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丁二烯工业中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分析了丁二烯过氧化物的危险性.利用热爆炸理论计算了它的热爆炸临界温度,并提出了防止事故发生的主要方法,为丁二烯工业的安全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丁二烯馏分闪点低爆炸极限范围大、容易气化气体比重比空气大容易积聚在地面的低洼部位,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造成爆炸和火灾。国内外生产厂家均发生过丁二烯爆炸事故新疆独山子石化乙烯厂针对丁二烯装置中各项与安全有关的因素和特点经过调研分析找出了本装置存在的隐患制定和完善了防止丁二烯爆炸的各项工艺和安全措施。丁二烯装置的主要危险性丁二烯端聚物胀裂设备胀裂设备部位独山子石化乙烯厂丁二烯装置脱轻精馏塔的再沸器气相线安全阀入口法兰1998  相似文献   

3.
<正>由于1,2-丁二烯尚未发现工业方面的用途,所以工业上所说的丁二烯通常是指1,3-丁二烯(下简称丁二烯),它的工业发展史可以说是合成橡胶工业发展的历史。丁二烯是重要的石油化工基础原料,它常用于生产各种合成橡胶(丁苯、丁腈、顺丁橡胶等),也在合成树脂、合成纤维以及精细化工产品的合成方面被广泛使用。丁二烯最早于1863年发现于杂醇油热分解的生成物中。1943年,美孚石油公司用丁烯催化生产丁二烯的方法实现了丁二烯生产的工业化。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发  相似文献   

4.
由丁二烯过氧化物引发的爆炸事故已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国内外一些学者针对丁二烯过氧化物的危险特性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 ,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丁二烯过氧化物本身合成与测试的复杂性和危险性 ,深入而系统地研究丁二烯过氧化物的危险性及其机理显得十分必要 ,同时将面临重重困难。  相似文献   

5.
张瀚匀  吕建国  高玉格 《安全》2019,40(4):30-33
为了有效预防丁二烯引发的事故,基于定量风险评价的指标,以某企业丁二烯储罐为工程实例,采用重大危险源区域定量风险评价软件CASST-QRA,模拟丁二烯储罐泄露事故后果影响范围,定量评价其对周边环境所造成的风险大小和可接受程度。结果表明:某企业的丁二烯储罐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均可接受,模拟结果可为制订应急救援预案及安全防范措施提供参考;同时,研究成果可以对企业的安全管理和有关行政部门的安全监督提供指导与依据,也为其他丁二烯储罐的管理和运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过氧化氢热爆炸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氧化氢作为绿色环保的氧化剂,广泛应用于工业的各个领域,同时也因其热分解爆炸危险性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火灾爆炸事故。过氧化氢在高温或与一些不兼容化学物质作用下,将会激发其热危险性,进而引发热失控反应,最终导致爆炸事故的发生。结合近年来国内发生的过氧化氢热爆炸事故,简要概述了其热爆炸事故历程,并从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两个方面综述了过氧化氢热爆炸的研究进展。理论研究方面,主要介绍了化学反应失控模型和基于热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尤其对基于热失控模型的热风险评估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实验研究方面,分析了高温条件下与杂质催化作用下过氧化氢的热危险性,包括无机杂质和有机杂质。最后就过氧化氢热爆炸的研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李兆广  宋荣全 《安全》2015,(7):38-39
某地一起丁二烯残液装车管线燃爆事故,对该管段事故前后对比、宏观检查、取样分析、进行相关实验分析后找出这起事故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日前,吉林石化公司合成树脂厂通过改进工艺,对丁二烯储罐采用密闭蒸煮方式,杜绝了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实现了工艺置换过程的安全环保。对丁二烯储罐进行检修前,先要将储罐内的丁二烯排空,采用硫酸亚铁配置蒸煮溶液,进行循环蒸煮,消除残余的丁二烯过氧化物,以防止在检修过程中发生火灾、爆炸事故。以往,该厂丁二烯储罐蒸煮方式都是采用敞口蒸煮,通过人孔将蒸煮溶液注入储罐内。因为敞口,蒸煮过程中就会有少量的丁二烯和其他化学品随着蒸汽排入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国内外丁二烯过氧化物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丁二烯过氧化物的危害性、成因、危险评价和热稳定性,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1979年春,我所购进23罐丁二烯,使用后,将其它未用罐存放在半地下库内。两年后,丁二烯罐两次发生自爆,每次爆一罐,把库内顶盖和铁门拱开,把其它一些罐体砸瘪,侥幸未造成更大损失。 丁二烯罐为什么自爆呢? 丁二烯是具有共轭22键的二烯烃,有特殊气味,有麻醉性,刺激粘膜,熔点为-108.9℃,沸点为-4.45℃,性质活泼,易起聚合反应,与空气可以形成爆炸混合物,爆炸极限为2.16%-11.4%,在有其它加剧自聚作用的因素存在时,丁二烯会突然暴聚。出厂时,丁二烯内加有阻聚剂,随着时间流长,阻聚剂逐渐消耗掉,丁二烯发生了自聚。在暑期较高气温作用下,达到暴聚,放…  相似文献   

11.
从风险的角度开展化工安全管理与决策。基于能量转移论,综合运用化工工艺的热风险评估和保护层分析(LOPA)方法,在对各类典型事故预防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分析基础上,选择化工工艺过程中的绝热温升(ΔTad)表征反应器热爆炸的严重度,采用保护层分析得到的事故发生频率表征反应器热爆炸的发生可能性,构建了适用于反应器热爆炸的风险分析模型。在运用该模型对甲苯一段硝化间歇反应器的热爆炸风险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给出了相应的风险决策方案,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局最近宣布,1,3一丁二烯这种重要的石油化工产品对人可能有致癌的危险,但尚不能最后确定。 鼠类试验结果已明显表现出丁二烯是动物的致癌物。为慎重起见,该局正在考虑一项更“格的标准来修改现行标准。美国现行的允许接触限度为:8小时工作日中,平均每百万单立空气含一千单位丁二烯。据该局讲,近期将先发表标准提案的通知。 近几年,美国丁二烯年消耗量高达30亿磅。该局估计,每年约有683名工人接触其单基物5234名工人接触其聚合物。美国怀疑丁二烯致癌@杨海莲  相似文献   

13.
笔者借助实验方法,对硝基苯精馏再沸器爆炸事故机理进行探讨。研究了再沸器中焦化物和焦油这两种主要介质的热爆炸敏感性,认为焦化物的热爆炸敏感性远远超过焦油;通过研究工艺过程,得出爆炸性焦化物是由液面的频繁波动、加热控制错误及可爆物含量升高等原因引起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爆炸触发能量种类主要为氧化热、分解热或者摩擦、撞击能;进一步分析得出了再沸器爆炸事故的机理及爆炸事故的发展过程,认为在触发能作用下,首先是干燥的裸露焦化物被引爆,其产生的爆炸冲击能量可能进一步触发部分焦油,导致二次爆炸;最后根据分析得出的爆炸物形成原因及引爆能出现的条件提出了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丁二烯的聚合放热危险特性,并为某化工厂丁二烯储罐安全泄放设计提供依据,利用新型绝热量热仪VSP2,对丁二烯的聚合放热过程及加有阻聚剂对叔丁基邻苯二酚(TBC)的丁二烯的聚合放热过程进行试验研究,得到温度、压力随时间变化的数据。用Leung法和平衡速率模型(ERM),分别计算得到该厂丁二烯储罐的安全泄放流量和泄放能力,并最终确定其安全泄放面积。结果表明:丁二烯聚合反应的起始放热温度为70.26℃,反应失控后体系的最高温度和最高压力分别达到194.07℃和1.06 MPa,具有较大的危险性;阻聚剂TBC能有效阻止丁二烯的聚合;丁二烯聚合反应的泄放类型为蒸气型泄放,计算得到该化工厂丁二烯储罐的安全泄放面积为0.06 m2。  相似文献   

15.
采用RBI技术对丁二烯装置进行风险评估,经分析装置存在的主要损伤机理有碱应力腐蚀开裂、有机酸腐蚀、冷却水腐蚀、冲刷腐蚀和丁二烯自聚等,装置的风险由失效后果主导,失效可能性较高的评估.单元集中在脱重冷凝系统和薄壁小直径管道。根据基于风险的检验策略对装置实施检验,检验过程中发现装置存在脱重冷凝系统设备应力腐蚀开裂、一萃塔系统换热器点蚀、接管角焊缝开裂和压力管道腐蚀減薄等主要问题,检验检测结果与风险评估过程中识别的损伤机理和薄弱环节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丁二烯装置中高级炔烃的特点和危险性,通过爆炸极限测定仪和爆轰管研究并确定了温度对乙烯基乙炔爆炸极限的影响,确定了不同温度下乙烯基乙炔的安全分压,确定了氮气稀释对乙烯基乙炔安全分压的影响,掌握了乙烯基乙炔的燃爆特性和分解特性。研究表明:乙烯基乙炔易发生分解失控或气相燃爆,且发生分解失控时后果严重。为了确保丁二烯装置中乙烯基乙炔的安全使用,建议在低温和低分压下使用乙烯基乙炔。  相似文献   

17.
高危工艺热爆炸事故鉴定中的模拟验证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高危工艺热爆炸事故反应速度快、爆炸威力强、物证破坏严重的特点,提出3类适合该类事故分析鉴定的模拟验证法:数学模型验证法、实测模拟验证法及热分析仪器实验验证法。通过对3种模拟验证法的由来、定义及操作程序的研讨,同时对3种方法的用药量、结果可信度、优点及缺点进行比较,从而总结出3类方法在不同事故背景、物证收集情况及前期推断基础下的适用范围。最后,通过对一起高危工艺热爆炸事故的调查鉴定,探讨热分析仪器实验验证法在调查鉴定中的应用,并给出模拟验证方法的选用技巧及运行步骤,为事故鉴定工作提供切实可用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全面认识国际热爆炸学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呈现的演化特征,使用科技文献挖掘与可视化工具Cite Space,对从科睿唯安Web of Science的SCI平台获取的1 415篇热爆炸主题论文,从作者合作、作者共被引、作者发文与引证的突发性探测等视角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热爆炸研究在1935—2017年的作者合作呈增长趋势,且分别在早期、中期和后期按照研究阶段的不同形成了多个学术群。早期热爆炸奠基性和基础理论研究以Merzhanov AG、Abramov VG、Gray P、Boddington T及Feng CG(冯长根)等学者为主要代表,形成了热爆炸的早期学术群;中后期是以Zhao FQ(赵凤起)、Hu RZ(胡荣祖)、Song JR(宋纪蓉)、Zhang TL(张同来)及Yang L(杨利)等为主要作者的热爆炸试验与实践研究团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的高影响力作者主要有Frank-Kamenetskii DA、Merzhanov AG、Semenov NN、Kissinger HE及Ozawa T等,这些作者主要来源于早期热爆炸基础理论研究团队,为后来的热爆炸实践研究提供了知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全面认识国际热爆炸研究的主题聚类、趋势与影响,使用科技文本挖掘工具VOSviewer对科睿唯安SCI数据库中的1 415篇热爆炸研究论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国际热爆炸研究的热点主要分布在燃烧合成、分解、点火、晶体结构、含能材料等方面;以高频关键词为中心形成了5个主要聚类,分别为热爆炸理论基础、热合成、热分解、热行为及含能材料与晶体结构。主题趋势显示热爆炸研究在整体上首先经历了热爆炸理论基础研究,并渗透到了热合成、热分解、热行为和含能材料与晶体结构等方面,高影响主题集中在热合成和热分解两个领域。热合成研究的高影响主题相比其他领域要更加显著,高影响主题涉及传播、镍铝化物、钛镍、铝、碳化及致密化等方面。相比而言,作为热爆炸研究的基础领域,热爆炸理论研究的热度及对应聚类主题的整体引用次数要显著低于目前活跃的领域。  相似文献   

20.
爆炸灾害的预防和控制乃当务之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爆炸事故近年来屡屡发生,灾害严重,损失巨大。爆炸灾害的预防与控制己是当务之急。当前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各种工业粉尘爆炸、气液贮罐爆炸、工业生产中的静电灾害、各种爆炸灾害的实验观测和监控技术、防护与控制技术、模拟与仿真技术、易燃易爆物的危险性评估和系统安全性分析、燃烧转爆炸机理和热爆炸(热自燃)机理等方面。简略介绍了爆炸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筹建工作,希望得到同行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并开展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