种类型,为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学有两个重要进展,D-二聚体(D—dimer,D—D)是其中之一,D—D作为一种实验检查项目,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诊断中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由于凝血系统被启动,凝血酶原时间(PT)检测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实验指标。为此,  相似文献   

18.
妊娠后期妇女部分凝血指标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妊娠期血栓病已成为孕妇围产期死亡和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临床上对妊娠期凝血系统的病理生理性变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治取得了很大进展.经研究表明,妇女在妊娠后期纤溶系统活性降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短,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FIB)增加,凝血因子活性增强,有利于血栓形成.本文对79例妇女妊娠后期的部分凝血指标进行分析,对预防妊娠妇女发生血栓性疾病和严重妇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深入研究骨科创伤的患者所诱发的血栓栓塞与肺动脉栓塞,从而思考对其发病原因、临床特点、高危因素与病死率的早期治疗和预防.方法 全面统计本院的血栓病例,开展研究.结果 血栓栓塞4例,共占并发症中的11.11%;肺动脉栓塞6例,共占16.67%,且全部死亡.结论 年龄超过50岁,且存在引发的血栓症的各因素的患者发病率较其他患者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AF)患者血液凝血系统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Ⅲ(TAT)浓度变化及其对评价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的价值。方法研究期间,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发现,左心房和/或左心耳血栓者10例,另有外周动脉明确血栓栓塞并发症者8例,共18例为血栓组;行 TEE 检查未发现 LA 和/或 LAA 血栓且排除血栓栓塞并发症病史者为无血栓组(17例);未行 TEE 检查及排除外周动脉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房颤患者54例为房颤组,对照组33例为无房颤组。各组均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和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 TAT、D-D 浓度和 AT-Ⅲ活性,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F 患者无论是否伴有血栓,其 TAT 及 D-D 含量均明显高于无房颤组(P<0.05),AT-Ⅲ活性明显低于无房颤组(P<0.05)。血栓组患者 TAT、DD 水平明显高于无血栓组(P 均<0.05)。结论房颤患者可引起凝血系统的激活;检测房颤患者血浆中 TAT 可能成为评估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