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鹅口疮”亦称“雪口”、“雪口疳”等,以其“舌上逐生白屑,如鹅之口……”而命名。发于口腔以舌体、两颊多见,亦有蔓延至咽喉悬壅垂部者。严重的可布满整个口腔粘膜,或上延鼻道,下及咽喉气管,引起呼吸不利、吞咽困难等症。初起为小的雪白色斑点,状如凝乳,略高于粘膜之上,四周绕以红晕,白屑可拭去,但不久又可复生,重拭可见出血。继而白屑可连续成片。患儿口涎增多,哭闹不安,拒乳厌食等。多因胎中感受其母饮食热毒之气,蕴郁心脾二经,出生后伏热上发;或出生后其母吃动火热物,乳之感而生者;或由于外感热病,邪热未清,心脾积热,邪热上蒸或湿热上…  相似文献   

2.
脏病治腑验案上海中医药大学(200032)陈家英1清胆火以畅肝木患者女,54岁。患高血压3年,心情抑郁不畅,经常头晕,头痛,心烦易怒,胸闷,胁痛,口苦,恶心,夜寐梦多.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边尖红,苔薄黄腻,脉滑数。血压24.0/14.7kPa,其他...  相似文献   

3.
鹅口疮又名雪口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是婴幼儿常见的口腔炎。临床以口腔、舌面满布白屑或白色片状物,状如鹅口为特征。多见于新生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中西药治疗均较烦琐。本人采用民间验方——甘草煎汤擦洗治疗鹅口疮,方法简单,效果显著。现推介如下:  相似文献   

4.
《素问.通评虚实论》云:“五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基于这一理论,笔者在治疗小儿外感咳嗽时,特别注意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生理特性出发,选用牛蒡子、杏仁、紫苏子等油多质润之品,止咳化痰,润肠通便,并配伍瓜蒌、决明子等通腑降逆,以促进肺气清肃下行,收到止咳平喘之功。例  相似文献   

5.
脏病治腑 ,是指五脏中某一脏发生病变而治其相表里之腑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它是根据中医藏象学说理论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经历代医家总结和发展起来 ,并成为中医临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从事中医临床多年 ,对此偶有拾遗 ,今介绍于此 ,希望同道予指正。1 心火清利小肠心主血脉 ,心血能滋养小肠 ;小肠吸收水谷精微可化生心血。小肠的功能是依赖心阳以健运和泌别清浊的。临床上如果出现心之阴阳失衡 ,如心火上炎而致心烦、口舌生疮 ,且循经下移小肠可见尿赤、尿痛等症。临床治以清心利小便 ,导下移于小肠之火从小便出 ,如导赤散加味等。2…  相似文献   

6.
笔者1999年~2004年采用制霉菌素、碳酸氢钠、清鱼肝油调和外涂治疗鹅口疮9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共96例,男55例,女41例;年龄2个月~1周岁,其中2个月~4个月30例,5个月~7个月43例,8个月~1周岁23例。治疗方法取制霉菌素100u单位,碳酸氢钠2片,清鱼肝油30ml,调节成糊状,外涂在口腔患处,每日2~4次,连用2~3天。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全部治愈,其中2天治愈者60例,3天治愈者24例,4天治愈者12例,无鱼肝油中毒症状。典型病例患者,男性,5个月,因鹅口疮,伴低热、拒绝吃奶、吞咽困难2天。检查见口腔颊部、上腭外黏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小片…  相似文献   

7.
赵方方 《中医研究》2009,22(5):54-56
中医藏象学说认为,脏与腑的关系非常密切,生理上气化相通,精气互生。脏与腑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脏精输于腑,腑气通于脏。其病机上相互影响,脏病及腑,腑病及脏,脏腑同病。治疗上密切配合,脏实泻腑,腑虚补脏,脏腑同治。由于人至老年,气血已衰,津血同亏,脾胃和肠道运化功能减退,所以老年人多有运化功能失调,导致便秘或大便溏泻。《内经》中有“魄门亦为五脏之别使,水谷不得久藏”之记载。  相似文献   

8.
血管性痴呆 (Vasculardementia ,VD)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 ,具有基础疾病明确、病程呈阶梯式进展、恢复难、预后差的特点。在中医学里实属“痴呆”或“呆病”。随着发病率的升高 ,VD已愈来愈成为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 ,国内外尚无有效控制本病病程进展的理想方法和药物。复习古代文献与现代研究报道 ,剖析中医药治疗VD的思路与方法 ,试对从肾虚辨治VD作一探讨 ,敬请同道指正。1 论病机 ,本肾虚 ,及五脏中医理论认为 ,脑由髓汇聚而成 ,故有“诸髓者 ,皆属于脑”、“脑为髓之海…  相似文献   

9.
林汉梅 《新中医》2001,33(11):53-53
鹅口疮又称“雪口”,发生于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可见患处粘膜上出现白屑,状如凝乳;重则白屑叠叠,布满口腔,伴有周围充血、水肿、疼痛,如未及时治疗,病情加重可蔓延到咽部、喉头、气管等,出现吞咽困难及呼吸不畅等症状。笔者5年来采用中药外治该病50例,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治疗50例中,男16例,女34例;年龄最大4岁,最小2月;病程1-6天。其中曾用过大量抗生素者15例,体质虚弱者12例,营养不良者12例,消化不良者7例,无明显相关病史或诱因者4例。属心脾积热型32例,虚火上浮型18例…  相似文献   

10.
张宽智 《陕西中医》1999,20(7):316-317
<正> 女子以血为本,以气为帅,气能生血,然肺主气,心主血脉,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互生,而血的运行,主要靠气的推动。唐容川曰:“运血者即是气”。把血液精微物质以经脉运行全身,以荣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器官。《素·问五脏别论》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精与血互相资生,相互转化。精充血旺,血旺精盛,精神充沛,思维敏捷,心情舒畅,二者在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石军 《浙江中医杂志》2000,35(4):154-155
咳嗽 ,虽有内感、外伤之分 ,然皆由肺失宣肃所致。痰是其病情演变过程中的主要病理产物 ,往往阻碍肺之气机 ,影响肺之宣肃 ,笔者临证 1 0余年 ,深感祛痰是治疗小儿咳嗽的重要一环 ,兹简述如下。1 痰虽在肺 ,来源不同痰分有形与无形 ,咳嗽之痰当属前者 ,由患者咳出或咳时、呼吸之时闻之有声 ,观之有形而感知 ,虽咳中之痰在肺系 ,然其产生之源各有不同。概括而言 ,不外肺失宣肃而生痰 ,脾胃失健而酿痰 ,肾气虚弱而泛痰 ,心肝之火刑金乘肺炼津为痰。不论痰之来源如何 ,总要上贮于肺 ,由肺系表现出来 ,“肺为贮痰之器”之义即此也。肺失宣肃生…  相似文献   

12.
中风病痰热腑实证辨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元庆 《山西中医》2001,17(3):12-13
中风病早中晚期常伴见痰热腑实证,其病机特点为痰热壅结。胃气不降,标实突出,临床症见腹部胀满,大便不通或不畅,口气臭秽,呃逆,舌苔黄厚腻,脉滑实等,治疗宜急行通腑泻热,常用大黄瓜萎汤(痰热为主者)、调气通腑汤(气滞突出者)加减治疗,同时应重视行气化痰、逐瘀通络法的运用,如此方可气调、腑通、热除、痰去,疾病向愈。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浅谈心痹的病因病机对心痹与胸痹的异同进行了探寻。在临床实践中,笔者从虚实两法辨证论治,运用中医学诊治心痹的理、法,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许慧红  邬桥英 《新中医》2001,33(9):72-72
1分类1.1阳崩分为虚热、实热。虚热为阴虚不能制火,实热为火热耗灼阴血。血热迫血妄行之实热证:症见崩漏,血色深红,质粘稠,口干欲饮,烦躁易怒,便结,尿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洪数或濡数。如肝郁化热,则胸胁胀闷;阳盛实热则口渴甚,血色红或有发热。均为各种原因所致的实热气盛扰动血海,迫血妄行。阴虚火旺之虚热证:症见崩漏,血色鲜红,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头晕目眩,失眠盗汗,便干尿黄,舌红、苔薄黄或无苔,脉细数。虚热者,血鲜红量较多。肾阴虚者,血鲜红量少,并有腰膝软。精血亏耗,相火必旺,心火益炽,真…  相似文献   

16.
锡类散治疗小儿鹅口疮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疾病,多见于婴幼儿及营养不良、慢性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者.新生儿可因乳头或乳具污染而罹病.笔者2001年4月~2003年4月运用中药锡类散治疗小儿鹅口疮6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慢性胃炎从肝辨治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鹏君  张世伟  卫艺琴 《陕西中医》2002,23(8):768-768,F003
慢性胃炎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表现 ,中医称之为“胃痛”或“胃脘痛”。多由忧思郁怒 ,肝木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 ,损伤脾胃 ,或禀赋不足 ,脾胃虚弱所致。慢性胃炎 (包括胃神经官能症 )之胃痛由于肝气郁结而横逆犯胃所致者 ,用疏肝和胃法治之多良效。笔者对 3 4例本病患者通过用逍遥散加味治疗观察 ,发现疏肝、活肝、柔肝为治疗本病之蹊径。现将体会做如下肤浅探讨。  疏肝以治胃 中医认为“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主藏血 ,在五脏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其疏泄功能不仅可以调畅气机 ,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 ,而且还与胆汁分泌有关。胆汁亦…  相似文献   

18.
头痛的病机不离寒热:火邪上扰,气血逆乱,阻滞经络而致热性头痛,用药当寒凉,方选小承气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寒邪凝滞脉络,脑络不通发为寒性头痛,以散寒温阳为治疗大法,方选吴茱萸汤合川芎茶调散加减;头痛迁延不愈或失治误治易形成寒热错杂型头痛,根据寒热部位不同,采用解表清里、辛开苦降、清上温下等治法,方用乌梅丸或小柴胡汤合吴茱萸汤加减。从寒热入手将头痛分为热证、寒证、寒热错杂证辨证论治,能快速确定治疗方向,保证治疗的总体有效率,为临证治疗头痛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皮肤科疾病范围广泛,病因复杂,辨治方法较多而疗效不一。本人从多年临床中体会到其发病原因大致包括二个方面,一是脏腑功能失调,湿热内蕴,泛溢肌肤。二是风热湿毒直接侵及肌肤而发病。在治疗方面,本人提出从“湿”辨治是根据其病因和临床表现大多都与湿邪致病有关、治疗上注重湿邪去辨证用药确可提高疗效而论的。根据湿邪致病的特点将皮肤病与湿邪有关系和临床分类,治疗方法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武风莲 《山西中医》2001,17(3):18-18
沈某某 ,女 ,39岁 ,1999年 2月 12日初诊。阴道不规则出血间断发作 1年余 ,加重 40余日。近 1年来 ,常因劳累、情绪波动或感冒后出现阴道出血、量多、色鲜红 ,用药才止。此次出血已 40多日 ,出血量较多 ,不能活动 ,前日因感冒出血量增加 ,曾服多种止血药和中药治疗不效。症见头晕 ,乏力 ,心悸 ,气短 ,烦躁易怒 ,善叹息 ,失眠多梦 ,纳差 ,干哕 ,小便黄 ,大便或干几日不行或溏一日数行、常有后重感 ,舌质红、苔根黄腻 ,脉沉濡。末次月经 1998年12月 2 4日 ,孕 2产 3,白带多、色黄、味臭。总结前医用药多为滋养肝肾、补脾摄血、固涩收敛、凉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