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计算了橡胶减振装置的应力及变形,并计算了不同厚度橡胶垫圈在相同载荷下的变形,计算结果可为橡胶减振装置的设计提供一种优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对重型汽车传动轴的中间支承橡胶减振装置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优化设计。首先运用隔振理论计算了该减振装置有效工作的刚度范围,再运用有限元法对橡胶体的内部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使其刚度达到理论计算值。为了准确描述橡胶材料的非线性特性,选取Ogden三阶本构模型和试验数据进行参数拟合,提高了有限元分析的准确性。结论表明:通过建立准确的橡胶本构模型和有限元分析模型,可以对传动轴中间支承结构的减振性能进行优化,达到减振设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按非刚体隔振理论设计水下振源体内电子设备的减振装置,并依据其主要能量分布的频率范围进行减振装置结构的优化,改进了电子设备减振装置的动态特性,增强了其刚性.  相似文献   

4.
塔和烟囱等高耸设备容易在风诱导下发生共振,导致设备损坏,研究开发减振装置十分必要。针对高耸设备的减振,设计了一种带钢丝绳的TMD减振装置的高耸设备试验缩比模型,在风洞中开展其减振效果的试验研究。分别对无减振装置和带TMD减振装置的试验模型进行了试验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风洞条件下,TMD减振装置在主系统共振风速区域的减振性能优良,减振效率最高可达60%。同时,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整个试验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以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来表征钢丝绳的非线性,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表明该种数值计算方法可用于高耸设备的工程振动分析中。  相似文献   

5.
基于机构工作目标和机构运动学特性,采用多目标规划优化设计的方法,研制满足检测减振垫性能的送检机械装置.以满足机构工作特性及机构性能指标为设计优化基础,建立送检机构运动特性、结构参数以及机构工作性能的多目标优化计算模型.研究分析各目标函数间的相互关联性,建立减振垫送检装置的多目标规划优化设计模型,确定机构优化设计目标函数...  相似文献   

6.
在对自行车行驶平顺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农用载重车的减振设计方案,并对减振系统性能参数进行了优化,为合理地设计减振自行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靠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7.
航天器的空间可展桁架机构在展开锁定后形成一个大跨度的支撑结构。为满足设计要求,需要抑制某些模态的响应对振动进行控制。研究了利用粘弹性阻尼器减振的结构优化设计方法,选取了粘弹性阻尼器的计算模型并说明其有限元模拟方法,基于粘弹性阻尼器减振仿真过程的自动化,在给定阻尼器个数和系数的条件下,以模态阻尼比最大为目标对阻尼器位置进行了优化配置,优化后取得了良好的减振效果。方法对空间桁架结构的减振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切削颤振是降低细长轴类零件加工质量的主要原因,为此本文研制了用于车床刀架的磁流变减振装置。在结构设计的基础上,本文对减振装置的磁路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减振装置进行了三维磁路仿真,研究了不同结构参数对减振装置中磁感应强度的影响规律,获得了符合设计要求的磁流变减振装置。本文研究可为同类磁流变减振装置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抑制外圆车削加工中的颤振,研制了基于挤压模式的外圆车刀磁流变减振装置。在结构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减振装置的工作特性及电磁学理论,对直接影响磁流变材料特性进而影响减振效果的磁路进行了理论计算;利用有限元软件Ansoft Maxwell对不同材料、结构参数下减振装置内的磁感应强度进行了三维磁场仿真分析,总结了各主要参数对磁感应强度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外圆车刀磁流变减振装置的各主要设计参数,并获得了较理想的磁感应强度。研究为磁流变减振装置的参数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往复压缩机管道系统的振动是现代工业中的常见问题,为了避免装置停车和对现有管路造成破坏,从刚度控制角度进行了减振研究。首先,从振动理论上阐明了系统刚度对管道振动的影响及刚度控制是管道减振的关键所在;其次,从数值模拟的刚度处理和实际减振的刚度控制两个方面阐述了通过调节系统刚度来控制管道振动的减振技术,介绍了一种单向刚度可控和一种双向刚度可控的管道减振装置;最后,以某石化企业的往复压缩机管系减振为例,介绍了该技术在工业现场的实际应用。结果表明:通过实测数据和软件优化相结合计算得到的结合部刚度能较好还原真实的振动现场,设计的刚度调节减振装置能有效降低往复压缩机管系振动,保障设备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1.
利用功率流进行浮筏隔振系统研究。建立柔性基础上的多支承隔振系统动力学模型,给出系统动态特性结构化分析方法,推导耦合系统动态传递方程及功率流表达式。结合工程实际机组隔振系统功率流的数值计算结果,着重探讨隔振器安装位置、刚度及基础弹性对隔振效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动解耦设计方法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获得良好隔振性能的主要方法是最大限度地解除其多自由度振动耦合.在论述动力总成关于曲轴坐标系、转矩轴坐标系和主惯性轴坐标系的振动解耦原理的基础上,进行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弹性解耦特性分析,探讨了对于前、后悬置均采用V形悬置组的振动系统易于达到的弹性解耦程度;提出了V形悬置组布置设计的最小刚度比约束条件和悬置倾角的选择范围,完善了V形悬置组的设计方法.这些概念和设计方法拓展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弹性解耦设计理论.  相似文献   

13.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是车辆的主要隔振系统之一,其性能对整车NVH体验具有重大影响。考虑到动力总成悬置刚度值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或波动,应用Chebyshev区间方法确定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固有频率和解耦率随元件刚度值波动的区间范围,通过实例确定其计算精度。以提高悬置系统频率和解耦率的稳健性为目的,按区间优化模型对某轿车悬置系统的频率和解耦率进行稳健性优化。结果表明,基于该优化方法可获得较好的能量解耦率、较高的稳健性并可减小悬置系统振动传递率。  相似文献   

14.
The design strategies for powertrain mounting system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duction of vehicular vibration and noise. As stiffness and damping elements connecting the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vehicle body, the rubber mount exhibits better vibration isolation performance than the rigid connec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mplete design process of the mounting system, including the vibration decoupling, vibration simulation analysis, topology optimization,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Based on the 6?degrees?of?freedom vibration coupling model of the powertrain mounting system, an optimization algorithm is used to extract the best design parameters of each mount, thus rendering the mounting system fully decoupled and the natural frequency well configured, and the optimal parameters are used to design the mounting system. Subsequently, vibration simulation analysis is applied to the mounting system, considering both transmission and road excita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the top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metal frame of the front mount is optimized to improve the strength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unting system. Finally, the vibration bench test is used to verify the availability of the optimization design with the analysis of acceleration response and vibration transmissibility of the mounting sys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ibration isol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mounting system can be improved effectively using the vibration optimal decoupling method, and the structural modification of the metal frame can well promote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unting system.  相似文献   

15.
为提升某商用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隔振性能,在试验获得某商用车动力总成惯性参数的基础上,利用能量解耦法计算获得了该系统的固有频率及各阶频率的能量分布,并针对其计算结果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运用Matlab编写程序对后悬置刚度进行了优化,获得了该悬置的理想刚度值,最后对新悬置系统的频率分布及解耦率进行了理论计算.计算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某车型车内振动进行测试,发现低转速1200~1400r/min时座椅异常抖动。分析发现是发动机悬置隔振性能不良引起,通过对发动机悬置隔振性能进行优化,消除了座椅的异常抖动问题。  相似文献   

17.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设计分析方法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动力总成是汽车的主要振源。动力总成隔振悬置系统的布置设计与发动机缸数、发动机布置方式、汽车动力传动系的型式及整车隔振性能要求等诸多因素有类。在讨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设计理论与优化方法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这些因素对于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性能设计目标的影响。并针对两种动力总成进行了优化设计计算分析,通过调节悬置的安装位置,安装角度及悬置的三向主刚度,使系统的解耦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一种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为平台的关于发动机悬置系统分析的简单、高效的建模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某发动机悬置系统进行模态分析,并结合ANSYS参数化语言对系统进行解耦度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提高了计算效率,并为发动机悬置系统动力响应分析和隔振率优化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陈克  吕品 《中国机械工程》2014,25(20):2830-2834
针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性能的优劣影响整车的NVH特性,应用隔振原理,给出了由加速度均方根值定义的系统隔振传递率表达式;基于双层隔振机理,分别建立了动力总成6自由度悬置模型和包括车架的12自由度整车模型,并通过仿真分析比较了两种模型的固有特性和频域响应;在怠速工况下研究了悬置软垫处的加速度响应;最终获得各悬置点的隔振传递率曲线。研究结果表明,整车模型能够反应悬置系统的振动特性及其隔振传递率。  相似文献   

20.
悬置系统设计的核心是合理设计悬置元件的位置、角度和刚度,以提高悬置系统各向谐振模态解耦度,并使各向自振频率分别避开发动机怠速频率、车架、车身各向自振频率等,从而提高悬置系统的隔振效果。在悬置系统模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提高悬置系统解耦度和各向谐振频率尽可能接近期望值为目标的悬置系统自动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并以某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为应用案例,对其悬置元件的位置、角度和刚度进行自动优化设计计算,获得了预期的优化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