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全面总结国内外水网建设实践与相关研究进展,系统分析国家水网概念内涵、体系构成、功能结构、优势特 点,提出国家水网构建的基础理论与遵循原则。从普适含义和方法论角度,分析总体目标与基本策略的深刻涵义 和二者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从国家水网构建的建设任务与技术路线、基本理念与具体举措、水网“纲、目、 结”结构、水网层次体系、水网功能任务等角度,分析推进国家水网建设中需要重点把握的几方面关系,以期为国 家水网建设提供战略支撑及策略储备。  相似文献   

2.
建设水网工程是新发展格局下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水利综合治理新体系的重要途径.文章总结了江苏省水网的规划建设历程,阐述了其总体格局、规模和作用,分析了其治理特点和面临的问题,探讨了水网发展格局与重点建设内容,提出了相关思路与建议,为水网工程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网工程全生命周期管控相结合,分析国家智慧水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设计国家智慧水网发展目标和建设路径,提出国家智慧水网建设的总体方向、基本思路和技术对策,统筹数字化发展与网络安全底线。在国家水网工程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构建国家智慧水网体系对于提升水网工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着力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近日,水利部印发《关于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  相似文献   

5.
国家水网建设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手段和必经之路。南水北调等工程的实施为跨流域调水以及国家水网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但目前我国国家水网建设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总结的六条宝贵经验,对标国家水网建设的六点要求,提出构建国家水网的四个重大需求和三个难点问题,总结形成国家水网理论体系,包括:三大功能目标,回答"为什么要建";三个判别准则,回答"能不能建";"两个网"建设,回答"如何建";支撑国家水网建设的关键理论和关键技术,以此为国家水网战略规划和实施提供基础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王艺华 《中国水利》2013,(24):94-94
<正>2013年,山东省以增强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保障能力为主线,推进现代水利示范省建设,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新跨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围绕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现代水网体系框架基本建成。构建现代水网工程体系步伐加快,南水北调山东段干线工程试通水成功,胶东调水主体工程具备试通水条件,基本形成辐射全省的"T"形水网骨干框架。推进雨洪资源利用,组织编制了雨洪资源利用规划纲要并启动实施一  相似文献   

7.
正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的重大任务。2021年6月28日,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国英在"三对标、一规划"专项行动总结大会上就"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作出了专门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莱芜市水利现状面临的三大问题,提出以五大水利工程体系为载体,构建"三网合一"水网体系,形成"蓄排结合、旱涝兼治,库河相连、城乡一体,统一调度、管理先进"的莱芜现代水网。  相似文献   

9.
宁津县以现有水网骨干构架"四横六纵"为主要框架,以小店水库、大柳水库和宁津水库为节点,构建骨干水网体系。通过完善配套工程,形成区域性水网,并充分发挥水网主要构架在除涝、供水、改善水生态方面的综合功能,全面提升水利现代化水平,促进当地水利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区域滨江临海、水网纵横,错综复杂的水网关系给水安全保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核心要求,充分循序水系历史演变、结构关系和功能属性,综合洪水、供水、生态、环境、交通、数字化等因素,提出了构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水网构建思路。水网总体构架集"安澜水网、民生水网、生态水网、交通水网、智慧水网、文化水网"六网于一体,布局上实现"互联互通、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一体化水网功能,达到"高标准、高质量、可控制、低风险"的水网目标。一体化水网构建思路可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水安全保障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