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建立快速测定人血清中游离氨基酸的方法.方法 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对40例健康体检者及32例肾病患者血清氨基酸进行检测.结果 8 min内分离16种氨基酸,线性范围在10~700 μmol/L,最低检出限为2.5~7.9 μmol/L,回收率86.3%~107.4%,批内精密度2.8%~10.3%,批间精密度3.5%~11.6%.对32例肾脏病患者血清中氨基酸测定结果与40例健康对照组氨基酸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等特点,为临床及科研工作中测定氨基酸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快速测定血清中游离氨基酸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建立快速测定人血清中游离氨基酸的方法。方法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检测了40例健康人,32例肾病患者血清氨基酸。结果在8分钟内分离16种氨基酸,线性在10~700μmol/L范围,最低检出限为2.5~7.9μmol/L,回收率为863%~107.4%,批内精密度为2.8%~10.3%,批间精密度为3.5%~11.6%。对32例肾脏病患者血清中氨基酸测定结果与40例正常人对照组氨基酸测定值进行统计分析。结论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等特点,为临床及科研工作中测定氨基酸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不同Child—ough分级肝癌患者血清中氨基酸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氨基酸分析仪对15例健康人和70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血浆游离氨基酸进行测定,并按照Child—pugh分级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组:Child A级34例,Child B级25例及Child C级11例,分析其血中氨基酸水平。结果肝癌患者血中牛磺酸,苏氨酸,色氨酸,精氨酸及支链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比值水平明显降低(P〈0.01),血中蛋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水平则明显升高(P〈0.05)。对于不同肝功能分级的病人来说,随着肝脏储备功能的下降,血浆中的支链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比值(2.82±0.78,2.16±0.86,1.83±0.57)明显下降(P〈0.01),而蛋氨酸(45.11±9.97,52.07±14.06,59.74±20.26)升高(P〈0.05),酪氨酸(80.03±24.72,108.15±34.16,110.16±28.53)及苯丙氨酸(71.05±23.60,98.34±37.01,84.89±37.55)明显升高(P〈0.01)。结论Child—pugh分级不同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浆氨基酸有明显的紊乱,对肝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富含支链氨基酸(BCAA)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在肝硬化患者肠外营养中的营养支持效果及对血氨、血浆氨基酸谱的影响.方法:收集在我院消化科住院进食少或军能进食的肝硬化患者120例.其中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均予以胃肠外营养治疗10 d.治疗组氮源采用富含BCAA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20AA),对照组氮源采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Ⅱ).结果:对进食少或不能进食的肝硬化患者,予以肠外营养支持10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对肝硬化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相当;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经肠外营养治疗后,前者血浆氨水平明显下降,血浆缬氨酸、亮氨酸及异亮氨酸水平明显升高,而血浆笨丙氨酸及酪氨酸下降,BCAA/AAA值上升.结论:对进食少或不能进食的肝硬化患者予以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富含BCAA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20AA)与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Ⅱ)营养支持效果相当;富含BCAA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20AA)具有降低肝硬化患者血浆氨水平的作用,同时可提高患者的血浆支链氨基酸水平并降低血浆芳香族氨基酸的作用,提高BCAA/AAA值.  相似文献   

5.
对干燥法测定血浆水浓度和公式计算血浆水浓度进行了评价。干燥法批内、批间精密度均很好,批内CV=0.79%(n=20),批间CV=1.08%(n=20),回收率在99%~102%之间。样本密封贮存在4℃3w和-20°C2mo对测定结果无明显影响。干燥法是最可靠、最实际的方法。禁食过夜的正常人参考水平为49.5~52.9mol/L(n=40)。对各种病人的标本进行测定,大多数是在参考范围之内。血浆水浓度降低见于1例超滤血液透析病人和1例II型糖尿病人。血浆水浓度升高见于1例肝癌,1例肝硬化,3例透析前和1例透析后病人。公式计算血浆水浓度不可靠,它使高值降低,使低值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胶束动电毛细管电泳法(MECC)测定血浆中游离肝素含量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利用最新的高效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用外标法定量,测定血浆中肝素;并对其回收率、线性范围、最低检测限、批内与批间变异系数进行实验,并与凝血酶进行比较。结果建立胶束动电毛细管电泳测定血浆中游离肝素含量方法,并进行了初步临床应用。该方法的回收率为95.6%~98.7%;血浆肝素含量在80~7000U/L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测限为25U/L。批内与批间变异系数分别小于3.1%和4.5%。结论MECC检测血浆中肝素是一种简单、快速的新方法。此法适宜于肝素含量高的血样测定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40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癌患者的血浆游离氨基酸谱和30例健康尬的血浆游离氨基酸谱进行测定,对比。结果提示,患者组血浆游离氨基酸谱中有10项包括8面必须氨基酸下降,4项升高,必需氨基酸总和下降,支链氨基酸及其总量均下降,氨基酸总量下降。这些监测结果可作为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营养评价及辅助治疗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常人血浆中游离氨基酸总浓度约2mmol/L,组织中约15~30mmol/L(比血浆高5~10倍)。血浆氨基酸代谢池占全身总代谢池的1~6%,肌肉占50%以下,肝脏占10%。因肝脏体积较小,游离氨基酸含量很高,代谢很旺盛。游离氨基酸有20余种。中性氨基酸中的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属支链氨基酸(BCAA);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属芳香族氨基酸(AAA)。近年发现,严重肝脏疾患时,血浆氨基酸,尤其是BCAA和AAA的动态平衡常发生紊乱,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血浆氨基酸失衡与肝性脑病的关系一、主张血浆氨基酸失衡是肝性脑病的病因 (一)慢性肝性脑病:Fischer等在实验性门-体脑病和肝硬化脑病患者发现,血浆氨基酸浓度明显异常。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9.
探讨胶束动电毛细管电泳法测定血浆中游离直素含量的可行性及意义。利用最新的高效国管电泳分离技术,用外标法定量,测定血浆中肝素,并对其回收率,线性范围,最低检测限,批内与批间变异系数进行实验,并与凝血酶进行比较。结果 建立胶束动电毛细管电泳测定血浆中游离肝素含量方法,并进行了初步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浆游离氨基酸进行测定和分析。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15例血透患者在一次透析前后的血浆氨基酸谱。结果发现血透患者在透析前的必需氨基酸除苯丙氨酸外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其中以缬氨酸、亮氨酸和组氨酸下降为显著;非必需氨基酸中精氨酸、甘氨酸和鸟氨酸明显升高;酪氨酸/苯丙氨酸和丝氨酸/甘氨酸的比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患者在一次透析后的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均低于透析前水平。引起血透患者氨基酸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儿童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8月—2013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47例儿童AL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7例患者采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研究组),分析ALF患儿的年龄分布特征及病因情况,比较研究组患儿治疗前后主要生化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及2组患儿病死率。结果:47例ALF患儿中≤1岁患儿23例、1~3岁10例、≥3岁14例;34.0%患儿病因不明。与治疗前比较,研究组患儿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均降低(P0.05),国际化标准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凝血酶原活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TA)、白蛋白(albumin,ALB)均升高(P0.05)。研究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儿童ALF是有效的,可改善患儿的生化指标、凝血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3.
胎肝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2例4~9月胎肝的组织结构和酶组织化学、胎肝细胞的超微结构,以及50例胚胎血液中的白蛋白、转铁蛋白、α1-抗胰蛋白酶、纤维蛋白原浓度,血液的凝血酶原时间和胆汁中的直接胆红素、胆酸浓度等,并与成人正常标本比较,结果提示胎肝的功能有一个逐渐发育成熟的过程,到胚胎7月,胎肝的上述功能已达成熟水平,可以作为成人异位辅助性肝移植的供肝。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6月~2004年8月期间施行手术切除的65例原发性肝癌的病历资料。结果:肝部分切除62例,原位肝移植3例,住院期间手术死亡4例,手术死亡率6.1%(4/65),术后并发症率41.5%。结论:原发性肝癌应积极地进行手术切除,肝移植在原发性肝癌的外科治疗中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慢加急性肝衰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加急性肝衰竭是指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主要由出血或感染诱发,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包括全身血液动力学改变、免疫麻痹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慢加急性肝衰竭病例有部分与慢性肝衰竭相似,慢性肝衰竭应分为肝实质细胞损害为主型和间质细胞损害为主型两类,慢加急性肝衰竭类似于慢性肝衰竭间质细胞损害为主型。  相似文献   

16.
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误诊为肝癌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提高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1990年1月~2004年3月收治的14例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误诊为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资料。结果: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临床上缺乏特异性表现,在未行病理学检查之前很难与肝癌鉴别。结论:病理学检查是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确诊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药物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与并发症防范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0例药物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护肝、降酶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分析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的变化和临床症状如乏力、食欲缺乏、腹胀等改善情况以及对人工肝治疗中出现的并发症情况,总结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护理措施。结果人工肝治疗后,多数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表现为精神好转,乏力、腹胀及消化道症状明显减轻;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明显下降,白蛋白、凝血指标升高。并发症发生率高低依次为血浆过敏反应(6人次)、低血压(2人次)、插管处出血(1人次)。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药物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可以改善患者肝功能,提高早、中期患者救治成功率;提倡尽早予以人工肝治疗。规范、细致的临床护理是提高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药物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成功率的重要保证,正确预防处理并发症是提高治疗安全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肝治疗肝功能衰竭患者颈内静脉置管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0年5月至2012年12月在解放军302医院行人工肝颈内静脉置管治疗的55例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5例肝功能衰竭患者均顺利完成颈内静脉置管手术,其中有4例肝功能衰竭患者插管处出现渗血;1例患者穿刺后出现皮下气肿,经局部压迫等对症处理后渗血停止,皮下气肿逐步消失。所有静脉置管拔管后导管头部细菌培养5d,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对颈内静脉置管治疗肝功能衰竭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可有效帮助肝功能衰竭患者安全度过人工肝治疗期,减少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用于生物人工肝治疗的肝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以生物人工肝为主附加血或血浆灌流组成的体外组合型人工肝辅助装置 ,成为研究最多、最有希望的人工肝 ,常用的生物材料有肝酶类、肝细胞成分、肝组织片及培养肝细胞。其中以培养肝细胞最为理想。随着细胞培养技术和细胞工程技术的发展 ,肝细胞培养系统作为生物反应器提供肝功能支持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本文就肝细胞的来源、培养、储存等问题与前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cal hypoechoic tumors of fatty liver using conventional ultrasonography and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CEUS). Methods. Sixty‐four hypoechoic tumors of fatty liver in 52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both conventional ultrasonography and CEUS. Contrast pulse sequencing and a sulfur hexafluoride contrast agent were used for CEUS. The enhancement patterns were evaluated in real time. Results . Hypoechoic tumors of fatty liver showed posterior echo enhancement, including 71.4% (25 of 35) of hemangiomas, 73.3% (11 of 15) of metastases, and 50.0% (3 of 6)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HCCs) on conventional ultrasonography. During the early arterial phase, 62.5% (5 of 8) of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lesions showed a central spoked wheel enhancement pattern, whereas the remaining 37.5% (3 of 8) showed eccentric spoked wheel enhancement. During the arterial phase, 97.1% (34 of 35) of hemangiomas showed peripheral enhancement and centripetal fill‐in, including ringlike peripheral enhancement (12 of 35), small nodular peripheral enhancement (19 of 35), and massive irregular peripheral enhancement (3 of 35). In total, 76.5% (26 of 34) of hemangiomas were completely filled in. All HCCs showed complete enhancement from 9 to 24 seconds during the arterial phase and began to wash out from 21 to 114 seconds. During the arterial phase, 40.0% (6 of 15) of metastases showed ringlike enhancement; 26.7% (4 of 15) showed slight hyperenhancement; 13.3% (2 of 15) showed hyperenhancement quickly; and the remaining 20.0% (3 of 15) showed heterogeneous hyperenhancement. All metastatic tumors began to wash out from 25 to 40 seconds. In total, 92.2% (59 of 64) of focal hypoechoic tumors of fatty liver were diagnosed as the correct pathologic type with CEUS. Conclusions. With CEUS, characterization of hypoechoic tumors of fatty liver is greatly impro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